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憲法與威權統治─總統職權的擴張與國民黨威權政體體制化的路徑
作者:蘇慶軒
作者(外文):Ching-Hsuan S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長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中華民國憲法國民黨蔣介石威權主義權力分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既有憲政研究甚少關注憲法與威權統治的關係。本文以中華民國總統職權擴張的過程,說明威權政治菁英維持與運用《中華民國憲法》水平權力分立的原則,進行權力互動與運作政府,同時懸置《中華民國憲法》對人民權利義務的保障,一方面排除台灣地方政治菁英參與國家層級的政治運作,另一方面排除一般公民由下而上的課責與政治參與。此一按照憲政框架建立、運作與修正的權力互動模式,驅動國民黨威權政體體制化。
本文按章節依序指出:首先,《中華民國憲法》因為國共內戰與「敵我對立」的外生因素而確立其政治地位。其次,黨政菁英依循憲政規範進行權力互動,此一於法有據的互動模式成為鞏固《中華民國憲法》的內生因素。最後,由於蔣介石為了統治上的需要而不斷擴張總統職權,促使黨政菁英修正權力互動的模式,而使體制化的路徑向《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傾斜。不過,由於權力互動模式將台灣地方菁英隔離在外,而失去政治甄補功能,因此在國際環境改變與黨政菁英老化後,權力互動模式即無法維持其封閉性,最終只能走向開放政治體制的途徑。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rarely touches up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authoritarian rule. By examin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power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illustrate how political elites in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maintained and made use of the principle of horizontal separation of powers stipulated in the ROC Constitution to interact with other powers and operate the govern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suspended the part of the ROC Constitution that guarantees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rights. The political elites of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hus were able to exclude Taiwanese local political elites from the national-level political operations on the one hand, and bar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and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from the political arena on the other hand. This model of power interaction that was established, operated, and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ROC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had led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KMT authoritarian regime.
In chapter order, this study first points out that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ROC Constitution had been consolidated due to the exogenous factor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the political antithesis; secondly, the political elites of the regime and the party establishment undertook power interaction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which became the endogenous factor of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ROC Constitution. Lastly, while Chiang Kai-shek had to expand his presidential power for his rule, the expansion made the political elites of the regime revisit the model of power interaction and tilted the path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toward the Temporary Provisions Effective During the Period of National Mobilization for Suppression of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However, as the model of power interaction excluded the Taiwanese local elites and thereby lacked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recruitment, this model of power interaction could not retain its closed nature and the regime had no choice but to open up after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changed and the political elites of the regime and the party establishment aged.
Arriola, Leonardo R. 2009. “Patronag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Afric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42(10): 1339-1362.
Albertus, Michael & Victor Menaldo. 2012. “Dictators as Founding Fathers? The Role of Constitutions under Autocracy.” Economics & Politics 24(3): 279-306.
Boix, Carles & Milan W. Svolik. 2013. “The Foundations of Limited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Commitment, and Power-Sharing in Dictatorship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75(2): 300–316.
Capoccia, Giovanni. 2015. “Critical Juncture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s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Analysis, ed. by James Mahoney and Kathleen Thel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7-179.
Chehabi, H.E. & Juan J. Linz. 1998. “A Theory of Sultanism 1: A Type of Nondemocratic Rule.” In Sultanistic Regimes, ed. by H.E. Chehabi & Juan J. Linz.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25.
Elster, Jon. 1995. “Forces and Mechanisms in the Constitution-Making Process.” Duke Law Journal 45:364-396.
Frantz, Erica Emily. 2008. Tying the Dictator''s Hands: Elite Coalition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Gandhi, Jennifer & Adam Przeworski. 2006. “Cooperation, Cooptation and Rebellion under Dictatorships.” Economics & Politics 18 (1): 1-26.
Gandhi, Jennifer. 2008. Political Institutions under Dictatorship.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ndhi, Jennifer & Ellen Lust-Okar. 2009. “Elections under Authoritarianism.”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2: 403-422.
Geddes, Barbara. 1999. “What Do We Know About Democratization After Twenty Year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 115-144.
Ginsburg, Tom, Zachary Elkins & Justin Blount. 2009. “Does the Process of Constitution-Making Matter?”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5: 201-223.
Ginsburg, Tom & Alberto Simpser. 2014. “Introduction: Constitution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Constitution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ed. by Tom Ginsburg & Alberto Simpser.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8.
Levitsky, Steven & Lucan A. Way. 2015. “Not Just what, but When (and How):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pproaches to Authoritarian Durability.” In Advances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Analysis, ed. by James Mahoney and Kathleen Thel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7-120.
Lindberg, Staffan. 2009. "Introduction: Democratization by Election: A New Mode of Transition?" In Democratization by Elections: A New Mode of Transition, ed. by Staffan Lindberg. Baltimore: John Hopkings University Press, 1-21.
Lust-Okar, Ellen. 2009. "Competitive Clientelism in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of Democracy 20(3):122-135.
Magaloni, Beatriz. 2006. Voting for Autocracy: Hegemonic Party Survival and It’s Demise in Mexic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galoni, Beatriz. 2008. “Credible Power-Sharing and the Longevity of Authoritarian Rul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41(4-5): 715-741.
Magaloni, Beatriz & Ruth Kricheli. 2010. “Political Order and One-Party Rul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3: 123-143.
Morse, Yonatan L. 2012. "The Era of 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 World Politics 64(1): 161-198.
Moustafa, Tamir. 2007. The Struggle for Constitutional Power: Law, Politic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gyp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gretto, Gabriel L. 2014. “Authoritarian Constitution Making.” In Constitution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ed. by Tom Ginsburg & Alberto Simpser.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3-110.
Pepinsky, Thomas. 2014. "The Institutional Turn in Comparative Authoritarianism."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4(3):631-653.
Poguntke, Thomas & Paul Webb. 2005. “The Presidentialization of Politics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n The Presidentialization of Poli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rn Democracies, ed. by Thomas Poguntke and Paul Webb.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5.
Przeworski, Adam. 2014. “Ruling against Rules.” In Constitution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ed. by Tom Ginsburg and Alberto Simps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35.
Schedler, Andreas. 2009. “The Contingent Power of Authoritarian Elections.” In Democratization by Elections: A New Mode of Transition, ed. Staffan Lindberg. Baltimore: John Hopkings University Press, 291-313.
Slater, Dan. 2010. Ordering Power: Contentious Politics and Authoritarian Leviathans in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later, Dan & Sofia Fenner. 2011. “State Power and Staying Power: Infrastructural Mechanisms and Authoritarian Durabi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65(1): 15-29.
Slater, Dan & Joseph Wong. 2013. “The Strength to Concede: Ruling Partie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Developmental Asia.”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11(3): 717-773.
Wang, Yuhua. 2015. Tying the Autocrat’s Hands: The Rise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ing, Susan H. 2017. “Authoritarian “Rule of Law” and Regime Legitimac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50(14):1907-1940.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Zakaria, Fareed. 1997. “The Rise of Illiberal Democracy.” Foreign Affair 76(6):22-43.

三軍大學編纂,1989,《戡亂 第四冊 戡亂前期(上)》,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尤正才,2010,《我國總統國家安全大政方針決定權運作之變革:1967-2009》,台北市: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中央社,1948,〈總裁勗勉本黨國代 憲法問題不修為宜〉,《中央日報》,4/18,版2。
中央社,1978,〈何應欽就提名總統候選人發表意見 針對當前國家迫切需要 蔣主席實為最適當人選〉,《中央日報》,1/8,版2。
中央日報,1991,〈行政院長聽取軍政報告 參謀總長及參謀本部人員參與 郝柏村:是職責所在 是適法之舉〉,《中央日報》,8/2,2。
中華民國張君勱學會編,2005,《中國第三勢力》,台北市:稻鄉。
中華民國張君勱學會編,2015,《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市:稻鄉。
中國論壇,1983,〈中國權力結構的檢視與展望(座談會)〉,胡佛(主持),文崇一、沈雲龍、袁頌西、張忠棟、張玉法(出席),《中國論壇》,17(9):8-25。
王之相,2008,《台灣現代國家的興起》,台北縣:稻鄉。
王成勉,1992,《馬歇爾使華調處日誌(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九四七年一月)》,新北市:國史館。
王良卿,1998,《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台北市:近代中國。
王良卿,2010,《改造的誕生》,台北市:政大歷史系。
王良卿,2013a,〈派系與黨國:國民黨政權遷台初期的CC系及其政治適應, 1949-1950〉,呂芳上(編),《蔣中正與黨政關係》,台北市:中正紀念堂, 347-396。
王良卿,2013b,〈蔣介石和1958年出版法修正案的審議風潮〉,呂芳上(編),《蔣中正與民國政治II》,台北市:中正紀念堂,359-404。
王世杰,2012,《王世杰日記(下冊)》,林美莉(編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立法院,1988,〈立法院第八十二會期第十五次會議〉,《立法院公報》,77(89):2-72。
立法院,1991,〈立法院第八十七會期第四十五次會議〉,《立法院通報》,80(54):3-110。
立法院,1960,〈行政院函為准函囑檢送調整軍公教人員待遇準備金詳細辦法及分配表一節未及於五月二十日前函送復請查照案〉,《立法院公報》,49(25): 77-81。
本報訊,1954,〈國民大會開幕 胡適致詞全文(上接第一版)〉,《中央日報》,2月20日,版3。
任育德,1999,《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市:政大歷史系。
李中襄,1971,〈黨政關係之研究〉,《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三)》,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173-212。
李南海,2013,《民國36年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
李登輝,2016,《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劉又菘(譯),台北市:大都會文化。
宋楚瑜,2018,《蔣經國秘書報告》,台北市:商周。
呂芳上編,2015a,《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第八冊》,台北市:國史館。
呂芳上編,2015b,《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第九冊》,台北市:國史館。
呂芳上編,2015c,《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第十冊》,台北市:國史館。
呂芳上編,2015d,《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第十一冊》,台北市:國史館。
呂芳上編,2015e,《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第十二冊》,台北市:國史館。
吳乃德,2013,《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二)自由的挫敗》,新北市:衛城出版。
吳玉山,2017,〈半總統制與策略性修憲〉,《政治科學論叢》,69:1-26。
阮毅成,2006,〈中央工作日記(十六)〉,《傳記文學》,89(6):126-137。
林紀東,1993,《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台北市:三民。
林佳龍,1998,〈台灣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1964-94)〉,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69-259。
林婉平,2010,《中國國民黨CC系在臺灣的政治活動(1949-1991)》,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林孝庭,2015,《台海.冷戰.蔣介石:1949-1988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台北市:聯經。
林孝庭,2017,《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新北市:遠足文化。
林繼文,2014,〈憲改大門的開與闔〉,《秩序繽紛的年代》,黃秀如(編),新北市:左岸文化,237-253。
林桶法,2009,《1949大撤退》,台北市:聯經。
林美莉,2013,〈蔣中正從參選總統到復行視事的猶疑與決斷〉,呂芳上(編),《蔣中正與民國政治II》,台北市:中正紀念堂,167-226。
邱炳翰,2014,《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新北市:國史館。
周素卿、陳東升,1998,〈基層選舉下的地方政治與經濟利益:以房地產開發為例〉,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71-126。
胡佛,1987,〈憲政結構的流變與重整〉,《臺大法學論叢》,16(2): 1-32。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洪金珠、許佩賢(譯),台北市:月旦。
若林正丈,2014,《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洪郁如、陳培豐等(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郎裕憲,1978,〈論總統權力以賀新總統就職〉,《中國論壇》,6(3):15-19。
南京軍區第三野戰軍戰史編輯室,1996,《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北京市:解放軍。
胡頌平編著,2015,《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補編》,台北市:聯經。
栗國成,2001,〈戰後初期的國共關係(1945年8月-12月)〉,《國家發展研究》,1(1): 191-242。
栗國成,2002,〈一九四六年一至四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政治科學論叢》,17: 107-144。
陶百川口述,1982,〈我對法統的看法及解決意見〉,戎撫天(整理),《中國論壇》,15(4): 27。
許菁芸、宋鎮照,2011,〈俄羅斯的民主抉擇與統治菁英權力結構變化〉,《東吳政治學報》,29(4):116-174。
許菁芸,2013,〈俄羅斯半總統制下普金歸位與民主發展之探討〉,《臺灣民主季刊》,10(4): 49-92。
許菁芸、郭武平,2013,〈俄羅斯聯邦「競爭性威權」體制下之公民社會「管理」與民主走向〉,《政治科學論叢》,55:33-84。
許麗玉編,2015,《靜波人生:故總統嚴家淦歷史圖集》,台北市:史博館。
郭宗清,2011,《大風將軍:郭宗清先生訪談錄》,許瑞浩、陳世宏(訪問),許瑞浩、周維朋(紀錄),台北市:國史館。
徐瑞希,1989,《遷台後立法院內國民黨派系之研究(第五至第八十三會期)》,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野島剛,2015,《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蘆荻(譯),台北市:聯經。
荊知仁,1984,《中國立憲史》,台北市:聯經。
第二野戰軍戰史編審委會,1990,《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北京市:解放軍。
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寫組,1998,《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北京市:解放軍。
張玉法,2013,〈兩頭馬車:總裁蔣介石與代總統李宗仁的權力運作(1949)〉,呂芳上(編),《蔣中正與黨政關係》,台北市:中正紀念堂,259-346。
陳立文編,2013,《嚴家淦總統行誼訪談錄》,台北市:國史館。
陳明通、林繼文,1998,〈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23-70。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市:月旦出版。
陳永發,2001,《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修訂版)》,台北市:聯經。
陳紹賢,1971,〈改進中央黨政關係之研究〉,《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三)》,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213-232。
陳誠,2015,《陳誠先生日記(二)》,林秋敏、葉惠芬、蘇聖雄(編),台北市:國史館。
陳紅民,2013,〈合作中的波折-1960年前後蔣介石與陳誠關係之研究〉,吳淑鳳等(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下冊》,987-1012。
董大江,1960,〈立法院鑼鼓緊──從總預算案看其他問題〉,《徵信新聞》,5/26,版2。
薛化元,1993,〈張君勱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設計---以「政協憲草」為中心〉,《淡江學報》,32:391-422。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縣:稻香。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12:141-190。
湯志傑,2007,〈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件之發生〉,《台灣社會學》,13:71-128。
雷震,2009,《中華民國制憲史: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台北縣:稻鄉。
雷震,2011,《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新北市:稻鄉。
楊天石,2014,《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三)》,香港:三聯。
新華社,1948,〈陝北某權威人士談戰犯名單問題 蔣介石等應列為頭等戰犯   全國身受戰禍的人民均可酌情提名〉,《人民日報》,12/27,版1。
新華社,1949,〈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歡迎毛主席聲明 紛紛討論戰犯名單   認為尚有許多重要戰犯被遺漏〉,《人民日報》,1/27,版1。
黃少谷,1955,〈中央機關組織 (二)〉,《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分類資料軍事》,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102-00002-008,入藏登錄號:002000001003A。
黃仁宇,1994,《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市:時報文化。
黃丞儀,2015,〈戒嚴時期法律體制的未解難題與責任追究〉,莊瑞琳(編),《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三)面對未竟之業》,新北市:衛城出版,15-70 。
黃嘉樹,1991,《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中國海口市:南海出版社。
黃煌雄,2017,《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台北市:時報文化。
黃崇憲,2008,〈利維坦的生成與傾頹──台灣國家研究範例的批判性回顧〉,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出版社,321-392。
劉維開,2004,〈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政大歷史學報》,21:135-164。
劉維開,2009,〈中國國民黨六屆臨時中全會之研究(1948.4.4-4.6)〉,《近代史研究》,169:73-90。
劉維開,2013,〈憲政體制下的權力競逐-蔣中正在1948年的政治困境〉,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第一冊:領袖的淬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355-388。
賴名湯,1994,《賴名湯先生訪談錄(下冊)》,賴暋(訪錄),台北縣:國史館。
魏良才,2002,〈國民黨最後的美國諍友──魏德邁將軍與中美關係〉,《歐美研究》,32(2):341-386。
廖達琪,2005,〈「橡皮圖章」如何轉變為「河東獅吼」──立法院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角色轉變之探究(1950-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2): 343-391。
蔣緯國,1973,《國防體制概論》,台北市:三軍大學戰爭學院。
蔣永敬、劉維開,2013,《蔣介石與國共內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修訂本》,台北市:台灣商務。
蕭李居,2007,〈國防會議的設置與法源初探(1952-1967)〉,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九屆討論會 主題: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二)》,台北縣:國史館,頁1-47。
蕭李居,2014,〈遷臺初期蔣中正建構政軍體制的起點-設置國防會議訓令解析〉,《國史研究通訊》,6:213-221。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台北:稻鄉。
陶涵,2010,《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下卷)》,林添貴(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羅志淵,1971,〈行憲五年來黨羽立法的關係〉,《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三)》,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1-50。
崔書琴,1971,〈論立法與黨政關係〉,《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三)》,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51-172。
總統府,1950,《總統府公報》,3/31,1。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1967a,《國防會議簡史(一)》,台北市:國史館。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1967b,《國防會議簡史(二)》,台北市:國史館。
蘇瑞鏘,2005,《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新北市:稻鄉。
蘇瑞鏘,2014,《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台北市:稻鄉
謝政道,2007,《中華民國修憲史(第二版)》,台北縣:揚智文化。
謝相慶,1990,〈歷任行政院院長的個案分析〉,《中國論壇》,348: 48-58。
徵信新聞,1960a,〈國代加薪小波折〉,《徵信新聞》,5/17,版1。
徵信新聞,1960b,〈調整軍公教待遇 政院昨通過辦法 列預算二億八千餘萬元 方案送立院今密會審議〉,《徵信新聞》,5/27,版1。
徵信新聞,1960c,〈調整軍公教待遇案 立院昨日詳加檢討 若干立委醞釀提案,主張不調整高及文武官員待遇,以其所餘,增補士兵待遇 決邀陳揆等列席報告並備質詢〉,《徵信新聞》,5/28,版1。
徵信新聞,1960d,〈針對調整待遇方案 立委提出補充主張 咸認為低級人員所得過少 昨密會審議質詢極熱烈〉,《徵信新聞》,6/1,版2。
徵信新聞,1960e,〈中央總預算修正案立院交付委會審查 調整待遇問題昨續質詢〉,《徵信新聞》,6/4,版1。
徵信新聞,1960f,〈調整軍公教人員待遇 折衷方案可能提出 增加金額較原修案略高 執政黨當局今作具體研商〉,《徵信新聞》,6/11,版1。
徵信新聞,1960g,〈調整軍公教待遇預算 立院全院委會決定維持四億六千萬 調整國代待遇預算未予列入〉,《徵信新聞》,6/12,版1。
徵信新聞,1960h,〈根據四億六千萬元預算 文武官員待遇平均可增六成 國民黨中央昨商待遇案〉,《徵信新聞》,6/12,版1。
徵信新聞,1960i,〈調整軍公教待遇案 立院今院會討論 全院委員會昨辯論十三個小時 決議仍維持四億六千萬元預算〉,《徵信新聞》,6/14,版1。
徵信新聞,1960j,〈監院今商調整待遇預算問題〉,《徵信新聞》,6/14,版1。
徵信新聞,1960k,〈立法院昨通過中央總預算案 調整軍公教人員待遇 仍按政院原列四億六〉,《徵信新聞》,6/15,版1。
徵信新聞,1960l,〈審查總預算案 立委說明要旨〉,《徵信新聞》,6/15,版1。
徵信新聞,1960m,〈總預算案通過後 立院咨請總統公布 國民黨中常會討論待遇問題〉,《徵信新聞》,6/16,版1。
徵信新聞,1960n,〈社論:政府接受立院決議是正確的〉,《徵信新聞》,6/16,版1。
徵信新聞,1960o,〈聞政府有明智的決策〉,《徵信新聞》,6/16,版1。
徵信新聞,1960p,〈平信六角 限時二元 俟政院通過後實施〉,《徵信新聞》,6/17,版1。
徵信新聞,1960q,〈待遇案已成定局〉,《徵信新聞》,6/20,版2。
徵信新聞,1960r,〈軍公教人員待遇 今日起全面調整 明細分配表核定今公布〉,《徵信新聞》,7/1,版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199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上)》,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46,《國民大會實錄:制憲會議》,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61,《國民大會實錄(第三編)》,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66a,《國民大會實錄(第四編)》,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66b,《國民大會實錄(第五編)》,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1972,《蔣總統歷次對國民大會致詞彙編》,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編,1962,《「國民大會創制複決兩權行使辦法草案初稿」各方意見原文》,台北市: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
國家安全會議,1952a,〈公文號0412300033〉,《檔案號0041/ 0101/1001 /1/1/026》。
國家安全會議,1952b,〈公文號0412300026〉,《檔案號0041/ 0101/1001 /1/1/019》。
國家安全會議,1952c,〈公文號0412300028〉,《檔案號0041/ 0101/1001 /1/1/021》。
國家安全會議,1952d,〈公文號0412300018〉,《檔案號0041/ 0101/1001 /1/1/011》。
國家安全會議,1952e,〈公文號0412300039〉,《檔案號0041/ 0101/1002 /1/1/006》。
國家安全會議,1954a,〈公文號0432300067〉,《檔案號0041/ 0101/1003 /1/1/002》。
國家安全會議,1954b,〈公文號0432300068〉,《檔案號0041/ 0101/1003 /1/1/003》。
國家安全會議,1954c,〈公文號0432300071〉,《檔案號0041/ 0101/1003 /1/1/006》。
國家安全會議,1954d,〈公文號0432300070〉,《檔案號0041/ 0101/1003 /1/1/005》。
國家安全會議,1954e,〈公文號0432300072〉,《檔案號0041/ 0101/1003 /1/1/007》。
國家安全會議,1954f,〈公文號0432300073〉,《檔案號0041/ 0101/1003 /1/1/008》。
國家安全會議,1954g,〈公文號0432300095〉,《檔案號0041/ 0401/0003 /1/1/001》。
國家安全會議,1954h,〈公文號0432300097〉,《檔案號0041/ 0401/0003 /1/1/003》。
國家安全會議,1954i,〈公文號0432300098〉,《檔案號0041/ 0401/0003 /1/1/007》。
國家安全會議,1954j,〈公文號0432300182〉,《檔案號0041/ 0401/0003 /1/1/011》。
國家安全會議,1954k,〈公文號0432300101〉,《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01》。
國家安全會議,1954l,〈公文號0432300102〉,《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02》。
國家安全會議,1954m,〈公文號0432300009〉,《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03》。
國家安全會議,1954n,〈公文號0432300103〉,《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04》。
國家安全會議,1954o,〈公文號0432300104〉,《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05》。
國家安全會議,1954p,〈公文號0432300106〉,《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07》。
國家安全會議,1954q,〈公文號0432000011〉,《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08》。
國家安全會議,1954r,〈公文號0432300107〉,《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09》。
國家安全會議,1954s,〈公文號0432300006〉,《檔案號0041/ 0102/0002 /1//001》。
國家安全會議,1954t,〈公文號0432300108〉,《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10》。
國家安全會議,1954u,〈公文號0432300111〉,《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13》。
國家安全會議,1954v,〈公文號0432300109〉,《檔案號0041/ 0401/0003 /1/2/011》。
國家安全會議,1955a,〈公文號0442300381〉,《檔案號0041/ 0101/1005 /1/1/002》。
國家安全會議,1955b,〈公文號0442300342〉,《檔案號0041/ 0101/1006 /1/1/003》。
國家安全會議,1955c,〈公文號0442300074〉,《檔案號0041/ 0102/0002 /1/1/058》。
國家安全會議,1955d,〈公文號0442300364〉,《檔案號0041/ 0101/1008 /1/4/003》。
國家安全會議,1955e,〈公文號0442300365〉,《檔案號0041/ 0101/1008 /1/5/001》。
國家安全會議,1955f,〈公文號0442300367〉,《檔案號0041/ 0101/1008 /1/5/003》。
國家安全會議,1955g,〈公文號0442300370〉,《檔案號0041/ 0101/1008 /1/6/004》。
國家安全會議,1955h,〈公文號0442300371〉,《檔案號0041/ 0101/1008 /1/7/001》。
國家安全會議,1955i,〈公文號0442300375〉,《檔案號0041/ 0101/1008 /1/7/005》。
國家安全會議,1955j,〈公文號0442300353〉,《檔案號0041/ 0101/1007 /1/1/007》。
國家安全會議,1955k,〈公文號0442300114〉,《檔案號0041/ 0102/0002 /1/2/027》。
國家安全會議,1955l,〈公文號0442300120〉,《檔案號0041/ 0102/0002 /1/2/029》。
國家安全會議,1955m,〈公文號0442300123〉,《檔案號0041/ 0102/0002 /1/2/030》。
國家安全會議,1955n,〈公文號0442300124〉,《檔案號0041/ 0102/0002 /1/2/031》。
國家安全會議,1955o,〈公文號0442300125〉,《檔案號0041/ 0102/0002 /1/2/032》。
國家安全會議,1955p,〈公文號0442300127〉,《檔案號0041/ 0102/0002 /1/2/034》。
國家安全會議,1955q,〈公文號0442300017〉,《檔案號0041/ 0102/0001 /1/2/015》。
國家安全會議,1955r,〈公文號0442300018〉,《檔案號0041/ 0102/0001 /1/2/016》。
國家安全會議,1956a,〈公文號0452300240〉,《檔案號0041/ 0101/1008 /1/8/002》。
國家安全會議,1956b,〈公文號0452300031〉,《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07》。
國家安全會議,1956c,〈公文號0452300241〉,《檔案號0041/ 0101/1008 /1/8/003》。
國家安全會議,1956d,〈公文號0452300017〉,《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01》。
國家安全會議,1956e,〈公文號0452300021〉,《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05》。
國家安全會議,1956f,〈公文號0452300244〉,《檔案號0041/ 0101/1008 /1/9/003》。
國家安全會議,1956g,〈公文號0452300039〉,《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11》。
國家安全會議,1956h,〈公文號0452300040〉,《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12》。
國家安全會議,1956i,〈公文號0452300041〉,《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13》。
國家安全會議,1956j,〈公文號0452300042〉,《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14》。
國家安全會議,1956k,〈公文號0452300043〉,《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15》。
國家安全會議,1956l,〈公文號0452300044〉,《檔案號0041/ 0102/0002 /1/3/016》。
國家安全會議,1957a,〈公文號0462300009〉,《檔案號0041/ 0102/0002 /1/4/001》。
國家安全會議,1957b,〈公文號0462300010〉,《檔案號0041/ 0102/0002 /1/4/002》。
國家安全會議,1957c,〈公文號0462300013〉,《檔案號0041/ 0102/0002 /1/5/002》。
國家安全會議,1957d,〈公文號0462300015〉,《檔案號0041/ 0102/0002 /1/5/004》。
國家安全會議,1957e,〈公文號0462600033〉,《檔案號0041/ 0102/0002 /1/5/021》。
國家安全會議,1957f,〈公文號0462300037〉,《檔案號0041/ 0102/0002 /1/5/022》。
國家安全會議,1957g,〈公文號0462300042〉,《檔案號0041/ 0102/0002 /1/5/027》。
國家安全會議,1957h,〈公文號0462300041〉,《檔案號0041/ 0102/0002 /1/5/026》。
國家安全會議,1959,〈公文號0482300004〉,《檔案號0041/0102/0002/1/6/2》。
國家安全會議,1975,〈公文號0642300068〉,《檔案號0056/1010/1038/1/1/008》。
國家安全會議,1976a,〈公文號0652300003〉,《檔案號0056/0101/1054/1/1/001》。
國家安全會議,1976b,〈公文號0652300086〉,《檔案號0056/0101/1054/1/1/002》。
國家安全會議,1976c,〈公文號0652300112〉,《檔案號0056/0101/1055/1/1/001》。
國家安全會議,1976d,〈公文號0652300011〉,《檔案號0056/0101/1056/1/1/003》。
國家安全會議,1976e,〈公文號0652300056〉,《檔案號0056/0101/1039/1/1/006》。
國家安全會議,1976f,〈公文號0652300067〉,《檔案號0056/0101/1039/1/1/017》。
國家安全會議,1977a,〈公文號0662300011〉,《檔案號0056/0101/1057/1/1/006》。
國家安全會議,1977b,〈公文號0662300181〉,《檔案號0056/0101/1058/1/1/007》。
國家安全會議,1977c,〈公文號0662300144〉,《檔案號0056/0101/1059/1/1/006》。
國家安全會議,1977d,〈公文號0662300124〉,《檔案號0056/0101/1040/1/1/009》。
國家安全會議,1977e,〈公文號0662300177〉,《檔案號0056/0101/1058/1/1/004》。
國家安全會議,1978a,〈公文號0672300195〉,《檔案號0056/0101/1040/1/2/001》。
國家安全會議,1978b,〈公文號0672300202〉,《檔案號0056/0101/1040/1/2/008》。
國家安全會議,1978c,〈公文號0682300308〉,《檔案號0056/0101/1040/3/1/0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