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北火車站周邊印尼移工的消費空間與文化地景研究
書刊名: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作者:楊麗芳徐榮崇
出版日期:2008
卷期:7
頁次:頁65-81
主題關鍵詞:印尼消費空間文化地景跨國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5
  • 點閱點閱:56
期刊論文
1.戴伯芬(20050200)。他者的都市文化地景建構 : 三種外籍勞工研究取徑下的地圖分析。中外文學,33(9)=393,53-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ivisto, Peter(2001)。Theorizing Transnational Immigr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Efforts。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4(4),549-577。  new window
3.藍佩嘉(20060500)。臺灣觀察.看見新移民--人的流動、觀點的移轉。誠品好讀月報,65,56-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成露茜(20021200)。跨國移工、臺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臺灣社會研究,48,15-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丘德真、張正(20060500)。文化地圖.印尼.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誠品好讀月報,65,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俐容(20030500)。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主義--從臺灣外籍勞工的文化政策談起。當代,71=189,120-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康旻杰(20060500)。臺灣觀察.移工島--移民誠中的「文化飛地」。誠品好讀月報,65,5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玲瑛(20001200)。外勞在臺的生活空間與社會網絡--以新竹科學園區的菲律賓勞工為例。臺灣人文. 臺灣師範大學,5,195-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國森(19960900)。非法外勞取締技巧及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27(2)=108,4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Ip,Manying、Friesen,Wardlow、鍾延麟(20021000)。紐西蘭的新華人社區:跨國主義在當地的演變。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4),62-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挺鋒(20020900)。臺灣外籍勞工的抵抗與適應--周休作為一個鬥爭場域。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3,103-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祥如、謝國斌(20060300)。當優勢族群遇到弱勢族群--評析多元主義在臺灣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研究,143,82-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auer, Carl Ortwin(1925)。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2(2),19-54。  new window
14.徐榮崇(20021200)。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臺灣移民。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379-3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Appadurai, Arjun(1990)。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Public Culture: Society for Transnational Cultural Studies,2(2),1-24。  new window
16.王志弘(20060300)。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臺灣社會研究,61,149-2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曾嬿芬(20040600)。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臺灣社會學刊,32,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藍佩嘉(20050600)。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臺灣社會學刊,34,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Portes, Alejandro、Guarnizo, Luis E.、Landolt, Patricia(1999)。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2(2),217-237。  new window
20.藍佩嘉(20021200)。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Glick-Schiller, N.(1997)。The Situation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Identities,4(2),155-166。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戴伯芬(2002)。臺北的經濟再結構與國際移民。全球化臺北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志弘、沈孟穎(2006)。族裔認同的時空鑲嵌:臺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研究。第三屆「跨界流離」國際學術研討會:治理.生存.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06/10/28-2006/10/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詹火生(1991)。開放外籍勞工可能造成的影響及其因應措施。外籍勞工研討會。行政院勞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恩盈(2002)。星巴克人在台北--消費文化的省思(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弘毅(2000)。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地區菲籍外勞的空間使用及其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天立(2003)。台灣都市中「外勞」空間的形成--以中壢市中心為例(學士論文)。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明琴(1996)。台灣菲傭與雇主的互動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登子(1997)。營造業在外籍勞工管理之研究(泰勞)(碩士論文)。中華工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美瑤(2004)。霸權空間的破綻--以外籍移工假日聚集的臺北車站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坤亮(1993)。我國外籍勞工管理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邱顯正(1994)。外籍勞工管理對策之研究:以我國管理制度為中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傅湘承(2004)。外籍勞工消費行為與其消費空間型態--以桃園縣工業區外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世雄(1994)。台灣地區外籍勞工生活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石(1997)。在華泰籍勞工的生活適應與壓力之研究─以製造業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青志(1991)。外籍勞工對勞動市廠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鍾群珍(1995)。臺灣中部地區菲籍外勞心理需求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比娜(2003)。ChungShan:台北市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空間的形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eighley J.(1963)。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twin Sau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曾一士(1998)。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史料陳列展圖集。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宏進、蔡青龍(1990)。我國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其因應對策。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Denise Cosgrove(1984)。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s。Australia:Croom Helm。  new window
5.Jackson, John Brinckerhoff(1984)。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Bhabha, H.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al。New York。  new window
其他
1.古彩彥(20060616)。老外性騷印尼新娘,VCR 全都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臺北文化地景整體規劃與調查先期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欣隆(2008)。舊空間再利用--「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汪淑芬(2006)。微風百貨明年進駐臺北車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汪淑芬(2007)。微風臺北車站開幕,全臺最大食尚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大正(20061222)。「臺北之鑚」都更計畫啟動,臺開參與改造臺北車站新生活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承武(20080328)。涉非法地下匯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翟景升(20021022)。國外再就業報導:印尼政府努力解決失業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藍佩嘉(2005)。漂洋過海來幫傭:外籍家務勞工的生命地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Portes, A.(1995)。Children of immigrants: segmented assimilation。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new window
2.Hall, Stuart(2000)。The multicultural question。Un/settled Multiculturalisms: Diasporas, Entanglements, Transruptions。London:Zen Books。  new window
3.Featherstone, M.(1992)。Cultura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phere。Theory of Culture。Berk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Guo, F.、Iredale, R.(2003)。The View From Australia。Return Mig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new window
5.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與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