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互為主體性」的審美與接受:以某國立藝術大學舞蹈系「古典文學初階」課程為例
書刊名:課程與教學
作者:何儒育
作者(外文):Ho, Ju-yu
出版日期:2022
卷期:25:3
頁次:頁151-176
主題關鍵詞:互為主體性教室敘寫古典小說IntersubjectivityClassroom narrativeClassical fi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55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阮芝生(19791200)。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6,17-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ard, Charles A.(1934)。Written History as an Act of Faith。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39(2),219-231。  new window
3.林香君(20151200)。在互為主體性中建構主體性: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與對話為方法的教學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28(2),181-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usserl, Edmund Gustav Albrecht、倪梁康(1997)。胡塞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朗(1987)。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一葦(1994)。戲劇原理。臺北:書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秉江(2005)。胡塞爾與西方主體主義哲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Eco, U.、顏慧儀(2014)。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艾可的寫作講堂。台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loom, Harold、高志仁(2003)。西方正典。臺北: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Abrams, Meyer Howard M.、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2015)。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uber, Martin、陳維剛(1996)。我與你。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Eco, Umberto、倪安宇(2014)。玫瑰的名字。臺北市: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平原(20050000)。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友工(20110000)。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runer, Jerome S.、宋文里(2018)。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談教育的本質。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Jauss, Hans Robert、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2006)。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Forster, Edward Morgan、蘇希亞(2009)。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魯迅、郭豫適(1998)。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Aristotle、陳中梅(1993)。詩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里仁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朱孟實、Calloway, Stephen(1981)。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教育部(2018)。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44/61296/e0a9702c-1f05-44ec-9207-f9abf1504abc.pd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壁雍(1982)。從民俗趣味到文人意識的參與--小說。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