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之研究
作者:王政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ZHENG-YAN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靜吉
吳清基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2
主題關鍵詞:團體式教育教育決策教育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8)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基於體認教育決策的重要性、權衡決策參與的必需性、探究團體決策的複雜性等動
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一)探討教育決策的實際運作;(二)了解影響決策參
與結果的相關因素;(三)分析團體決策的運作過程及其相關因素;(四)建立理
想的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模式。以期在教育行政學與團體動力學的理論與實務上,
有所發現與建議。
本研究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問卷調查法及訪問法。研究對象係隨機抽取台灣地區的
教育行政學者、教育行政實務工作者,以及中小學的學校行政人員。在調查階段,
其樣本有效人數為138 人;在實驗階段,樣本為504 人;在訪問階段,樣本為18人
,其中包括15位實驗階段的樣本。因此,總計本研究的樣本為645 人。
在研究工具上,編訂了「教育決策認知能力量表」、「參與動機量表」,以及「教
育決策問題」;修訂了「自我設限行為量表」、「意見一致性量表」,以及「整體
滿足者問卷」。在統計分析上,採用積差相關、次數分配、項目分析、因素分析、
T考驗、變異數分析與共變數分析等方法。其中在實驗部分,係先個別分析團體決
策的投入因素、團體技術與各決策結果變項的關係,其次再分析投入因素與團體技
術在各決策結果變項上的交互作用。
在研究發現上,茲依不同的階段敘述之:
一、調查階段
(一)目前教育決策的團體人數以6-14人居多,其次為15-23 人。
(二)目前教育決策所使用的團體技術以互動團體技術最普遍,其次是以主席為中
心的技術,再其次是名義團體技術。德懷術則甚少使用。
(三)目前教育決策團體的領導方式以民主式最常見,其次是權威式,放任式則甚
為少見。
二、實驗階段
(一)個別因素的分析
1.個人因素
(1)個人的參與動機愈高,自我設限行為愈少;(2)個人的教育決策認
知能力愈高,意見一致性愈高;參與動機愈高,意見一致性愈高。
2.團體大小
小、中、大團體三者在決策結果的各變項差異甚微,只有在決策效果上,
有中團體>大團體>小團體的傾向。
3.工作性質
(1)在不確定性工作上,決策效果較高;(2)在確定性工作上,意見一
致性較高。
4.團體技術
(1)德懷術的決策效果優於互動團體技術及名義團體技術;(2)名義團
體技術的自我設限行為高於德懷術;(3)互動團體技術的成員滿足感高
於名義團體技術及德懷術。
(二)交互作用的分析
1.在團體決策結果的變項上
(1)決策效果
①考慮二個因素時
A.教育決策認知能力與工作性質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個人教育決策認
知能力的高低與不同工作性質的組合,在決策效果上有不同的表現

B.參與動機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個人參與動機的高低與不
同團體技術的組合,在決策效果上有不同的表現。
C.團體大小與工作性質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團體大小與不同工
作性質的組合,在決策效果上有不同的表現。
D.團體大小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團體大小與不同團
體技術的組合,在決策效果上有不同的表現。
E.工作性質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工作性質與不同團
體技術的組合,在決策效果上有不同的表現。
②考慮三個因素時
教育決策認知能力、參與動機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個人教
育決策認知能力及參與動機的高低,與不同團體技術的組合,在決策
效果上有不同的表現。
③考慮四個因素時
教育決策認知能力、參與動機、團體大小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
用,個人教育決策認知能力及參與動機的高低,不同的團體大小與不
同團體技術的組合,在決策效果上有不同的表現。
(2)社會閒散
①以過程流失為指標時
除名義團體技術的使用未發現過程流失外,其餘在個人不同的教育決
策認知能力及參與動機、不同的團體大小,以及互動團體技術、德懷
術上,都有過程流失現象。
②以自我設限行為為指標時
名義團體技術的自我設限行為高於德懷術。
(3)意見一致性
團體大小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團體大小與不同團體技
術的組合,在意見一致性上有高低的差異。
(4)成員滿足感
①考慮兩個因素時
A.團體大小與工作性質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團體大小與不同工
作性質的組合,在成員滿足感上有高低的差異。
B.團體大小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團體大小與不同團
體技術的組合,在成員滿足感上有高低的差異。
②考慮四個因素時
教育決策認知能力、團體大小、工作性質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
用,個人教育決策認知能力的高低、不同的團體大小、不同工作性質
與不同團體技術的組合,在成員滿足感上有高低的差異。
2.在最佳決策上
(1)考慮兩個因素時
①成員條件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成員條件的高低與不同團體
技術的組合,在最佳決策上有不同的表現。
②團體大小與工作性質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團體大小與不同工作
性質的組合,在最佳決策上有不同的表現。
③團體大小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團體大小與不同團體
技術的組合,在最佳決策上有不同的表現。
(2)考慮三個因素時
團體大小、工作性質與團體技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工作特性與
不同團體技術的組合,在最佳決策上有不同的表現。
三、訪問階段
不論對實驗階段的樣本或三位教育行政主管的訪問,基本上都提供了可資本研究發
現比較參照的寶貴資料。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議:(一)在實務方面:1.肯定決策參與的
功能;2.兼顧不同的因素與條件,組成最佳的團體決策參與模式;3.避免社會
閒散的負面影響;4.發展團體決策電腦化,應用團體決策支援系統;5.加強對
教育決策及其參與的研究,以評鑑決策過程及政策形成的優劣。(二)在研究方面
:1.在研究方法上:(1)運用個案研究法;(2)簡化實驗法;2.在研究對
象上:(1)增加樣本的異質性;(2)徵詢樣本參與的意願;3.在研究變項上
:(1)審慎設計工作性質的差異;(2)再探討社會閒散的效果;(3)檢視團
體迷思、去個人化及團體極化等負面效果;(4)探索領導型式對團體決策的影響
;4.在統計分析上:(1)將全部變項化為二分變項,利用洛基對數線性模式來
分析因果關係;(2)當變項屬等距量尺或比率量尺,可利用路徑分析或線性結構
關係等方法分析因果關係。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