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羅近溪哲學之研究
作者:李得財
作者(外文):Li, Der-tsair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蔡仁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7
主題關鍵詞:羅近溪泰州學派陽明學Luo Chin-shiTuih Jou Shiuur PaihYung Ming Shiuu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
本文以羅近溪哲學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對比於王陽明良知學與泰州學派
之發展,旨在形構羅近溪哲學之整體系統,並抉發其特殊理境,以為當代
儒學發展之借鏡。全文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五章。全文各章之主要論
證程序與研究成果如下。第一章主要據前輩學者(牟宗三先生)之研究成
果,扼要地指出陽明學之根本精神,乃依一超越的道德主體(良知天理)
作為存有論表述之根據與工夫主力;並進一步據文獻考察泰州學派王心齋
前後期論學之章法、旨趣,比較其與陽明學間之傳承關係與歧異處,指出
晚期王心齋論學已有滑落陽明良知天理超越義之傾向,並點出依「百姓日
用是道」之根本精神,推展儒學普世化工作乃泰州學派之特殊論學風格與
根本精神方向。第二章首先就近溪個人特殊生命存在感受、成學歷程中之
關鍵事件及主要師友關係,作一哲學性之省察,指出近溪對本體之體悟與
儒學實踐之關懷;並透過對比性研究,指出近溪並非如陽明之從主體性之
良知天理,而是依從《易》天道論之面向以表述本體,而在工夫上則提出
一頓教意義下「性地為先」之工夫進路,且點出其哲學精神與泰州學派(
王心齋)間之歷史傳承關係。第三章主要是進一步細部論證、形構近溪之
本體論。首先,在本體論模型方面,我們考慮了牟宗三先生針對中國儒家
所提出的「本體宇宙論」對近溪哲學之適用性,以點出其「聖人因道設教
」之特殊本體論表述模式。其次,我們指出近溪已取消陽明意義下「理氣
超越區分」之根本精神,其所言之心之首出義只是一瀰漫天地之「生生之
理」,並於此「理氣圓融」之基礎上,細究其所謂的「心之精神之謂聖」
之特殊精神境界。最後,我們研究其對《中庸》「天命之謂性」之特殊詮
釋方式,及其與泰州學派盛言之「百姓日用是道」間之理論關聯。第四章
據近溪本體論之種種特質,以勾勒、形構其整套之工夫論體系。首先,在
工夫論之基本格局與展開模式上,我們指出其頓教義之「大人之教」與陽
明漸教教法之歧異,及二人工夫次第論之根本分歧,進而探討近溪依《大
學》所展開之工夫系統與王心齋之關聯。其次,我們分別探討了近溪「性
地為先」(悟本體)進路下之工夫論:信、悟、默識等之工夫意涵。再者
,就具體道德實踐歷程而言,亦指出其對慎獨與克己復禮、「時」等觀念
之特殊理解。最後,並點出「孝弟慈」等倫理實踐在其工夫系統中之重要
意義。第五章主要探討近溪之「破光景論」、及其論學旨趣與特殊風格。
首先,在光景論部份,我們先指出光景問題在明代心學中之意義,進而探
討近溪對破光景問題之特殊體證與運用,及其與近溪哲學特殊理境之關聯
性。其次,我們一一檢討當代學者對近溪論學旨趣與特殊風格之評斷,並
試圖透過種種對比與批判,尋找某種如實相應於近溪學風之整體評斷。最
後,我們對照並借助於佛教華嚴宗之根本精神與特殊理境,在去異存同後
,進一步抉發理解近溪此一特殊哲學理境之思維模式。 結論則回顧本
文之主要內容,並評論近溪哲學之存在意義及其在實踐上所可能引發之一
些問題與限制。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