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次級文化如何應用在體育教學上
書刊名:中華體育季刊
作者:陳鎰明
出版日期:1998
卷期:11:4=44
頁次:頁26-35
主題關鍵詞:次級文化體育教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1
  • 點閱點閱:16
     次級文化對學生而言,具有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促使學生社會化、加速學生的社會流動及提供學生自我認證的泉源;因此,探討次級文化的內涵,具有時代的教有意義。體育教學中可以透過:身教重於言教、多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善用教師專業權威……等策略,而提昇學生次級文化的水平與功能。
期刊論文
1.林忠仁(19960600)。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以臺北縣鶯歌國中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99-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諶(1995)。狂飆、揮霍為什麼?。師友月刊,106,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強華(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瞭解與運用。教師天地,36,1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強華(1996)。學生次級文化的形成。教師天地,5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奎熹(1993)。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62,71-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富順(1995)。高中生次級文化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08,126-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postal, L. D.(1986)。Personality Type and Preferred College Subculture。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al,11,206-209。  new window
8.歐用生(19770500)。美國中等學校之青年文化的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7(5),9-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loyd, H. H.、South, D. R.(1972)。Dilemma of Youth: The choice of Parents or Peers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for Behavior。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4,627。  new window
10.Arnold, R. A.(1970)。College Subculture and Peer Independence。College Education Record,54,14-119。  new window
11.Hochbaum, S. M.(1972)。Ego Identity and Materal Identification。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9,101-107。  new window
12.Jacobsen, R. B.(1975)。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Generation Gap: A Comparative Intrafamily Stud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7(4),841-852。  new window
13.李亦園(19840410)。當前青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18(1)=205,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智鴻(1986)。我國五年制專科學校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素倩(1984)。台灣高中學生之次級文化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為藩(1982)。教育發展與精神建設。台北:文景。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樞(1985)。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avighurst, Robert J.、Neugarten, B. L.(1967)。Society and Education。Bacon:Allyn & Bacon。  new window
4.Ballantine, J. H.(1983)。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L:Prentice-Hall。  new window
5.Erikson, Erik Homburger(1968)。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W. W. Norton & Company。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