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住宅竊盜被害特性之研究
書刊名: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
作者:楊武德
出版日期:2007
卷期:8
頁次:頁237-262
主題關鍵詞:住宅竊盜被害特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0
  • 點閱點閱:99
為探討住宅竊盜被害家戶之相關特性,並提出防制住宅竊盜被害與重複被害的具體建議,本研究以「2004年全國犯罪被害調查」之研究樣本為母群體,抽取臺北市文山區、臺北縣永和市、桃園縣龜山鄉、中壢市及楊梅鎮等5個行政區中,曾於2004年內遭遇住宅竊盜被害案件之家戶,訪談25個住宅竊盜被害家戶之報案人,歸納出住宅竊盜被害家戶之各項特性如下:在人口特性與生活型態上,本研究發現:1、全戶無人在家時間暴露被竊機會;2、從收入多寡無法判斷被害之可能性高低;3、被害家戶之居住人數偏少;4、無人居住之空屋容易被侵入行竊。在被害家戶之硬體特性上,本研究發現1、單從建築類型無法區別被害之可能性高低;2、公寓、大廈之頂樓容易遭竊;3、不論是共同或個別進出,無人管理而遭竊者居多數;4、少有加裝安全設備;5、安全設備若未妥善維護使用,仍無法發揮其功能。在被害家戶之軟體特性上,本研究發現:1、在社區組織方面:(1)少有組成社區管理委員會;(2)社區管理委員會之組成,受到建築型態之影響;(3)管委會之運作,影響社區意識;(4)少有成立社區巡守隊;(5)社區巡守隊並非住宅防竊之萬靈丹。2、在守望相助情形方面:(1)守望相助有助於住宅防竊;(2)守望相助情形普遍不佳。3、在被竊前之防竊意識方面:(1)防竊意識普遍不足;(2)只關不鎖者,被竊機會大;(3)交友不慎,容易引狼入室。在被害家戶之環境特性上,本研究發現:1、待拆改建之空屋成防竊死角;2、緊鄰空地與停車場者,作息易被觀察與掌握;3、施工架設之鷹架,竊賊容易攀爬;4、出入複雜,流動率高。 本研究將交通工程、教育及執法之交通三E政策,援引至犯罪被害之預防,據以提出對於住宅竊盜被害預防之建議如下:在住宅竊盜被害預防工程方面:(一)從建築物之設計與施工著手,落實透過環境設計以預防犯罪之概念;(二)仿效「天羅地網」,推廣「科技監控」,以科學之儀器與設備,加強社區之監控性與領域感;(三)裝設如多段式鎖具及警報器等居家安全設備,並加強使用之維護。在住宅竊盜被害預防教育方面:(一)強化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之功能,以激發個人之羞恥心,並強化恥感教育;(二)教育潛在被害人,施予不同程度之防竊教育與宣導,以期能共同達成預防住宅竊盜之犯罪預防功效。在住宅竊盜被害預防執法方面:(一)加強犯罪預防宣導,並提高實質破案率,以達到「預防為先」及「偵防並重」;(二)落實巡邏及臨檢等相關警察勤務行為,不拘泥於既定之路線與順序,而著重在臨檢盤查可疑之人物;(三)推行「辨識累犯」,以及「鷹眼專案」,將再犯可能性高者置於高度的監控中;(四)建立線上查詢竊案之系統,以及查尋贓物之平臺,有助於案件之偵辦及對被害人之服務;(五)案件處理過程中應妥善保護被害人,並提升對被害人之服務品質,有助於消弭犯罪黑數,呈現真實之治安狀況。
期刊論文
1.O'shea, T. C.(2000)。The Efficacy of Home Security Measures。American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4(2),155-167。  new window
2.Brantingham, P. J.、Faust, F. L.(1976)。A Conceptual Model of Crime Prevention。Crime and Delinquency,22,284-296。  new window
3.黃富源(20021200)。被害者學理論的再建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3,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elsh, Brandon、Farrington, David P.(2004)。Surveillance For Crime Prevention in Public Space: Results and Policy Choice in Britain and America。Criminology & Public Police, Columbus,3,497-526。  new window
5.Buck, Andrew J.、Hakim, Simon、Rengert, George(1993)。Burglar Alarms and the Choice Behavior of Burglars: A Suburban Phenomenon。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1,497-507。  new window
6.Cohen, L.E.、David, Cantor(1980)。The Determinants of Larceny: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Study。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17,140-159。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富源(2003)。社區警察與犯罪防治。桃園。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施啓揚、王瑞林 等(1984)。住宅竊盜被害人之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志豪(2005)。竊盜犯罪被害特性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國淵(1997)。臺中市北東南三區住宅「侵入竊盜」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田木(2003)。個人犯罪被害特性及其成因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utherland, Edwin H.(1967)。The professional thief。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法務部(2004)。犯罪狀況及其分析。犯罪狀況及其分析。臺北市: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Newman, Oscar(1996)。Creating Defensible Space。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s, Office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new window
4.楊士隆、何明洲(2004)。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中志(1991)。居家安全之研究--依據臺灣地區住宅犯罪被害人與受刑人之實證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Komhauser, Ruth R.(1978)。Social sources of delinquenc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7.Strauss, Anselm L.、Corbin, Juliet M.(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 and techniques。Sage。  new window
8.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譬察局(2004)。臺閩刑案統計。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平吾(2003)。被害者學槪論。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4)。犯罪學槪論。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士隆(1996)。竊盗犯罪ー竊盜犯與犯罪預防之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中志(1988)。住宅被竊特性與防制之研究。桃園龜山: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Robinson, M.,Elliott, C.(1994)。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Burglary in Student Apartment Complexes,Miami, Florida。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犯罪問題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