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評析《自由中國》雜誌對戰後初期救國團教育(1952~60)之論述
書刊名:臺灣國際研究季刊
作者:張淑媚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Shu-mei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2:3
頁次:頁151-171
主題關鍵詞:救國團自由中國軍訓課程China Youth CorpsFree ChinaMilitary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0
  • 點閱點閱:26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於1952 年成立,為戰後初期國民黨執行黨化教育的重心,其設立與實施的過程備受社會爭議。而《自由中國》雜誌集結了中國大陸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改革觀點,從1952-60 年之間強烈批判救國團教育違反民主教育、浪費公帑以及實施不當的軍訓課程等諸種弊端。本文欲分析《自由中國》中多篇對救國團教育的批判觀點,並從台灣教育史的脈絡探查其意義及影響。
China Youth Corps was founded by Chiang Kai-shek in 1952. Its establishment has aroused great disputes. The journal Free China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many critical commentaries written by liberalists against the education of China Youth Corps. These liberal thinkers criticized China Youth Corps for violating democratic ways of education, for wasting public expenditure and for conducting inappropriate military educ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ir comments about China Youth Corps and to find out their deeper meanings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Taiwanese history and education.
期刊論文
1.余燕人(1954)。搶救教育危機。自由中國,11(12),3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薛化元(19960800)。「自由中國」民主憲政史料的歷史意義。臺灣史料研究,8,123-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柱(1958)。年終檢討會上。自由中國,18(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燦騰、陳正茂(20080600)。五○年代臺灣組黨運動之重挫:記胎死腹中的中國民主黨。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4,107-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叡人(20070600)。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臺灣民族運動與戰後《自由中國》集團政治論述。當代,117=235,60-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淇瀁(20050300)。威權/霸權與新聞自由權--以1950年代「自由中國」的言論苦鬥為例。臺灣史料研究,24,25-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52)。對於我們教育的展望。自由中國,7(6),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58)。你要不要做人?。自由中國,19(1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58)。認清當前形勢,展開自新運動。自由中國,19(8),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580601)。再論青年反共救國團撤銷問題。自由中國,18(1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58)。青年反共救國團問題『今日的問題』之十二。自由中國,18(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60)。三論青年反共救國團撤銷問題。自由中國,23(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59)。取消一黨專政。自由中國,20(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袁始(1957)。大學教育的悲哀。自由中國,16(5),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瑚玉(1955)。有感於搶救教育危機。自由中國,12(2),3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淑媚(20080600)。評析德國教育學者K. Mollenhauer(1928-1998)的批判教育學思想。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29-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小山三郎、許菁娟(20031200)。「自由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與文學--對於臺灣現代文學的一個視點。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6,18-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路狄(1958)。青年救國團害國害青年。自由中國,18(1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路狄君(1958)。青年團破壞法制與浪費國帑。自由中國,18(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復觀(19521016)。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健全發展的商榷。自由中國,7(8),1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忠棟(19900300)。離開權力核心的雷震。當代,47,54-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羅大年(19561031)。建立自由教育必須剔除的兩大弊害。自由中國,15(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薛化元(19960900)。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60):以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思與言,34(3),241-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佩玲(2001)。環境演化與救國團之組織變遷--救國團1987年至2001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武奎煜(1970)。對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推行中上學校假期青年育樂活動之調查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俊騰(1994)。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建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石允(1986)。從依從關係探討救國團組織特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古道中(1985)。中國青年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自強活動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偉松(2005)。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茹涵(2005)。臺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年)(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光輝(2004)。戰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1945-1963)--以「反共抗俄」教育實踐之探討為中心(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顏淑芬(1989)。自由中國半月刊的政黨思想(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魏誠(1984)。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雷震(1978)。雷震回憶錄--我的母親續篇。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1966)。本團重要文獻。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1969)。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工作概況簡介。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1982)。三十年團務誌要。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泰翰(2011)。1950年代台灣學生軍訓之研究。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玉體(1987)。師生之吼。台北:敦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家麒(1961)。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系統秘辛。香港:孫家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忠棟(1990)。胡適、雷震、殷海光。台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紹儀(1988)。蔣中正與青年。台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中銘(1954)。我們偉大的領袖。台北:新中國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賈嵩麓(1974)。蔣總統革命思想。台北:黎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鄧丕雲(1993)。8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漆高儒(1997)。蔣經國的一生。台北:傳記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鍾聲(1984)。蔣總統經國先生:平凡平淡平實的世界偉人。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Kerstiens, Ludwig(1974)。Modelle emanzipatorischer Erziehung: eine Zwischenbilanz; Voraussetzungen, Entwürfe, Kritik。Bad Heilbrumm:Klinkhardt Verlag。  new window
16.Joch, Winfried(1971)。Theorie einer politischen Pädagogik。Frankfurt:Peter Lang。  new window
17.Giesecke, Hermann(1972)。Didaktik der politischen Bildung。München:Juventa。  new window
18.Kreis, Heinrich(1978)。Der pädagogische Gedanke der Emanzipation in seinem Verhältnis zum Engagement. Untersuchungen zu der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n Konzeptionen Klausmollenhauers, Hermann Gieseckes und Klaus Schallers。Bad Heilbrumm:Klinkhardt Verlag。  new window
19.茅家琦(2003)。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彭明敏、林美惠(1988)。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傅正(1990)。雷震全集。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薛化元(19960000)。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國楨(1995)。吳國楨上國民大會。吳國楨傳。台北:自由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復觀(2003)。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健全發展的商榷。自由中國選集六--黨國體制的批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淑媚、蔡元隆(2013)。評析《自由中國》雜誌對戰後初期的黨化教育之論述。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憲宏(1987)。充滿反叛與反省的空氣--我看台灣學生運動的過去與未來。師生之吼。台北:敦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光哲(2003)。透視黨國威權體制的歷史窗口。黨國體制的批判。台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永祥(2001)。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理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