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過程研究(1945~2003)
作者:蘇維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weish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指導教授:王宗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運動產業社會過程Sports IndustrySocial Proc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0)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1
運動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現象,在國內的發展也逐漸突顯其重要性及前瞻性,然而產業的發展過程會隨著不同時代背景的政治、經濟環境和政府政策而呈現出不同的運動產業實態和發展模式。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台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過程及其意涵,研究以歷史結構途徑對運動產業發展的歷史過程做探討與系統性的分析,希望能藉由縱剖面歷史觀照來整理出運動產業發展的變化圖像,以及橫剖面的結構分析,審視不同時期運動產業發展的特色,研究的結果發現以下兩個結論:
一、台灣運動產業發展的歷史分期,可以界定為運動產業發展的萌芽期 (1945-1973)、體育司成立後的奠基與發展期(1973-1997)、體委會成立後的轉型期(1997-2003),不同時期的運動產業有其不同的社會過程和實態。
二、研究針對產業發展的趨勢與挑戰,來探討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台灣加入WTO和北京申奧成功對運動產業發展所造成影響,同時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發現與結論,來對國內產、官、學界提出具體的運動產業發展建議。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s a phenomenon that is a synthesis of many factors. Development within the n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recognizable as important and forward-looking. Even so,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ustry will present varying states of development and differing models of development as passing eras bring differing backgrounds of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is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process and meaning of Taiwan’s sports industry. This research approach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by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of thi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analyzing it in a systematic way. The desire is to take a vertical profile of this history and organize it in such a way as to attain an image of the changes undergone in the sports industry’s development. Likewise, a horizontal profile of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is analyzed to closely examin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various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have two:
一、 The research discovery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sports industry can be broken into three distinc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Sprouting Period of the sports industry’s development (1945-1973), the Foundation and Advancing Period of the sports industry’s development (1973-1997)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inistry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Transferring Styles Period of the sports industry’s development (1997-2003)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the sports organizations and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states of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which characterize each of the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二、 At the same time an effort is also made to analyze trends in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and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industry face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era, Taiwan’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the successful bid of Beijing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re all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re made that address the areas of national production,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宗先、王金利(1997)。臺灣泡沫經濟。台北:聯經。
于善旭(1998)。論公民體育權利的時代內涵。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1(4),10-13。
中國論壇(1985)。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
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2000)。臺灣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王之弘(1991)。職業棒球市場區隔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華(2002)。任何產業都是娛樂產業。e天下雜誌,15期。
王作榮(1978)。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
王宏仁(1997)。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各階級的經濟活動。臺灣風物,47(1),23-38。
王辛慧等譯(1997)。解釋過去瞭解現在—歷史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宗吉(2001)。現代社會與運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授課講義,未出版。
王宗吉、洪煌佳(2002)。論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變遷。國民體育季刊,135期。17-22。
王宗吉譯(2000)。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原著。運動社會學。台北:紅葉。
王春源(1997)。臺灣總體經濟發展(一)。台北:雙葉。
王昭正(2001)譯。John R. Kelly原著。休閒導論。台北:品度。
王素彎(2001)。知識經濟時代對我國人力資源的因應與挑戰。經濟情勢暨評論,6(4),1-21。
王德睦等(1986)。教育結構與教育機會均等。收於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田弘茂(1997)。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交通部觀光局(2002)。九十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2003)。臺灣運動產業典範集錦。台北:臺灣運動管理學會。
全國意向顧問公司 (1999)。臺灣地區體育場館資料庫建立結案報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江中皓(2003)。我國運動觀光發展契機與潛力之評估—以高爾夫假期為例。國民體育季刊,32(3),12-17。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主計處 (1999)。86年臺灣地區經濟發展情勢綜合分析。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編(1993)。中華民國統計月報,333期。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編(1994)。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八十三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新聞局(2000)。臺灣的故事—經濟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經建會(2002)。落實經發會決議─『我國加入WTO對經濟之影響及因應對策。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國內旅遊發展方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體委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委會(2000a)。國民體育法。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委會(2000b)。體育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委會(2001)。運動產業與國家永續發展報告書。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委會(2002)。政府如何營造全民運動的環境。國民體育季刊,133期,4-11。
何敏、何金樑(2001)。我國高爾夫球場之管理與營運。運動管理季刊,
1期,50-51。
吳文忠(1981a)。中國體育發展史。台北:三民。new window
吳文忠(1981b)。比較體育。台北:正中。
吳文忠(1981c)。近三十年來我國的社會體育活動。教育資料集刊,6期,261-292。new window
吳定(1997)。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Patricia A.Stokowski原著。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
吳崇旗、周靈山(2002a)。淺析世界盃足球賽的全球化發展—傳播、政治、經濟、文化的觀點。大專體育,63期,152-158。new window
吳崇旗、周靈山(2002b)。淺析全球化潮流中運動傳播媒體的發展。大專體育,60期,104-110。new window
吳榮義 (2001)。職業運動業之經濟價值。運動管理季刊,1期,6-7。
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台北:黎明。
宋維煌(1996)。教育部全民運動聯賽(球類)五年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5(2),69-83。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李仁德(1999)。我國新舊「國民體育法」比較分析。大專體育,42期,3-10。new window
李仁德(2001)。我國新舊「國民體育法」比較分析。體育學報,30輯。1-6。new window
李仁德(2002)。行政院各部會執掌業務與體育關係。大專體育,第六十期。53-61。new window
李允傑(1999)。臺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new window
李昱叡(2003)。從我國現行體育與觀光政策分析「運動觀光」發展之政策規劃整合構面。大專體育,67期,1-7。new window
李柳汶(2001)。從贊助行為看企業、體育活動與傳播媒體之互動。大專體育,53期。new window
李國鼎(1980)。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
李敏玲 (1997)。運動連鎖服務業生命週期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韻律舞蹈業為例。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李碧涵(1999)。市場、國家與制度安排:福利國家社會管制變遷。社會學社研討會論文,1-21。
李碧涵(2002)。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革。社會政策與與社會工作學刊,6(1),185-219。new window
沈長振(2002)。2001年運動休閒產業徵才博覽會內容分析。運動管理季刊,2期,92-96。
周聯彬(1965)。臺灣之人口與家庭計畫衛生。收於臺灣之社會經濟概況。台北:臺灣基督教福利會。
周靈山、陳淑滿(2003)。大眾傳播研究中運動廣告意涵之探討。大專體育,65期,116-122。new window
林永森(2002)。休閒運動服務業管理人員專業能力需求與課程模式規劃之研究。運動管理季刊,2期,106-121。
林國棟(1997)。我國設立部會層級體育行政機構之探討。大專體育,32期,1-10。new window
林國榮(2002)。加入WTO對我國運動產業影響評估及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華葦 (2000)。職業棒球運動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林鐘雄(1986)。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祖嘉 (2003)。全球性通貨緊縮值得重視,中央日報,2003.1.21。
松田義幸(2001)。日本運動休閒產業的課題。發表於2001運動產業政策國際研討會。台北: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施金池(1980)。當前臺灣省教育的重點工作。師友,159期,2-6。
段旭銘(2000)。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段承璞(1992)。臺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
洪新來等(2002)。從社會變遷的觀點論藍白領職工休閒意識。中州學報,16期,201-211。
洪嘉文(2001a)。學校體育發展現況。學校體育,64期。4-12。
洪嘉文(2001b)學校體育政策規劃及指標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3(2),171-182。new window
洪嘉文(2002a)。運動產業概念在學校體育之策略運用。中華體育,16(4),83-93。new window
洪嘉文(2002b)。擬定學校體育(教育)法之可行性分析。大專體育,61期。93-98。new window
洪嘉文(2002c)。體育法令之概念分析。大專體育,59期。54-61。new window
相子元(2001)。加強研發,提升體育用品國際競爭力:以運動鞋與網球拍為例。體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胡幼偉 (1999)。運動傳播與輿論反應現況與展望。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范智明(2003)。運動觀光衝衝衝。中國時報時論廣場A15版。92.10.13。
昝家騏、劉榮聰(2000)。運動產業的市場區隔與其對運動行銷的涵義。大專體育,50期,165-171。
唐新元(2001)。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對大陸和企業帶來的影響。台研兩岸前瞻探索,30期,23-42。
孫震(1990)。邁向已開發國家。台北:三民。
容繼業(2001)。臺灣地區旅行業發展析論。高雄餐旅學報,4期,1-21。
徐元民(1994)。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推展全民體育」分組研討重要結論。國民體育季刊,23(3),217-221。
翁望回譯(1986)。臺灣的躍升。丁庭宇等編,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
高俊雄(1996a)。台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管理型態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一)。台北:品度。
高俊雄(1996b)。觀光休閒產業地方化推動模式之探討。觀光研究學報,2(1),1-12。new window
高俊雄(1997)。臺灣地區運動服務業之發展概況。國民體育季刊,26(3),135-143。
高俊雄(2002a)。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
高俊雄(2002b)。運動休閒產業關聯。國民體育季刊,31(4),13-17。
高俊雄(2003)。運動觀光之規劃與發展。國民體育季刊,32(3),7-11。
張谷森(2001)。2000年體育用品工業現況及未來展望。SPORTS IMPACT/體育用品專刊,6期,12-16。
張芳全(2000)。教育法規。台北:師大書苑。
張發強編(2000)。體育經濟漫談。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
張雅棻(2001)。我國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所面臨經濟上的挑戰。中華體育,15(1),54-61。new window
張敬齊(2001)。高爾夫旅遊現況與發展趨勢。運動管理季刊,創刊號,47-49。
張樹倫(1998)。臺灣地區五十年來的社會變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37-51。
教育部(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1),147-157。
教育部(1999)。學校體育教學發展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1999)。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2a)。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2b)。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動設施開放及管理辦法。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2c)。民間機構參與學校游泳池興建營運作業要點。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梁文(1994)。系統化的日本大眾體育。北京大學體育學報,17(4)。
許雅惠(2001)。以全球化概念作為終身教育政策的思考架構。成人教育,64期。
郭聰智(2002)。臺灣地區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1期,168-172。new window
陳正茂(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台北:新文京。
陳玉璽(1992)。臺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
陳秀玲(1989)。臺灣體育用品工業概況。產業經濟,101期,54-73。
陳秀華 (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笁、許麗惠(2001)。體育設施再利用與都市發展。體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金盈(2000)。我國綜合運動會改革之探討—以全國運動會為例。臺灣體育,105期,2-9
陳金盈(2001)。中國大陸加入WTO後運動產業發展剖析。大專體育學刊,3(2),183-193。new window
陳添壽(2000)。臺灣產業政策:1945-1999。國內台北商專學報,54期,153-180。new window
陳朝陽(1994)。中華民國體育總會北訓中心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3(1),46-52。
陳曉真(1994)。戰後臺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2003)。臺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new window
彭懷真等譯(1990)。Peter J.OConnell 原著。社會學大辭典。台北:五南。
曾瑞成(1996)。我國體育政策規劃過程之探討—以爭取1998亞運為例。第二十七屆大專運動會國際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75-477。
湯銘新(1986)。國內外民間運動組織現況探討。國民體育季刊,15(1),10-19。
程紹同 (1997) 。國內運動休閒與體適能企業之概況介紹及經營策略分析。 桃園文教 (復刊號),29-36.
程紹同(2001)。運動行銷商戰剖析。台北:漢文。
程紹同(1999)。Show Me The Money:美國運動產業介紹(下)。廣告雜誌,98期,82-86。
程紹同(2002)。運動產業中的全球贊助。國民體育季刊,135期,23-33。
黃金柱(1999)。跨世紀體育運動經營管理思潮。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1995)。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new window
黃國鐘(2002)。「從世足賽熱潮看我國休閒運動關聯產業之發展」座談會實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黃啟煌(1999)。體育專業領域與市場開發。大專體育雙月刊,第四十四期,10-11。new window
黃淑汝 (1998)。臺灣地區職業運動贊助管理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煜、林房儹(2000)。臺灣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研究。2000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論文。台中: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黃鈺婷(2002)。我國體育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專業人力供給面之探討。運動管理季刊,2期,98-105
黃興滿譯(1986)。上野裕也原著。產業政策的任務與界線。自由中國之工業63(5)。7-14。
黃鎮台(2002)。二○○二年臺灣經濟展望。國家政策論壇,2(2)。
楊正寬(2000)。觀光政策、行政與法規。台北:陽智。
楊束華 (2000)。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現況與發展分析。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市場研究處。
楊苑青(2003)。國內運動網站介紹。運動管理季刊,4期,42-51。
葉丁鵬、林芬蘭(民92)。中共舉辦二OO八年奧運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可能之影響。國民體育季刊,12(1),80-87。
葉公鼎(2002)。推動運動產業產官學一起來。運動管理季刊,3期。
葉公鼎(2002)。論第一屆運動休閒產業博覽會的價值。運動管理季刊,2期,97。
葉公鼎、陳維智、李彩雲(1998)。八十六年度臺灣區運對嘉義地區的經濟影響之研究。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861-868。
葉憲清(1988)。臺灣省運動會史。國民體育季刊,17(4),69-76。
詹德碁(2000)。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臺灣體育,105期,6-11。
鈴村興太郎等著(1986)。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台北:臺灣經濟研究雜誌社。
彰銀資料(1998)。體育用品產業。彰銀資料,44(4)。77-81。
彰銀資料(2002)。體育用品產業,彰銀資料,52(12),92-95。
熊秉元(2002)。我是體育老師。台北:聯經。
管理雜誌(2003)。五十年管理白皮書。管理雜誌,346期。
劉昌德(1996)。臺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劉明德譯(1991)。Charles E. Lindblom原著。政策制定的過程。台北:桂冠。
劉阿榮(1999)。臺灣之永續發展:國家與社會觀點。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8期,47-75。
劉進慶(1989)。臺灣經濟屬性之探討。臺灣學術研究會誌。
劉進慶、陳艷紅譯(1988)。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new window
劉瑞華譯(1995)。North, Douglass C.原著。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
蔡文輝(1982)。行動理論的奠基者—派森思。台北:允晨。
蔡文輝(1995)。社會變遷。台北:三民。
蔡正揚(2002)。「從世足賽熱潮看我國休閒運動關聯產業之發展」座談會實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蔡芬卿(2001)。我國運動經紀服務業的發展研究。大專體育,53期。136-141。new window
蔡長啟(1983)。體育建築設備。體育出版社。
蔡長啟(1991)。體育場地設備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0(3)。74-85。
蔡俊五(1997)。德國大眾體育進入正確健身新階段。中國體育科技,33(9),14-15。
蔡厚南(2001)。運動設施與城鄉風貌再造。體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鄭志富(2002)。二十一世紀臺灣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挑戰。發表於第二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志富、吳國銑、蕭嘉惠譯(2000)。Brenda G. Pitts & David K. Stotlar原著。運動行銷學。台北:華泰。
盧先吾主編(1996)。全民健身大全。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盧燄章(1993)。臺灣地區大型企業對運動贊助之研究。桃園: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全政(1989)。臺灣地區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new window
蕭全政(1995)。臺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
蕭峰雄、林美萱(2003)。兩岸經濟與產業發展之回顧。國家政策論壇季刊,2003年秋季號。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錢遠等人主編(2000)。雲南省體育產業發展研究。雲南科技出版社。
薛琦(2001)。新世紀產業發展趨勢與策略。國政研究報告,九十年八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薛雲道、李家耀(1998)。臺灣區運動會之變遷與影響初探。中華體育,12(2),34-40。new window
謝明瑞(2003)。臺灣人口老化的省思。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鍾志強(1998)。大眾傳播媒體與體育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7(1),4-10。
瞿文芳(2002)。南韓經驗—世足賽對臺灣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2(7)。
簡曜輝(1994)。我國體育政策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3(1)。
羅開明(1985)。近三十年來我國體育政策的演進。教育資料集刊,10期,1-21。new window
嚴雅馨、葉筱微(2002)。屹立不搖的小巨人—緯來體育台。運動管理季刊,2期。
西文文獻:
Ann & Scott Greer(1974). Understand Sociology. Dubuque, Iowa : Wm. C. Brown, 15.
Berger, B.(1963),“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In E.O. Smigel(Ed.),Work and leisure.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r, P. (1984).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ian G. B., Chris C.(2001). Worldwide Destination:Geography of Travel and Tourism. Butterworth-Heinemann. 3rd edition.
Burch,W.R., Jr. (1969) The social circles of leisure:competing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25-47.
Jonson, C.(1984).The Industrial Policy Debate. San Francisco: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8-10.
Held, D.(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Fischer, C.S.(1976).Toward a Subcultural Theory of Urban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0(6),1319-1340.
Frank, L. K. et al(1962).Trend in American Living and Outdoor Recreation. Report to the 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s Review Commission, No. 2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Ellwood, C.A.(1935).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ology. New York : American Book Company.
Giddens, A.(1981).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Giddens, A.(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1991a).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 Norton.
Giddens, A.(1991b). Modernity and 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1994).Beyond Left and Righ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1979).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dbey, G.(1978).Recreation, Park and Leisure Services: foundation,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
Graham C. K.(1977). Sociology Theory : It’s Deevelopment and Major Paradigms. N.Y. : McGraw-Hill.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Heywood, J. L.(1988) Leisure collectives: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Leisure Sciences 10(2),119-30
John, C. C. & Lynn, M. J.(1998).Introduction to commercial and entrepreneurial recreation. Texas: Sagamore.
Judson R. L.(1974). Sociology :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Kelly, J. R.(1974). Socialization Toward Leisure: A Develop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6: 181-93.
Kelly, J. R.(1990). Freedom to be—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idd, B.(1981). Sport, Dependency and the Canadian State. In M. Hart and S. Birrell(Eds). Sport in the Sociocultural Process. Dubuque. IA: W. C. Brown.
Kraus, R.(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4th ED.).New York:Harpper Collins.
Lindolf, T. R.(1995).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a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aclean, J., Peterson, J. & Martin, D.(1985).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4th ed).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baye, J. K.(1999). Sport and Human Rights. Olympic Review. XXVI-24.
Meek, A. (1997). An Estimate of the Size and Supported Economic Activity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6(4), 15-21.
Mike, F., Scott L. and Roland R.(1995).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ul R. E. , Bayless, K. G., Ross,C. M.,& Jamieson, L.M(1997).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3rd ED). I L:Human Kinetics.
Nachmias, C.F. & Nachmian, D.(1996).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melser N. J. & Warner R. S.(1976).Sociology Theory : Historical and Formal. Mor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
Patton, G. (1989).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Health/Fitness Facilities. Champaign, Illinois: Human Kinetics Books
Pitts, B. G., Fielding, L. W., & Miller. L. K.(1994). Industry segmentation theory and the sport industry:Developing a sport industry segment model.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3(1), 15-24.
Porter, M.(1990).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Robert H. L.(1977).Perspectives on Social Change, 2nd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Solow, R. M.(2000).Growth Theory: An Expo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deven, J. & Knop, P. D.(1999). Sport tourism. Canada : Human Kinetics.
Stebbins, R. (1979). Amateurs: On the Margin Between Work and Leisure. Beb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Inc.
Dye, T. R.(197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Thurow, L. C.(2000). 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Veblen, T.(1899).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mon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Wagner, E.A.(1990).Sport in Asia and Africa : Americanization or Mundialization?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399-402.
Waters, M.(1995).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dge.
William, D. Jr.(1980). Industrial Policy as an International Issue. New York:Mcgra w-Hill Book Co.
三、網路資料
中華大黃業網站(無日期)。2003年10月22日,取自: http://202.105.43.76:8371/zhs/business/realestate/zhiye/hot/xin
仁宇運動科技公司網頁(無日期)。2003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pansport.com.tw/tw/company/company_a1.asp
文建會(2002)。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2003年11月15日,取自:http://anonymouse.ws/cgi-bin/anon-www.cgi/http:/www.cca.gov.tw/creative/page/page_05.htm
世界貿易組織網站(無日期)。2003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wto.org.
行政院主計處(1998)。工商及服務業普查。2003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dgbasey.gov.tw/census~n/CSN/HOME.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1)。工商及服務業普查。2003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dgbasey.gov.tw/census~n/two/file/D123/C2.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休閒生活與時間運用。2003年10月5日,取自:
http://www.dgbasey.gov.tw/census~n/two/HT42.HT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發展休閒事業,擴大國內需求。2003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service/news/2001/0406.htm
行政院衛生署(2003)。2003年10月18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newverprog/proclaim/sars_list.asp
行政院體委會(2002)。體委會簡史。2003年10月22日,取自:http://media.justsports.net.tw/spo_demo/about_brief_introduction.asp?m_3_id=50
李順德(2003)。文化產業與知識產權。2003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ulture/101177.htm.
沈妙容(2002)。規劃與推動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計畫會議記錄。2003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shoenet.org.tw/report/
韋端(2001)。展望臺灣娛樂產業前程。2003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0/FM-C-090-065.htm
桂宏誠(2003)。臺灣首度政黨輪替對政治發展的影響。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3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R-092-010.htm
楊束華(2003)。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現況與發展分析。2003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tsma.org.tw/ch/htm
劉大和(2002)。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2003年10月26日,取自:http://home.kimo.com.tw/liutaho/2002080601.htm#_ftn2
銳卡運動產業顧問公司網頁(2003)。2003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simsport.com.tw/
國際奧會網站(2003)。2003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olympic.org.tw/news-month/200005.htm
國際奧會委員連絡處網站(2003)。2003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olympic.org.tw/。
運動神網(2003)。2003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sportsnt.com/Contents/FairSingle_02.asp?struct_id=4967
Lubbers, R(1999).Globalization:An Exploration. 2003年11月9日,取自:http://globus/lubpdfs/globaliz/globalb.doc
.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