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融機構強盜被害標的選擇與預警指標建置之研究
作者:蔡憲卿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田木、周愫嫻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金融機構強盜被害標的預警指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7
摘 要
金融機構強盜搶劫案件,往往造成人員的傷亡及現鈔財物的重大損失,是嚴重的財產性結合暴力性的犯罪,對治安影響甚鉅。又由於警察機關現行「金融機構防範犯罪環境評估檢測表」無法適切評估各機構存在之風險程度,本研究乃針對金融機構強盜被害標的選擇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冀期建置高信、效度之預警指標。
本研究運用文獻探討法、深度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深度訪談法採用現象學內容分析做基礎性的研究,訪談對象取樣係從國內曾犯金融機構強盜搶劫之受刑人,於取得當事人同意後,隨機挑選4人進行深度訪談;另以問卷表對最近五年間曾經犯過金融機構強盜案而目前仍在監的41名受刑人全面做調查訪問,從加害者觀點,探討其對金融機構強盜選擇標的之決定因素。再以最近五年曾被搶金融機構50家及其附近未被搶50家金融機構為對照組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從被害者觀點,探討曾遭強盜金融機構之被害傾向因素與特性,透過曾經被搶與未曾被搶金融機構之交叉關聯性及差異性檢驗分析,找出強盜被害標的具有之弱點特性與影響因素。以信度檢定及因素分析聚縮萃取主成分影響因素,建構一套金融機構預防強盜被害衡量指標及檢測量表,提供金融機構業者及金融監督機關作為提升自我管理與防衛能力之參據。
本研究建置之「金融機構強盜被害預警指標檢測表」,檢測項目計17項,涵括機構內部人員防衛能力、營業管理監控能力、櫃檯物理阻絕能力及外部機械監視防護能力、警察安全維護能力等五大因素面向。內部人員防衛能力指標包括職員人數規模、職員年齡層、僱用警衛情形、警衛年齡層、警衛配備武器、警衛執勤位置等6個檢測項目;營業管理監控能力指標包括派員管制停車秩序、派員接待引導監控、要求取下遮掩衣物、廳內監視鏡頭數量、廳內監視拍攝範圍等5個檢測項目;櫃檯物理阻絕能力指標包括櫃檯型式阻絕程度、櫃檯高度阻絕程度等2個檢測項目;外部機械監視防護能力指標包括外部監視鏡頭數量、外部監視拍攝範圍等2個檢測項目;警察安全維護能力指標包括距警察單位距離、警察每日巡邏次數等2個檢測項目,形成有層次系統的「金融機構強盜被害預警指標體系」。
本研究針對預警指標各檢測項目依其內容程度賦予給分標準,以測量被害風險程度,研究者再運用對數迴歸分析,找出金融機構曾否被搶影響因素之最適預測模式及解釋模式,實證檢驗受調查金融機構之被害預測正確率達百分之80以上,顯示本研究建構之檢測量表具有高度的信、效度。藉由迴歸係數(B)值、Wald值及Odds Ratio值觀察,計算出每增加(提升)一個單位的測量變項或因素所產生的防護能量,比未增加(提升)該變項或因素之金融機構,其發生強盜被害事件的比例或提昇防衛力的倍數;可作為各機構業者自我檢覈及改善自體弱點因素、提升機構自體防衛力之決策方向參考。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發現,結合犯罪學理論與實務經驗,擬定「金融機構防制強盜被害預防策略」。預防策略包括(一)使標的受到有效的防衛,以增加犯罪阻力、(二)強化機構監控的能量,以增加犯罪風險、(三)抑制潛在犯罪者動機,以減少犯罪誘因、(四)降低犯罪者可乘之機,以減少犯罪機會。本研究以多層面及系統化的預防策略,充分發揮金融機構整體預防策略之功效。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警政署(1990-2009),警政統計年報。臺
北: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警政署(2000-2009),中華民國(台閩)
刑案統計。臺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中央銀行(2000),金融機構業務概況年報。臺
北:中央銀行。
朱慶芳、吳寒光(1998),社會指標體系。中國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儀羚、吳芝儀 (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
創傷與意義的建構。臺北:濤石文化出版公司。
江淑如(1989),少年恐嚇被害之研究-「生活方
式-暴露」理論之驗證。臺北,私立東吳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趙文璋譯(1985),社會指標導論—緣起、
特性及分析。臺北,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
心。
邱炫綿(2005),警察作為滿意度與被害恐懼感影
響因素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臺
北:桂冠出版社。
許春金 (2006 ),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
版。
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2008),犯罪預防與犯罪分析。臺北,三
民書局。
許春金 (2010 ),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
陳玉書、蔡田木等(2003),犯罪被害恐懼感測量
指標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科會2002年委託中央
警察大學專案研究成果報告。
陳靖平(1992),金融機構搶劫之研究-國內郵局
實證調查。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文翰(2003),最適風險指標與其避險績效之研
究。臺北,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張甘妹(1999),犯罪被害者之研究,犯罪學原
論。臺北,三民書局。
張立立(2000),都市再發展評估指標建構之研new window
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素菱(2002),金融機構預防犯罪檢測評估之研
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
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6),社會
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出版社。
黃富源(2002),被害者學理論的再建構,犯罪防new window
治學報(第三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黃富源、張平吾(2012),被害者學新論。臺北,new window
三民書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
心理出版社。
程行健(2004),金融機構強盜犯生活歷程與犯罪
模式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
所碩士論文。
鄔佩麗(2002),性侵害被害人保護方案之初探研
究-以性侵害被害人需求為導向。臺北,內政部
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鄭文竹(1985),防範金融機構搶劫事件之研究。
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林、魏啟林、周文賢、李湧清、黃富源、陳國
恩、蔡中志、蔡庭榕、程曉桂(1986),被劫金
融機構特性與防制之研究。行政院七十五年度研
究經費補助刑事警察局委託專案研究。
劉仲冬(1996),質與量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
究未來的走向出路,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
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出版社。
蔡田木(2003),個人犯罪被害特性及其成因之研new window
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
文。
蔡惠瑜(1999),台灣地區體育場館指標之建立及
其運用。臺北,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
文。
蔡勳雄(1981),生活素質與都市環境:生活素質
層面之探討。臺北,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
心。
鄧煌發(2007),犯罪分析與犯罪學理論:環境犯
罪學理論之應用與評析,警學叢刊38(1)。桃
園,中央警察大學。

二、西文部分
Agnew, Robert (1992)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30:47-87。
Austin, C. (1988) The Prevention of
Robbery at Building Society Branches.
Crime Prevention Unit, Paper 14.
London: Home Office.
Brantingham, P.L. &; Brantingham, P. J.
(1991)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IL: Waveland Press.
Clarke, R.V. (1990) Armed Robbery Final
Report: Newspaper Publicity and Bank
Robberies. Report Series, No. 99.
Adelaide, Australia: National Police
Research Unit.
Clarke, R.V.(eds.,1997)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uccessful Case
Studies,2nd edition, Harrow and
Heston.
Clarke, R.V. &; Eck, J.(2003)Become a
Problem-solving Crime Analyst in 55
Small Steps, London: Jill Dando
Institute of Crime Science.
Cornish, D.B. &; Clarke, R.V.(2003)
Opportunities, Precipitators, and
Criminal Decisions: A Reply to
Wortey’s Critique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In M. J. Smith &; D.
B. Cornish (Ed.), Theory for Practice
in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Pp.
41-96), NY: Criminal Justice Press.
Cook, P. J. (1983) Robbe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nalysis of Recent
Trends and Pattern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Felson, M. &; Clarke, R.V.(1998)
Opportunity makes the Thief:
Practical Theory for Crime Prevention
(Police Research Series Paper 98),
London: Policing and Reducing Crime
Unit,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tatistics Directorate, Home Office.
Lissenden, P. W. (1996) Bank Robbery: A
Target for Community Policing.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65(9):16-20.
Matthews, R., Pease, C.&Pease, K.
(2001), Repeated Bank Robbery: Theme
and Variations.In G. Farrell and K.
Pease (eds.), Repeat Victimization.
Crime Prevention Studies, Vol.
12.Monsey, N.Y.: Criminal Justice
Press.
Miethe, T.D.& Meier, R.F.(1994)
Understanding Theories of Criminal
Victimization .Crime and Justice: An
Annual Review of Research.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man, O.(1972)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Defensible
Space.New York: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Sparks, R.F.(1982) Research on
Victims of Crime: Accomplishments
Issues and New Directions,
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eisel, D. L.(2007)The Problem of
Bank Robbery Guide No.48, U.S. Center
for 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