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前期翰林院體制與儒生官僚格局
作者:宋秉仁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爾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翰林院儒生官僚仕途格局經筵日講館選散館庶吉士翰詹大考謚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0
清承明制,亦設翰林院,自掌院學士以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俱由科舉考試選拔任用,職掌類同前明,可概以「侍講讀,備顧問,纂撰修史」數語繫之。清仁宗朝體仁閣大學士朱珪嘗論翰林之職云:
翰林,史官也。自古歷三代,越唐、宋、元、明暨國朝,代以為
榮,然非獨摛文藻,誇寵遇以蓬山為捷徑也。必將敦品茂學,處
則傳名山,出則作霖雨,入則為羹梅,所謂宰相須用讀書人。蓋
古今名賢大半出此而負此官者,亦不少矣 。
明揭翰林即為史官,須有高尚之品格、湛深之學問,而此等讀書之人乃為大拜宰相之最佳人選。
考清代科舉承明之制,仍用八股文,取《四子書》及《易經》、《尚書》、《詩經》、《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謂之制義。三年大比,子、午、卯、酉之年,試諸生於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丑、未、辰、戌,禮部試各省舉人於京師,曰會試,中式者為貢士。貢士經天子親策於廷,曰殿試,或曰廷試,不再裁汰,惟將名次分為三甲。一甲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均賜進士及第,榜下授職,分授翰林院修撰、編修之職;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進士復經朝考選拔,優者入庶常館為庶吉士,教習三年,期滿散館,試之優者留館任官,原二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原三甲進士授檢討,正式成為翰苑詞臣,亦曰留館。就科考之逐級篩選言之,翰林為菁英中之菁英無疑。
古代中國以儒家道術為治國依據,儒家經典乃士子據以榮身晉官之具。士子自幼發蒙,浸淫於儒家道德經論之中,是為儒生;以所學之儒家學問參與科舉,一但中式登第,依國家典制授與官職,是為儒生官僚。清代翰林侍講讀、備顧問、纂撰修史,以其滿腹之經綸成就帝王君德、維繫儒道治術,更為儒生官僚之最上乘者。為此,本文之旨在於探究清代翰苑體制,既明其任官來歷、官場地位、職任權責,復知其遷轉陞擢、內外器使、氣類格局,欲於清代翰苑及其身為儒生官僚之典型得有全面理解,並盼為清代政治制度研究之一助。
本文之作,計分七章:官制、職掌、考試、典禮、仕途、官常、名位。研究斷限自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為始,至高宗乾隆六十年(1795)為止,其因乃翰林體制至高宗朝已十分固定,爾後歷朝偶有微小變異,惟均無關宏旨;又,世祖朝至高宗朝計一百五十一年,已超越清代全期之半有餘,又為清代鼎盛之期,翰林體制於此時段之確立與傳衍,正有助於觀察清代受近代西方世界影響前之政權原始型態。至清末罷廢科舉、停選庶常,翰林制度全然改變,因其已入於清末新政研究範圍,本文並不詳為論述,但仍於結論一章略作交代。另,行文之際,為便於說明,各色例舉,偶有下涉仁宗嘉慶以後人事,此乃個別事實論列之時,為考慮其完整性之故耳。
制度史之研究,首在官制。清人入關,原已保留前明在京各衙門,翰林院亦在其中,前明官員順降者仍留原職錄用。清人原有內院之制,其制乃將明代內閣承旨、廷議與翰林院記注、撰述、侍講讀融為一體,入關未幾,即恢復內院之制,裁內閣、翰林院。自世祖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首裁翰林院,分其職掌於內翰林三院為始,清代翰林院即時置時罷。凡內三院設置之時,內閣、翰林院即行停罷;凡內閣、翰林院恢復之日,即內三院解散歸權之時。幾經更革,至聖祖康熙九年(1670)八月改內三院官制為殿閣大學士,並恢復內閣、翰林院,此後確立不改,直至清末。另,詹事府原為古代東宮官屬,清人入關後亦一體保留。惟其後亦措置無常,至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冊立皇太子,復設詹事府,始為常設衙門,不再裁撤。將詹事府納入本文研究範圍,乃因清代詹事府雖無實質權責,卻為翰林官遷轉歷練之階,必須一併論述,否則無以顯現翰林官制之完整。
翰林之內外陞轉,乃觀察其仕宦格局之唯一途徑。按清代典制之傳衍,內而六部卿寺之堂司郎官、職司風憲之御史給事、部院卿貳、殿閣宰輔,外而總督巡撫、布按兩司、河道漕務、道府守令,無一不有詞臣蹤跡。首章二節陞轉之制乃與第五仕途一章遙相呼應,正見詞臣出身者,其宦途之可能經歷,又舉多項實例以為證明。
職掌一章乃以翰林實際從事職務為論述內容。翰林乃為史官,故其職掌首在纂撰修史,舉凡受命編纂書史、撰擬文字、纂修國史等,無所不包。又,清廷以滿人入主中原,自有其滿族文字,國家檔冊書史多有須以滿文留存者,是以翰林須學習國書(即滿文,或云清書),備作滿漢繙譯之用。其餘職掌以提學、衡文最受矚目。提學即出為各省學政,掌一省學校政令,取進秀才,為各省最高教育首長,是為「學差」。衡文即出為各省鄉試主考,負有選拔未來棟樑之責,職任綦重,是為「試差」;或為會試同考,輔佐主考,分房評閱,是為「房差」。凡奉使提學、衡文者,俱為欽差,地位尊崇。
翰林其餘職掌,又以南書房侍直與尚書房講讀最為特殊。自聖祖選翰林之文學優長者入內廷侍直,南書房翰林一度為特旨草擬要地,入直翰林亦隨而備受禮敬。又選翰林入尚書房,侍諸皇子皇孫講讀之事,清代帝王普遍學問淵厚,亦無甚敗德邪行,不能不謂與昔日師傅課讀有深厚關係。凡入侍翰林,無論與君王講道論學、吟風弄月,或至書房以文藝經史教導諸阿哥,均有成就君德、緝熙聖學之神聖使命。尤其尚書房講讀,以清代之廢建秘儲,所有皇子均有可能繼登大寶,則其幼時教育與潛邸修為,均與未來選擇新皇關繫絕大,新皇之是否承先啟後、更創新猷,胥奠基於此,不可不慎。凡此皆見翰林職掌之特殊性。
考試一章專論與翰林有關之各項考試之制。首為館選,新科進士再經考試,優者選為庶吉士,入庶常館讀書。其制原為簡選,世宗朝改為試詩文四六,高宗又增為論、詔、疏、詩,號為「朝考」。庶吉士在館三年期滿,行散館試,乃所以甄別庶常,課以詩賦,優者留館授職翰林官,次者改他官。凡留館為翰林者,遷調常優於他官,宰輔亦多由此選,其餘位列卿尹、膺任疆圻者,亦不可勝數。翰林職任文學,在館之日,除尋常職守之外,又須時刻讀書,奮勵精進,以備「大考」。翰林為京官,理當入京察之列,但又有大考,乃獨立於京察之外,為專屬考校翰林之制。試題皆欽命,詩、賦皆有,優者不次恩賞拔擢,其餘或外轉、或罰俸、或黜落不等。是知即使已然身在詞館,仍須時加考驗其學養,則翰林雖為科舉層層篩選,脫穎而出,仍有其特殊考績之處,允為精英中之精英。
常科選翰林之外,有制科號為「博學鴻詞」、「保舉經學」,亦選翰林。俱是薦舉山林隱逸之碩學鴻儒,試以文藝,授以官職,畀以修史之任。後世雖有以攏絡權謀視之,然一代之振興文教、崇儒重道,亦不得不謂即在於此。
典禮一章專論國之大典與翰林密切相關者,是即講筵體制與身後易名。講筵乃經筵與日講。每歲春秋舉行經筵大典,一為示以國家重儒道、尊風教,一為示以清廷之統治上承古聖先王,為融合滿漢界限之象徵,為道統與政統合理、合法性之利器。日講則專以翰林侍帝王講讀,啟沃君德,建立家法,日起而有功。
身後易名即死後予謚,起源甚古,濫觴於殷代。古時帝王、公卿、大夫死後,國家依典制給予稱號,用以彰顯其人一生功績懿行或醜陋罪惡,蓋棺論定,實為要典。清代謚典承明之舊而有所更革,最具特色者,厥為翰林出身大臣卒後易名,望其謚號,既知其文學侍從之職掌與出身,亦知其身分地位之殊異。
仕途一章,自庶吉士散館,分別留館、改官為始,逐項發掘翰苑出身者未來仕途經歷之各種可能性。庶常散館留館者,為翰林官之絕大來源,其餘改給事中、御史、主事、中書、推官、知縣、教職,亦有成績不佳再予教習或逕予除名者。翰林仕途,須以詹事府官為歷階。遇大考優異,常見有超擢之情。內陞京官如部曹、九卿、科道,外轉他途如督撫藩臬、守令河漕等。又如殿閣宰輔、部院軍機,以其赫赫之經歷,更清楚可見翰林仕途遷轉之跡,益見翰林之官僚格局與仕途之全面性。
官常一章專論翰林之名號稱謂、欽定行止儀注、官場人際關係與翰林讀書立品之特徵。自唐代設翰林官職為始,歷代傳衍,號為清秘 ,有各種尊稱名號,皆與其職掌或地位相關。清代翰林最為清華上選,入館到職有欽定儀注,最為崇高。若輩以科目出身,彼此往來交接,最重禮數,座師門生、前後輩分、同年學友等關係,絲毫模糊不得,稍有不慎,輕則貽人訕笑,重則有玷士行、眾所唾棄。又,翰林為一種特殊官僚集團,出身與眾不同,自有其氣類,且以其位居禁近,侍講讀、備顧問、纂撰書史,亦有其特殊之臣綱要求。其內外遷轉,亦不僅為騃板之書生從政,有其經世致用格局。凡此均須以讀書為立品之本,非惟紙上談兵而已,亦為其官僚格局之一面。
末章為翰林名位。翰林為科舉菁英中之菁英,社會尊崇,帝王重視,有其榮顯之處,君上之寵眷恩賞亦倍於他途。清代領受古代文化累積,實屬去蕪存菁、精緻典麗時代,科舉制度之嚴密已發展至最高峰,讀書晉身之社會價值觀亦為普世公認,書香門第、詩禮傳家乃為世俗所敬,累世功名、績代翰林並不少見,亦為清廷統治之一種穩定力量。
清末義和團亂,清兵施砲誤擊,翰林院署付之一炬,歷代檔冊圖籍俱為灰燼,至為可惜,幸有欽定《詞林典故》稍補資料闕如之憾。《詞林典故》為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御駕臨幸翰林院署,創為臨幸盛典,掌翰林院事張廷玉奉命纂修,「輯成典故之書,起例發凡,由國朝以上推往代,條分縷析,自官制而下及題名。繫以職司,知紀言之有要,稽其姓氏,見入選之為榮。統以八門,釐為八卷」 。至嘉慶九年(1804)上距高宗幸院已六十年,仁宗踵行斯典幸院,亦命修書,續成《皇朝詞林典故》,「以誌我朝木天之盛軌,奎璧珠輝,鳳池華翰,與四庫石渠同垂奕祀,永昭不朽」 ,均為理解清代翰苑體制入手之書。復據清代歷朝《實錄》、《會典》、《會典事例》、《清三通》,爬羅剔抉,以時序重建翰林體制之先後變革;又廣泛閱讀各類清人傳記、筆記小說、碑銘記狀等,期以當時人筆下所記,還原翰林體制真相,進而發掘其體制精神、時代特色。
徵引及參考書目
一、正史
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全十五冊,1976。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全四十冊, 1985。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全二十八冊,1974。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全四十八冊,1977。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全十六冊,1975。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全二十冊,1975。
二、檔案及編年史料
〈聖祖仁皇帝起居注殘稿〉。見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五編,冊5。台北:大通書局,1973。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1966。
《清實錄》。北京 : 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
吳鼎雯《國朝翰詹源流編年》。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68。
明清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
康熙十七年《南書房記注》。《歷史檔案》,1995年3期。北京,1995年8月。
康熙十八年《南書房記注》。《歷史檔案》,1996年2期。北京,1996年5月。
康熙十九年《南書房記注》(一)。《歷史檔案》,1996年3期。北京,1996年8月。
康熙十九年《南書房記注》(二)。《歷史檔案》,1996年4期。北京,1996年11月。
康熙十九年《南書房記注》(三)。《歷史檔案》,1997年1期。北京,1997年2月。
陳垣《辦理四庫全書檔案》,收入楊家駱編《四庫全書概述》。台北:中國辭典館復館籌備處,1971。
張偉仁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1995。
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據原本影印,1986。
趙中孚《翁同龢日記排印本附索引》。台北:成文出版社,全五冊,1970。
蔣良騏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全三十冊,1967。
三、傳記
《清碑傳合集(碑傳集、續碑傳集、碑傳集補、碑傳集三編)》。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8。
《滿漢名臣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校訂本,1991。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長沙:嶽麓書社點校本,1991。
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明文書局,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據清光緒十年湘陰李氏藏板影印,1985。
李集《鶴徵前錄》。台北:明文書局,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據昭代叢書本影印,1985。
李富孫《鶴徵後錄》。台北:明文書局,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據昭代叢書本影印,1985。
東方學會編《滿漢大臣列傳(原名《國史列傳》)》。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東方學會本影印,1974。
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3。
秦瀛《己未詞科錄》。台北:明文書局,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據嘉慶十二年吳騫敘本影印,1985。
閻湘蕙輯《國朝鼎甲徵信錄》。台北:明文書局,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據清同治壽光洱東念劬山房存板影印,1985。
錢儀吉《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93。
錢聯仲主編《廣清碑傳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
四、政典
《大清十朝聖訓》。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65。
《起居注館則例》。清高宗朝內府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文件號03576。
《欽定大清會典》。遵旨重刊武英殿聚珍版,乾隆廿九年甲申春御製序,江南省通行原刊本。
《詹事府則例》。清高宗朝內府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文件號03578。
《翰林院則例》。清高宗朝內府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文件號03579。
《學政全書》。台北:廣文書局據清官修本影印,1974。
文慶等纂修《欽定國子監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2000。
王正功纂輯,趙輯寧校補《中書典故彙紀》。台北:文海出版社據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影印,1978。
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1。
允祹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乾隆朝)。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清光緒十九年刊本。
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94-1995。
伊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康熙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93。
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91。
托津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82。
朱珪等撰《皇朝詞林典故》。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據光緒刊本影印,1990。
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東南書報社據明萬曆十五年司禮監刊本影印,1964。
奎潤等纂《欽定科場條例》。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緒十三年奏進本影印,1989。
席裕福纂《皇朝政典類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二十九年刊本影印,1982。
特登額等奉敕纂《欽定禮部則例》。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影印,1966。
素爾納等纂修《欽定學政全書》。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乾隆朝刻本影印,1968。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36。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35。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35。
郭良翰《明謚紀彙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51,1983。
張廷玉等纂《詞林典故》。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據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89。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據清雍正四年御製序本影印,全101冊,1976。
陳騤等撰《南宋館閣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點校,1998。
崑岡等纂《欽定大清會典》(光緒朝)。北京:中華書局據清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影印,1991。
崑岡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北京:中華書局據清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影印,1991。
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7。
鄭樵《通志》。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37。
劉錦藻撰《清朝文獻通考》。台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十通分類總纂》冊10,1975。
慶桂等編纂《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4。
龍文彬纂《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56。
五、筆記文集
《清高宗御製詩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嘉慶殿本影印,1976。
《康熙帝御製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據國立台灣大學藏清刊本影印,1966。
《曾國藩全集》。長沙:嶽麓書社排印本,1985。
《逸周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據抱經堂刊本校刊,1966。
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1。
文康撰《兒女英雄傳》。台北:三民書局,1990。
方濬師《蕉軒隨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
夫椒蘇何聖生《簷醉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刊本影印,1967。
不著撰人《清代名臣奏議》。台北:廣文出版社據清抄本影印,1974。
毛祥麟《對山書屋墨餘錄》。台北:廣文書局據清同治十年辛未杭州文元堂楊氏藏板影印,1991。
王士正(禎)《居易錄談》。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六編據清刻本影印,1989。
王士禎《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9。
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8。
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王士禎《居易錄》。台北:新興書局據清刊本影印,1977。
王士禎《香祖筆記》。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八編據清刻本影印,1988。
王士禎《漁洋山人文略》。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三編,冊54,據康熙三十四年序本影印,1997。
王世貞《觚不觚錄》。台北:新興書局據《廣百川學海》本影印,1970。
王充《論衡》。長沙:嶽麓書社點校本,1991。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王國維《觀堂集林》。香港:中華書局,1973。
王應奎《柳南隨筆續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3。
孔尚任《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王季思、蘇寰中合註本,1959。
平步青《霞外 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2。
朱克敬《儒林瑣記》。長沙:嶽麓書社點校本,1983。
朱彭壽《舊典備徵》。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沈括《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胡道靜校注本,1975。
汪汲《事物原會》。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據清嘉慶元年丙辰古愚山房藏版影印,1989。
沈雲龍輯《中和史料月刊選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北京:中華書局據百川學海本點校,1980。
李伯元《文明小史》。台北:三民書局,1988。
李調元《淡墨錄》。台北:廣文書局據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影印,1969。
李調元《制義科瑣記》。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涵海本影印,1936。
李東陽《懷麓堂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0,1983。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李肇《國史補》。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一編,1987。
吳長元《宸垣識略》。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冬刊本影印,1972。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3。
吳慶坻《蕉廊脞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0。
何德剛《春明夢錄》。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三十六編影印本,1984。
狄億《暢春苑御試恭紀》。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據昭代叢書刊本影印,1994。
余棨昌《故都變遷記略》。台北:古亭書屋據1941年序本影印,1969。
阮元校刊《十三經注》。北京:中華書局據上海世界書局縮印清刻本影印,1980。
阮葵生《茶餘客話》。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藝海珠塵本排印,1936。
況周頤《眉廬叢話》。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95。
況周頤《餐櫻廡隨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95。
法式善《槐廳載筆》。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69。
法式善《陶廬雜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
杭世駿《詞科掌錄》。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據道古堂藏板影印,1976。
林熙春《皇朝掌故輯要》。台北:華文書局據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昌江岳雲山館梓行本影印,1970。
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
金埴《不下帶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奕賡《佳夢軒叢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4。
胡廣等奉敕撰《性理大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據明永樂十三年御製序本影印,1981。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姚樁編《清朝文錄》。台北:大新書局據清咸豐元年華亭張代南山館刊本影印,1965。
英和《恩福堂筆記.詩鈔.年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俞正燮《癸巳類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排印本,1968。
俞樾《茶香室叢鈔》。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
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0。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洪氏刊本點校,1978。
帥方蔚《詞垣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緒十年綠窗重刊本影印,1970。
袁枚《隨園隨筆》。台北︰鼎文書局排印本,1978。
袁翔甫《海上竹枝辭》。光緒二年初夏莫釐許氏藏板原刻本。
夏仁虎《舊京瑣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桐西漫士《聽雨閒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代抄本影印,1983。
班固等撰《白虎通義》。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抱經堂本影印,1936。
孫承澤《山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9。
孫承澤《天府廣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2。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香港:龍門書店據清光緒九年廣州惜分陰館南海孔氏古香齋鑒賞袖珍本影印,1965。
徐錫麟、錢泳《熙朝新語》。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道光四年刻本影印,1985。
徐學聚《國朝典彙》。收入宋祥瑞主編《明清史料叢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叢書,1993。
郭沫若《郭沫若文集》。上海:春明書店,1949。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崔述《豐鎬考信錄》。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畿輔叢書本排印,1937。
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
陸奉初《燕塵識小》。台北:三民書局,1961。
陸游原著,錢聯仲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陳宗蕃《燕都叢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9。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5。
陶福履《常談》。上海:商務印書館據豫章叢書本影印,1936。
張九齡《曲江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本,1973。
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
梁章鉅《南省公餘錄》。台北:廣文書局影印本,1968。
梁章鉅《樞垣記略》。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
梁章鉅《稱謂錄》。台北:廣文書局據清刻本影印,1977。
梁章鉅《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1。
曹申吉《澹餘筆記》。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據藕香零拾本影印,1994。
崇彞《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三編,1983。
葉鳳毛《內閣小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明清史料彙編初集冊六據清刻本影印,1967。
黃佐《翰林記》。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嶺南遺書本排印,1936。
黃淮、楊士奇等編《歷代名臣奏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據明永樂年間內府刊本影印,1985。
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上海:上海書店,1998。
琴川居士編輯《皇清奏議(又名皇清名臣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據都城國史館琴川居士刊本影印,1967。
廖道南《殿閣詞林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趙翼《陔餘叢考》。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刻本影印,1957。
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
談遷《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0。
震鈞《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2。
管庭芬《管庭芬筆記兩種(芷湘筆乘、丱兮筆記)》。上海:上海書店據鈔本影印,1989。
劉廷璣《在園雜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69。
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0。
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8。
劉體智《異辭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8。
鄭曉《鄭端簡公今言類編》。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鹽邑志林本影印,1925。
歐陽兆雄、金安清《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1986。
蕭奭《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
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9。
謝肇淛《五雜俎》。北京:中華書局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叢書標點本,1959。
繆彤《臚傳紀事》。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六編據清刻本影印,1989。
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海南出版社點校本,1993。
魏象樞《寒松堂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點校本,1992。
羅振玉校錄《天聰朝臣工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史料叢刊初編,1964。
羅惇 《賓退隨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繼昌《行素齋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緒二十七年湖南臬署刻本影印,1985。
顧炎武《亭林文集》。台北:古亭書屋影印清蓬瀛閣校刊本《顧亭林先生遺書十種》,1969。
顧炎武原著,黃侃、張繼校勘《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明倫書局標點本,1979。
顧張思《土風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中國民俗方言謠諺叢刊據嘉慶三年朱珪序本影印,1989。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台北:廣學社印書館據錫山顧復初先生原本,同治癸酉秋平遠丁 璜少保鑒定重雕,山東尚志堂藏板影印,1975。
顧嗣立《春樹閒鈔》。台北:文海出版社據乙亥叢編本影印,1967-1969。
六、譜牒
王士禎《王士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2。
姚名達編《朱筠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91。
張廷玉《張廷玉年譜(原名澄懷園主人自定年譜)》。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2。
張鑑等撰《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
魏象樞《清魏敏果公象樞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七、研究專著
王戎笙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1993。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左步青主編《清代皇帝傳略》。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考試院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正中書局,1983。
李宗侗《史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1968。
李俊《中國宰相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李鐵《中國文官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
汪受寬《謚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汪受寬主編,雷紫翰、沈禎雲編著《官場與進身》。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
佟悅、呂霽虹《清宮皇子》。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宋德宣《康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邱寶林、吳仕龍《中國歷代官員考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6。
南開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清王朝的建立、階層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俞榮根《儒言治世-儒學治國之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高一涵《中國內閣制度的沿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高翔《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唐文基、羅慶泗《乾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
張卜庥《謚法及得謚人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張宗平、呂永和譯《清末北京志資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張金鑑《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new window
張榮林《明代文官選任之研究》。台北:登文書局,1983。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1983。
莊練《清代史事與人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章中如《清代考試制度》。上海:黎明書局,1931。
章中和《清代考試制度資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陳紅太《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7。
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new window
馮爾康《雍正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畢誠、王培華《東宮文華─宮廷教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
楊果《中國翰林制度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楊成鑒、金濤聲《中國考試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樓勁、劉光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
劉兆璸《清代科舉》。台北:自印發行,1975。
劉虹《中國選士制度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劉節《中國史學史稿》。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謝浩《科舉論叢》。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薩師炯《清代內閣制度》。重慶:商務印書館,1946。
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八、期刊論文
王一鵬〈翰林院演變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3年6期。呼和浩特,1993年11月。
王爾敏〈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new window
王爾敏〈滿清入主華夏及其文化承緒之統一政術〉。《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尹彤雲〈康熙十七年博學鴻詞科略論〉。《寧夏社會科學》1995年3期。銀川,1995年5月。
伍貽業〈論清代文人入仕與吏治〉。《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87年2期。南京,1987年。
朱金甫〈論康熙時期的南書房〉。《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2期。北京,1990年6月。
朱端強〈清代宦滇狀元通考〉。《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7卷6期。昆明,1995年12月。
宋元強〈清代的科目選士與競爭機制〉。《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2期。北京,1993年3月。
宋毅〈康熙皇帝的南書房〉。《北京史苑》3輯。北京,1985年。
呂英凡〈清代官場稱謂〉。《燕都》1990年1期。北京,1990年。
呂實強〈從起居注看康熙帝對經史的研習〉。《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new window
吳仁安〈明清庶吉士制度對比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2期。長春,1997年3月。
吳建華〈清代庶吉士群體簡析〉。《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4期。瀋陽,1994年7月。
吳靜淵〈謚法探源〉。《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3輯。上海,1979年9月。
杜家驥〈清代官員選任制度述論〉。《清史研究》1995年2期。北京,1995年6月。
屈萬里〈謚法濫觴於殷代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1948年。
孟昭信〈關於南書房的始設時間問題〉。《史學集刊》1988年3期。長春,1988年。
周蔭棠〈進士之出路〉。《東方雜誌》41卷9號。重慶,1945年。
周蔭棠〈秀才之出路〉。《東方雜誌》41卷18號。重慶,1945年。
秦國經〈清代的殿試〉。《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期。北京,1981年。
許秀媛、張仁善〈清人稱謂及其演變〉。《歷史知識》1989年3期。成都,1989年。
陳金陵〈南書房〉。《清代研究通訊》1985年2期。北京,1985年6月。
莊吉發〈清高宗乾隆時代的鄉試〉。《大陸雜誌》52卷4期。台北,1976年4月。
喬治忠〈清代國史館考述〉。《文史》39期。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喬治忠〈說康熙起居注〉。《史學史研究》1991年1期。北京,1991年3月。
馮元魁、程翌康〈略論清朝內閣的職掌與機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2期。上海,1989年6月。
馮爾康〈清代前期與末季區域人才的變化-以引見官員、鼎甲、翰林為例〉。《歷史研究》1997年1期。北京,1997年。
單士元〈清代起居注〉。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4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傅增湘〈清代殿試考略〉。《國聞週報》10卷1、2、3期。上海,1933年。
楊海英〈康熙博學鴻儒考〉。《歷史檔案》1996年1期。北京,1996年2月。
董康〈追記前清考試制度〉。《東方學報》5冊。(日)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34年7月。
趙志強〈論清代的內翻書房〉。《清史研究》1992年2期。北京,1992年6月。
趙洛〈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文史知識》1982年6期。北京,1982年6月。
趙秉忠、白新良〈經筵日講與康熙政治〉。《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1期。瀋陽,1990年1月。
趙剛〈康熙博學鴻詞科與清初政治變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1期。北京,1993年2月。
劉潞〈康熙南書房軼事〉。《燕都》1989年4期。北京,1989年。
謝浩〈漫談翰林的滄桑與榮寵─兼介清代臺灣的甲科及玉堂人物〉。《臺北文獻》直字第35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6年3月。
魏秀梅〈清代之鄉試考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期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new window
羅麗達〈雍正初年的皇子教讀〉。《清史研究》1993年2期。北京,1993年6月。
九、學位論文
凌林煌《清代內閣制度》。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new window
十、外文資料
Adam Yuen-chung Lui.The Hanlin Academy:Training Ground for the Ambitious ,1644-1850 , Hamden , Connecticut:Archon Books , 1981.
Benjamin A. Elman,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vi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ew York, Vol.50, No.1, Feb. 1991.
Jonathan Spence, “The Seven Ages of K’ang-hsi.”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ew York, Vol.XXVI, No.2, Feb. 1976.
Lawrence D. Kessler, “Chinese Scholars and the Early Manchu Stat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Harvard-Yenchin Institute, Cambridge, Mass. Vol.31, 1971.
Robert M. Marsh, “Bureaucratic Constraints on Nepotism in the Ch’ing Perio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ew York, Vol.XIX, No.2, Feb. 1960.
(日)宮崎市定《科舉》。大阪:秋田屋,1946。
十一、工具書
《清歷科廣東鄉試錄》。台北:文粹閣據清刻本影印,1971。
不著撰人《清朝貢舉年表》。台北:文海出版社據申江袖海山房石印本影印,1961。
朱汝珍《詞林輯略》。台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續編初稿》冊25,選舉典,據中央刻經院刊本影印,1977。
朱沛蓮《清代鼎甲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
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杜聯 、房兆楹編《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北京:中華書局,1987。
沈廷芳原輯,陸費墀重訂《國朝館選錄》。清乾隆十一年原刻本。
李天白《江西狀元譜》。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李朝正《清代四川進士徵略》。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6。
李鵬年、劉子揚、陳鏘儀編《清代六部成語辭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法式善等撰《清秘述聞三種》。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房兆楹、杜聯 《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41。
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商鴻逵、劉景憲、季永海、徐凱《清史滿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張惟驤輯《明清巍科姓氏錄》。台北:明文書局,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據民國十九年小雙寂庵刻本影印,1985。
郭榮生《清朝山西進士》。台北:山西文獻社,1977。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黃玉圃編輯《國朝御史題名》。台北:文海出版社據清京畿道藏板影印,1961。
黃本驥《歷代職官表》。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
楊廷福、楊同甫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楊震方、水賚佑編著《歷代人物謚號封爵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劉長華《皇朝謚彙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清光緒七年海寧陳氏慎初堂刊本。
劉長華《歷代名臣謚法彙考》。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據清光緒刻本影印,1989。
鮑康《皇朝謚法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冊827,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同治三年(1864)增修本影印,1997。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嚴懋功《清代徵獻類編》。台北:世界書局,196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