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作者:阮芝生
作者(外文):Ruaan, Jy-sheng
出版日期:1979
卷期:6
頁次:頁17-43
主題關鍵詞:司馬遷史記紀傳體本紀世家列傳自序太史公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5) 專書(5)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史記》五體究竟從何而來,是司馬遷鑿空獨創的?還是因襲舊有的?本文從「述」「作」的觀點對《史記》五體的來源重新作一檢討,並另加討論貫串《史記》全書的「太史公曰」一體以及列傳體中的「自序」。 《史記》五體與「太史公曰」的名稱與體裁,都各有來源。「本紀」之名源於「禹本紀」,「表」名係自「譜」名音變而來,「書」名源於古代之「書」(《尚書》),「世家」之名出於《世本》中之「世家」,「列傳」之名或源於《世本》中之「傳」,但名稱相同者,未必即是體裁之所自出。《史記》中的「本紀」當仿自《春秋》,「表」當仿自《周譜》,「書」當仿自《書》,「世家」與「列傳」或仿自《世本》中的「世家」與「傳」,序傳當仿自「書序」,「太史公曰」當仿自《左傳》「君子曰」。平心而論,《史記》體裁「創」「作」的成分,要比「因」「述」的成份大得多。司馬遷是從古代的各種體裁中,推陳出新地創出了《史記》的各體,使它們各自具有特殊的性質和作用。因此《史記》五體的形式或與古代某一體裁有近似之處,但其面貌與精神則與古代之體裁迥異,即使在貫串全書的「太史公曰」一體上,也可清楚地看出來。司馬遷寫《史記》,並非鑿空獨創,但也絕非因襲墨守,他是在因襲中表現出他偉大創造力。司馬遷不僅重新創造了五體,同時又把五體匯成一書,各體間互相配合,全書有通盤設計,使《史記》成為有組織有系統的著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