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抵押物轉讓效力的困境與突破
書刊名:法令月刊
作者:梅瑞琦
出版日期:2010
卷期:61:10
頁次:頁108-124
主題關鍵詞:抵押權追及效力善意第三人物權公示動產抵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5
  • 點閱點閱:17
期刊論文
1.陳信勇、徐繼響(2004)。論動產讓與擔保與動產抵押之雷同--兼評我國民法(草案)對動產讓與擔保與動產抵押的規定。法學論壇,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賁寒(2003)。動產抵押制度的再思考。中國法學,20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文森(19691200)。論動產擔保利益之次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0,6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治峰、易繼明(1997)。動產抵押若干問題研究。中外法學,1997(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德風(2006)。評《物權法草案》第十七章。中外法學,2006(1),109-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余能斌、馬俊駒(1995)。現代民法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茂榮(2003)。債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慧星、陳華彬(2003)。物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闖(2000)。讓與擔保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萬林(1999)。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慧星、陳華彬(1997)。物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在全(1999)。民法物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澤鑒(1998)。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春堂(1999)。動產擔保交易法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利明(2004)。物權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近江幸治(2002)。擔保物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聖平(2004)。動產抵押制度研究。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梁慧星(1998)。中國物權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明月(1998)。抵押權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梁慧星(2000)。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蘇永欽(2004)。私法自治中的經濟理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得寬(2002)。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史尚寬(2000)。物權法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Larenz, Karl、王曉曄、邵建東(2003)。德國民法通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謝在全。動產擔保制度之最近發展,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4/2006/7/li7972512411760029568-0.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梁慧星、近江幸治(2004)。中日擔保物權法比較研究。中日民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巍(2002)。日本的抵押權滌除制度。民商法論叢。香港: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闖(1995)。動產抵押制度研究。民商法論叢。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保玉(2004)。試論中國動產抵押的完善。中日民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耿林(2003)。論我國動產抵押制度的完善。中美物權法的現狀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瀨川信久(2004)。物權債權二分論之意義及其適用範圍。中日民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