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代韓華移民史初探--從歷史進程及經濟活動著眼
書刊名:嶺東學報
作者:于德豪張次正
出版日期:2012
卷期:31
頁次:頁93-130
主題關鍵詞:韓華移民史壬午軍亂吳長慶清商華商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
  • 點閱點閱:151
中華民族的移民分布和數量是當今最廣也是最多的,追溯到19世紀末因著朝鮮半島內中國與日本勢力的博弈;引發了近代華人移民朝鮮的契機。1882年6月9日朝鮮高宗大王執政時期,日本在朝鮮發起了“壬午軍亂"。當時閔妃政權駐津大臣向清廷求援,清朝以幫助朝鮮為由,特派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選三千精兵及四十名軍役分別在山東登州出發,抵達濟物浦(現仁川)港,進入漢城(今首爾)平定動亂。當時隨清軍到達朝鮮的四十名軍役,隨清軍駐朝三年並與當地人做起了貿易,而這些軍役可以說是韓國移民華商的先鋒,以後華人就陸續為經商或避難移民到朝鮮半島來。1882年8月清廷與朝鮮簽訂了《清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開啟了兩國最初的貿易協議。1885年10月起袁世凱在朝鮮各港口設立商務廳,大力幫助清商在朝鲜經商。1884年4月又簽訂了《仁川華商租界章程》,並且在仁川善鄰洞的租界地上建築了許多中式樓房,建成了韓國第一個中國城(China town)。華商在朝鮮的經商優勢也因日本提高關稅及排華政策開始進入衰退,因此1931年發生了“萬寶山事件",由於民族衝突朝鮮華人一下子從七萬就銳減到三萬多。隨著時間的推移1945年二戰後朝鮮脫離日本殖民統治,而大韓民國建國後開始對外國人(華商為最多的外國人群體)先是實行倉庫封鎖令、從禁止到限制土地擁有、兩次貨幣改革、實行非同化政策、限制取得韓國國籍等政策。因此華商貿易業萎靡不振,餐飲業取而代之成為華商的主業;但又因七十年代末施行的認定課稅,使得受不了高額稅金的韓華選擇了再移民,因此韓華人數就漸漸地減少。但1997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為吸引外資實行許多鬆綁政策,進入二十一世紀因著人權意識高漲及少子化所帶來的危機感驅使韓政府實行一系列的多元文化政策如獎勵歸化、允許複數國籍等開放型移民政策,韓華又面臨了另一個轉機。
期刊論文
1.張泰河(2004)。吳長慶將軍與韓中近代關系。韓華學報,3,75-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泰河(1996)。韓國華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叢成義(2003)。池魚之殃:萬寶山事件與韓國排華慘案。韓華學報,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叢成義(2001)。萬寶山事件起因初探:以案發過程爲中心。韓華學報,15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庚寅(2004)。韓國華社“族國認同”的心路歷程。韓華學報,3,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慕德政(2001)。漫談北韓華僑教育的過去和現在。韓華學報,239/250-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011)。王愛麗向國會遞交請願信函。美國齊魯韓華雜誌,3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011)。薛榮興興捐8億成立現代榮興基金。美國齊魯韓華雜誌,3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喬聚東(2005)。邱華百周年紀念意義。百年之鄰,百年之友,2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金泰萬(2010)。在我裡面的他人-Busan Chinese Diaspora。釜山發展硏究院,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嶺南日報(2005)。韓國華僑117年歴史。百年之鄰,百年之友,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綛谷智雄(2001)。首爾CHINA TOWN : 處在排斥與同化中的韓華族群性 (Ethnicity)。韓華學報,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權赫秀(2007)。江華條約與清政府關係問題新論-兼與王如繪先生商榷。史學集刊,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姜抮亞(2005)。近代東亞跨國資本的成長與局限-以在韓華僑企業同順泰爲例。史文哲,5,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偉濃,楊晶(2005)。19世紀80年代中期通商之初到朝鮮半島的廣東商人。東南亞縱橫,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權赫秀(2003)。近代中國第一所公立韓國語教育機構-袁世凱駐韓公署附設韓語學堂。當代韓國,春夏合刊,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慶第(2011)。韓國近代化改革運動之研究-以甲申政變爲例。嶺東學報,29,207-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強(2003)。袁世凱甲午戰爭前夕行爲及其後果探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9(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永祿、李和承(2010)。韓中建交後韓國華僑社會地位變化考察。華僑華人史研究,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晁中辰(1996)。海上絲路與旅韓華僑華人。華僑與華人,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趙興胤(1997)。한국華儒의고통과고민。民族와文化,5,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效在、朴銀瓊(1981)。韓國華僑및華僑移動의관한硏究。韓國文化硏究院論叢,37,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翟振孝(2006)。遷移,文化與認同:緬華移民的社群建構與跨國網絡(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鍾雨(2008)。韓國華僑現地化硏究:以釜山居住的華僑爲例。東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韻平(2005)。汪政權與朝鮮華僑(1940-1945)-東亞秩序之一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朴銀瓊(1981)。華僑의定著과移動 : 韓國의境遇。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浅野恵子(2004)。シャドーイング&ディクテーション。東京:株式会社 DH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國華僑經濟人協會(2005)。KOTRA〈2005年第八屆世界華商大會大會手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韓國法務部出入國外國人政策本部情報課(2011)。2010年出入國外國人政策統計年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11)。華僑華人總數首次明確爲約5000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國棟(2009)。第八屆世界華商大會主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俊男(2011)。韓華僑教之現況與未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秦裕光(2011)。旅韓60年見聞錄-韓國華僑史話,www.kccci.or.kr, 20111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文君(2011)。申紅,http://roll.sohu.com/20110921/n320012113.shtml, 20111220。  new window
6.許震宇(2011)。釜山華僑協會顧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樹義(2011)。漢城華僑中學校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承利(2012)。新世界旅行社社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叢湧滋(2011)。韓國KBS-1電台《釜山的再發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