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
作者:蘇瑞鏘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 Jui Chia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薛化元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政治案件白色恐怖叛亂匪諜政治犯蔣介石蔣經國中國國民黨Political CasesWhite TerrorRebellionCommunist Agentspolitical offendersChiang Kai-shekChiang Ching-kuo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4
戰後臺灣於194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之間,曾出現大量政治案件。本文想討論的主要問題是:這些政治案件在不同的處置流程中究竟如何被處置?尤其是如何被不當、甚至不法地處置?人權又是如何在這些處置的過程中受到侵害?並思考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層出不窮的結構因素。
本文分別就體制、法制、偵辦、審判、核覆,以及執行等面向/流程加以深入探討。其中,「強人威權黨國體制」是製造政治案件的核心體制。當局以此背離民主人權要求的體制作為發動機,於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製造出眾多恣意立法、恣意行政與恣意司(軍)法下的政治案件,這正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層出不窮的結構性因素。
另外,白色恐怖的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其中,對於人身自由、表現自由,以及集會結社自由等人權面向的侵害,尤為直接而明顯。本文也相當關注人權在這些不當處置與不法的處置的過程中如何受到侵害的情形。
A lot of political cases appeared between late 1940s and early 1990s in post-war Taiwan. The major issues that the dissertation would like to discuss were: After all, how were these political cases disposed in different process of disposal ? Especially, how were they disposed in an improper even illegal way ? How were human rights infringed in the process of disposal ? And the dissertation deliberated upon the structural factors of political cases that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era.
The dissertation aimed at the dimensions/ process of system, legal system, investigation, trial, ratification and review, and execution to make a deepgoing exploration. Among them, “Strongman authoritarian party-state system” was the core system that produced political cases. The authorities used this system that departed from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as the engine; therefore, they produced numerous political cases under exercise of legislative power,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judiciary power (military law) at will in the White Terror era, and this was exactly the structural factor of political cases that happened again and again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era.
Besides, the influential dimension of White Terror was deep and extensive. Its human right infringement in freedom of pers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freedom of assembly and association was particularly direct and conspicuous. The dissertation also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how the human rights were infringed in the process of improper and illegal disposal.
徵引文獻目錄
壹、中文
一、檔案
(一)檔案管理局檔案
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8)安戒字第009號〉,檔案管理局(藏),《張敏之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49/249/1/005。
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澄字第1834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7/079。
3.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078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12/001。
4.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204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14/034。
5.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204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14/039。
6.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302號〉,檔案管理局(藏),《李水井等叛亂案》,檔號:0039/3132073/73/1/001。
7.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302號〉,檔案管理局(藏),《李水井等叛亂案》,檔號:0039/3132073/73/1/002。
8.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302號〉,檔案管理局(藏),《邱媽寅等叛亂案》,檔號:0037/1571/77124130/111/001。
9.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2362號〉,檔案管理局(藏),《資匪案》,檔號:0039/1571.6/3780/2/059。
10.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潔字第667號〉,檔案管理局(藏),《陳軍等叛亂案》,檔號:0039/1571/75293750/14/002。
1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0)安潔字第4421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29。
1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0)安潔字第4421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36。
13.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1)安潔字第1059號〉,檔案管理局(藏),《姚錦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24/224/1/001。
14.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1)安潔字第1317號〉,檔案管理局(藏),《李友邦叛亂案》,檔號:0041/3132212/212/1/001。
15.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2)安度字第0202號〉,檔案管理局(藏),《李媽兜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188/188/1/002。
16.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3字第76號〉,檔案管理局(藏),《馮守娥等叛亂案》,檔號:0039/1571/31123043/161/025。
17.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三字第108號〉,檔案管理局(藏),《郭振純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92/392/1/001。
18.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三字第84號〉,檔案管理局(藏),《方錦文等叛亂案》,檔號:0039/1571/00228600/131/001。
19.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復字第29號〉,檔案管理局藏,《張敏之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49/249/1/013。
20.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覆字第22號〉,檔案管理局(藏),《蕭塗基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52/352/1/004。
2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4)審復字第10號〉,檔案管理局(藏),《郭振純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92/392/1/002。
2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5)典具字第20號〉,檔案管理局(藏),《陳良壎等叛亂案》,檔號:0039/1571/75293044/159/001。
23.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5)審復字第006號〉,檔案管理局(藏),《葉城松等叛亂案》,檔號:0044/3132398/398/1/004。
24.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49)警審特字第35號〉,檔案管理局(藏),《雷震等叛亂案》,檔號:0044/1571/10601023/192/002。
25.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1)警審更字第15號〉,檔案管理局(藏),《陳啟來等叛亂案》,檔號:0051/1571/75293840/185/007。
26.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1)警審特字第69號〉,檔案管理局(藏),《林阿路等叛亂案》,檔號:0051/1571/44997167/198/16。
27.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4)警審特字第15號〉,檔案管理局(藏),《史與為等叛亂案》,檔號:0055/3132007/7/1/001。
28.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4)警審特字第1號〉,檔案管理局(藏),《彭明敏等叛亂案》,檔號:0054/3132534/534/1/001。
29.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7年度更字第15號〉,檔案管理局(藏),《史與為等叛亂案》,檔號:0055/3132007/7/1/006。
30.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57年度初特字第5/15/24/35號〉,檔案管理局(藏),《林水泉等叛亂案》,檔號:0059/3132026/26/1/001。
31.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68年諫判字第15號〉,檔案管理局(藏),《余登發叛亂聲請提起非常審判》,檔號:0068/00H00/1571/331/1/002。
32. 〈呈台灣省保安司令部39年度工作報告書〉,檔案管理局(藏),《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工作報告案》,檔號:0040/0410.03/4032.03/01/001。
33. 〈呈復史某等叛亂案件覆判情形簽請鑒核祗遵〉,檔案管理局(藏),《史與為等叛亂案》,檔號:0055/3132007/7/1/002。
34. 〈叛亂犯翁君;梁君;高君等三名准如擬各處死刑〉,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80。
35. 〈叛亂犯郭君蔡君二名擬請暫緩判古君一名擬請暫緩執行死刑資運用擴大偵破可否乞示遵〉,檔案管理局(藏),《古瑞明等叛亂案》,檔號:0042/3132303/303/1/002。
36. 〈為史某等叛亂一案警備總部更審判決論罪處刑情形簽請鑒核〉,檔案管理局(藏),《史與為等叛亂案》,檔號:0055/3132007/7/1/003。
37. 〈為擬判被告叛亂案罪刑簽祈鑒核示遵由〉,檔案管理局(藏),《李玉堂等叛亂案》,檔號:0039/3132110/110/1/002。
38. 〈為檢呈蘇東啟等叛亂案內有關高玉樹涉嫌部份之處理意見恭請鑒核由〉,檔案管理局(藏),《蘇東啟案》,檔號:0053/3132521/521/1/002。
39. 〈准將執行死刑奸匪無家屬認領之屍體交國防醫學院解剖〉,檔案管理局(藏),《執行死刑奸匪無家屬認領之屍體交國防部醫學院解剖實驗之用》,檔號:0040/3131353/53/1。
40. 〈翁君等叛亂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9。
41. 〈翁君等叛亂案罪刑〉,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81。
42. 〈高君翁君梁君等三名顛覆政府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5。
43. 〈國防部判決:49年度覆高淦字第68號〉,檔案管理局(藏),《雷震等叛亂案》,檔號:0044/1571/10601023/192/003。
44. 〈國防部判決:59年度覆高亞字第02號〉,檔案管理局(藏),《林水泉等叛亂案》,檔號:0059/3132026/26/1/001。
45. 〈國防部判決:65年覆普曉明字第76號〉,檔案管理局(藏),《黃華叛亂案》,檔號:0065/3132130/130/1/001。
46. 〈執行叛亂犯翁君等三名死刑日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82。
47. 〈被告涉判亂一案罪刑經核擬意見謹檢同原卷判簽請核示祇遵〉,檔案管理局(藏),《周清蓮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18/218/1/001。
48. 〈郭君等叛亂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6。
49. 〈撥發破獲沈君匪諜案獎金及辦案費〉,檔案管理局(藏),《資匪案》,檔號:0039/1571.6/3780/2/114。
50. 〈鄭君等八名執行死刑日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36。
51. 〈檢呈司君叛亂案卷判請核示〉,檔案管理局(藏),《司徒兆新叛亂案》,檔號:0041/3132243/243/1/001。
52. 〈檢呈何君違反檢肅匪諜案裁定擬具審核意見請核示〉,檔案管理局(藏),《呂國昭等叛亂案》,檔號:0044/3132411/411/1/004。
53. 〈檢呈翁君等叛亂案原判審核意見請核示〉,檔案管理局(藏),《郭振純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92/392/1/002。
54. 〈檢呈翁君等叛亂復審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7。
55. 〈檢呈被告叛亂判罪刑予以改判並核准另一涉案人無罪〉,檔案管理局(藏),《康震等叛亂案》,檔號:0039/3132148/148/1/002。
56. 〈檢呈郭君等叛亂案〉,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3/1571.3/1111/49/072。
57. 〈檢呈郭君等叛亂案審判執行情形〉,檔案管理局(藏),《郭振純等叛亂案》,檔號:0043/3132392/392/1/001。
58. 〈檢呈陳君叛亂案原判罪刑尚無不合擬予照准〉,檔案管理局(藏),《陳梓林叛亂案》,檔號:0041/3132257/257/1/001。
59. 〈檢呈劉君等叛亂案擬具審核意見乞核示〉,檔案管理局(藏),《劉占睿等叛亂案》,檔號:0041/3132235/235/1/001。
60. 〈檢呈鄭君等叛亂案卷判〉,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29。
61. 〈檢呈蘇東啟等叛亂案卷判及覆判判決情形請核示〉,檔案管理局(藏),《蘇東啟等叛亂案》,檔號:0053/3132521/521//001。
62. 〈總統府代電:克瑞字第1190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40/1571.3/1111/20/033。
63. 〈總統府代電:聯芬字第390330號〉,檔案管理局(藏),《非法顛覆案》,檔號:0039/1571.3/1111/17/058。
64. 〈總統府代電:聯芬字第390392號〉,檔案管理局(藏),《資匪案》,檔號:0039/1571.6/3780/2/063。
65. 〈謹將馬君等判亂案內林君等以次各犯更審及覆判情形簽鑒核示遵〉,檔案管理局(藏),《馬時彥等叛亂案》,檔號:0046/3132422/422/1/003。
66. 〈謹擬馬君等判亂一案判決當否乞核示〉,檔案管理局(藏),《馬時彥等叛亂案》,檔號:0046/3132422/422/1/001。
67. 〈謹檢呈被告叛亂案卷判恭祈鑒核抵遵〉,檔案管理局(藏),《徐會之叛亂案審判執行情形》,檔號:0040/3132141/141/1/002。
(二)補償基金會檔案
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39)安澄字第2361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1472案,流水號:055-058。
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1)安潔字第0661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3818案,流水號:058-061。
3.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1)安潔字第2645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0744案,流水號:041-049。
4.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2)安度字第0079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3192案,流水號:057-072。
5.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3)審3字第99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2809案,流水號:004-010。
6.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判決:(44)審特字第120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6607案,流水號:149-150。
7. 〈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43年度訴字第41號判字3521號〉,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4366案,流水號:063-064。
8. 陳香山,〈受裁判事實陳述書〉,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2809案,流水號002-003。
9. 蔡彩雲,〈受裁判事實陳述書〉,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2904案,流水號002。
10. 蔡燕山,〈受裁判事實陳述書〉,補償基金會補償案件3818案,流水號002。
(三)其它機關檔案
1.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三十九年度工作報告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藏),《永久檔案》,檔號:0000418700010249。
2. 〈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三十八年度工作報告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藏),《永久檔案》,檔號:0000418400020180。
3. 〈偵訊匪諜須知〉,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匪諜類》,類號:07-17。
4. 〈國防會議簡史(1967)〉,國史館(藏),《蔣經國總統檔案》,卷數:43。
5. 〈情報戰一書及現行各情報治安機關隸屬及工作關係表〉,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檔號:002080102013012。
6. 〈雷震被捕(第三冊)〉,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新文司,檔號:706.1。
7. 〈鼓勵匪諜自新及相關資料〉,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匪諜類》,類號:07-22。
8. 丘念台,〈民國三十八年冬台灣省民意考察報告〉,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檔號:002080101045018。
9. 胡適,〈胡適函陳雪屏吳國楨蔣經國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查獲堂外甥汪漢航開出的港幣支票作為套滙圖利之證據盼望三位設法清查案裏串同栽贓誣陷良民的真相〉,國史館(藏),《蔣經國總統文物》,典藏號:00501010000053050。
10. 傅正,「傅正日記」(1951.02.25),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雷震.傅正檔案》。
11. 臺灣省政府(發布),「共匪及附匪份子自首辦法」(1950年),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40710011705002。
12. 蔣介石,「蔣介石日記」(1954.03.25),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藏。
二、公報與報紙
(一)公報
1. 〈內政委員會會議 審查人民請願案〉,《立法院公報》,78:49(臺北,1989.06.21),頁225、228。
2.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129號解釋〉,《總統府公報》,2219(臺北,1970.11.17),頁4-6。
3.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272號解釋〉,《總統府公報》,5375(臺北,1991.02.27),頁2。
4.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477號解釋〉,《司法院公報》,41:3(臺北,1999.03),頁1。
5.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556號解釋〉,《總統府公報》,6510(臺北,2003.03.05),頁15-16。
6.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582號解釋〉,《總統府公報》,6597(臺北,2004.09.29),頁11。
7.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68號解釋/監察院函〉,《總統府公報》,762(臺北,1956.11.30),頁2。
8.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80號解釋〉,《總統府公報》,973(臺北,1958.12.09),頁3。
9.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92號解釋〉,《司法院公報》,38:2(臺北,1996.02),頁5。
10. 〈本院康委員寧祥等十三人,為請從速澈底平反雷震案,以刷清政府於民主憲政史上留下之重大污點,特向行政院提出質詢〉,《立法院公報》,77:31(臺北,1988.04.16),頁76。
11. 〈本院許委員榮淑,就讓遭受十九種刑求屈打成招的楊金海君立即保外就醫,庶免冤死監獄,向行政院質詢〉,《立法院公報》,71:93(臺北,1982.11.20),頁84-87。
12. 〈行政院函〉,《立法院公報》,45:17(臺北,1956.07.16),頁34-36。
13. 〈行政院函〉,《總統府公報》,973(臺北,1958.12.09),頁4-5。
14. 〈行政院函送康委員寧祥等十三人建議平反雷震案所提質詢之書面答復,請查照案〉,《立法院公報》,77:76(臺北,1988.09.21),頁228。
15. 〈第一屆立法院第廿二會期第二次會議速記錄〉,《立法院公報》,22:2(臺北,1958.10.07),頁23-25。
16. 「刑事訴訟法」(1928年),《國民政府公報》,78(南京,1928.07),頁12。
17. 「刑事訴訟法」(1934年),《國民政府公報》,1630(南京,1935.01.04),頁69-70、92。
18. 「刑事訴訟法」(1945年),《國民政府公報》,942(南京,1945.12.26),頁6-9。
19. 「刑事訴訟法」(1967年),《總統府公報》,1823(臺北,1967.01.31),頁12。
20. 「刑事訴訟法」(1997年),《總統府公報》,6193(臺北,1997.12.19),頁4。
21. 「刑法」(1935年),《國民政府公報》,1630(南京,1935.01.04),頁17。
22. 「刑法」(1992年),《總統府公報》,5568(臺北,1992.05.16),頁3。
23. 「戒嚴法」(1949年),《總統府公報》,203(南京,1949.01.14),頁1。
24. 「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總統府公報》,5978(臺北,1995.01.28)頁2。
25.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總統府公報》,6222(臺北,1998.06.17),頁4-6。
26. 「軍事審判法」(1956年),《總統府公報》,721(臺北,1956.07.10),頁1-18。
27. 「軍事審判法」(1999年),《總統府公報》,6301(臺北,1999.10.02),頁1-33。
28. 「國家安全法」,《總統府公報》,4788(臺北,1987.07.01),頁1-2。
29. 「陸海空軍刑法」(1929年),《國民政府公報》,279(南京,1929.09.26),頁3。
30. 「陸海空軍刑法」(2001年),《總統府公報》,6419(臺北,2001.09.28),頁3。
31. 「陸海空軍審判法」(1930年),《國民政府公報》,428(南京,1930.03.26),頁1-7。
32. 「提審法」,《國民政府公報》,3117(南京,1948年4月26日),頁1-2。
33.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50年),《總統府公報》,253(臺北,1950.06.15),頁6。
34.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54年),《總統府公報》,562(臺北,1954.12.31),頁1。
35.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91年),《總統府公報》,5418(臺北,1991.06.03),頁1。
36. 「監獄行刑法」(1947年),《國民政府公報》,962(重慶,1946.01.19)頁6。
37.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行政院臺56〔法〕字第2363號訓令)」,《總統府公報》,1841(臺北,1967年4月4日),頁3。
38.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行政院臺56〔法〕字第6857號訓令)」,《總統府公報》,1886(臺北,1967年9月8日),頁4。
39. 「臺灣省戒嚴時期軍法及司法機關受理案件劃分暫行辦法(行政院臺40〔法〕字第5659號訓令)」,《總統府公報》,317(臺北,1951.10.23),頁3。
40. 「臺灣省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行政院臺41〔法〕字第2502號訓令)」,《總統府公報》,346(臺北,1952.05.13),頁2。
41. 「臺灣省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行政院臺43〔法〕字第6493號訓令)」,《總統府公報》,545(臺北,1954年11月2日),頁2。
42. 「戰時陸海空軍審判簡易規程」(1941年),《國民政府公報》,408(重慶,1941.10.25),頁1-3。
43. 「戰時陸海空軍審判簡易規程」(1943年),《國民政府公報》,551(重慶,1943.03.10),頁1-3。
44. 「懲治叛亂條例」(1949年),《總統府公報》,230(廣州,1949.06.21),頁1。
45. 「懲治叛亂條例」(1950年),《總統府公報》,250(臺北,1950.04.29),頁1。
46. 「懲治叛亂條例」(1958年),《總統府公報》,935(臺北,1958.07.29),頁1。
47. 行政院(令),「戡亂時期匪諜交付感化辦法」,《總統府公報》,811(臺北,1957.05.21),頁2-3。
48. 行政院(令),「戡亂時期檢肅匪諜給獎辦法」,《總統府公報》,595(臺北,1955.04.26),頁2。
49. 行政院(函),〈軍事審判法草案提要〉,《立法院公報》,45:17(臺北,1956.07.16),頁34。
50. 監察院國防及情報委員會第 3屆第75次會議紀錄,《監察院公報》,2515(臺北:監察院,2005.03.23),頁53。
(二)報紙
1. 〈白色恐怖受難者赴監院 陳情大法官失職〉,《轉型正義週訊》(電子報),46(臺北:社團法人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2009.04.15),頁1。
2. 〈臺灣發佈戒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監察院提調查報告〉,《轉型正義週訊》(電子報),102(臺北:社團法人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2010.08.13),頁1。
3. 李大明(報導),〈李立柏警總日記 揭白色恐怖秘辛〉,《聯合報》,2009年8月9日。
4. 李明賢(報導),〈白色恐怖受難者,扁頒回復名譽證書〉,《自由時報》,2004年1月18日。
5. 社論,〈政黨輪替了,那些被國民黨冤判為叛亂犯的民主前輩,何時才能真正獲得平反?〉,《台灣日報》,2005年5月29日。
6. 耿雲卿,〈戒嚴法上的軍事審判〉,《中央日報》,1979年5月30日。
7. 望天,〈捫心看雷案──讓我們跪在歷史之前作證〉,《公論報》,1960年10月24日。
8. 梁肅戎,〈雷案軍法辯護意旨書狀〉,《中央日報》,1960年10月31日。
9. 許紹軒、項程鎮(報導),〈白色恐怖受難家屬 陳情監院〉,《自由時報》,2009年4月7日。
10. 郭碧純(報導),〈二二八前夕吳乃德建議成立歷史釐清委員會,追究政治與道德責任認瓜地馬拉作法具啟發性與陳總統「台灣真相調查委員會」構想不謀而合〉,《台灣日報》,2005年2月22日。
11. 陳銘城,〈風中的哭泣——政治犯施儒珍自囚十八年〉,《自由時報》,2004年7月19日。
12. 傅依傑(報導),〈王鼎鈞 白色恐怖淬鍊出開放人生〉,《聯合報》,2009年5月17日。
13. 傅建中,〈夜讀美外交文件手記〉,《中國時報》,1997年3月4日。
14. 雷震,〈軍法聲請覆判理由書狀〉,《聯合報》,1960年10月31日。
15. 雷震,〈當我被捕的時候〉,《自立晚報》,1988年5月18日。
16. 監察院雷案調查小組報告,《聯合報》,1961年3月10日。
17. 劉子英致宋英,《自立早報》,1989年3月8日。
三、專書
1. 《漢書‧賈鄒枚路傳》。
2. 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
3. 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主編),《人權之路2008新版──台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
4. 刁榮華(主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臺北:漢林出版社,1984。
5. 刁榮華,《刑事訴訟法大綱》,臺北:作者出版,1973。
6. 刁榮華,《軍事審判法實用》,臺北:作者出版,1972。
7. 刁榮華,《實用軍法典》,臺北:漢苑出版社,1976。
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輯),《口述歷史(10):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輯),《口述歷史(11):泰源監獄事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10.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台共叛亂史》,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1954。
1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第六組(合印),《共匪對臺滲透分化「統戰」陰謀活動的秘密資料》,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第六組,出版時間不詳。
12.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8。
13.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第2冊,臺北: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1956。
14. 尹家民,《蔣介石與他的特務們》,臺北:新新聞,1993。
15. 內政部調查局(編印),《共匪在台之陰謀與活動》,臺北:內政部調查局,1951。
16.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17. 王正華(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荊蓀案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8. 王正華(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荊蓀案史料彙編(二)》,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9.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
20.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1. 王泰升(著),劉恆妏(助理),《臺灣全志‧政治志‧民主憲政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
22. 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new window
23.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作者發行,1997。new window
24.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
25. 王培五(口述),高惠宇、劉臺平(整理),《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臺北:文經出版社,2000。
26. 王霓,《走過恐怖的時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27. 王歡,《烈火的青春:50年代白色恐怖證言》,臺北:人間出版社,1999。
28. 世界文化服務社編纂委員會(編纂),《自由中國名人傳》,臺北:世界文化服務社,1952。
29.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編印),《一年來共匪對臺陰謀活動及其今後動向》,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58。
30.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編印),《臺共簡史》,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58。
31.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共匪對台陰謀活動》,第1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61。
32.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怎樣檢肅匪諜》,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61。
33.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1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3。
34.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2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4。
35.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3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5。
36.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4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6。
37.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要案紀實》,第5輯,臺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7。
38. 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編),《司法院解釋彙編》,第2冊,臺北:司法院秘書處,1989。
39. 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編),《司法院解釋彙編》,第5冊,臺北: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1973。
40. 史广全,《法西斯主义法学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1. 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臺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1992。
42. 台灣省諮議會(編著),《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李萬居先生史料彙編》,臺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
43.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9。
44. 石牌訓練班,《共匪特工的作法》,臺北:石牌訓練班,1957。
45.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46. 朱介凡,《壽堂雜憶》,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47. 朱昭陽(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48. 朱德蘭(主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上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49. 朱德蘭(主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下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50. 朱德蘭,《崔小萍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51. 江南,《蔣經國傳》,洛杉磯:美國論壇報社,1988。
52. 何池,《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指導台灣革命研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
53. 何鳳嬌(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54. 何鳳嬌(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史料彙編(二)》,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55. 余登發,《余登發獄中自述──我的政治生涯》,高雄:余陳月瑛出版,1979。
56. 克萊恩(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57. 吳文星(採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58. 吳文星、許雪姬(採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new window
59. 吳聲潤,《一個六龜人的故事──白色恐怖受難者吳聲潤創業手記》,出版資料不詳。
60.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61. 呂芳上(計畫主持人),《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 :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62. 呂芳上(計畫主持人),《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 :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下,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63. 呂芳上、黃克武、許雪姬、許文堂、沈懷玉(訪問),《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64. 呂興昌(編),《獄中幻思錄:曹開新詩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65. 宋英(等),《傅正先生紀念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66. 李世傑,《調查局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95。
67. 李世傑,《調查局黑牢345天》,上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68. 李世傑,《調查局黑牢345天》,下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69.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Ι(1945-1965)》,臺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1990。new window
70. 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編),《「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
71.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2.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二)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3.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三)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4.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四)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5. 李宣鋒等(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5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五)附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76. 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上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77. 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下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78. 李敖(編著),《孫案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88。
79. 李敖,《上山‧上山‧愛》,臺北:李敖出版社,2008。
80. 李敖,《白色恐怖述奇》,臺北:李敖出版社,2002。
81.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1997。
82. 李章(主编),《蒋介石的超级特工》,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83. 李禎祥(編撰),《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玉山社,2002。
84.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new window
85. 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97。
86. 李鎮洲,《火燒島第一期新生:一個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回憶》,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
87. 沈醉,《軍統內幕》,臺北:新銳出版社,1994。
88. 沈錡,《我的一生──沈錡回憶錄(一)》,臺北:作者出版,2000。
89. 谷正文(口述),許俊榮、黃志明、公小穎(整理),《白色恐怖秘密檔案》,臺北:獨家出版社,1995。
90. 周美華(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陳中統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91. 周婉窈,《面向過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臺北:允晨文化,2009。
92. 周琇環(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白雅燦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93.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臺北:國史館,2000。
94.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95. 林山田(主編),《法律學研究(3)──特別刑法論文選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6。new window
96.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臺北:作者發行,1996。
97.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
98.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臺北:作者發行,2008。
99. 林山田,《抗爭一〇〇: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抗爭札記》,臺北:出版者不詳,1992。
100. 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
101.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臺北:三民書局,1998。new window
102.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上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4。
103. 林恩魁,《荊棘‧冠冕‧動蕩歲月:林恩魁傳》,臺北:草根出版公司,2008。
104.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〇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new window
10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臺北:作者出版,2007。
106.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107.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1998。
108. 林樹枝,《出土政治冤獄》,臺北:作者自印,1992。
109. 林樹枝,《白色恐怖X檔案》,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110. 林樹枝,《良心犯的血淚史──出土政治冤獄(第二集)》,臺北:作者自印,1989。
111. 邱國禎,《近代台灣慘史檔案》,臺北:前衛,2007。
112. 保羅‧湯普遜(著),覃方明、渠東、張旅平(譯),《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113. 姜天陸,《南瀛白色恐怖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2。
114. 施明雄,《白色恐怖黑暗時代:臺灣人受難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
115. 施明雄,《施家三兄弟的故事》,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
116. 柯旗化,《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社,2002。
117.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柏楊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
118. 洪文慶,《雞婆伯故事集錦》,臺北:作者印行,1998。
119. 胡健國(主編),《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7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
120. 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20)》,臺北:國史館,2000。
121. 胡開誠,《軍事審判法論釋》,臺北:軍法學校,1962。
122. 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9)(1960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123. 胡慧玲,《我喜歡這樣想你》,臺北:玉山社,1995。
124.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125. 軍法學校(編印),《軍事審判法釋論》,出版資料不詳。
126. 倪子修(總編輯),《化解仇恨 超越悲情──補償基金會成果專輯(1999-2004)》,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5。
127. 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128. 倪子修(總編輯),《走過十年 迎向未來:補償基金會十週年紀念專書:1999-2009》,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9。
129. 唐柱國,《最高機密——高階諜報員首度公開國民黨情報密史》,臺北:新新聞出版公司,1997。
130.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著),楊逸鴻(譯),《檔案中的虛構──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敘述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131. 孫家麒,《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系統秘辛》,香港:日力出版社,1961。
132. 孫康宜,《走出白色恐怖》,臺北:允晨文化,2003。
133. 孫德耕,《刑法分則實用篇》,臺北:作者發行,1962。
134. 徐恩曾(等),《細說中統軍統》,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
135.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3卷,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136.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6卷,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137.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10,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
138.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13,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8。
139. 秦漢光,《我在綠島三千兩百一十二天》,臺北:國際文化事業,1990。
140. 耿雲卿,《憲法與法理學論叢》,上冊,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4。
141.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new window
142. 袁士枚,《刑事特別法詮論》,臺北:作者發行,1983。
143. 馬之驌,《雷震與蔣介石》,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144. 馬振犢、戚如高,《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145. 馬懷志,《軍事審判法論》,臺北:春秋編譯出版社,1964。
146.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臺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1995。
147. 高金郎,《泰源風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148.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臺北:望春風出版公司,2001。
149. 高素蘭(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駱神助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50. 高麗娟,《從覺民到覺醒──開花的猶大》,臺北:玉山社,2008。
151. 涂懷瑩,《中華民國憲法與人權保障》,臺北:作者發行,1980。
152.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臺北:國史館,1994。
153. 國家安全局(編),《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1輯,臺北:國家安全局,1959。
154. 國家安全局(編),《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2輯,臺北:國家安全局,出版時間不詳。
155. 國家安全局(編),《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3輯,臺北:國家安全局,出版時間不詳。
156. 崔小萍,《天鵝悲歌:資深廣播人崔小萍的天堂與煉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1。
157. 崔小萍,《崔小萍獄中記》,上冊,臺北:耕者出版社,1989。
158. 崔小萍,《崔小萍獄中記》,下冊,臺北:耕者出版社,1989。
159. 張大山(主編),《另一個戰場的勝利》,臺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53。
160. 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161.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臺北:國史館,2008。
162. 張炎憲,許芳庭(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林日高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63.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5冊,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
164.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165. 張炎憲、高淑媛,《鹿窟事件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new window
166. 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政治案件》,上冊,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167. 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政治案件》,下冊,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168. 張炎憲、許芳庭(編),《林日高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8。
169. 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2009。new window
170.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陳鳳華(整理),《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臺北:國史館,2008。
171. 張炎憲、陳鳳華,《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
172. 張肇平,《軍事審判法釋義》,臺北:正中書局,1969。
173. 張劍寒,《戒嚴法研究》,臺北:漢苑出版社,1976。
174. 曹昭蘇,《十年綠島命殘留》,臺北:曹祁碧愛出版,2000。
175.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3)──戰後台灣歷史省思》,臺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04。
176.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177. 許美智(編),《暗夜迷踪──宜蘭地區五〇年代白色恐怖訪談記錄 》,宜蘭:宜蘭縣史館,2005。
178. 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179. 許雪姬(編),《「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
180.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181. 許雪姬,《林正亨的生與死》,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182. 許進發(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83. 許進發(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簡吉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184.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臺北:正中書局,1986。
185. 許慶雄,《憲法入門》,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
186. 郭振純,《耕甘藷園的人》,臺北:玉山社,2008。
187. 陳三興,《少年政治犯非常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
188. 陳中統,《生命的關懷》,臺北:書香文化,2002。
189.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臺北:國史館,2002。
190.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黃杰警總日記選輯》,臺北:國史館,2003。
191.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回憶錄焚毀案》,臺北:國史館,2003。
192.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稿》,臺北:國史館,2002。
193. 陳在正,《李友邦傳記與台灣近代史》,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1。
194.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蔡惠如、高惠君、吳美慧(紀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談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
195. 陳守山(口述),劉鳳翰(訪問),《臺籍首位上將總司令:陳守山口述歷史》,臺北:國史館,2002。
196. 陳志龍(總編輯),《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2。
197.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臺北:作者出版,1994。new window
198. 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
199. 陳志龍、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之受裁判者家屬身分認定》,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7。
200.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4。
201.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
202.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研究:1945-1962》,臺北:山東文獻雜誌社,1998。
203. 陳英泰,《再說白色恐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
204.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new window
205.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下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new window
206. 陳英淙、黃惠婷,《法治國之警察理念與權限》,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new window
207. 陳紹英,《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臺北:玉山社,2005。
208. 陳隆志(主編),《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new window
209.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作者發行,1995。
210.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臺北:作者發行,1991。new window
211. 陳煥生,《刑法分則實用》,臺北:漢苑出版社,1976。
212. 陳儀深(主編),《走自己的臺灣路──北社系列講座》,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北社,2004。
213. 陳儀深(編輯),《口述歷史(12):美麗島事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214.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論》,臺北:正中書局,1963。
215. 陳樸生,《刑法各論》,上冊,臺北:正中書局,1965。
216. 陳樸生,《刑法概要》,臺北:臺灣聯合書局,1960。
217. 陳鵬雲,《2328陳鵬雲的台灣白色恐怖回憶錄》,臺北:作者出版,2006。
218. 陶百川,《人權呼應》,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
219. 陶百川,《困勉強狷八十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220. 陶涵(著),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下冊,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10。
221. 陶涵(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
222. 麥克阿瑟(著),張瓊(譯),《麥克阿瑟回憶錄》,臺南:文國書局,1983。
223.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3):雷震風波──雷案始末(1)》,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224.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4):雷震風波──雷案始末(2)》,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225.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5)──雷震風波:雷案始末(3)》,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226.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27):雷震特稿──給蔣氏父子的建議與抗議》,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227.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33):雷震日記(1951年)──第一個十年(3)》,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228. 傅正,《傅正文選(3):為中國民主黨‧民主進步黨戰鬥──台灣唯一跨越兩次組黨活動的民主鬥士「紀錄」》,臺北:作者自印,1989。
229.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230.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台灣自由主義的傳統與傳承──紀念「台灣自救宣言」三十週年》,臺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1994。
231. 彭瑞金,《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5。
232. 彭蔭剛,《陸軍一級上將彭孟緝將軍生平》,臺北:作者出版,1997。
233.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234. 曾永賢(口述),張炎憲、許瑞浩(訪問),《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9。
235. 曾品滄、許瑞浩(訪問),曾品滄(記錄),《1960年代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4。
236. 程玉凰(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沈鎮南案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2008。
237. 程玉凰(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沈鎮南案史料彙編(二)》,臺北:國史館,2008。
238. 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三〇年代中國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8。
239. 馮馮,《霧航──媽媽不要哭》,臺北:文史哲,2003。
240. 黃克武、陳儀深、許文堂、沈懷玉(訪問),《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2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241. 黃克武、賴惠敏、陳儀深、胡國台、許文堂、沈懷玉(訪問),《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3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242. 黃秀華,《人間煉獄四月天》,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
243. 黃金島,《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244. 黃紀男,《黃紀男泣血夢迴錄》,臺北:獨家出版社,1991。
245. 黃美之,《傷痕》,臺北:躍昇文化,1994。
246. 黃富三(採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與口述歷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47. 黃富三(編著),《美麗島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48. 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8
249. 黃華,《別無選擇──革命掙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250. 黃華昌,《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251.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冊,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
252. 愛德華‧哈萊特‧卡耳(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
253.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沒有黨名的黨》,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254.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走向美麗島》,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255.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暴力與詩歌》,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256.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歷史的凝結》,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257. 楊青矗(口述原著), 陳世宏(訪問編註),《楊青矗與美麗島事件》,臺北:國史館,2007。
258.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傳》,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
259. 楊國宇,《68×68─楊國宇對弈人生》,臺北:商訊文化,2007。
260.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受難者》,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261. 楊碧川,《政治犯史──台灣獨立運動史》,臺北: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1995。
262.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50年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263. 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臺北:草根出版公司,1994。
264. 葉惠芬(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武忠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65. 雷震,《雷震回憶錄──我的母親續篇》,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8。
266. 監察院國防及情報委員會(編印),《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2004。
267. 管歐,《中華民國憲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74。
268. 臺灣省教育廳,《小學教員暑期講習講義之一:國語文》,臺灣省教育廳編印,1948。
269. 臺灣省諮議會(編印),《「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人物與事件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7。
270. 臺灣省諮議會(編輯),《「深化台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4。
271.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臺北:正氣出版社,1946。
272. 趙公嘏(編纂),《中華民國軍法法令判解彙編》,臺北:軍法專刊社,1983。
273. 趙琛,《刑法分則實用》,上冊,臺北:趙華通發行,1962。
274. 趙琛,《刑法總論》,臺北:作者發行,1963。
275. 劉作揖,《保安處分執行法論》,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
276. 劉峰松,《黑獄風光:劉峰松獄中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社,1985。
277.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278. 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紀錄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3。
279.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臺北:劉憶如發行,2000。
280. 歐素瑛(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媽兜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81. 蔣經國,《勝利之路》,臺北:正中書局,1988。
28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記事年表上輯,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283.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4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284.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5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285.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7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
286.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13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
287.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18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
288. 蔡盛琦(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張化民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89. 蔡新毅,《法治國家與軍事審判──詳析軍事審判》,臺北:永然文化,1994。
290. 蔡墩銘(主編),《刑法暨特別法立法理由判解決議令函釋示實務問題彙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2。
291. 蔡墩銘,《法制與自由:法政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1989。
292. 蔡德本,《蕃薯仔哀歌》,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97。
293. 蔡伟、高恒、王明贤(编着),《军统在大陆的兴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294. 鄭新民,《十七歲:火燒島最年輕的政治犯》,臺北:允晨文化,2006。
295. 鄭新民,《青春部落──我島的秘密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6。
296. 盧兆麟等(口述),林世煜、胡慧玲(採訪紀錄),《白色封印:白色恐怖1950》,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297. 盧修一,《獄中沈思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298. 蕭李居(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299. 蕭李居(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二)》,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300. 賴澤涵(計劃主持人),《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50-70年代文獻專輯》,1-8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301. 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一‧外交風雲動)》,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
302. 戴獨行,《白色角落》,臺北:人間出版社,1998。
303. 戴寶村(主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四十週年歷史省思》,臺北:台灣歷史學會,2004。
304. 戴寶村(著),李泰翰(助理),《臺灣全志‧卷10職官志武職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
305. 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編),《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臺北:委員會自印,1958。
306. 薛化元(著),蘇瑞鏘(助理),《臺灣全志‧政治志‧民主憲政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
307.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new window
308.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台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309.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下冊,臺北:國史館,2005。
310.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註),《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0。
311. 謝然之(編輯),《台灣十年》臺北:台灣新生報,1955。
312. 謝聰敏,《談景美軍法看守所》,臺北:鄭南榕發行,1984。
313.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
314. 鍾興福,《無奈的山頂人》,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10。
315. 鍾謙順,《煉獄餘生錄:坐牢二十七年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
316. 璐蒂‧泰鐸(著),鄭純宜(譯),《變遷中的正義》,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
317. 藍博洲(計畫主持人),《50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318. 藍博洲,《天未亮──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臺北:晨星出版公司,2000。
319. 藍博洲,《白色恐怖》,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3。
320. 藍博洲,《紅色客家人》,臺北:晨星出版公司,2003。
321.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臺北:聯合文學,2001。
322. 藍博洲,《消失的臺灣醫界良心──50年代白色恐怖下受難的高貴靈魂》,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
323. 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50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new window
324.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1949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北:晨星出版公司,2001。
325.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
326.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4。
327. 藍博洲,《臺灣好女人》,臺北:聯合文學,2001。new window
328. 謬全吉,《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臺北:國史館,1991。
329. 魏廷朝,《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5》,臺北:文英堂,1997。
330. 蘇俊雄,《法治政治》,臺北:正中書局,1990。
331.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332. 蘇瑞鏘,《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333. 顧正秋(資料提供),季季(整理撰寫),《休戀逝水—— 顧正秋回憶錄》,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7。
334.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new window
335. 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36. 马振犊,《国民党特务活动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四、論文
(一)專書論文
1. 刁榮華,〈戒嚴與軍事審判之關係〉,收入:刁榮華(主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臺北:漢林出版社,1984),頁111-239。
2. 尹章義,〈口述歷史〉,收入: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臺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1992),頁838-858。
3. 王泰升,〈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1945-1949)〉,收入: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頁3-110。new window
4. 朱浤源,〈官方檔案與歷史真相──孫立人叛亂檔研析〉,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8),頁1959-1993。
5. 江如蓉、翁大鈞,〈探討戒嚴時期國家權力濫用行為〉,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頁241-267。
6. 吳乃德,〈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收入:胡健國(主編),《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7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頁467-502。
7. 吳睿人,〈國家建構、內部殖民與冷戰——戰後台灣國家暴力的歷史脈絡〉,收入: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主編),《人權之路2008新版──臺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頁168-173。
8. 呂興忠,〈黎明的輓歌‧早凋的青春──曾錦堂獄中書信遺稿初探〉,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453-486。
9. 李敖,〈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序〉,收入: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上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頁1-25。
10. 李雲漢,〈蔣經國先生傳略〉,收入: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記事年表上輯(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頁1-56。
11. 李筱峰,〈半山中的孤臣孽子——李友邦(1906-1952)〉,收入: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5冊(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頁277-297。
12.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犯的遭遇與處境:政治受難者的經驗見證〉,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2009),頁383-423。new window
13.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收入: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頁117-139。
14. 沈超群,〈檔案開放與柏楊案的平議〉,收入:黃翔瑜(編),《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8),頁687-713。
15. 周婉窈,〈高一生、家父和那被迫沉默的時代——在追思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收入:周婉窈,《面向過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臺北:允晨文化,2009),頁334-358。
16. 林正慧,〈1950年代「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相關案件試析〉,收入:黃翔瑜(編),《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715-809。
17. 林正慧,〈1950年代親共或左翼政治案件〉,,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137-188。new window
18. 林果顯,〈戰後台灣統治體制的再思考──威權體制的理論與適用〉,收入: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3)──戰後台灣歷史省思》(臺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04),頁45-88。
19. 林書揚,〈析論臺灣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意義與實態〉,收入: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〇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頁125-143。new window
20. 林凱倫,〈論軍事審判權與司法審判權之劃分〉,收入:林山田(主編),《法律學研究(3)──特別刑法論文選輯》(臺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6),頁233-264。new window
21. 林毓生,〈敬悼民主運動先驅者傅正先生〉,收入:宋英(等),《傅正先生紀念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頁45-50。
22. 林樹枝,〈全國黨外新生大第一次大集合──「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收入:林樹枝,《白色恐怖Ⅹ檔案》(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頁155-168。
23. 林樹枝,〈勇者不懼──三進三出國民黨黑牢的魏廷朝〉,收入:林樹枝,《白色恐怖X檔案》,頁62-71。
24. 林樹枝,〈悲憤的亞細亞孤兒〉,收入:林樹枝,《白色恐怖X檔案》,頁169-182。
25. 林樹枝,〈獨立建國向前行:和平的獨立運動者──黃華〉,收入:林樹枝,《白色恐怖X檔案》,頁72-80。
26. 邱榮裕,〈戰後台灣客家典型白色恐怖政治事件之研究——以1950年代客家中壢事件為個案分析〉,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322-331。
27. 邱榮舉,〈論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收入: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頁140-150。
28. 邱榮舉、謝欣如,〈美麗島事件之政治解析〉,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57-80。
29. 邱榮舉、謝欣如,〈戰後臺灣客家菁英與白色恐怖政治事件──解析許信良與三個重要政治事件之關係〉,臺灣省諮議會(編印),《「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人物與事件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7),頁45-70。
30. 侯坤宏、王正華,〈文字言論媒體控制:台灣白色恐怖重大政治案件〉,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297-322。new window
31. 姚嘉文,〈從法政制度看白色恐怖〉,收入: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頁21-28。
32. 范燕秋,〈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仁等叛亂案〉,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222-252。new window
33. 倪子修、吳祚丞,〈戒嚴時期處置叛亂犯之特別實體法及程序法〉,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207-240。
34. 殷海光(著),盧蒼(譯),〈剖析國民黨〉,收入: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12)》(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頁1117-1156。
35. 張炎憲,〈免於恐懼的自由〉,收入:高素蘭(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駱神助案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頁1-11。
36. 張炎憲,〈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政治案件(導論)〉,收入: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政治案件》(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上冊,頁1-26。
37. 張炎憲,〈鹿窟事件與歷史真相的追究〉,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189-207。new window
38. 張炎憲,〈廖文毅、台灣共和國與島內活動〉,收入: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總論,頁1-18。
39. 張炎憲,〈導言: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1-13。new window
40. 張家琦、倪子修,〈軟禁問題之補償──孫立人案〉,收入:陳志龍,(總編輯),《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2),頁117-136。
41. 曹欽榮,〈打開歷史之窗──探討口述與檔案〉,收入:吳乃德(主持人),《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用影響之研究(研究報告)》(臺北:檔案管理局,2007),頁57-74。
42. 許文堂,〈澎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冤案始末〉,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71-96。new window
43. 許雪姬,〈滿洲經驗與白色恐怖──「滿洲建大等案」的實與虛〉,收入:許雪姬(編),《「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頁1-39。
44. 許進發,〈人間交叉線上的理想社會主義者〉,收入:許進發(編輯),《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頁1-25。
45. 許進發,〈左傾知識青年的肅清:學生工作委員會案〉,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97-136。new window
46. 許瑞浩,〈從官方檔案看統治當局處理「雷震案」的態度與決策──以國防部檔案為中心〉,收入:胡健國(主編),《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7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319-406。
47. 陳世宏,〈戒嚴時期對民主運動的壓制〉,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267-296。new window
48. 陳君愷、蘇瑞鏘,〈威權統治時期校園政治案件中的人權侵害初探〉,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303-321。
49. 陳志龍(等),〈補償基金會案件審查之實質與程序(第一部分:實質部分)〉,收入: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頁245-297。
50. 陳志龍,〈「匪諜條例」廢止是否即無「內亂罪」之成立?〉,收入:陳志龍,(總編輯),《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頁3-46。
51. 陳志龍,〈非常時期的刑法與審判觀〉,收入:黃宗樂(總編輯),《台灣法制一百年論文集》(臺北:台灣法學會,1996),頁672-684。new window
52. 陳芳明,〈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葉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臺灣50年代〉,收入: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4),頁280-304。
53. 陳英泰,〈期待正義的天光〉,收入: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主編),《人權之路2008新版──台灣民主人權回顧》,頁2-5。
54. 陳新民,〈戒嚴法制的檢討〉,收入: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臺北:陳新民發行,1991),頁297-336。new window
55. 陳翠蓮,〈台灣戒嚴時期的特務統治與白色恐怖氛圍〉,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43-69。new window
56. 陳翠蓮,〈戒嚴時期台灣的情治機關──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收入:胡健國(主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7屆討論會: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頁145-176。
57. 陳翠蓮,〈情治機關內部鬥爭所引起的白色恐怖政治案件〉,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253-265。new window
58. 陳儀深,〈白色恐怖的檔案解讀〉,收入:陳儀深(主編),《走自己的臺灣路──北社系列講座》(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北社,2004),頁121-157。
59. 陳儀深,〈戒嚴時期台獨政治案件研究導論〉,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209-220。new window
60. 陳儀深,〈泰源監獄事件研究〉,收入:許雪姬(編),《「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頁75-94。
61. 陳儀深〈美麗島事件研究──背景、經過與影響〉,收入:胡健國(主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7屆討論會: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頁435-466。
62. 陳錦隆、徐良容,〈戒嚴時期軍人監獄之概況〉,收入: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頁419-425。
63. 陳顯武,〈從有疑必罰到罪疑唯輕──以參加叛亂組織為例〉,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268-281。
64. 章微寒,〈戴笠與龐大的軍統局組織〉,收入:徐恩曾(等),《細說中統軍統》(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頁277-357。
65. 曾品滄,〈1960年代知識青年的政治反對運動──以「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為例〉,收入:胡健國(主編),《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7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407-434。
66. 曾建元、曾薰慧,〈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台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究〉,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332-373。
67. 黃人傑,〈民主運動與反對運動的辯證──兼論余登發的從政背景、政治人格與民主思想〉,收入:台灣省諮議會(編輯),《「深化台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中:台灣省諮議會,2004),頁1-16。
68.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收入: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頁469-515。new window
69. 黃惠婷,〈不正訊問方法之禁止〉,收入:陳英淙、黃惠婷,《法治國之警察理念與權限》(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7),頁231-257。new window
70. 黃惠婷,〈由實務判決再探討不正訊問方法之禁止〉,收入:陳英淙、黃惠婷,《法治國之警察理念與權限》,頁259-280。new window
71. 楊碧川,〈暴力的美學〉,收入:李禎祥(編撰),《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玉山社,2002),頁8-10。
72. 楊翠,〈女性與白色恐怖政治事件〉,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411-452。
73. 楊翠,〈不離島的離島文學──試論楊逵「綠島家書」〉,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頁420-478。
74. 廖中山,〈少年台灣與台灣少年〉,收入:陳三興,《少年政治犯非常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頁11-14。
75. 劉幸義,〈法學理論與實踐──以修正刑法第一百條內亂罪為例〉,收入: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頁3-16。
76. 盧建榮,〈導讀:一位左翼、猶太裔女歷史家的奮鬥〉,收入:塔莉‧澤蒙‧戴維斯(著),楊逸鴻(譯),《檔案中的虛構──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敘述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11-18。
77. 蕭李居,〈國防會議的設置與法源初探(1952-1967)〉,收入: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387-436。
78. 薛化元,〈威權體制的建立〉,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頁15-42。new window
79.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台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收入: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頁260-284。new window
80. 薛化元、楊秀菁,〈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收入: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編),《「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頁268-315。
81. 薛化元、蘇瑞鏘,〈日治時期台灣赤色救援會與戰後白色恐怖案件之研究〉,收入:許雪姬(主持人),《「日治時期台灣左翼人士與戰後政治案件的關聯──白色恐怖中的左翼人士及其思想」研究計劃》(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8),頁231-276。
82. 謝聰敏,〈白色恐怖補償兩法案立法過程之探討〉,收入: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頁186-200。
83. 鍾鳳玲,〈懲治叛亂條例參加叛亂組織罪之研究〉,收入:林山田(主編),《法律學研究(3)──特別刑法論文選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6),頁145-162。new window
84. 蘇瑞鏘,〈傅正與195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以「《自由中國》半月刊」和「『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為中心〉,收入:胡健國(主編),《20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7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263-317。
(二)期刊論文
1. 中國比較法學會(主辦),〈戒嚴法制座談會紀錄〉,《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7(臺北,1984.12),頁203-218。
2. 王泰升,〈台灣近代憲政文化的形成:以文本分析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36:3(臺北,2007.09),頁1-49。new window
3. 王泰升,〈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5(臺北,2009.09),頁69-228。
4. 王泰升,〈清末及民國時代中國與西式法院的初次接觸--以法院制度及其設置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1(臺北,2007.09),頁105-162。new window
5. 王泰升、陳昭如,〈近代政府檔案與台灣法律史研究〉,《檔案季刊》,3:1(臺北,2004.03),頁19-35。new window
6. 任育德,〈從口述史看1950年代政治案件的女性受刑人〉,《近代中國》,154(臺北,2003.06),頁116-144。
7. 成德康,〈惡法非法──論檢肅流氓條例〉,《宇宙》,15:7(臺北,1985.07.20),頁14-15。
8. 江如蓉,〈戒嚴時期違反法治國原則的國家行為──以叛亂犯之死亡案件為例〉,《國家發展研究》,5:1(臺北,2005.12),頁109-148。new window
9. 李永熾,〈兩蔣獨裁政權的成立與變化〉,《當代》,231(臺北,2006.11.01),頁10-19。
10. 李秉才,〈軍法制度的研究〉,《法律評論》,38:6(臺北,1972.06),頁9。
11. 李筱峰,〈這是一則臺灣人一定要聽的故事:李友邦的悲情〉,《臺灣文藝(新生版)》,3,(臺北,1994.6),頁35-41。
12. 汪禕成,〈二十年來台灣地區軍法與司法機關刑事審判權之劃分〉,《法令月刊》,21:10(臺北,1970.10),頁224-233。
13. 阮大仁,〈蔣經國個性中史大林式的一面──發生在徐柏園、楊濟華、鄭彥棻身上的故事〉,《傳記文學》,563(臺北,2009.04),頁55-62。
14. 林山田,〈論內亂罪〉,《法學叢刊》,158(臺北,1995.04),頁42-47。new window
15. 林山田,〈論政治犯罪〉,《刑事法雜誌》,34:3(臺北,1990.06),頁1-17。new window
16. 林正慧,〈1950年代左翼政治案件探討——以省工委會及臺盟相關案件為中心〉,《台灣文獻》,60: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9.03),頁395-478。new window
17. 林東昌,〈我國憲法上人身自由保障之界線〉,《憲政時代》,5:1(臺北,1979.07),頁39-40。
18. 社論,〈豈容「御用」大法官濫用解釋權?〉,《自由中國》,22:5(臺北,1960.03.01),頁144-146。
19. 社論,〈敬以諍言慶祝蔣總統當選連任〉,《自由中國》,10:7(臺北,1954.04.01),頁3-4。
20. 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12(臺北,2007.06),頁139-203。new window
21. 胡佛,〈台灣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1.06),頁36-40。new window
22. 馬之驌,〈憶苦受感化歲月兼記親友故舊〉,《歷史月刊》,184(臺北,2003.05),頁117-124。
23. 高雪卿,〈從楊逵看台灣現代史〉,《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5:2(臺北,1998.12),頁102-108。
24. 張淑雅,〈杜魯門與台灣〉,《歷史月刊》,23(臺北,1989.12),頁78。
25. 張淑雅,〈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臺北,1990.06),頁469-486。
26. 曹欽榮,〈歷史交響詩──白色恐怖口述與跨領域研究初探〉,《中華人文社會學報》(新竹: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8.03),頁166-182。new window
27. 曹欽榮,〈歷史紀念館的展示敘述:身體、紀念與歷史關聯的初步探討〉,《民俗曲藝》,161(臺北,2008.09),頁185-263。new window
28. 陳志龍,〈「惡立法」或「惡司法」──探究刑法§100的詮釋與立法問題〉,《萬國法律》,115(臺北,2001.02),頁38-43。
29. 陳志龍,〈曲解內亂罪竟五十年〉,《律師通訊》,141(臺北,1991.06),頁10-17。
30.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冤案〉,《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4(臺北,1998.06),頁99-139。new window
31. 陳建傑,〈臺灣白色恐怖客家政治案件──苗栗胡海基之個案研究〉,《傳記文學》,96:2(臺北,2010.02),頁100-111。
32. 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29:3(臺北,2004.01),頁359-390。
33. 陳儀深,〈臺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1961年蘇東啟政治案件研究〉,《台灣史研究》,10:1(臺北,2003.06),頁141-172。
34. 陳顯武,〈法律的政治分析──論戒嚴時期的政治刑法〉,《國家發展研究》,6:2(臺北,2009.06),頁155-170。new window
35. 傅正,〈護憲乎?毀憲乎?──望國大代表作明智的抉擇!〉,《自由中國》,22:4(臺北,1960年2月16日),頁114-116。
36. 曾建元,〈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2(新竹: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5.03),頁337-345。
37. 程玉鳳,〈1950年「沈鎮南資匪案」探析〉,《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7(臺中:東海大學,2006.07),頁235-274。new window
38. 黃惠禎,〈戰後初期楊逵的社會運動及政治參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3(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0),頁249-286。new window
39. 黃翔瑜,〈山東流亡師生冤獄案的發生及處理經過(1949-1955)〉,《臺灣文獻》,60:2(南投,2009.06),頁269-307。new window
40. 劉育嘉,〈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審判結果之研究——就已知二百二十個案件的分析〉,《臺灣文獻》,56:2(南投,2005.06),頁305-364。new window
41. 劉熙明,〈看不見的血手:國共內戰時期的國府特務殺人與蔣介石之關係〉,《台灣史學雜誌》,6(臺北,2009.06),頁126-150。new window
42. 劉熙明,〈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台灣史研究》,6:2(臺北,2000.10),頁139-187。new window
43.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北,2004.05),頁135-164。new window
44. 歐素瑛,〈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李媽兜案為例〉,《台灣史研究》,15:2(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8.6),頁135-172。new window
45. 薛化元, 〈一九五〇、六〇年代官方改革主張的探討──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地方自治建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臺北,2004.05),頁235-258。new window
46. 薛化元, 〈王雲五與『行政改革建議案』(1958-1963)〉,《台灣史料研究》,15(臺北,2000.06),頁107-120。
47. 薛化元,〈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與1950年代官方「政治改革」主張〉,《台灣風物》,56:1(臺北,2006.03),頁13-49。new window
48. 謝長廷(演講),〈軍法大審與人權發展〉,《高市文獻》,13:3(高雄,2000.07),頁1-14。
49. 謝開平,〈內亂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輔仁法學》,22(臺北,2001.12),頁119-150。new window
50. 羅大年,〈建立自由教育必須剔除的兩大弊害〉,《自由中國》,15:9(臺北,1956.10.31),頁34。
51. 蘇瑞鏘,〈1950年前後的蔣經國──傅正史料所呈現的歷史面向〉,《傳記文學》,92:1(臺北,2008.01),頁15-21。new window
52. 蘇瑞鏘,〈台灣軍訓教育,為何無法走入歷史?〉,《人本教育札記》,237(臺北,2009.03),頁82-86。
53. 蘇瑞鏘,〈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戰後台灣政治人權侵害案件的研究意義與相關資料介紹〉,《彰中學報》,24(彰化:國立彰化高中,2007.01),頁125-152。new window
54. 蘇瑞鏘,〈從雷震案論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國史館學術集刊》,15(臺北:國史館,2008.03),頁113-158。new window
55. 蘇瑞鏘,〈傅正傳〉,《國史館館刊》,復刊39(臺北:國史館,2005年12月),頁257-286。new window
56. 蘇瑞鏘,〈評介王奇生著《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近代中國》,157(臺北,2004.06),頁191-201。new window
57. 闞正宗、蘇瑞鏘,〈臺南開元寺僧證光(高執德)的「白色恐怖」公案再探〉,收入:《中華人文社會學報》,2(新竹: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5.03),頁252-288。
(三)研討會論文
1. 王兆鵬,〈立法與司法淪為暴政者的幫凶〉,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主辦),「台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論文(2007年11月24-25日),VI53-62。
2. 江如蓉、謝芙美、王治華,〈擊斃之探討──白色恐怖時期的擊斃思想與反法治國人權〉,收入: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主辦),「台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論文,2007年11月24-25日。
3. 邱榮舉、謝欣如,〈戰後台灣人權發展與政治事件〉,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主辦),「台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論文,2007年11月24-25日。
4. 陳志龍、倪子修、鄭文中,〈戒嚴時期司法辦案獎金與獨立審判〉,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主辦),「台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論文,2007年11月24-25日。
5. 陳佳宏、蘇瑞鏘,〈2008年台灣政治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三):反抗史與台灣認同〉,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主辦),「2008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12月18日。
6. 陳顯武、陳銀欉、謝立功,〈戒嚴時期刑事審判案件與判決核覆制度之法律政治分析〉,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主辦),「台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論文,2007年11月24-25日。
7. 曾咨翔,〈雷震案的再審視:一個外交觀點的嘗試〉,台灣歷史學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主辦),「2008全國研究生歷史學論文發表會」,2008年5月2日。
8. 黃朝義,〈戒嚴時期死刑案件的公平正義〉,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主辦),「臺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論文,2007年11月24-25日。
9. 鄭逸哲,〈論「自新份子」〉,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主辦),「台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論文,2007年11月24-25日。
10. 謝聰敏,〈在白色恐怖中算帳——劉明〉,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主辦),「二二八事件與人權正義--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2月23-24日。new window
11. 謝聰敏,〈在檔案之間〉,國史館(主辦),「檔案解密與歷史真相座談會」,2006年12月10日。
12. 蘇芳瑩,〈論白色恐怖時期的根本惡〉,收入: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會(主辦),「2009雷震公益信託獎學金論文發表」會議論文,2009年7月31日。
13. 蘇瑞鏘,〈山東聯中澎湖案之研究──以新公開的史料與待解決的問題為中心〉(與談稿),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件案件補償基金會(主辦),「校園政治事件座談會」,2008年12月29日,未刊稿。
14. 蘇瑞鏘,〈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中「非軍人交付軍事審判」之爭議——以雷震案為例〉,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二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2005年10月22日。
15. 蘇瑞鏘,〈評介曹欽榮,〈近代台灣歷史紀念館展示敘述之研究——從白色恐怖受難者觀點〉〉,「2006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2006年12月9日,未刊稿。
16. 蘇瑞鏘,〈戰後台灣政治案件與人權侵害——以軍事審判為中心〉,台灣歷史學會第9次研究例會論文,2008年6月27日。
17. 蘇瑞鏘,〈擺盪在「啟蒙」與「救亡」之間──雷震與蔣介石當局關係演變的思想史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主辦),「2009台灣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論文,2009年3月21日。
(四)學位論文
1. 石佳音,〈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組織特質〉,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2. 朱高影,〈威權體制下的「諍臣」:陶百川的政治生涯(1949-198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3. 吳宥霖,〈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補償與平反——以「二二八基金會」與「補償基金會」為中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4. 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台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5. 李太正,〈軍事審判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6. 李宛蓓,〈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柯蔡阿李女士生命故事探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 李泰翰,〈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O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8. 李惠敏,〈調查局組織變革之硏究〉,臺北: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
9. 李雅麗,〈政府犯罪〉,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0. 沈超群,〈柏楊與柏楊案──從新聞評議到白色恐怖的探討〉,臺北:私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11. 林世華,〈一九六〇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之研究:以興臺會與亞細亞同盟案為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2. 林果顯,〈一九五〇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13. 邱文津,〈論死刑犯的人權〉,臺中: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4. 金啟恩,〈臺灣與韓國政治事件之比較分析──以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15. 洪淑華,〈台灣戒嚴時期大法官釋憲與人權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6. 梁正杰,〈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相關政治案件之研究(1946-196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7. 許毓文,〈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補償與平反〉,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8.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88)〉,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19. 陳平,〈軍事審判法覆判審性質之研究──兼論軍事審判終審歸屬最高法院在訴訟法上之可行性〉,桃園: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20. 陳明通,〈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21. 曾薰慧,〈台灣50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0。
22. 楊敏良,〈軍事檢察官之定位與職權之研究〉,臺北: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3. 葉怡君,〈白堊記憶:台灣「50年代白色恐怖」集體記憶的保存、復甦與重建〉,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4. 裘佩恩,〈戰後台灣政治犯的法律處置〉,臺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25. 劉建佑,〈戰後台灣言論叛亂除罪化的確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6. 歐世華,〈吳國楨與台灣政局(1949-1954)〉,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7. 蔡西濱,〈中共地下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1946-1950)——以臺北市地區為研究中心〉,臺北:私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28. 蔡新毅,〈法治國家中軍事審判權應有之定位──從德國軍事刑事審判權之變遷論我國軍事審判制度之改進方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29. 盧映潔,〈受刑人與人權保障──以意見自由及知的自由為探討課題〉,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30. 蕭伶伃,〈走進「白色家庭」:一九五〇年代政治受難者家屬生命歷程探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31. 賴叡泰,〈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研究-以美麗島事件為中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2. 顏司音,〈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生命意義之探索〉,嘉義: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33. 魏誠,〈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34. 蘇慶軒,〈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〇年代初期台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五、研究報告
1. 吳乃德(主持人),《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用影響之研究(研究報告)》,臺北:檔案管理局,2007。
2. 吳乃德(計畫主持人),《威權時期政治案件受難者訪談計畫》,上冊,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8。
3. 吳乃德(計畫主持人),《威權時期政治案件受難者訪談計畫》,下冊,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8。
4. 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規劃),《戒嚴時期軍事審判紀念園區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匪諜案」期末報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5. 財團法人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戒嚴時期軍事審判紀念園區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美麗島事件」期末報告書》。
6. 許雪姬(主持人),《「日治時期台灣左翼人士與戰後政治案件的關聯──白色恐怖中的左翼人士及其思想」研究計劃》,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8。
7. 陳君愷(計畫主持人),蘇瑞鏘、林杰民、林冠瑜、朱建益(專案助理),《戒嚴時期「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9。
8. 陳佳宏(計畫主持人),陳德智、陳思賢、蔡友銘(研究助理),《戒嚴時期「台灣獨立運動案」調查報告》,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9。
9. 陳儀深(主持人)、陳翠蓮(協同主持人),《戒嚴時期軍事審判制度之研究──以景美軍法看守所為例》,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委託研究案第一次期末報告,2002。
10. 陳儀深(計畫主持人),《動員戡亂時期軍事審判紀念園區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台獨案及其他」部分期末報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11. 陳顯武(計畫主持人),《戒嚴時期叛亂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總結報告》,1-14冊,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8。
12. 蔡墩銘(計畫主持人),《戒嚴時期之惡法與審判──以不當叛亂匪諜審判案件為主》,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4。
13. 薛化元(計畫主持人),《白色恐怖文物調查計劃(以1950年代為中心)結案報告》,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
六、口訪資料
1. 蘇瑞鏘(訪問、紀錄),〈宋英女士訪問紀錄〉,1995年4月29日訪於宋英寓所,未刊稿。
2. 蘇瑞鏘(訪問、紀錄),〈周清玉女士訪問紀錄〉,2007年7月14日訪於周清玉寓所,未刊稿。
3. 蘇瑞鏘(訪問、紀錄),〈馬之驌先生訪問紀錄〉,1994年12月17日訪於馬之驌寓所,未刊稿。
4. 蘇瑞鏘(訪問、紀錄),〈陳英泰先生訪問紀錄〉,2009年11月28日訪於大剛貿易公司,未刊稿。
5. 闞正宗、蘇瑞鏘(採訪、紀錄),〈郭振純先生訪問紀錄〉,2004年7月26日訪於郭振純寓所,未刊稿。
七、網路資料
1. 〈台灣臺北地方法院決定書:88年度賠字第127號〉,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擷取時間:2010.05.28。
2. 〈最高法院判例:23年上字第868號〉,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擷取時間:2010.05.28。
3. 〈補償基金會刑期(執行刑)統計表〉,補償基金會/統計資料/刑期(執行刑)統計表,http://www.cf.org.tw/data.php,擷取時間:2010.01.18。
4.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89年度訴字第2315號〉,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擷取時間:2010.04.17。
5. 「國際轉型期正義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網址:http://www.ictj.org,擷取時間:2005.05.29。
6. 2010綠島.和平.對話,http://2010greenisland.blogspot.com。
7.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8. 台灣人權促進會,〈「回復名譽」和「補償」當然不夠!──「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平反記者會〉,2004.01.17。參見:http://www.tahr.org.tw/site/active/2004.01.17.htm,擷取時間:2005.05.29。
9.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http://www.taiwantrc.org/。
10. 台灣省諮議會數位典藏查詢系統,http://www.tpa.gov.tw/ndap/search.htm。
11.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reason2/0453681051500.htm。
12.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13. 吳介民,〈媒體革命不能變成媚俗的反革命〉,《新新聞周報》,873 ,轉引自「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站:http://wayne.cs.nthu.edu.tw/~iosoc/files/professor/200601251527301138174050.htm,擷取時間:2006.05.20。
14. 李育真(報導),〈政治犯爭平反,聲請解釋戒嚴無效〉(2008.06.02),http://funp.com/push/?star&tag=%E8%AC%9D%E8%81%B0%E6%95%8F#p=214587,擷取時間:2010.10.19。
15. 政府公報資訊網,http://gaz.ncl.edu.tw/。
16. 施明德,〈少年臺灣 青春血淚〉,《新臺灣新聞周刊》,250(臺北,2001.01.09),資料來源: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7027,擷取時間:2010.10.21。
17. 洪武雄、胡學古(聲請人),〈釋憲聲請書〉,資料來源:http://www.taiwantrc.org/images/images_read_article/read_article30_1.pdf,擷取時間:2010.10.19。
18. 軍事情報局/本局歷史沿革,http://www.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3&p=97,擷取時間:2010.05.12。
19.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http://www.cf.org.tw/。
20. 國防法規資料庫,http://law.mnd.gov.tw/ncom.asp。
21. 國防部永久(史政)檔案開放應用系統,http://archive.mnd.gov.tw。
22. 陳英泰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yingtaichen。
23.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回顧與展望──台灣自救宣言三十週年紀念文集》,網路版:http://www.hi-on.org.tw/ad/20060328.htm,擷取時間:2006.10.02。
24. 監察院調查報告(099000361戒嚴調查報告〔對外〕),資料來源: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調查報告/99/099000361戒嚴調查報告(對外).pdf,擷取時間:2010.10.19。
25.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http://wcchen.eastcoast-nsa.gov.tw/show8.asp。
26. 寫給台灣的情書,http://blog.roodo.com/michaelcarolina。
27. 蔣介石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藏)。轉引自:黃清龍,〈恩惠與決裂──吳國楨和兩蔣關係〉(2009.01.03)http://blog.chinatimes.com/noa/archive/2009/01/03/365158.html,擷取時間:2010.05.07。
28. 檔案管理局,http://www.archives.gov.tw/default.aspx。
29. 總統府公報影像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0:0:1:presidentdb@@0.6414865460618263。
30. 謝聰敏,〈人民對違憲審判有上訴的權利:違憲的戒嚴和解嚴的違憲〉(2007年),資料來源: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74918,擷取時間:2010.06.10。
31. 魏廷朝,〈「台灣自救宣言」案補充自白書〉,收入: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回顧與展望──台灣自救宣言三十週年紀念文集》,網路版:http://www.hi-on.org.tw/ad/20060328.htm,擷取時間:2006.10.02。
32. 蘇瑞鏘,〈五龍一鳳〉,收入:國史館,「國家歷史資料庫」,http://nhd.drnh.gov.tw/AHDPortal/browse/noun_content.do?method=showContent&showId=218,擷取時間:2009.12.31。
33. 蘇瑞鏘,〈白色恐怖〉,收入: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64,擷取時間:2009.12.31。
34. 蘇瑞鏘,〈國民黨長期戒嚴論述的歷史省思〉,東森新聞報(ETtoday),2007年7月21日,http://www.ettoday.com/2007/07/21/142-2129282.htm,擷取時間:2007.07.21。
35. 蘇瑞鏘,〈雷震案〉,收入: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65,擷取時間:2009.12.31。
36. 蘇瑞鏘,〈懲治叛亂條例〉,收入:國史館,「國家歷史資料庫」,http://nhd.drnh.gov.tw/AHDPortal/browse/noun_content.do?method=showContent&showId=217,擷取時間:2009.12.31。
貳、英日文
一、日文
1. 丸川哲史,〈1940年代後半への視座(覚書):「冷戦」=「白色テロ」が台湾の文化構造にもたらした潜在的意味〉,《アジア遊学》,48(東京,2003.02),頁132-139。
2. 松田康博,〈蔣經國による特務組織の再編──特務工作統括機關の役割を中心に〉,《日本台灣學會報》,2 (東京,2000.04),頁114-130。
3. 松田康博,《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株式会社,2006。
4.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臺北:南天書局翻印,1995。
5. 陳紹英,《外来政権圧制下の生と死: 一九五〇年代台湾白色テロ、一受難者の手記》,東京都:秀英書房,2003。
6. 楊威理,《ある台湾知識人の悲劇:中国と日本のはざまで:葉盛吉伝》,東京:岩波書店,1993。
7. 林樹枝(著),平岩一雄(訳),《台湾事件簿: 国民党政権下の弾压秘史》,東京:社会評論社, 1995 。
8. 柯旗化,《台湾監獄島: 繁栄の裏に隠された素顏》,東京:イ-スト.プレス,1992。
二、英文


1. Chen, Ketty W., “Disciplining Taiwan: The Kuomintang's Methods of Control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Era (1947-1987)”,《臺灣國際研究季刊》,4:4(臺北,2008.冬),頁185-210。
2. Dicey, Albert Ven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1982.
3. Eastman, Lloyd E. ,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4. Kirby, William C. ,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5. Linz, Juan J. ,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Spain”, Erik Allard and Stein Rokkan eds., Mass Politics: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0), pp. 251-257.
6. Townson, Duncan ,ed., Dictionary of Modern History 1789-1945,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4.
7. Turk, Austin T. , Political Criminality : The Defiance and Defense of Authorit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2.
8. U.S.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Vol.19 ,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7.
9. Wang, Dan(王丹),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State Violenc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n 1950s” ,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08.
10. Whiting, Allen , "A Man of Mystry", Saturday Evening Post, Mar.12,1955.
11. Wu, Nai-the(吳乃德) ,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12. Wu, Nai-the(吳乃德) , “Transition without Justice or Justice without History: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Taiwan”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1:1(July 2005), PP.77-10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