:::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包浩斯精神,探藝術與科技的新統一
書刊名:玄奘資訊傳播學報
作者:林俊良
作者(外文):Lin, Chun-lian
出版日期:2005
卷期:2
頁次:頁127-141
主題關鍵詞:包浩斯設計史數位設計設計思潮設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7
  • 點閱點閱:110
  藝術與科技本同源,國社會長期發展而分工化,使人們忽略於兩者的和諧發展,在東方中國,從太極八卦由觀象取物推演出科學的理數觀念所形成的藝術符號、青銅造物的器物吳學、書畫造紙、五代北宋觀照自然所開創的皴法筆觸元素,建構出天人合一的心象繪畫,將自然萬物、山石美景約化在尺幅之間;在西方,從古典希臘數論吳學與哲學探討、文藝復興的透視研究及印象主義對分先原理的應用表現至二十世紀包浩斯現代主義的形成與現代數位科技以0 與l 的位元元素,從而輕易演算龐大無窮的訊息所構築的圖像世界,都是藝術與科技合一的典型。   1919年於德國威為成立的包浩斯設計學院,不同於十九世紀末美術工藝運動對工業革命後機械產製的排斥,而以符合時代精神,擁抱工業技街,致力於藝術與科技統一的試驗,成為現代設計與教育的典範,而在其燦爛短暫的十四年中,更提供了足為後人學習的精神價值。上個世紀包浩斯所處的環境變革,與今日由工業時代進入數位時代的社會形態,都面臨環境與技術的重大轉換,本文藉由包浩斯精神價值的探討,做為今日數位革命時代,面對環境丕變,設計師與設計教師如何因應,究其經驗,應務實於設計教育,敏於時事環境變遷,掌握科技先知整合人文、美學與科技創造合乎美感的創新價值。
期刊論文
1.朱濤(2004)。計算推進建築革命。藝術家,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indinger, H.、胡佑宗、游曉貞、陳人壽(2002)。包浩斯的繼承與批判--烏姆爾造型學院。臺北:亞太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建柱(1993)。包浩斯。台北:大陸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eife, Charles、吳蔓玲(2001)。零的故事。台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hitford, Frank、林鶴(2001)。包豪斯。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勳(1990)。美的沉思。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编輯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1990)。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漢寶德、張振益(1999)。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1800-1999。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Argan, Giulio Carlo、Fagiolo, Maurizio、曾堉、葉劉天(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裕富(19980000)。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臺北市:亞太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耀慶(2000)。科學中的美感。達文西。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