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移動空間下的社會關係--探討通勤時空下符號的社會隱含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劉蔚霖
作者(外文):Liu, Wei-lin
出版日期:2022
卷期:32
頁次:頁155-182
主題關鍵詞:通勤符號擬像神話權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1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陳靜璇、吳宜澄(20110500)。藝術領域研究方法之探討:以創作類研究為主之分析。藝術學刊,2(1),109-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譜鎮(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Sur la television 一個透過「場域」概念的解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4,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豐榮(20041200)。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8,7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瑤玲(20180900)。全球化下的「移動性」觀察。臺灣出版與閱讀,3,10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玉芳(2003)。大眾在大眾文化中的異化。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6(1),4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孟芯、戴裕蒨(2013)。虛擬偶象紅翻天!初音未來的流行產製。犢:傳播與科技,5,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明慧(2006)。擬像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振輝(2013)。知識與權力:當代教育中的貧窮世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arthes, Roland、Howard, Richard(1972)。Critical Essay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Cuff, E. C.、Sharrock, W. W.、Francis, D. W.、林庭瑤、林秀麗、洪惠芬(2003)。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de Saussure, Ferdinand、高名凱(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陸揚(2002)。大眾文化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all, Sean、呂奕欣(2015)。這就是符號學!。臺北市:積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Fiske, John、張錦華、劉容玫、孫嘉蕊、黎雅麗(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ourdieu, Pierre、Wacquant, Loïc J. D.、李猛、李康(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arthes, Roland、陳志敏(2008)。符號的想像:羅蘭巴特評論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tam, Robert、陳儒修、郭幼龍(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Fabiani, Jean-Louis、陳秀萍(2019)。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audrillard, Jean、洪凌(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arthes, Roland、江灝(2019)。神話學。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Adey, Peter、徐苔玲、王志弘(2013)。移動。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auman, Zygmunt、陳雅馨(2018)。液態現代性。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arthes, Roland(1975)。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  new window
17.Sennett, Richard(1976)。The Fall of Public Man。  new window
18.Jameson, Fredric、吳美真(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Baudrillard, Jean(1994)。Le crime parfait。Paris:Gallilé。  new window
其他
1.李建緯(20100608)。大眾媒體中的擬像與現代消費美學:布希亞,http://chianweilee.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Moore, Rob(2018)。資本。布迪厄:關鍵概念。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志明(2019)。回望《物體系:布希亞的幻象形上學與攝影消失術》。物體系。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志明(2020)。描繪一個不存於任何地方的圓周。物體系。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綺玲(2019)。今日,《神話學》,直到明天過後。神話學。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詹偉雄(2019)。使用羅蘭.巴特。符號帝國。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udrillard, Jean(1998)。傳播的超脫。反美學。新世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chubert, J. Daniel(2018)。受難/符號暴力。布迪厄:關鍵概念。重慶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