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
作者:侯念祖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指導教授:趙剛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鹿港工匠木工師徒制勞動過程自主勞動異化勞動生產的社會關係手工教育勞動與文化傳統技藝社區營造薪傳獎拉斯金摩理斯杜威盧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8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乃是試圖藉由從工匠勞動的研究中,去發掘這一類勞動所具有的意義。同時,這篇論文所研究的,不僅是將焦點置放在這類特殊的勞動、職業或勞動過程等等面向上,並將進一步的去探索這種勞動對於現代社會所能具有的重要批判性質,以及揭示這一種勞動所能具有的普遍性意義。
透過對於鹿港小木工匠詳細的經驗考察,本論文首先將指出,從學徒到出師(師徒制)這一個技藝養成的過程,主要是以實際的操作做為技藝傳承的模式。同時,透過實際操作以及在實作過程中對於問題的克服與經驗的累積,是一個工匠終其一生中職業生涯的最大特色。並且透過工匠勞動過程的討論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工匠的勞動具有自主與自由的特性,同時在其勞動生活中,工匠之間建立起十分密切的非正式關係網絡,在正式組織的缺乏下,這一種非正式關係網絡對於工匠的集體行動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於市場動機的削弱具有深遠的影響。
透過對於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本論文最後指出,從這種勞動模式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它在現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這使得這類勞動並不因其在「經濟上的過時」而不具意義。它所具有的意義除了在於,這類勞動做為一種勞動具有較非異化的特質之外,還包含了教育、知識、道德、全人養成以及文化、藝術等等面向上的重要價值。另外,透過這樣的考察與其意義的發掘,本論文同時也批判性地檢討了一些意圖對於這類「傳統技藝」進行保存的作法所具有的問題,並從本論文的研究發現中提出另一種替代性的作法。
參考書目:
Anderson, Perry. 1990,《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高銛、文貫中、魏章玲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Benhabib, Seyla 1986. Critique, Norm, and Utopia: A Study of the Foundations of Critical Theor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raverman, H. 1998,《勞動與壟斷資本》。譯者不詳,台北:谷風出版社
Burawoy, Michael.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oper, Eugene, 1980. The Wood-Carvers of Hong Kong: Craft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Capitalist Periphe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Glopper, Donald Robert 1973. City on the Sand: Social Structure in a Nineteen Century Chinese City. Ph. D. Dissertation, the Cornell University.
------1979. Artisan Work and Life in Taiwan. In "Modern China", Vol. 5, No3. July. 283-316
Dewey, John. 1995,《學校與社會》與《兒童與課程》合訂本。林寶山、康春枝合譯,台北:五南出版社
Engels, Frederick. 1975,〈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收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頁271-287,北京:人民出版社。
Fang, Hsien-t''ing. 1978. The Triumph of the Factory System in England. Philadelphia: Porcupine Press.
Frost, Jr. S. E. 1987,《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吳元訓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Gammage, R. G. 1996,《憲章運動史》,蘇公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Gouldner, Alvin W. 1980. The Two Marxism: Contradictions and Anoma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NY: The Seabury Press.
Haydu, Jeffrey. 1988. Between Craft and Class--Skilled Workers and Factory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1890-1922.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night, M. M. 1937. "Handicraft." In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IV: 255-60.
Kundera, Milan 1989,〈布拉格--一首即將消失的詩〉,李歐梵譯,收入《當代歐洲文學選》,頁:21-40,台北:允晨出版社。
Marx, Karl 1988,《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Marx, Karl and F. Engels. ,1975,〈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228-286。
Mills, C. W. 1951. White Collar.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ore, Michael J. and Charles F. Sabel. 1989,《第二次產業革命:走向繁榮之可能》,台北:桂冠出版社。
Rorabaugh, W. J. 1986. The Craft Apprentice: From Franklin to the Machine Age in America.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usseau, J. J.,1997,《愛彌兒》,魏肇基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Stasky, Peter 《摩理斯》,張旺山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Thompson, E. P. 1966.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Y: Vintage Books.
------. 1967. "Time, Work-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Custom in Common. 1993. NY: The New Press. Pp.352-403.
------. 1994. Making History: Writings on History and Culture. NY: The New Press.
Williams, Raymond 1989. ,《文化與社會》,彭淮棟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世襄,1997,《明式家具研究--文字卷》,台北:南天書局。
王建柱,1982,《鹿港手工藝》,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出版。
王耀庭,1995,《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生命史Ⅱ:木雕--李松林藝師》,台北:教育部出版。
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 午榮 彙編集 局匠所把總 章嚴 仝輯 《繪圖魯班經》,台中:瑞成書局 印行
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再版五刷
呂紹理,1993,〈鹿港簡史--經濟面的考察〉。收入《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1-33。
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85,《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陳維綸等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祖基,1990,〈近代台灣對外貿易對地方社會經濟之影響〉,收入《台灣研究十年》,陳孔立主編,頁229-249,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繼賢,1989,《鹿港諺語釋說》,彰化: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出版。
杭間,1998,〈民生與工藝〉,《讀書》1998年5月號(總第230期),頁136-141。
林玉萍,1996,〈西方近世的工匠與科學家〉,《歷史月刊》1996年3月號,頁86-89。
林會承,1991,《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境與象出版社new window
林載爵,1998,〈本土之前的鄉土〉,《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1998年冬季號,頁77-89。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社
邸文,1995,〈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的發明和技術革新〉,收入《工業社會的勃興》,王章輝、孫嫻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27-166。
金志霖,1996,《英國行會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姜文閔,1992,〈杜威和實用主義教育學說評介〉,收於杜威(John Dewey)著,《我們如何思維》,(中譯者不詳),台北:五南出版社,頁1-19。
侯念祖,1998,〈技術、自主勞動與自由時間:以鹿港的小木作業為例〉,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辦「批判的新生代論文研討會」,未出版。
紀恭、萬里英(編繪),1995,圖解木工操作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施懿芳,1991,《從郊行的興衰看鹿港的社經變遷:1661年~1943年》,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徐得等,1996,〈鹿港的城鎮發展與傳統手工藝振興〉,《台灣手工業》,第58期,頁4-39。
曹煥旭,1996,《中國古代的工匠》,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莊伯和,1998,《台灣傳統工藝》,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明光,1996,《中國古代的納稅與應役》,北京:新華書店。
曾少聰,1998,《東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灣與菲律賓的比較研究》,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程家祿,1996,《傳統的“撰造”與“檔案化”: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的形成與發展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澤益,1995,《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
楊國楨,1998,《閩在海中--追尋福建海洋發展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葉大沛,1997,《鹿港發展史》,彰化:左羊出版社。
聞人軍,1990,《考工記導讀圖譯》,台北:明文出版社。
漢寶德(編),1978,《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委員會出版。
趙剛,1991,Labor, Community and Movement: A Case Study of Labor Activism in the Far Eastern Chemical Fiber Plant at Hsinpu, Taiwan, 1977-1989.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Kansas.
------(譯),1994,〈訪問湯普森〉,收入《小心國家族》,台北:唐山出版社,頁168-192。
------,1997,〈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公共」?--杜威對自由主義的批判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五期,頁33-82。
------,1998,〈跳出妒恨的認同政治,進入解放的培力政治:串連尼采和工運(或社運)的嘗試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期,頁117-161。
------,1998,《告別妒恨:民主的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0,〈如今,批判還可能嗎?--與汪暉商榷一個批判的現代主義計畫及其問題〉,即將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劉明,1994,《小木匠學手藝》,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薛化元(主編),1990,《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出版發行。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聶菲,1998,《家具鑑賞》,廣西:灕江出版社。
關錦鏜,1997,〈台灣科技發展的三階段〉,收入《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董光壁主編,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頁1543-1625。
報紙資料:
《台灣日報》,1992年5月19日
《民生報》,1995年12月20日
《聯合報》,1999年10月24日,八版(廣告)
《中國時報》,江靜玲專訪沈恩(Sen, Amartya),〈沒有民主的中國是脆弱的〉,1999年12月26日,三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