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強身到休閒:臺灣國民中小學育樂營發展之描摹
書刊名:大專體育學刊
作者:洪煌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ng, Huang-chia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1:2
頁次:頁1-13
主題關鍵詞:學校教育救國團社會過程School educationChina youth corpsSocial proc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0
  • 點閱點閱:46
育樂營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亦是相關單位用以針對學子進行生活教育的利器。本文目的在探討台灣國民中小學育樂營發展的社會過程及價值定位變遷。研究方法採用深度訪談法以取得育樂營發展的相關資訊,並將育樂營視為發展的主體,透過政治、經濟、教育及文化等社會力來分析育樂營發展的社會過程。研究結果指出台灣中小學育樂營發展可分為強健體魄的年代(1949-1968)、假期學習的年代(1968-1985)、學校育樂營的年代(1985-1999),及各縣市政府發展的年代(1999-2008)等四個階段。此外,研究結論則發現台灣中小學育樂營發展的價值定位,反映出來的是主事當局的理念投射,且是教育手段上關於體鍊、延伸、獨立,及多元變遷內容的體現。
Edutainment cam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recently 3 score of yea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of edutainment camp, its social process, and the change of perceived value. Edutainment camp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by an in-depth interview. Edutainment camp was treated as a main body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ts social process was analyzed from political, economical,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spects, and mutual action among various social powers. After thoroughly studied there were four stages in development process; 1). The age of physical fitness, (1949-1968). 2). The age of learning holidays, (1968-1985). 3). The age of the schools' edutainment camp, (1985- 1999) and 4). The age of county's municipal development, (1999-2008). Furthermore, value positioning of the edutainment camp always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leaders' vision or intention. However, in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its value was always controversial. It was an extended educational means and could present diversities of school education indeed.
期刊論文
1.洪煌佳(20080100)。育樂營的意涵探討。東師體育,14,8-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耀宏(19980700)。三民主義青年團夏令營之探討。體育學報,25,3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偉謙(19980700)。三民主義青年團體育活動之探究。體育學報,25,2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宗吉、洪煌佳、張世嫈(20071200)。臺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過程研究。運動文化研究,3,85-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宗吉、洪煌佳(20021200)。論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變遷。國民體育季刊,31(4)=135,17-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cott, D.、Willits, F. K.(1998)。Adolescent and adult leisure patterns: A reassess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0(3),319-330。  new window
7.黃芳玫(20010100)。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回顧與其教育面、經濟面之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1(2),91-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8)。為訂頒五十七年度台灣省國民學校辦理暑期學藝及體育活動實施要點,函請查照飭遵令仰遵辦。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6,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為訂頒五十八年度台灣省國民小學辦理暑期學藝及學業活動實施要點,令仰遵照。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4,1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0)。茲修訂「台灣省國民中學學生暑期學習活動辦理要點」,函請查照飭遵。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6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檢附修正「台灣省國民中學學生暑期學習活動辦理要點」,函請查照飭遵。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7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2)。為訂頒「六十一年度台灣省國民小學加强生活教育辦理暑期學藝及學業活動實施要點」一案,令仰知照。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64,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訂頒「台灣省國民小學辦理學生暑期學習活動實施要點」一種,請查照辦理。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8)。各國民中學辦理暑期學習活動時間分配應按規定辦理不宜專辦課業輔導,函請查照。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0)。檢送「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學新生提前報到及試辦學藝活動要點」一份請查照辦理,並於六十九年九月底以前,將試辦結果檢討報廳核辦。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0)。主旨:檢發修訂「台灣省國民小辦理學生暑期學習活動實施要點」一種,請查照辦理。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39,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5)。轉頒「加强國民中學學生寒暑假期青少年自強育樂營活動實施要點」一份,請自七十四學年度起實施,並請於每年辦理前以縣市為單位擬訂計畫報廳核備後辦理,請查照。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56,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八十七年暑期青年自強活動支援事項,請查照轉知並配合辦理。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55,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余逸群(1996)。台灣經濟騰飛時期的教育。當代亞太,5,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教育部(1985)。李部長指示主管單位研究在暑期舉辦中小學學生夏令營。教育部公報,129,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教育部(1987)。檢送「加強國民中小學學生假期自強育樂活動實施要點」乙份,請鼓勵所屬國民中小學據以辦理,並因應地區特性,彈性實施。教育部公報,154期,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智香(2006)。壓抑年代下的教育敘事:威權體制時期的台灣教育。經典雜誌,94,112-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耀宏(2001)。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初期(1952-1961)體育活動之比較。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5期,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蔣中正(1973)。青年團夏令營之宗旨與目的載於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抗戰時期之青年活動(二)。革命文獻,63期,78 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智勇(2006)。關於開展青少年夏令營活動的思考。圖書館建設,2期,110-111 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Brookman, L.、Klein, E.、Openden, D.、Koegel, R. L.、Koegel, L. K.、Boettcher, M.(2003)。Facilitating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 community summer camp sett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5(4),249-252。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蘇維杉(2004)。臺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過程研究(1945-2003)(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佩玲(2001)。環境演化與救國團之組織變遷--救國團1987年至2001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崔寅泌(1991)。中華民國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決策稱過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善楓(2008)。臺灣國民中小學育樂營政策發展之研究(1968-2007)(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偉松(2005)。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江丙坤(2004)。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與願景。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賴特‧米爾斯、陳強、張永強(2001)。社會學的想像力。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elly, J. R.、Godbey, G.(1992)。The sociology of leisure。Stag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new window
4.張鐸嚴(2005)。臺灣教育發展史。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岑樓(1986)。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行政院主計處(2008)。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07。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志富、張少熙(1999)。中小學課後及假期體育育樂營課程規劃研究。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章艷(譯);Postman, N..(2004)。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廣西桂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