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探《詩經》中所見之烹調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江雅茹
出版日期:2008
卷期:6
頁次:頁17-36
主題關鍵詞:詩經飲食烹調食物製作調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
  • 點閱點閱:43
《詩經》具有經學、史學、文學的研究價值,詩中保存不少有關古代烹調飲膳方面的記錄。《詩經》中所見食品種類可分為飯食、膳牲、薦羞,食品製作有熟食、生食與加工等方式,配合選料、刀工、調味的講究,呈現出多樣化的飲食品類。先秦時期以黍、稷、稻、粱爲主要飯食,烹治穀物的方式有蒸飯和煮飯兩種,蒸飯用甑甗,煮飯用鬲。熟食除蒸食、煮食外,還有煎熬和炙烤法,有汁而乾謂之煎,煎五穀謂之熬,炙烤則是直接將食物放在火上加熱烘烤的烹調方式。生食指不經過煮熟過程,將食物直接鮮食或沾調味料食用,膾生的製作非常注重刀工和調味。食品加工有乾製類和醃製類,魚、肉類和蔬、果類皆可爲之,加工讓食物多樣化,且有助於貯存。調味可增加食物之香氣和美味,並滿足嗅覺和味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本文擬研究《詩經》生活化的內容,分從食物製作與調味方面探討《詩經》中所見之烹調,希望能對《詩經》所反映之物質文明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期刊論文
1.江雅茹(20070200)。試探《詩經》中所見之食物。孔孟月刊,45(5/6)=533/534,10-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聰俊(19911000)。儀禮用鉶考辨。大陸雜誌,83(4),19-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璠(20000600)。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餚饌--膾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2),247-365+493-4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昌舉(199412)。論中國飲食文化之科學性與藝術性。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杜預、孔穎達(19970800)。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岐、孫奭(1997)。孟子。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玄、賈公彥(199708)。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弼、孔穎達(199708)。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晏、邢昺(199708)。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誘(197902)。呂氏春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統、五臣(1991)。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時珍(199312)。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夫之(198606)。詩經稗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仁湘(1990)。民以食為天。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沈松茂(199607)。食品原料與烹調技術。台北:中國餐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玄、孔穎達(1997)。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達芸(197305)。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祭品研究。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學泰(1993)。華夏飲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弼(197509)。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郭璞、邢昺(1997)。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玄、賈公彥(199708)。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孔安國、孔穎達(199708)。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毛亨、鄭玄、孔穎達(1997)。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許倬雲(1984)。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許慎、段玉裁(1993)。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賈思勰(1980)。齊民要術。臺北:臺灣中國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熹(1991)。詩經集註。群玉堂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乃燊(1992)。中國飲食文化。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左丘明、韋昭、黃丕烈(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