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
作者:陳素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Chen Che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康來新
王建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北宋詩歌飲食詩味審美鄉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6)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9
本文以北宋詩歌作為觀察研究的主體,透過文人宦徙生涯中的飲食經驗與書寫,一則探討北宋文人在時空異動與味蕾感官的碰撞中,如何建構個人與時代的飲饍美學(三~六章)。其次,從建構中的飲饍美學,探討文人對於滋味的各種審美體現,包括:「老饕」的美食精神與形象建立;味蕾與文學、記憶與情誼的對話分享;從養生、戒殺到「孔顏樂處」的蔬食觀與人生哲學;以及滋味與詩味的交蕩回響(第七章)。最後,從地域與社會文化的角度,觀察北宋飲食詩歌與詠物傳統的關係,以及食物志中的大眾觀察,與詩史實錄的寫作新義;同時,觀察文人在南饌北食的生涯中,其鄉國意識的流動與「家」的選擇重建(第八章)。
本文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以1998年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全宋詩》一至三十一冊為主,兼參考詩人個別詩文集與後人之校注選本等。研究方法上,以文獻研究為主,首先,檢視北宋詩歌中,記述、歌詠食事及蔬果饍餚之作,羅列、彙整岀重要作家與作品;其次,依上述作家作品之時代背景,歸納整理,探討個別作家在個人旅歷與時代交融下的飲食觀及飲食書寫,兼及文人與地方風土飲食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就前文之鋪敘,提出議題探討與理論詮釋,包括:北宋文人的飲饍美學與飲食哲學、飲食觀對宋詩創作發展與詩味理論的影響、飲食對於個人或集體歷史記憶之呈現,以及飲食詩歌在地域風土上的意義等。換言之,從文本的辨讀、演繹過程中,去詮釋及建構北宋文人的飲食觀與飲食美學,及其在文學、社會與地理、文化上的意義與價值。
參 考 文 獻


一、經子史傳、筆記類書

《十三經注疏》(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new window
楊伯峻,《論語譯注》(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漢‧班固,《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唐‧劉知幾撰、清‧蒲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06)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宋‧司馬光著、李宗侗、夏德儀等校註,《資治通鑑今註》(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12四版)
元‧脫脫,《宋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叢書,1936.03)
陳 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1992)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1991)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1988)
秦‧呂不韋撰、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漢‧劉安撰、劉文典注《淮南鴻烈集解》(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漢‧王充,《論衡》(台北:中華書局,1976.09)
漢‧應劭撰、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09)
晉‧葛洪撰、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01)
劉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
北魏.楊衒之著,劉九洲譯注,《洛陽伽藍記》(台北:三民書局,1998.08)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子部》,據學津討原本校刊)
唐‧劉恂,《嶺表錄異》,《筆記小說大觀》十七編(台北:新興書局,1973.04)
宋‧竇苹,《酒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玉灼,《糖霜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蔡襄,《荔枝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韓彥直,《橘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釋贊寧,《筍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陳仁玉,《菌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傅肱,《蟹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高似孫,《蟹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陳達叟,《本心齊蔬食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蘇軾,《格物麤談‧飲饌》,《筆記小說大觀》六編(四)(台北:新興書局,1975)
宋‧洪邁,《容齋隨筆》,《筆記小說大觀‧續編二》(台北:新興書局,1975)
宋‧林洪,《山家清供》,《叢書集成新編》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
宋‧朱肱,《酒經》,《叢書集成新編》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
宋‧歐陽脩,《歸田錄》(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蘇軾,《東坡志林》(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文瑩,《湘山野錄 續錄 玉壺清話》(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李廌〈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08),頁44
宋‧朱弁,《曲洧舊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2.08)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2.09)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范成大,《范成大筆記六種/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梅譜、
菊譜》(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2.09)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2)
宋‧撰人不詳,《饌史》,《叢書集成新編》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
宋‧孟元老、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台北:世界書局,1999)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48‧地理類》(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吳自牧《夢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48‧地理類》(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周密,《武林舊事》,(台北:廣文書局,1975.06)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鼎文書局, 1973.09)
明‧海瑞,《元祐黨籍碑考》,《筆記小說大觀‧六編(五)》(台北:新興書局,1975)
清、梁廷柟纂,《東坡事纇》(台北:廣文書局,1981.12初版,1991.07再版)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2.02台二版)
粱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11台二版)
清《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 第257卷-308卷》(台北:鼎文書局)
曾棗莊主編,《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09)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11)
清‧王夫之,《宋論》(台北:漢京文化,2004.03)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初版七刷)new window

二、詩文總集、別集與校注

梁‧蕭統《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藏版,1979.03)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60)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台北:新文豐出版,1979)
宋‧呂祖謙,《皇朝文鑑》(台北:世界書局,1962.02)
元‧方回,《瀛奎律髓》(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書)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總12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清‧俞琰,《歷代詠物詩選》(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10)
清‧吳之振,《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12)
清‧潘永因輯,《宋椑類鈔》(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陳元龍輯,《歷代賦彙》(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張玉書、汪霦編,《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六七八)
費振剛、胡雙宝、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03)
張壽平編纂,《隋唐五代文彙》(台北:台灣書店,1957.0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1~41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09)
楊金鼎編譯,《古文觀止全譯》(台北:東華書局,1994.05)
晉‧陶淵明著、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台北:中央圖書館,1991.02)
陳‧徐陵著、清‧吳兆宜注《徐孝穆集箋》(台北:新興書局,1959.11)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12)
唐‧元稹,《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10)
唐‧岑參著、阮廷瑜校注,《岑嘉州詩校注》(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01)
唐‧韓愈著、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03)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03)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11)
宋‧蔡襄著、明‧徐渤等編,吳以寧點校《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8)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上、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09)
宋‧蘇軾,《蘇軾文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08)
宋‧蘇軾著、龍榆生箋,《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1980.02)
宋‧蘇軾著、顧之川校點,《蘇軾文集》(江西:岳麓書社,2000.08)
宋‧蘇軾著、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1991.10)
宋‧蘇軾著、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四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05)
宋‧蘇軾著、孫民譯注,《東坡賦譯注》(四川:巴蜀書社,1995.05)
宋‧蘇轍,《蘇轍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10)
宋‧王安石著、劉辰翁評點、李雁湖箋註,《箋註王荊公詩》(台北:廣文書局)
宋‧王安石著、沈松勤注譯、王基倫校閱,《新譯王安石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0.09)
宋‧曾鞏,《元豐類稿》(台北:中華書局,1971.02台二版)
宋‧黃庭堅著、任淵等注,《黃山谷詩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96.10)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05)
宋‧毛滂,《東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張耒著,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1999.07)
宋‧葉適,《水心集》(台北:中華書局,1960)
清‧王夫之等,《清人楚辭注三種》(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09再版)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 09三版)
清‧袁枚,《隨園食單》,《袁枚全集》(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四部刊要集部別集類,1984)清‧楊倫,《杜詩鏡詮》(台北:華正書局,1979.05)
清‧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03)
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01)
清‧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

三、詩話、文學史論與批評

粱‧劉勰撰、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台北:五南書局,1997.06)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05)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08)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2004.01)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全二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01)
丁仲祐編訂,《續歷代詩話》上下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06四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中下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09)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12)
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輔新書局,1984.09)
方 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06)
日‧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
日‧吉川幸次郎,《元明詩概說》(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幼獅文化事業出版,1966.06)
日‧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04)
日.橫山伊勢雄,〈陳師道的詩與詩論〉,張寅彭譯,《陰山學刊社科版》,2(1997),
頁17~23。
日‧淺見洋二〈形似的新變──從語言與事物的關係論宋詩的日常性特點〉,成功大學文學系舉辦,2005年中國近世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07)
王 洪,《蘇軾詩歌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05)
王友勝、彭文靜,〈蘇門文人論蘇詩的分歧及其原因〉,《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17:1(2002.02),頁23~28。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06)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6.12)
代 迅,〈詩味論與情味論:中印文論比較〉《,欽州學刊》,13:2(1998.06),頁21-25。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05)new window
何小庭,〈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詩〉,《北京聯合大學學報》,3(1995),頁80-87。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01)
余英時,〈漂流─古今中外知識人的命運──劉再復《西尋故鄉》的評介〉,聯合報副刊,1997年4月29日。
吳 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10)
吳 晟,〈黃庭堅詩歌立意考察〉,《晉陽學刊》,3(1995),頁66-71。
吳叔鈿,《近代宋詩派詩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09)
吳定球,〈是論唐庚對蘇軾的態度和評價〉《惠州學院學報社科版》22:4(2002.02),頁48-53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11)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的社會化現象〉,《德明學報》,16(1990.12)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09)
李一飛,〈詩歌命題的一種新創作─論李商隱無題詩的產生及其歷史價值〉,《湘潭師範學院學報》,5(1995),頁36-40。
李之亮,〈關于梅堯臣交游的几個問題〉,《中州學刊》,6(2001.11)
李 立,〈論祖餞詩三題〉,《學術研究》,11(2001)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0)
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09)
周益忠,《西崑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03)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01)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02)new window
姚惠蘭,〈論南宋四名臣書〉,《楚雄師專學報》,14:4(1999.10),頁15-19。
胡 明,《南宋詩人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06)
胡大雷,〈中古“公宴”詩初探〉,《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2(1997)
胡大雷,〈中古祖餞詩初探〉,《廣西大學學報》,(1998.12)
胡雲翼,《宋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3.10)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出版社,2001.10)
馬悅寧,〈論詩味的特徵〉,《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9:5(2001),頁29-33。
馬悅寧,〈論詩味理論的民族性〉《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36:6(1999.11),頁50-53。
涂光社,〈古代文學的雅與俗〉,《暨南學報哲社版》,17:2(1995),頁108-111
崔 銘,〈從少公之客到長公之徒——論張耒與二蘇關係〉,《求是學刊》,總29:3(2002.05),頁99~103。
張 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5.04)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01)
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張秉權,〈山谷文學觀的三個方面〉,收錄於陳國球編《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1991.05)
張思齊,〈宋代的味論詩學與蘇軾的詩味追求〉,《齊魯學刊》,161(2001),頁61-65。
張思齊,《宋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1)
張高評,〈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成大中文學報》,2(1994.02)
張高評,〈宋詩特色之自覺與形成〉,《漢學研究》(1992.06)10:1,頁243-272。new window
張高評,《宋詩之承傳與開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03)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09)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台北:麗文出版社,1995.03)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03)
張慶民,〈中國古典詩學詩味論探微〉《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4(1996),頁91-98
梁 崑,《宋詩派別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1980.05)
梅大聖,〈略論蘇軾謫居黃州時期的功業─兼論黃州時期的東坡居士形象〉,
《黃岡師專學報社科版》,16:1(1996.02)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1997.04)
許 總,〈從歐陽修詩看宋詩的興盛及其特徵的形成〉《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台北:麗文出版社,1995.03)
許 總,《宋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2)
許 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07,一版二刷)
許 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06)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11)
陳奇祿,《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編印)
陳國球編《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05)
陳寅恪,《元白詩箋証稿》(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0.08)
陳應鸞,《詩味論》(成都:巴蜀書社,1996)
揚子江,〈“詩味論”的蘊涵與嬗變〉,《北方論叢》,166(2001),頁78-82
曾棗莊,《唐宋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9.10)
曾棗莊、李凱、彭君華編,《宋文紀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2)
程 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12)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02)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06)
舒仕斌,〈游宴序和贈序在唐代的發展軌跡及成因〉,《贛南師範學院學報》,4(2001.02)
黃永武、張高評編,《宋詩論文選輯》一~三(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05)
黃保真等著,《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台北:洪葉文化,1993.12)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10)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台北:學生書局,2002.10)
黃 鋼,〈司空圗與詩味〉,《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7:4(1996),頁58-65。
黃 鋼,〈張戒與詩味〉,《伊犁師範學院學報》,3(1997),頁11-16。
黃 鋼,〈鍾嶸與詩味〉,《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版》,24:4(1996),頁72-76。
黃 鋼,〈嚴羽與詩味〉,《烏魯木齊聯合大學學報》,3(1996),頁108-114。
黃 鋼,〈蘇軾論詩味〉《新疆社科論壇》,3(1996),頁63-67。
楊海明〈「歸心正似三春草」:略論蘇軾詞中的「懷歸」意蘊〉,《中國韻文學刊》
,1(2002),頁80~85。
楊勝寬、黃永一,〈李之儀與蘇軾交誼散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17:1(2002.02)
,頁16~22。
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等編,《臺灣小說》(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12)
董金裕,《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圖書,1979.10)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10)new window
臺大中文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學生書局,1989.08)
趙仁珪,《宋詩縱橫》(北京:中華書局,1994.06)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甘肅市: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08)
趙齊平,《宋詩臆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11)
劉士林,《中國詩性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04)
劉德重,《詩話概說》(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12)
樊寶英、鄧新華,〈“詩味”詮釋〉,《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4(1996),
頁100-104。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9)
蔣述卓等編,《宋代文藝理論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01)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03)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01)
鄭 騫,《景午叢編》(台北:中華書局,1972.01)
鄭 騫,《龍淵述學》(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12)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11)
鄭德開,〈司空圖與“詩味說”〉,《楚雄師專學報社科版》,1(1995),頁70-77。
鄧仕樑,《唐宋詩風-詩歌的傳統與新變》(台北:臺灣書店,1998.11)
錢文彬,〈淺析詩味論的接受美學蘊涵〉,《荷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5:(2003.08),頁16-19。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版,(台北:書林出版社,1999.02)
簡有儀,《蔣士銓及其詩文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2.04)new window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03)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04)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學生書局,1986.09)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收入《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06)new window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04)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10)new window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04)new window

四. 飲食文化相關論述、著作

E.N.Anderson著,馬孆、劉東譯,《中國食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1)
Sidney W.Mintz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台北:藍鯨出版公司,2001)
日‧中山時子,《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05)
王 波,〈兩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歷史月刊,97(1996.02)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的根本之道〉,《歷史月刊》(1995.02)
王子輝、王明德,《中國古代飲食》(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9.02)
王仁湘,《民以食為天》(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9.06)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
王次澄,〈明清文人觴政-會飲得禮儀與規範〉《漢學研究》10:1(1992.06)new window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1)
王學太,《中國人的飲食世界》(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9.10)
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02)
朱振藩,《提味》(台北:麥田,2003.05)
朱振藩,《食林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12)
吳受琚,〈唐代道教飲食文化〉,《宗教哲學季刊》,1:2,頁153-160。new window
李 肖,〈論唐朝岭南的飲食文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5(1998)
汪 朗,《四方食集‧胡嚼文人》(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01三刷)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92.07)
林永匡,《飲德‧食藝‧宴道-中國古代飲食智道透析》(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05)
林柏謙,〈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東吳中文學報》,4(1998)
林語堂著、郝志東等譯,《中國人》(香港:三聯書局,2002.02)
邱龐同,《中國菜肴史》(青島市:青島出版社,2001.09)
姚偉鈞,《宮廷飲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02)
姚偉鈞,《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9.09)
姚偉鈞,〈飲食風俗考略〉,《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998.11)
姚偉鈞,〈漢唐時期新年飲食習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999.02)
施拓全,〈至聖先是「美食主義者」嗎?-再談孔子的飲食觀念〉,《中國文化月刊》(1999.09)
徐苹芳,〈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
徐海榮主編,《中國美食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04)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0)
馬健鷹,〈味政合一 飲食之道-上古至周代飲食活動與政治的關係〉《東南文化》,2(1997),總116。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增訂三版)new window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人的宴飲活動述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000.03)
張 萍,〈唐代長安的飲食生活〉《唐史論叢》第六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10)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09初版七刷)new window
張有林、陳錦屏、張寶善,〈飲食科技史中的四個里程碑〉,《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999.05)
張宏庸,《陸羽全集》(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03)
莊 申,〈唐魚兩種〉,《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1.07),頁611-743。
唐振常,《中國飲食文化散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02)
陳元朋,〈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P.Hymes〉《新史學》,6:1(1995.03)new window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間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04)
陳元朋,〈唐宋食療概念行為之傳衍-以《千金•食治》為核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4分(1998.12)new window
陳元朋,《粥的歷史》(台北:三民出版社,2001.11)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台北:學生書局,1995 .05)
陳 詔,《飲食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8)
陳 詔,《食的情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8)
陳 詔,《紅樓夢的飲食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04二刷)
雪 犁主編,《中華民俗源流集成‧飲食卷》(甘肅市: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08)
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台北:時報出版,1999.12)
熊四智主編,《中國飲食詩文大典》(青島市:青島出版社,1995.05)
熊四智、杜莉,《舉箸杯思吾蜀──巴蜀飲食文化蹤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2001.08)
馮柳堂,《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04)
逯耀東,〈寒夜客來〉《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01)new window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1.03二刷)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08)new window
萬建中,〈中國古代飲食的科學內核〉,《中國文化月刊》,206(1997.06)
熊四智,〈佛教的飲食文化及其影響〉,《歷史月刊》(1999.02)
鄧景衡,《臺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06)
黎 虎,《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01)
蕭 璠,〈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餚饌-膾生〉,《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71本第二分(2000.06)
《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
《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4)
《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5)
《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6)
《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8)
《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2000)
《第七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2002)
《第八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2004)

五、文化社會、地理史學論著

Ben Highmore 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灣:韋伯文化,2005)
Connerton.P(康納頓)著,納曰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
Diane Ackerman(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Jack Goody(傑克‧顧迪)著,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Marcel Mauss(牟斯)著、何翠萍、汪珍宜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允晨出版社,1984.11)
Milk G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2003.03)
Relph,E.C(愛德華‧瑞爾夫),《Place and Placelessness》(地方與無地方性)(London:Pion,1976)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文學遺產》3(1994)
王瑞明,《宋儒風采》(長沙:岳麓書社,1997.10)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04)
王淑芳,〈感傷的精神旅行-談梁實秋飲食散文中的思鄉情結〉,《 州大學學報》
(1994),第二期。
王 恢,《中國歷史地理》(台北:學生書局,1984.08再版)
王泛森,〈歷史記憶與歷史〉,《當代》,91(1993),頁40-49。
王夢鷗,〈從兩個觀點試釋唐宋文化精神的差異〉收入《唐代文學論集》(台北:時報出版,1987.06)
王夢鷗〈從士大夫到貴遊文學〉一文,收入《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1987)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01)
史學海,〈隋唐時期的交通與都會〉,收入《唐史論叢》,第六輯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10)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04)
全漢昇,〈宋代東京對於杭州都市文明的影響〉,收入《宋代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12再版)
向 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 1982.10再版)
朱剛著,《薩伊德》(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08)
朱瑞熙、張邦煒、劉復生、蔡崇榜、王曾瑜,《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07)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吳潛誠,《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09)
宋 晞,〈宋代士大夫對商人的態度〉,收入《宋代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3.09再版)
李自修,《宋代遊記選粹》(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11)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04)
李勇先,《輿地紀勝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8.05)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09)
李權時主編《嶺南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頁198-203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台北:三民書局,1992.12)new window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2)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01)
沈祖祥,《旅遊文化概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06)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04)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長沙:岳麓書社,1991.06)
邱天助,《布迪厄文化再製理論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Pierre Bourdieu》(台北:桂冠圖書,2002,二版一刷)new window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06)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12)
柯大課,《中國宋遼金夏習俗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04)
柯睿格著、陶晉生譯,〈宋代的開封:實用的都市和形式化的國都〉《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05)
柯睿格著、陶晉生譯,〈宋代社會:在傳統之內的變遷〉,收入《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05)
胡兆量、阿爾斯朗等,《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01)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06)
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09)
馬德程譯,《宋代的商業與城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02)
高 丰,《中國器物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01)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09)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06,增訂三版)new window
康正果,《交織的邊緣—政治和性別》(台北:東大圖書,1997.05)
張俊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張錦鵬,《宋代商品供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頁9-13
梁庚堯,〈宋代的市鎮〉,《宋史研究集》第二十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0.09)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04)new window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09)
陳秉璋,《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1985.09)
陳華文,《文化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1)
章必功,《中國旅遊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08初版、1995.05)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06)new window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08)
斯波信義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08)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08)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02)
程金城,《中國陶瓷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03)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08)
黃振剛,〈古代遊記精華〉,收入《中國文學總欣賞》(台北:錦繡文化企業出版社,1993.01)
黃敏枝,〈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收入《宋代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03)new window
黃新亞,《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09)
黃應貴,〈儀式、習俗與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點〉,《新史學》3:4(台北:三民書局, 1992.12)new window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07)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06)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175(2002),頁84-105。
蒲慕州,〈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學》3:4(台北:三民書局,1992.12)new window
趙效宣,《宋代驛站制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齊 濤,《中國黨爭實錄》(濟南:齊魯書社,1999.09)
黎活仁,《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10)
黎活仁等編,《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10)new window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06)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new window
諸葛億兵,《宋代宰輔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07)
鄧小南,《課積、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台北:大象出版社,1997.04)
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日 伊原 弘〈宋代知識份子的基層社會〉(湖北:湖北大學出版社,1992.08)
盧雲亭,《現代旅遊地理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08)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1999),頁77-138new window
戴揚本,《兩宋繁華》(上海:上海古籍,1998.07)
謝康倫著 何冠環譯,〈論偽學之禁〉,收入《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05)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六.宋遼金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10)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石家莊:河北教出版社,2001.11),頁231-232
龔鵬程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09)

六、全國博碩士論文

上運天英光,〈北宋官員休假之研究—以文官公假為中心〉,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2)
王祝美,〈北宋使北詩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6)
王曉雯,〈陸游蜀中詩歌研究〉,淡江中文研究所碩論(2002)
甘漢詮,〈東京夢華錄中的飲食問題及其詞彙〉,東海中文研究所碩論(1976.04)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1990.07)new window
李欣錫,〈杜甫巴蜀詩生活題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98)
李英華,〈黃庭堅詠物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張高評)(2002)
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博論(2002)
胡惠鵬,〈宋代醫方之發展〉,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0)
陳鴻圖,〈岑參邊塞詩研究〉,文化中文研究所碩論(2002)
陳鐘琇,〈唐代和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0)
蔡雅霓,〈黃山谷贈物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9)
鄭芳祥,〈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2)
鄧瑞卿,〈蘇軾儋州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進修班碩論(2002)
鐘明玉,〈紅樓夢飲食情境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199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