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舂辣椒的滋味: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
作者:吳秀雀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開學文化
集叢:臺灣學;2
ISBN:9789869132350
主題關鍵詞:文化人類學族群認同田野工作南投縣仁愛鄉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梁炳琨(20060500)。原住民族觀光發展的地方建構:鄒族山美社區個案。地理研究,44,35-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光宇(19821200)。清境與吉洋--從滇緬邊區來臺義民聚落的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747-7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慧玲(20020900)。田野書寫、觀光行為與傳統再造:印尼峇里與臺灣臺東「布農部落」的文化表演比較研究。臺灣社會學刊,28,77-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arrison, Simon(1999)。Identity as a Scarce Resource。Social Anthropology,7(3),239-251。  new window
5.Tölölyan, Khachig(1991)。The Nation-State and Its Others: In Lieu of a Preface。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1(1),3-7。  new window
6.黃麗玲(19990900)。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學報,9/10,147-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秀幸(20070600)。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臺灣人類學刊,5(1),109-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佩宜(20040400)。展演「製作」: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人的物觀與「貝珠錢製作」展演。博物館學季刊,18(2),7-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Ang, Ien、施以明(19921200)。不會說中國話--論散居族裔之身份認同與後現代之種族性。中外文學,21(7)=247,48-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Clifford, James(1994)。Diaspora。Cultural Anthropology,9(3),302-338。  new window
11.段立生(1986)。訪美斯洛--泰國北部的雲南人村。東南亞,1986(4),6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欣怡(2001)。「地方性」的建構與轉化。文化研究月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開忠(20060400)。跨界越南女性族群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究。臺灣東南亞學刊,3(1),63-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雯勤(20020100)。從難民到移民的跨越--再論泰北前國民黨雲南人遷移模式的轉變。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1),47-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健雄(20040400)。從「倮匪」到「拉祜族」--邊疆化過程中的族群認同。歷史人類學學刊,2(1),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侯宜凱、梁炳琨(20100300)。原住民族地區觀光與地方發展之研究--以鄒族來吉部落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1),105-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亦園(2000)。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其南(1996)。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1996年「臺北國際社區教育」國際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嵩山(2003)。文化形式再現之研究:以博物館的廟/會所與船舶的「原貌重建」為例。臺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5-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木柱、簡美玲(1994)。飲食與文化:人類學觀點的回顧與展望。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65-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段承恩(2003)。從口述歷史看滇緬邊區游擊隊(1950-1961)(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穎立(2007)。從「安置」到「觀光」--清境農場的拓墾與轉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孟智慧(2004)。從嶔岑與石濤農場人群的研究看離散人群的認同(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紀平(1998)。「寓兵於農」的東部退輔老兵--一個屯墾的活歷史(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hang, Wen-Chin(1999)。Beyond the Military: The Complex Migration and Resettlement of the KMT Yunnanese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博士論文)。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Leuven。  new window
6.馬欣榆(2009)。家鄉味的傳遞圖像:跨界婚姻移民下的越南酸湯記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翟振孝(2006)。遷移,文化與認同:緬華移民的社群建構與跨國網絡(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如意(2010)。社區如何展現能動性:在地與空間的研究,以台灣竹北六家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尹光保(2008)。地方型非營利組織在觀光產業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困境及其優勢-以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思諾(2008)。想我眷村的婆婆媽媽們:高雄海軍第一代眷村女性的生命經驗研究(1948~1967)(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怡夙(2008)。文化產業與社區認同--清境地區博望新村個案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ottak, Conrad Phillip、徐雨村、謝繼昌(2007)。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lifford, James(1999)。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龔學貞、張世瑛、國史館(2002)。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hompson, Paul(1978)。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Crystal, David、周蔚(2001)。語言的死亡。臺北: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銘銘(1997)。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柳元麟、傅應川、陳存恭、溫池京(1996)。滇緬邊區風雲錄--柳元麟將軍八十八回憶。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詹伯慧(199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arley, Nigel、何穎怡(2002)。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世忠(19940000)。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祥水(19910000)。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臺北: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明珂(20030000)。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世忠(19930000)。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臺北:自立。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永鄴(2009)。歡騰的聖宴:哈尼族長街宴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雲南省烹飪協會(2007)。滇菜文化:滇人食俗與飲食百味。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澤(1995)。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純孝(1978)。擺夷邊民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Urry, John、葉浩(2002)。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弘任(20070000)。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基辛、張恭啟、于嘉雯(1989)。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覃怡輝(2009)。金三角國軍血淚史:1950-1981。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謝世忠(2001)。清境擺夷族群基本調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世忠(2002)。「南投縣仁愛鄉清境地區社區發展史調查研究計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趙彥寧(20010000)。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懿之(1990)。西雙版納小乘佛教歷史考察。貝葉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世忠(20040000)。「隔世」中的生活--在臺滇緬軍眷移民社區形貌。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De Vos, George、Romanucci-Ross, Lola(1982)。Ethnicity: Vessel of Meaning and Emblem of Contrast。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5.De Vos, George(1982)。Ethnic Pluralism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6.王明珂(2009)。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世忠(20040000)。「國族-國家」、共同體、及其解構--評泰國與中國少數族群的人類學研究。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彥寧(20010000)。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文德(20020000)。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社群」研究的省思。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鄧啟耀(2009)。飲酒與歌唱:西南山地族群的生態、食俗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謝世忠(2004)。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個案研究。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世忠(2004)。族內異觀與類種族主義的族群關係:三種界定臺灣漢人主體族群的論述。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世忠(20040000)。結構與關係之外--在臺滇緬軍眷移民社區的「東南亞族群生態學」。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De Beauclair, Ineze(1986)。China Mainland Minorities on Taiwan。Ethnographic Studies, The Collected Paper of Ineze de Beauclair。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new window
15.Barth, Fredrik(199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Introduction。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Illinois:Waveland Press。  new window
16.Goode, Judith G.、Curtis, Karen、Theophano, Janet(1984)。Meal Formats, Meal Cycles, and Menu Negotiation in the Maintenance of an Italian-American Community。Food in the Social Order: Studies of Food and Festivities in Three American Communities。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new window
17.De Beauclair, Ineze(1986)。Ethnic Groups of South China。In Ethnographic Studies, The Collected Paper of Ineze de Beauclair。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new window
18.謝世忠(2004)。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台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