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之歷史變遷─以身體運動為中心-
作者:陳耀宏
作者(外文):Chen, Yao-H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指導教授:蔡禎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傳統娛樂休閒性Sports競技性SportsNew Sportstraditional activitiescompetitive sportsrecreational sportsnew spor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
摘要
戰後臺灣整體環境面臨到許多的改變,讓臺灣居民生活習慣有相當大的轉折,休閒活動是否受到影響?本文擬就外在環境因素中,人口、經濟、政治、教育等在不同時期的變遷,對照該時期下,臺灣休閒活動風貌與特徵的轉變,透過歷史研究的方法作出討論。本研究結果如下:
壹、戰後臺灣環境背景的變遷
此時的人口具有成長快速、集中都市以及人口老化的現象。經濟是由崩潰邊緣,逐漸走向穩定,再趨於繁榮的傾向。政治是以威權統治的方式,逐漸開放而走向民主。教育伴隨著國家政策,早期重視國民體力,而後課程漸趨多樣,休閒生活歷來都屬於體育課程目標之一。
貳、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轉變
一、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內容如下
初期,傳統活動得到發展的空間,競技性Sports也陸續發展,休閒性Sports在不同目的下被引進。1970年至1990年間,傳統活動逐漸沒落,但外來的活動盛行,New Sports在此時興起。1990年代傳統活動得到官方、民間力量的支持得以發展,前述的各種活動得到不同喜好人口的支持而多樣呈現,甚至展現商機,老人休閒活動此時展現需求。
二、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特徵如下
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受到政治、教育相關措施的配合;傳統休閒活動的保存歷經波折;外來文化受到各方的支持茁壯茂盛;城鄉休閒活動的差距逐漸消弭;老人休閒活動的需要逐步顯現;休閒活動具有多樣選擇的機會。
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點結論
一、人口的變化、經濟的成長、政治的民主、教育的普及是支撐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動脈。
二、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內容依時期呈現不同風貌,多樣化的活動豐富了臺灣居民的生活。
三、戰後臺灣居民休閒活動的特徵具有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的現象。
關鍵詞:傳統娛樂 休閒性Sports 競技性Sports New Sports
Abstract
Confronted with much change,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of postwar Taiwan brought about quite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habits in the life of Taiwanese residents. Were leisure activities affected?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rough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in population, economy, politics, and education amidst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during various periods in contrast to the change in the complexion and featur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in Taiwan during the same period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ransform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in postwar Taiwan
The demographic picture of this period had the phenomena of rapid growth, concentration in cities, and population ageing . The economy showed the tendency of gradually moving from the brink of collapse toward stability and then prosperity. Politic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mode of authoritarianism to the more open form of democracy.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policy,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postwar education, emphasis was placed on the physical strength of the people, but later on there has been gradually more and more divers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one of the goals of which has been recreation of life.
II. Shifts in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in postwar Taiwan
1. Content of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in postwar Taiwan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traditional activities had their scope of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sports were also gradually developed; while recreational sports were gradually introduce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different goals. From 1970 to 1990, traditional activities gradually fell into decline, but foreign activities were prevalent and new sports emerged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1990s, traditional activities were developed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The afore-mentioned activities received support from people with various preferences and assumed the complexion of diversity, even showing signs of business opportunity.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appeared demand for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senior citizens.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in postwar Taiwan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in postwar Taiwan were geared to the related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activities encountered some setbacks; foreign culture grew and prospered with the support from various quarters; the gap of leisure activiti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gradually disappeared; demand for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aged gradually appeared; and there was the opportunity for multiple choices in leisure activitie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clusions:
1. Demographic change, economic growth,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widespread education have constituted an artery that have propped up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Taiwan’s residents.
2. In accordance with various periods, the content of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in postwar Taiwan assumed different complexions; diverse activities enriched the life of Taiwanese residents.
3.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in postwar Taiwan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harmonious blending of foreign and native cultures.
Key Words:traditional activities , competitive sports, recreational sports,
new sports
附錄:參考文獻
一、書籍類
王振寰,〈臺灣的威權體制與民主轉型〉《臺灣社會》,台北市:巨流,2002年。
王作榮,〈臺灣發展初期的通貨膨漲與對策〉輯於高希均、李誠主編《臺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王靜芝,《中華民國建國史話》,黎明文化事業,民73年5月初版。
王靖之,〈現代國民教育的趨勢〉,《教育與文化》372期,民57年11月。
文崇一,《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出版,民79年。new window
王宗吉,《台灣地區運動參與人口調查》,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88年。
太倉規劃顧問公司,《臺灣地區青年活動整體發展計畫綱要》,救國團總團部提供,民71年。
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編印,《綠旗飄揚三十年》,台北市,民7 1年10月31日。
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編印,《三十年團務誌要》,台北市,民71年。
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編印,《本團重要文獻》,台北市,民55年。
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編印,《答客問》,台北市,民81年。
加藤秀俊著、彭德中譯,《餘暇社會學》,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11月。
史邦強、許嘉棟、徐茂炫,《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民85。
朱柔若譯,Gerard O’Donnell著,《社會學精通》,台北市:揚智文化,1999 。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民88年。
呂士朋 劉超驊,《中國現代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80年5月初版。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市:遠流,1998年。new window
呂學儀編著,《農村青年推廣教育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5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7。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民84年。new window
阮志聰,〈認識國民小學體育科新課程標準〉,《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台北市,民84年1月。
李文朗,《臺灣人口與社會發展》,台北市:東大出版,民81年。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市:復文書局,民73年。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自立晚報,民80年。
李國鼎,〈台灣經濟發展總論〉《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市:正中書局。
沈宗瑞,《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濟分析》,台北縣:韋柏文化,2001年。
林青山,《大專院校學生與職工休閒實態調查研究》,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會印行,民67。
林東泰,《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民81年。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
吳文忠,《中國體育發展史》,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民70年。new window
邱金松、謝智謀、吳志濱,《台灣地區國民休閒活動之發展》,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民79年。
周徵,《中國現代史》,台北市:遠流出版社,民77年。
秦孝儀,《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下),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民67年。
涂淑芳譯,Bammel,G&Burrus-Bammel,L.L.,《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民85年。
高俊雄,〈休閒相關概念〉《休閒活動專書》,台北市:行政院體委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印行,民89。
高俊雄,《台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台北市;桂魯有限公司,1999年。
國立教育資料館,《我國體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市:教育資料館,民83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現代史》,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62年9月出版。
陳三井,<保衛釣魚台運動>,《近代中國青年運動史》,台北市:嵩山出版社,民79年。
陳正茂,〈台灣經濟發展五十年〉《台灣經濟發展史》,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2年。
陳添壽,《台灣政經發展策略》,台北市:黎明文化,民85。
陳紹馨,《臺灣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new window
教育部體育司編印,《體育法規選輯》,民79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書局發行,民46年8月。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書局發行,民65年6 月。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鑒》,台北市:正中書局,民74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鑒》,台北市:正中書局,民85年。
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國立編譯館,民80年4月。
教育部,《小學課程標準》,民37年。
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教育部,民37。
教育部,《國民學校課程標準》,正中書局,民52年11月版。
教育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正中書局,民65年5月版。
教育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捷,民82年。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民85年。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51。
教育部國教育司,《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51年。
教育部體育司編印,《宋江陣研究》,1993.9。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市:正中書局,民84年。new window
張守眞訪問、丘淑彗紀錄,《口述歷史:高雄市體壇憶往》,高雄市:高市文獻會,2005年。
郭廷以,《中國近代史綱》,香港:中文大學,1989。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民76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市,風雲論壇,民89年。
彭懷真,《社會學概論》,台北市:洪葉文化,1994。
賀允宣,《中華民國建國史綱》,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民73。
葉萬安,〈台灣的經濟計畫〉輯於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民80。
傅正《雷震全集》,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賀允宣,《中華民國建國史綱》,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民73年。
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論》,台北市:五南圖書,民79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臺灣省國民體育發展概況》,民59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台中市:省立台中圖書館出版,民75。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編印,<苗栗縣志卷一地理志勝蹟篇>,《臺灣省苗栗縣志 地理志》,苗栗縣,民57年。
臺灣省新聞處主編,《漁業發展》,臺灣省各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籌備委員會,民60年。
蔡宏進、廖正宏,《人口學》,台北市:巨流圖書,1987年。
蔡禎雄,《現代休閒活動的形成與發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所,1998年。
蔣中正,〈三民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三民主義(增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市:三民書局,民55年。
鄭健雄,〈休閒的哲學理念內涵暨分類〉《休閒遊憩行為》,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民86。
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85。
謝政諭,《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幼獅文化,民78。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Ⅱ(1966-1978)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79年12月。
盧嵐蘭譯,Norman Goodman著,《社會學導論》,台北市:桂冠圖書,1996。
蕭燦輝,《內門鄉誌》,高雄縣:內門鄉公所編印,1993。

二、調查報告類
內門鄉公所提供,戶數、總人口數統計表。
內門鄉公所編印,《第二屆羅漢門民俗技藝活動》手冊,1995.3.12。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印,《假期活動實施概況》暑期合訂本,民42-64年。《假期活動實施概況》,民42-64年冬令合訂本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統計年鑑》90年,民90。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統計手冊》,民93年9月。
行政體育委員會,〈九十一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劃報告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92。
行政體育委員會,〈九十四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劃報告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95。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
行政院經建會,〈臺灣地區國民生活結構調查分析報告〉,民67。
行政院主計處,〈臺灣地區國民對家庭生活與社會環境意向調查報告〉,民71年。
許文富研究主持,《現行漁民輔導措施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民81年。
陳鴻雁,《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88。
教育部體育司,《宋江陣研究》,1993.9。
教育部體育司編印,《台閩地區社會運動場地設備調查》,國防部印製場承印,民66。
教育部,〈94年教育統計〉。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印,〈臺灣省民眾休閒及旅遊活動概況調查報告〉,民76。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一年來臺灣省教育革新工作的重點-六十五年度重要工作檢討報告》,民65。

三、期刊雜誌類
王靖之,〈現代國民教育的趨勢〉《教育與文化》37期,民58年5月。
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編印,《團務通訊》 148期,台北市,民49年7月5日。
台南市體育會,〈台南市全民晨間運動實施概況〉《國民體育季刊》第五卷六期,教育部體育司,民65年9月1日。

朱敏進,〈永和國中運動社團的組織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第八卷第一期,教育部體育司發行,民68年3月。
何敏,〈我國當前推展社區全民運動的實際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國民體育季刊》第八卷第三期,民68年9月。
林瑞穗,〈臺灣地區人口、社會、和經濟等變項之間的關係及其政策涵義〉《人口學刊》第九期,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民75年6月。
高俊雄,〈台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管理型態初探〉《大專體育》,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民84。new window
徐元民,〈學校體育休閒化初探〉《國民體育季刊》二十二卷四期,臺北市:教育部國民體育雜誌社,民82年12月。
孫邦正,〈延長義教年限與復國建國〉,《教育與文化》360、361期,民56年12月。
袁敦禮,〈教師對於學生應負之責任〉,《教育雜誌》, 33卷10號,商務印書館,民37年10月。
袁徵道,〈體育的科學分析〉,《教育與文化》37期,民58年5月。
馬客談,〈戰後中國的國民教育〉,《教育雜誌》,32卷1號,商務印書館,民36年7月。
許義雄、張清龍,〈我國職工閒暇意識活動活動傾向調查研究-以台北地區職工為研究中心-〉《體育學報》第一輯,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民68年12月。new window
許義雄,〈我國近代體育目標的檢討及其對策〉,《國民體育季刊》第五卷第三期,台北,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出版,民64年12月。
麥秀瑛,〈台北之晨〉《國民體育季刊》第五卷六期。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臺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第九期,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民75年6月。new window
陳淑美、謝雨生,〈台北市與臺灣鄉村地區人口老化因素的比較〉《人口學刊》第十七期,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民85年4月。new window
陳世慶,〈臺灣地方就大戲與新劇〉《臺灣文獻》,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十五卷第三期,民53年9月27日。
陳耀宏,〈社會變遷下的羅漢門宋江陣(以1945~2001為中心)〉發表於中國四川,第四屆東北亞國際體育史學術大會。
黃逢源,〈高雄桌球回憶〉《高雄市體育會桌球委員會改組紀念特刊》,高雄市:高雄市桌球委員會,民76年。
黃耀智,〈台中市晨光太極拳社區運動現狀〉《國民體育季刊》第五卷六期。
楊福載,〈新安社區推展全民運動簡介〉《國民體育季刊》第八卷第三期,民68年9月。
廖漢臣,〈北港朝天宮與其祭典〉《臺灣文獻》,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十六卷第三期,民54年9月27日。
廖俊穆,〈發展全民體育之我見〉,《教育與文化》420期,民63年10月。
蔡宏進、廖正宏,《人口學》,台北市:巨流圖書,1987年。
蔡敏忠,〈全民運動的回顧與前瞻〉《國民體育季刊》,教育部體育司發行,民68年9月。
劉子利,〈休閒教育的歷史發展〉《社會教育集刊》30期,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民90年。
劉武雄,〈歷述本市四十年來桌球運動〉《高雄市體育會桌球委員會改組紀念特刊》,高雄市:高雄市桌球委員會,民76年。

四、論文類
江振德,〈台灣區漁村四健會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李明宗,〈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民91。new window
李建興,〈政府遷台後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修訂之歷史考察~以民國五十一年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85。new window
李玉麟,〈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民87。
李祥瑞,〈不玩板的板弟─滑板文化在台灣〉,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

林忠宏,〈台南市桌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1949-2003)〉,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民93年。
范春源,〈戰後台灣小學體育科教育演變之研究 民國34-83年〉,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民87年。new window
姜慧嵐,〈台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
陳英仁,〈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朝揚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民94年。
陳耀宏,〈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全國性動態青年活動之歷史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82年6月。new window
馮祥永,〈農民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年。
詹前志,〈以遊憩專業化程度區隔人工攀岩場使用者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94年。
蔡禎雄,〈台北市民の余暇意識及び余暇行動等に關するー研究-日本と台北の比較研究-〉,日本體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昭和56年。
蔡建宏,〈新興運動傳播模式之研究─以直排輪運動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
劉宏裕,〈戰後臺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為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85年6月。
謝伸裕,〈台北市大安區與台南縣學甲鎮大專以上畢業公民閒暇活動現況調查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65年。
譚靜梅,〈光復後台灣地區登山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為中心〉,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年。
蘇維杉,〈臺灣運動產業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1年,頁130-131。
蘇迺棻,〈溯溪參與者非學業性自我概念對流暢經驗的影響暨驗證流暢原始模式與四向度模式〉,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
五、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4/nis93/np01.xls 。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內政部戶政司編製,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0-1.xls。
內政部社會司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網站,http://www.rocsf.org.tw/about_us/about_us_1_1.asp。
教育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7 。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3.htm。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http://www.woodball.org.tw。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http://web1.gp.gov.tw/manual/trainning/chap2-1.htm。
http://www.tw-xgame.org/main/home/entity_list.php。
http://www.twgolf.org/court_cata.asp。
八十九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89.htm。
六、外文類
Chen, Yao-hung, Changes in Sport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for the Aged of Tainan City After the Retrocession of Taiwan Local Identity and Sport Historical Study Of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 ISHPES-Studies Vol.11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 2003。
Cross Gary, A Social History of Leisure Since 1600,Venture Publishing,Inc,1990。
Smelser, Neil J, Sociology, Prentice-Hall, Inc, 19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