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之變遷(1973~2010)
書刊名:臺東大學體育學報
作者:林川詠范春源
作者(外文):Lin, Chuan-yungFan, Chen-yuan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6
頁次:頁1-19
主題關鍵詞:左訓中心國訓中心中華體協亞運奧運National Zuoying Sports Training CenterThe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The Sports Council of R.O.C.The Asian GamesThe Olympic Gam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7
  • 點閱點閱:12
設立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終極目標,無非是鍛鍊一流實力的國家代表隊,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的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亦是於此背景下設立。目的:究明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設立之起源、辦理亞、奧運會選手訓練之成效、土地場館設施與訓練項目。方法:採歷史研究法,將所蒐集之資料加以分析、研究。結果:一、1976年正式成立「左營國家運動訓練中心」。2001年體委會將左訓中心調整為「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二、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自1975年開始辦理亞、奧運會選手的訓練工作。2004年雅典奧運我國首度奪金。1998年曼谷亞運為我國參加亞運會成績最好的一屆,該屆獲得19面金牌。三、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佔地約37公頃。1976年,成立初期即有田徑、游泳、桌球三種運動。1978年擴建訓練場地設施,直至現今共可供二十餘種運動項目訓練。結論:1976年成立至今,無論是左訓中心時代或是國訓中心時代,孕育出無數的優秀選手,惟成效仍不及其他國家,且場館泰半已老舊,急需經費改善硬體設施。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is to form a professional and well-trained sports team as the deleg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sports training center lying in Zuoying was also founded under the same goal. Purpose: To clearly present the origi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orts training centers serving the national seeded players, the achievements in both the Asian Games by OCA and the Olympic Games by IOC, the schematization of the territory and the training plans which are actually practiced. Methods: By searching and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Results: 1. National Zuoying Sports Training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76, while in 2001 the Sports Council promoted accelerated it as the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for the seeded player. 2. We began to train our seeded play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Asian Games and the Olympics in the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since 1975, and we carried off the first prize ever in the Athens Olympics in 2004. In year 1998, we broke our highest records by winning 19 gold medals in the Asian Games in Bangkok. 3. The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occupies around 37 hectare containing the track and field spaces, the swimming pole and table tennis rooms in early 1976. After the extension in 1978, we train more than twenty sports games here. Conclusion: The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has trained mill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players since 1976. The only reason we're not able to be as competitive like players from other countries is that some of the equipments in the center have been worn, so the expenses for the renewal are crucial.
期刊論文
1.洪立、余宗龍(20070200)。我國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大專體育,88,100-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啟煌(20060300)。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現況與未來。國民體育季刊,35(1)=148,16-21+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振興(1998)。曼谷亞運金牌之省思。大專體育,4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松青(20061200)。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行政法人化之探討。北體學報,14,209-2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志堅(20071200)。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行政法人化之探討。雲科大體育,10,161-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瑞陽、王同茂(20050300)。戰後初期的臺灣體育(1945-1949)。臺大體育學報,7,55-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87)。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編委會(1988)。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季刊編輯委員會(1974)。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季刊。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1977)。中華民國參加第二十一屆蒙特婁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1984)。中華臺北奧會參加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報告書。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1989)。中華臺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4屆漢城奧運會報告書。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2008)。中華臺北代表團參加2008年第29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2004)。中華臺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廿八屆雅典奧運會報告書。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2001)。中華臺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廿七屆雪梨奧運會報告書。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1997)。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參加第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報告書。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1993)。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參加第25屆巴賽隆納奧運會報告書。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行政院(200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草案總說明。臺北:行政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社會體育。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體育政策。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奧林匹克活動。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體育思潮。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國立教育資料館(2010)。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辰威(2004)。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八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妙瑛(2009)。臺灣體育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文忠(1981)。中國體育發展史。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華民國體育總會。關於體總,http://www.rocsf.org.tw/about_us/about_us_1_4.asp, 2012/07/10。  new window
2.李一中(20020209)。吳俊哲兼任國訓中心主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組織編裝,http://www.nstc.org.tw/HomeStyle.aspx?urlFile=introduce_06.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地理位置,http://www.nstc.org.tw/HomeStyle.aspx?urlFile=introduce_05.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桂芳(19870215)。鄭為元以迅雷不及掩耳方式內定陳遠龍為左訓中心主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顯祐(20080227)。體委會南遷臺灣運動新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