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借象徵的方式--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
作者:陳義芝 引用關係
書刊名:無休止的戰爭:王文興作品綜論;下;黃恕寧, 康來新 (主編)
頁次:123-147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主題關鍵詞:王文興文學小說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期刊論文
1.劉紹銘(1960)。現代文學發刊詞。現代文學,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文興、康來新、廖炳惠、梅家玲、林秀玲(20011100)。座談主題--與王文興教授談文學創作。中外文學,30(6)=354,369-3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Neumann, Erich、高憲田、黃水乞(1998)。深度心理學與新道德。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undera, Milan、孟湄(1992)。小說的藝術。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興武(1994)。醜陋論--美學問題的逆向探索。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Jungel, Eberhard、林克、雲格爾(1995)。死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Menninger, Karl、馮川(1990)。人對抗自己。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溢嘉(1989)。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文興(1981)。背海的人。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文興(2002)。小說墨餘。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周國平(2000)。悲劇的誕生。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文興(2006)。書和影。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文興(1978)。象變。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文興(1973)。新刻的石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文興(1970)。龍天樓。臺北:大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米蘭.昆德拉、邱瑞鑾(1999)。可笑的愛。臺北:皇冠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叔本華、陳曉南(1974)。愛與生的苦惱。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文興(1979)。十五篇小說。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利普斯(1994)。悲劇性。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上海: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梵.弗朗茲(1988)。個體化的過程。人類及其象徵。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牧(2005)。王文興小說的悲劇意識。掠影急流。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維廉(1991)。我與《現代文學》。現文因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戴天(1991)。「毀」與「譽」。現文因緣。臺北:現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蘭.巴特、李幼蒸(1994)。符號學原理。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柯慶明(2000)。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