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羅近溪實踐哲學研究
作者:魏美瑗
作者(外文):Mei-Yuan,We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財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羅近溪具體的表述一體呈現覺悟Lo Chin-hisConcrete expressionConcrete expression actual infinite of everything which in the relationship of organic whole is revealing in presentEnlight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近溪思想在陽明後學中以圓熟著稱,然而與同期儒者相較而言,迄今的研究卻是相對薄弱。當今學界對近溪學的說明,主要環繞在以下概念:如「生生」、「仁」,「孝弟慈」,「格物」,「赤子之心」,「現在良知」,「當下」等,這如實地反應了近溪文本說了什麼,筆者稱此為近溪學的第一序說明。然而,第一序的說明,並不足以彰顯近溪學所以為圓熟的本質。本文在第一序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對近溪思想進行後設研究,是為第二序的說明,揭示出近溪非分解的「具體的表述型態」與「一體呈現的義理型態」為其圓熟思想的根據。在此根據的揭示下,諸概念即有其根源性的依據,或是因此根據而能一貫而圓融地安立住各概念的分際。本文即以第三、四章為主體,分別對「具體的表述型態」與「一體呈現的義理型態」展開說明,第五章則以三、四章為根據,展示近溪在此型態下的本體論,第六章則是在此型態下的工夫論。
The thought of Lo Chin-his is fame for perfect in the Yang-ming learning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ies, but compared with the scholars in the same pireod is still open to be further studied. So fa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his’s thought in academic community is partly in Life-renewing (Sheng-sheng), Humanity (Jen), Filial piety, Fraternal responsibility and Benevolence (Hsiao-di-ci),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Ke-wu), the Heart of the Infant, the existential conscience (xian-zai liang-zhi), Present, etc. Those are really what the text contains, which I call the first-order research. However, I don’t think the first-order research is enough for Chin-his’s mature thought.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second-order research of a meta- analysis, to straight out the root of Chin-his’s mature thought is ”a type of concrete unanalyzed expression ” and “a type of thought which actual infinite of everything in the relationship of organic whole is revealing in present”. So chapter three and four is the cen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five is base on the former, which discusses Lo’s ontology, and chapter six is Lo’s Kong-fu.
參 考 書 目
一、羅汝芳文獻
羅汝芳:《近溪子集》六卷,附集二卷,會語續集二卷,詩集二卷,語要二卷,外集一卷,收於《近溪子全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羅汝芳:《旴江羅近溪先生全集》,含:語錄十卷,語要,孝仁訓,鄉約。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羅汝芳:《近溪子明道錄》,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127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羅汝芳:《近溪羅先生一貫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126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羅汝芳:《耿中丞楊太史批點近溪羅子全集二十四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29、130冊,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羅汝芳:《近溪子四書答問集》,六卷,上海,復旦大學藏。
羅汝芳:《羅近溪先生明道錄》,台北:廣文書局,1997再版。
羅汝芳:《盱壇直詮》,台北:廣文書局,1996四版。
羅汝芳:《羅明德公文集》,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羅汝芳:李慶龍先生編,《羅近溪先生語錄彙集》,韓國:新星出版,2006年。
二、古代文獻: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明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阮元校勘),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
王 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明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阮元校勘),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王 畿:《龍谿王先生全集》(明萬曆乙卯〔43年,1615〕 嘉善丁賓編,山陰張汝霖校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微卷12105。
王 畿:《王龍溪全集》(清道光壬午〔2年,1820〕會稽莫晉刻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
王 畿:《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王懋竑:《朱子年譜》,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朱 熹:《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 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朱 熹著,黃坤校點:《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 熹著,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 贄:《焚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周敦頤:《周子通書》,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
周汝登:《聖學宗傳》,山東: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山東友誼書社出版,1989年。
胡 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順之:《唐荊川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班 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陸九淵:《象山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張 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張廷玉:《明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顧憲成:《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周敦頤:《周子通書》,《四部備要》本。
邵 雍:《皇極經世緒言》,《四部備要》本;
邵 雍:《擊壤集》,《四部叢刊》本。
陳 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 簡:《慈湖遺書》,《四明叢書》,民國張氏約園刊本。
薛 瑄:《讀書錄》,《四庫全書》714冊。
胡居仁:《居業錄》,《四庫全書》714冊。
陳白沙:《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56—57冊;
湛若水:《楊子折哀》,《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38冊。
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鄒守益:《東廓鄒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集部65-66冊。
鄒守益:《鄒氏學脈》,《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38冊。
歐陽德:《歐陽南野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0-81冊。
聶 豹:《雙江聶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8-99冊。
聶 豹:《雙江先生困辯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39冊。
羅洪先:《念菴羅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9-90冊。
陳九川:《明水陳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2冊。
薛 侃:《研幾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39冊。
季 本:《季彭山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106冊。
季 本:《說理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38-939冊。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順之:《諸儒語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0冊。
唐鶴征:《憲世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2冊。
蔣 信:《蔣道林先生文粹》,《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6冊。
王 畿:《龍溪王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8-99冊。
王 畿:《龍溪王先生會語》,明萬曆四年刻本。
查 鐸:《闡道集》,明萬曆三十七年刊本。
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明萬曆三年刊本。
張元忭:《張陽和先生不二齋文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4冊。
王 艮:《王心齋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 棟:《一庵王先生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0冊。
王 襞:《新鐫東厓王先生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46冊。
林 春:《林東城文集》,《海陵叢刻》,泰州圖書館藏。
趙大洲:《趙文肅公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00冊。
顔 鈞:《顔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何心隱:《何心隱集》,容肇祖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胡 直:《鬍子衡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1冊。
胡 直:《衡廬精舍藏稿》,《四庫全書》1287冊。
王時槐:《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2冊。
李 材:《見羅先生書》,《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41冊。
史桂芳:《皇明史惺堂遺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27冊。
鄧元錫:《潛學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30冊。
鄧以讚:《鄧定宇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6冊。
宋儀望:《華陽館文集》,明萬曆三年序刻本。
沈懋孝:《沈太史文集》,明萬曆刻本。
張居正:《張太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31冊。
耿定向:《觀生記》,北京圖書館珍藏珍本年譜叢刊本。
劉元卿:《劉聘君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4冊。
劉元卿:《諸儒學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2冊。
鄒德涵:《鄒聚所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7冊。
李 贄:《李溫陵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26冊。
李 贄:《焚書》《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李 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楊起元:《續刻楊複所先生家藏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7冊。
楊起元:《太史楊複所先生證學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29冊。
焦 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焦 竑:《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管志道:《惕若齋集》,明萬曆二十四年序刊本。
管志道:《問辨牘》,《續問辨牘》,明萬曆刻本。
鄧豁渠:《南詢錄》,《中國哲學》第十九集,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鄒元標:《願學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鄒元標:《南皐鄒先生會語合編》,《南皐鄒先生講義合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42冊。
周汝登:《東越證學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5冊。
周汝登:《周海門先生文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5冊。
周汝登:《聖學宗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98冊。
周汝登:《王門宗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3冊。
陶望齡:《歇庵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5冊。
許孚遠:《敬和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36冊。
馮從吾:《馮少墟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袁宏道:《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袁宏道:《珊瑚林》,《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31冊。
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陳 建:《學蔀通辯》,《四部叢刊》本。
顧憲成:《顧文端公遺書》,《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43冊。
高攀龍:《高子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宗周:《劉蕺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宗周:《劉子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郭子章:《聖門人物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98冊。
王在晉:《龍沙學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5冊。
王化振:《諸儒要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84冊。
孫奇逢:《理學宗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邵廷采:《思複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全祖望補修,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範鄗鼎:《廣理學備考》,清道光5年刻本。
陸世儀:《思辯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光地:《榕村語錄 榕村續語錄》,陳祖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二、現代著作: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方祖猷:《王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著:《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著:《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印 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8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朱鴻林:《明儒學案點校釋誤》,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new window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new window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6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呂妙芬:《胡居仁與陳獻章》,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new window
李明輝:《康得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new window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吳 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吳 震:《聶豹、羅洪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new window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侯外盧、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年。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勞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new window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曾陽晴:《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 : 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楊伯峻編著:《論語譯注》,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楊伯峻編著:《孟子譯注》,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new window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書局,1995年。new window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劉述先:《黃宗羲的心學及其定位》,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new window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 穆:《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戴瑞坤:《陽明學漢學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吳 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程玉瑛:《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臺北:廣文書局,1995年。
古清美:《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2003年。
吳 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系年》,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初版。new window

二、期刊論文: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2分(1994年6月)。new window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收入《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1991年6月。new window
王財貴:《儒家判教之基型——有關王龍溪四無圓教義之探討》,《鵝湖學誌》,第13期(1994年12月)。new window
王財貴:《從天台圓教論儒家心學建立圓教之可能性》,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牟宗三:〈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原刊於《自由學人》,第1卷,第1期至第3期(1956年8月至10月);今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30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原刊於《鵝湖月刊》,第121期(1985年7月);今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7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new window
牟宗三:〈《孟子》演講錄(六)〉,《鵝湖月刊》,第353期(2004年11月)。
岑溢成:〈王心齋安身論今詮〉,《鵝湖學誌》,第14期(1995年6月)。new window
呂妙芬:〈顏子之傳:一個為陽明學爭取正統的聲音〉,《漢學研究》,第15卷,第1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呂妙芬:〈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清華學報》,第29卷,第2期(1999年6月)。new window
李得財:《羅近溪哲學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蔡世昌:《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謝居憲:《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2月。new window
李沛思:《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桃園中央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王俊彥,《羅近溪理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黃漢昌,《羅近溪學述》,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2new window
黃淑齡,《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
黃淑齡,《重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明代心學中「樂」的義涵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3
蕭敏材,《羅近溪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藍蕙瑜,《百姓日用與聖人之道—羅近溪哲學思想》,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魏月萍,《羅近溪「破光景」義蘊》,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周知本,〈羅近溪「破光景」義蘊探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九輯,2004
蔡家和,〈從羅近溪分別「制欲」與「體仁」之工夫進路見心學與理學之不同〉,華梵人文學報,2003
趙偉,〈羅汝芳與祖師禪〉,普門學報,2004
龔鵬程,〈羅近溪與晚明王學的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1994new window
李明輝:〈朱子論惡之根源〉,收入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
李明輝:〈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4期(1994年3月)。new window
李明輝:〈劉蕺山論惡之根源〉,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new window
李明輝:〈存心倫理學、形式倫理學與自律倫理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5期(1999年1月)。new window
林月惠:《陽明「內聖之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林月惠:〈從宋明理學「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期刊》,第25期(2004年9月)。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台北:《法鼓學報》。
林月惠:<儒家一體觀的意涵及其現代意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new window
林志欽:〈王龍溪四無說釋義〉,《鵝湖月刊》,第184期(1990年10月)。new window
林惠勝:〈試論王龍溪「三教合一說」——以《調息說》為例〉,臺北:《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1993年)。new window
林久絡:《羅近溪悟道經驗分析》,第十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中國哲學的心性論,2007年3月18日。
高瑋謙:《王門天泉證道研究——從實踐的觀點衡定「四無」、「四有」與「四句教」》,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高瑋謙:〈牟宗三先生論「天泉證道」之檢討〉,收入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瑋謙:〈宗密對儒道兩家思想之批判與肯定〉,《鵝湖月刊》,第308期(2001年2月)。new window
高瑋謙:〈唐君毅先生論「德性之知」與「知識之知」的關係之檢討〉,《鵝湖月刊》,第316期(2001年10月)。new window
高瑋謙:〈《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中錢緒山與王龍溪思想之述評〉,《鵝湖學誌》,第27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陳 來:〈自然為學:王畿哲學的本質特徵——兼論中純夫先生王門三派說質疑〉,《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3期,1999年。
陳 來:〈《遺言錄》《稽山承語》與王陽明晚年思想〉,收入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熙遠:〈黃黎洲對陽明「心體無善無惡」說的疏解與其在思想史上的意涵〉,《鵝湖月刊》,第177期(1990年3月)。new window
屠承先:〈陽明學派的本體功夫論〉,《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1990年)
張永儁:〈朱熹哲學思想之「方法」及其實際運用〉,收入《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
彭國翔:〈王龍溪的先天學及其定位〉,《鵝湖學誌》,第21期( 1998年12月)。new window
彭國翔:〈王龍溪的《中鑒錄》及其思想史研究〉,《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 2001年12月)。
彭高翔(彭國翔):〈王龍溪先生年譜〉,原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4期(1997年12月);今收入氏著:《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附錄一,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彭國翔:〈明刊《龍溪會語》及王龍溪文集佚文——王龍溪文集明刊本略考〉,原刊於《鵝湖月刊》,第286-288期(1999年4月至6月);今收入氏著:《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附錄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楊國榮:〈王門後學致良知說的演進〉,《學術界》,第5期(1988年)。
楊國榮:〈從現成良知說看王學的衍化〉,《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7期( 1990年7月)。new window
楊祖漢:〈王龍溪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繼承與發展〉,《鵝湖學誌》,第11期(1993年12月)。new window
楊祖漢:〈王龍溪哲學與道德教育〉,《鵝湖月刊》,第231期(1994年9月)。new window
楊祖漢:〈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3期(2004年12月)。new window
楊祖漢:<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鵝湖學誌,2006年12月。new window
蔡家和:《王龍溪思想的衡定》,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劉桂光:《王龍溪與聶雙江、羅念庵論辯之研究——以陽明學為判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鄭址郁:〈王龍溪「現成論」的考察〉,《鵝湖月刊》,第269期(1997年11月)。new window
錢 明:〈陽明學派分化的思想基礎〉,《浙江學刊》,第4期(1986年)。
錢 明:〈王學流派的演變及其異同〉,《孔子研究》,第6期(1987年4月)。
鍾彩鈞:〈錢緒山及其整理陽明文獻的貢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 期(1998年9月)。new window
鍾彩鈞:<羅近溪的性情論>,「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7年11月21-23。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