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字樣角度試探甲骨相關問題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陳冠勳
作者(外文):Chen, Kuan-hsu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6
頁次:頁403-419
主題關鍵詞:甲骨文字樣鑽鑿斷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商代雖無文字整理的記錄,然因甲骨材料取得不易,所載資料又多為祭祀、戰爭等官方重要事項,因此推測,當時文字使用應有一定程度之規範。本文以甲骨文中「雨」、「風」、「羌」字為例,統計每期不同字形所佔的百分比,並分析其各期的變化。大抵而言,《甲骨文合集》中「雨」、「風」、「羌」在第一期中使用異體字的比例較少、第三期比例較多。若將使用異體字情況最少的武丁時期,連結到該期的鑽鑿,會發現該期的鑽鑿形態是最精緻的。而《史記》中武丁時期的記載,則可呼應異體字使用情況的多寡與政治力的強弱及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本文旨在將唐代以後所發展出的字樣學學理運用至甲骨學上之斷代,除可驗證前人學說、觀察文字演變外,亦可為斷代以及商史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期刊論文
1.張亞初(1989)。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17,230-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尹定國(1987)。甲骨文在圖書館史上的意義。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楨(1986)。貞人非卜辭契刻者。殷都學刊,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施順生(1991)。甲骨文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趙誠(1993)。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釗、洪颺、張新俊(2006)。古文字構形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孝遂(1988)。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司馬遷、楊家駱(1980)。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姚孝遂、肖丁(1989)。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愼、段玉裁(198509)。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榮汾(1988)。字樣學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魏收(1974)。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進雄(2002)。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裘錫圭、許錟輝(1994)。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龍宇純(1994)。中國文字學。台北:五四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夢家(1988)。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進雄(1979)。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沫若、胡厚宣(1982)。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3)。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于秀卿、賈雙喜、徐自強(2005)。古文字研究. 第六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顏之推、王利器(1993)。歸心篇。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