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2016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
書刊名:近代史研究
作者:王建朗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6)
頁次:139-155
主題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吳恩裕唯物史觀南京國民政府中國近代史新文化運動史學研究宗藩體系甲午戰爭紅軍長征記百團大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
  • 點閱點閱:5
<正>雖然不知道每年有多少種中國近代史論著出版,但這必定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所以,全學科"綜述"幾乎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無論從哪個角度剪裁,都會有重要成果被遮蔽。在此,我們僅將2016年中學者關注較為集中或較多新意之研究領域作為幾個"點"略為呈現,供學界參考。依據慣例,僅限于中國大陸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論著,且以論文為主。
期刊論文
1.羅志田(2016)。文化東西:梁漱溟之問的時代性。探索與爭鳴,20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志田(20161100)。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與困窘。近代史研究,2016(6),49-68+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賈欽涵(2016)。"紙幣兌現"之爭與1935年法幣改革決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道炫(20160700)。抗戰時期中共幹部的養成。近代史研究,2016(4),27-50+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天宏(2016)。法政糾結:"羅文幹案"的告訴與檢審。近代史研究,20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卞修躍(2016)。不信青史盡成灰--從有關中共抗戰歷史若干網絡謠言說起。抗日戰爭研究,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瑋、王瑩(2016)。華北及陜甘寧抗日根據地女性英模的生活。安徽史學,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岳謙厚、王亞莉(2016)。陜甘寧邊區的抗屬形象及其模範塑造。山西大學學報,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耿磊(2016)。婚姻案件中的根據地鄉村婦女--以20世紀40年代涉縣為中心的考察。聊城大學學報,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江沛、王微(2016)。"三寸金蓮"之變:華北中共根據地的政治動員與女性身體。福建論壇,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齊小林(2016)。裝備、技術、戰術及作戰效能:百團大戰中的八路軍。抗日戰爭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鄒鋮(2016)。再看百團大戰--關於〈裝備、技術、戰術及作戰效能:百團大戰中的八路軍〉。抗日戰爭研究,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諾(2016)。抗戰初中共黨組織在太行山區的"戰略展開"。抗日戰爭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發源(2016)。黨性與鄉土之間--抗戰中後期减租减息運動中的山東農村基層黨員。四川大學學報,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奎松(2016)。晉西事變與毛澤東的應對策略。史學月刊,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蘇若群(2016)。從俄羅斯解密檔案看皖南事變前中共中央對國民黨策略的演變。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賈欽涵(2016)。皖南事變後周恩來與居裏會談述析。中共黨史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牛軍(2016)。合作--"中立"-對抗:1944-1946年中共對美政策再探討。四川大學學報,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呂迅(2016)。論蔣介石與史迪威矛盾中的中共因素。社會科學研究,2016(2),148-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賀江楓(2016)。蔣介石、胡宗南與1943年閃擊延安計劃。抗日戰爭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志娟(2016)。一九四四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與國共輿論宣傳戰。中共黨史研究,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盧毅(20160800)。蔣介石"放水"長征說辨正。歷史研究,2016(4),63-79+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道炫(2016)。從四渡赤水到脫出金沙。軍事歷史研究,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羅敏(2016)。"剿共"背後國民黨派系的較量--以西南地方勢力與蔣介石矛盾鬥爭為中心的考察。軍事歷史研究,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奎松(2016)。關於長征途中毛澤東軍事領導地位確立問題的再考察。蘇區研究,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于化民(2016)。長征早期敘事的鮮活畫面與生命張力--以1942年版〈紅軍長征記〉為中心的文本解讀。軍事歷史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單明明(2016)。從"西竄"到"偉大戰術"--〈申報〉中的紅軍長征。上海黨史與黨建,2016(9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憲明、楊琥(2016)。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貢獻。學術交流,20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尹媛萍(20160500)。學院派知識分子與唯物史觀的黨外傳播--以吳恩裕為例。近代史研究,2016(3),100-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政君(2016)。民國時期顧頡剛對唯物史觀的態度。人文雜誌,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尹濤(2016)。葉青早期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史學月刊,201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雪楠(2016)。"物"、"心"之辯:中國知識界的"唯物史觀"解讀變遷(1918-1923)。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馮夏根、胡旭華(2016)。20世紀20年代自由主義學人視域中的蘇俄革命與中國革命。青海社會科學,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呂惠東、丁俊萍(2016)。193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譜系初步形成探析。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紅岩(2016)。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概說。史學理論研究,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左玉河(2016)。求真與致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雙重品格。中共黨史研究,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國強(2016)。論新文化運動中的個人主義。探索與爭鳴,20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國強(2016)。新文化運動中的個人主義。探索與爭鳴,20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國強(2016)。新文化運動中的個人主義。探索與爭鳴,201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汪榮祖(2016)。新文化運動百年回顧。社會科學論壇,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高力克(2016)。文化激進主義的矛盾與局限--新文化運動百年沉思。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沈衛威(2016)。面對"新潮流"的順勢與逆反--新文化運動中兩派勢力的較量。中山大學學報,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高毅(2016)。略論新文化運動的法蘭西風格。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鄭大華(2016)。五四新文化運動:"多元的文化觀念"。史學月刊,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韓水法(2016)。作為他者的自身--新文化運動中的中國認識與認同。學術月刊,20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羅志田(2016)。異化的保守者:梁漱溟與"東方文化派"。社會科學戰線,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鄭師渠(20161000)。從"五卅"到"三一八"的中國知識界--以北京、上海為中心。歷史研究,2016(5),109-126+192-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韓東育(20161100)。日本拆解"宗藩體系"的整體設計與虛實進路--對《中日修好條規》的再認識。近代史研究,2016(6),69-83+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禮恒(20160900)。金允植、魚允中與"壬午兵變"的善後處理。近代史研究,2016(5),79-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禮恆(2016)。李鴻章同意從朝鮮撤軍原因探析。廣東社會科學,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尤淑君(2016)。從〈中朝商民水陸通商章程〉論晚清宗藩體制之爭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徐忱(2016)。袁世凱與"福久新聞事件"考析。清史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志勇(2016)。赫德與中日甲午戰爭。安徽史學,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戴東陽(2016)。"重慶"號事件考實。北京社會科學,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王東(2016)。甲午戰前中朝關係與朝鮮電報線的建設。史學月刊,20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孫科志、劉牧琳(2016)。晚清時期上海的朝鮮人研究。史林,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花子(2016)。中日"間島問題"和東三省"五案"的談判詳析。史學集刊,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章揚定、倪臘松(2016)。"越南問題"與19世紀中後期清廷的處變策略。廣東社會科學,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楊雄威(20161100)。輿論與外交--晚清政府媚外形象的形成。近代史研究,2016(6),84-103+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李強、紀宗安(2016)。清與坎巨提宗藩關係中的幾個問題。西域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扎洛(2016)。哲孟雄王祖普南杰求娶奔瓊瑪事件始末。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永攀(2016)。乾隆末至光緒初藏哲邊界相關問題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賈小葉(2016)。晚清臺灣建省的臺前與幕後。史學月刊,20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細珠(2016)。略論劉銘傳的臺海防禦觀。安徽史學,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王婷婷、白•特木爾巴根(2016)。清末行紀所見十三世達賴出走喀爾喀蒙古事件--以〈朔漠紀程〉和〈遊蒙日記〉為中心。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烏蘭巴根(2016)。清末庫倫辦事大臣衙門開設駐京文報局考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蘆婷婷(2016)。晚清蒙古臺站弊端再析。內蒙古大學學報,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魯靖康、魏亞儒(2016)。清代邊疆政區設置的變通與調適--以塔爾巴哈臺為例。西域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潘志平(2016)。"東突"的"三位先生"與國民政府。史學集刊,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馬戎(2016)。民國邊疆史與地方軍閥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陳謙平(2016)。近代中國南海九段線的形成。紅旗文稿,20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譚玉華(2016)。權利與控制:1947年永興島事件引發的中法西沙群島之爭。中山大學學報,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高月(2016)。二戰勝利後中國輿論對琉球問題的認知。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閆存庭(2016)。從"馬福興案"看地方軍閥與北洋政府的博弈。新疆大學學報,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杜麗紅(20160900)。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北平工潮與國民黨的蛻變。近代史研究,2016(5),60-78+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馬思宇(2016)。有財斯有兵--1928-1930年蔣、閻關係再解讀。史學月刊,2016(8),76-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段金生(2016)。地方勢力的國家參與:變局中邊疆實力派的政治選擇--抗戰爆發前後龍雲言行的觀察。民國檔案,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文世芳(2016)。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中的政權之爭--以陜甘寧地區稱謂演變為中心的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李金錚(2016)。抗日根據地的"關係"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王華玲(2016)。"請示報告":解放戰爭時期中央與地方關係新探。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陳默(2016)。戰時地方的軍、政對立--以第五戰區與湖北省府的關係為例。抗日戰爭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周聖亮(2016)。論李宗仁與抗戰初期的安徽政局。安徽史學,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楊天宏(2016)。民初國會政制研究中幾個關鍵問題。四川大學學報,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李在全(20160900)。民國初年司法官群體的分流與重組--兼論辛亥鼎革後的人事嬗變。近代史研究,2016(5),43-59+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張淑娟(2016)。"無有力之反證"與"發現真相"--試析民國時期北京地方法院與最高法院的審判理念衝突。民國檔案,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張海榮(2016)。北洋初期司法界與湖北軍政當局的矛盾與抗爭--以劉豫瑤案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劉增合(20160800)。紓困與破局:清末財政監理制度研究。歷史研究,2016(4),45-62+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舒滿君、曹樹基(20160500)。太平天國戰後歙縣的田賦徵收機制--以"胡六貴隱匿田糧案"為例。近代史研究,2016(3),88-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李光偉(2016)。清季賦稅徵信制度設計探論。史學月刊,20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瑞成(2016)。何為"洋稅分成":〈晚清海關洋稅的分成制度探析〉一文辨正。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勇(2016)。洋稅為何分成:對〈何為"洋稅分成"〉一文的回應。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任智勇(2016)。江南製造局早期經費來源考(1865-1904)--以二成洋稅為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王梅(2016)。民初北京政府劃分國地稅研究。史學月刊,20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雷家瓊(20160700)。抗戰前中國遺產稅開徵的多方推進。近代史研究,2016(4),123-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鄧廣(2016)。加徵與發還:戰後初期膠東解放區公糧徵收的考察。中國農史,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楊濤(2016)。北京政府整頓各省官銀錢號問題研究(1912-1916)。史學月刊,201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馬建華(2016)。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國內金融市場圈的構建--基於匯兌層級體系的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潘國旗(2016)。從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看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公債。歷史研究,20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龔關(2016)。國民政府與農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演變。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嚴立賢(2016)。救濟農村還是購買公債?--20世紀30年代前半期江浙金融資產階級同南京國民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衝突與官僚壟斷資本主義道路的形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周祖文(2016)。抗戰時期平津存銀問題:中日英三方的角力。抗日戰爭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張秀莉(2016)。金圓券改革決策內幕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定宜莊(2016)。清末民初的「滿洲」「旗族」和「滿族」。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9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張建(2016)。清代滄州駐防的設立、本地化與覆滅。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趙維璽(2016)。李雲麟與左宗棠關係考。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周增光(2016)。失敗的集權與立威--載灃驅袁事件再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1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孫燕京(2016)。清末立憲中少壯親貴的政治心態。史學月刊,20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董佳貝(2016)。兩種〈英軺日記〉與1902年的載振出訪--兼論晚清商部的成立。江蘇社會科學,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韓策(2016)。宣統二年汪榮寶與親貴大臣的立憲籌謀及運作。廣東社會科學,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樊學慶(2016)。趙炳麟與宣統朝親貴用事政治格局的出現。學術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李育民(2016)。臺灣問題的相關條約及其法律地位的演變。史學月刊,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侯中軍(2016)。英國與國民政府的戰後處置計劃兼及臺灣問題(1941-1943)--以英方外交決策和報告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馮琳(2016)。開羅會議至戰後初期蔣介石的復臺努力和主張。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陳弢(2016)。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當局對德"建交"活動始末。德國研究,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姚百慧(2016)。中法建交與臺法交涉--基於臺灣檔案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傅敏(2016)。分歧與抉擇:從"蔣廷黻資料"看臺灣圍繞緬甸控訴案的交涉。社會科學輯刊,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褚靜濤(20160300)。臺灣當局釣魚島主權論述的形成。近代史研究,2016(2),90-99+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栗廣(2016)。1950s:中國臺灣在南海爭端中的角色--基於臺灣、美國檔案的解讀。南海學刊,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褚靜濤(2016)。克洛馬事件與臺灣當局的應對。安徽史學,20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汪小平(2016)。臺灣光復初期陳儀的財政政策及其效果。福建論壇,201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黃俊淩(2016)。光復初期臺灣善後救濟分署平售救濟麵粉之探析--兼評蘇瑤崇先生平售麵粉"舞弊"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程朝雲(2016)。從構想到實踐:地政學派與臺灣土地銀行的創設。福建論壇,201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何卓恩(2016)。臺灣大學接收改造中的"國界"與"省界"--基於〈羅宗洛日記〉(1945-1946)的觀察。中山大學學報,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李細珠(2016)。臺灣光復初期許壽裳若干史實考釋。中山大學學報,20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馮健倫(2016)。國民政府運臺黃金對臺灣經濟的影響。臺灣歷史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楊彥杰(2016)。許壽裳與臺灣光復初期的民族文化重建。臺灣歷史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楊天石(20160300)。蔣介石父子招撫"臺獨大統領"廖文毅始末。近代史研究,2016(2),74-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萬瓊華(2016)。民國時期女校長的主體言說與無聲抗議--以湖南〈大公報〉的報道為中心。江蘇社會科學,20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胡中生(2016)。禮法與俗尚:清代徽州女性葬禮再探。安徽史學,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李鵬程(2016)。女性之間的暴力:一種被忽視的性別暴力。北京社會科學,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杜佩紅(20160500)。民族、女性與商業--社會史視角下的旗袍流行。民俗研究,2016(3),136-145+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熊遠報(20160100)。八大胡同與北京城的空間關係--以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的妓院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6(1),30-44+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邱源媛、定宜莊(2016)。近畿五百里--清代畿輔地區的旗地與莊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忠文(2016)。榮祿與晚清政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統(2016)。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