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璧君、汪精衛與民國政治
作者:趙席敻
作者(外文):Hsihsiung P. Zhao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黃克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陳璧君Chan Biju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摘要
陳璧君與汪精衛是民國政壇上很特別的一對夫妻檔。二人自同盟會時期即相識於陳璧君的家鄉――檳榔嶼。為了追求汪,也為了發展革命理念,陳追隨汪至日本,兩人成為革命同志,並進而相戀,還一起進行最激烈又不計生死的暗殺活動。最後在清朝推翻後,刺殺載灃未死的汪精衛,變成肇建民國的英雄,陳璧君也成開國元勳之一,兩人結為夫妻,備受囑目與祝福。之後遠去法國留學,卻因國內政局劇變,汪又應孫中山之召,返回國內,自此投入政界。由於陳璧君早歲投入革命,她也有自己的政治能量,國民黨籌建黃埔軍校過程中,她去海外向華僑募得巨款,並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國民黨提名的三位女性代表之一,從而選上中央委員、中央監委,這個身份一直維持到她隨汪脫離重慶國府為止。不過,陳璧君大多數時候還是隨汪精衛的人生抉擇、政海浮沉,時而活躍、時而出國蟄伏。她多半在汪身邊亦步亦趨,有時則充當汪之分身或執行人。在汪赴歐療養時,她留在國內注意時局變化,聯絡汪派成員;在汪脫離重慶國府後,陳璧君扮演著傳遞汪的意旨,維繫派系團結的角色。陳璧君在汪的政治事業裡,是或隱於幕後、或居於幕前的一個重要支柱。
隨著中國政治的內憂外患與變局,陳、汪的政治前途也隨之開高走低,八年抗戰結束後,汪雖已逝,但他被認定是第一大漢奸。陳璧君接受漢奸審判,也被定位為「第一女漢奸」至今。但陳璧君並不低頭,她在漢奸審判上為汪的和平運動辯護,也為自己在廣東政委時期的作為以及一生的政治生命辯護。惟自1946年審判結束後,她被判無期徒刑定讞,一直坐牢到1959年病逝於上海提籃橋獄中。她經歷國民黨的判罪到共產黨的改造,但她留下的資料裡,始終沒有對自己與汪的和平運動後悔過,因為她不能背叛汪的理想與自己的選擇。以民國政治人物言,汪的一生變化起伏,政治立場幾度搖擺,曾被奉為左派領袖,然後由左而右,徹底反共,反對蔣介石的聯共抗日。但陳璧君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認同汪、追隨汪、幫助汪實踐他的理想,一如革命時期。她一生都以革命志士自居,也視汪是革命伴侶,兩人始終從事革命志業,她們的愛情婚姻與政治事業緊密結合,形成不可分離的生命共同體。兩人的一生與民國政治的動蕩無法切割,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極具爭議,也蓋棺難定的歷史人物。
關鍵詞:陳璧君、汪精衛、革命、和平運動、漢奸、民國政治
Abstract
Chan Bijun and Wang Jingwei, this couple was very special one in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y made acquaintance of each other during the years of Sun Yat-sen’s anti-Manchu movement which was organized in the Chan’s home country, Penang Malayisa . She was fascinated by Wang’s speech in a meeting and fallen in love with him. She decided to follow him and adhered to the Chinese Alliance (Tongmenghui) installed in Japan. Being motivated, Bijun decided to join to Wang’s revolutionary action and to learn some more different skills. They went to Beijing to assassinate Qing’s prince regent, Zaifeng. This assassination attempt failed and Wang was senten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After the Double Tenth Revolution 1911 succeed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Wang was then released from the jail and married Bijun, with as much blessing as same for the new birth of the Republic China in 1912. After marriage, they went to France for studies. This simple and happy life was not long enough, the situation in China changed. Sun convened Wa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campaign for repelling Yuan’s government, which was later called as the Second Revolution, but failed. Since 1917, Dr. Sun re-called Wang to come back from France who re-engaged himself into the Chinese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had never retreated from the political life until his death in Japan. Bijun decided to follow her husband again. In 1923, she went to overseas to raise donations from Overseas Chinese. She collected about three hundred thousand dollars which made possible the Kuomintang building its own army school in Huangpu. This contribution won her a reputation in favor of her access to one of the three appointed delegates in the first Kuomintang’s Congress. After the congress, she was one member in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Central Monitoring committee until her discharged from her membership of this political party, since she left Chongqing in order to support Wang’s “peaceful movement”. In her whole life, she was always by Wang’s side and executed the mission he confided. In Wang’s political carrier, she constantly occupied a special position: sometimes, she was an executive; sometimes Wang’s alter ego.
The Anti-Japanese War exploded in 1937, Being in opposite line of Chiang’s government, Bijun and Wang pursued the “peaceful movement” with regard to Japan. They set up another Chinese government in Nanjing under the support of Japan. As the war ended eight years later, she was accused as renegade and received a life sentence in 1946. She passed away in the Shanghai Tilanqiao Prison in 1959. She never confessed due to her political option; moreover she openly defended for Wang’s cause as well as her political role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Guangdong. Her consistency differed from the one of her husband. Wang was constantly fickle in his political position between the left and the right. Once he was considered as the leader of the Left-wing in the Kuomintang. Then he opposed to Chiang’s policy in unify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sio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But Chan Bijun had only one option that was to follow her husband no matter his position. All she wished was to assist Wang in realizing his political ideal with which she identified. Wang was not only her husband, but also her revolutionary partner. Their marriage closely attached to their political carrier. Their tight union in every aspect was transformed into a symbiosis and constituted, in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but not less controversy, which was too difficult to be properly judged by historians.
Keyword: Chan Bijun, Wang Jingwei, Anti-Manchuism revolution, Peace Movement, Betrayer, Chinese Modern Politics
徵引書目


一、 史料
檔案


〈上海日高總領事致北京大使館參事官堀內干城電:松本、義大利大使談話〉,未刊稿,1938年6月27日,極密第262號、宛2034號。
〈中央婦女部一週工作報告〉,《武漢國民政府史料》,1927年6月13-19日,頁216-217。《五部檔案》,1927/6/19,部10641。
〈中國國民黨中執會第二屆常委會第二十次擴大會議議事錄〉,《二屆中央第11-20次擴大會議速紀錄》,1927/7/15,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會2.4/14。
〈中國國民黨中執會第二屆常委會第十五次擴大會議議事錄〉,《二屆中央第11-20次擴大會議速紀錄》,1927/6/10,會2.4/14。
〈王樂平被控訴〉,《漢口檔案》,1927年8月4日,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漢8840,頁1-2。
〈汪精衛通電〉,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北京:1986),總60號,南京,1936年12月22日,頁136。
〈汪精衛電陳璧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北京:1986),總60號,,南京,1936年6月2日,頁118。
〈汪精衛電陳璧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北京:1986),總60號,南京,1936年7月13日,頁118-119。
〈汪精衛電陳璧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北京:1986),總60號,南京,1936年12月14日,頁133。
〈汪精衛電陳璧君〉、〈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北京:1986),總60號,南京,1936年5月14日、1936年6月3日,頁115-116。
〈紅十字會發起人宋慶齡等致中央婦女部函〉,《五部檔案》,1927/?/?,部4960。
〈張群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9月25日,頁125。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速紀錄〉,《會議紀錄》,1935/11/22,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會5.1/36.7。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預備會議速紀錄〉,《會議紀錄》,1935/11/14,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會5.1/36.7。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速紀錄〉,《會議紀錄》,1935/11/22,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會5.1/36.7。
〈陳璧君、王懋功、沈次高等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9月21日,頁124。
〈陳璧君、王懋功、谷正綱、沈次高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0月5日,頁126-127。
〈陳璧君、王懋功、谷正綱等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0月2日,頁126。
〈陳璧君、汪精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5,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553。
〈陳璧君、谷正綱等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8月24日,頁122-123。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02/24,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06。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08/02,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63。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08/16,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45。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1/12,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583。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1/12,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61。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11/12,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60。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12/14,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44。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3/17,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42。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6/26,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62。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8/13,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24。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8/8,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43。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8/8,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43。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1925/11/11,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64。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1925/3/11,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584。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1925/8/16,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45。
〈陳璧君致吳稚暉〉,《吳稚暉檔》,1926/03/30,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46。
〈陳璧君致林煥廷再轉吳稚暉電〉,《吳稚暉檔》,?/7/18,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稚07653。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上海,1936年8月26日,頁123。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上海,1936年8月28日,頁124。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0月11日,頁128。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0月1日,頁125-126。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0月5日,頁127。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2月12日,頁131。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2月3、7、11日,頁128、130-131。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2月7日,頁130。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7月16日,頁117-118。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7月20日,頁121-122。
〈陳璧君電汪精衛〉,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7月31日,頁122。
〈褚民誼電汪精衛〉,收入蔡德金輯,〈西安事變前後汪精衛與陳璧君等來往電函〉,《近代史資料》,南京,1936年12月30日,頁135-136。
「中央決議開除汪兆銘黨籍並撤除其一切職務,國民政府明令通緝汪兆銘」(1939年1月6日-1940年12月3日),〈開除汪兆銘黨籍案(一) / 000〉,《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14162-00001-000。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函國民政府為本會第一二五次常會決議關於周佛海陳璧君處分案函達查照辦理」(1939年7月9日),〈開除周佛海等黨籍案 / 001〉,《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14162-00008-001。
「西田東縣各界民眾抗日救國會等電國民政府等為暴日侵華請速發動全國一致焦土抗戰」(1937年7月22日),〈各方籲請政府抗日案(三)〉,《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 001-072470-00005-030。
「何應欽電蔣中正當局對於財政毫無辦法務懇毅然出山以挽危局」(1932/1/10),《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蔣主席下野與再起〉,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 002-020200-00014-042。
「吳敬恆函中國國民黨總裁為致函陳璧君以不忍見汪兆銘墮落盡具忠告敬錄稿呈覽若許公開即飭付通信社」(1938年12月29日),〈汪兆銘叛國(一)/003〉,《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1-103100-00001-003。
「吳鐵城致蔣介石電」,〈蔣總統特交文卷/親批文件〉,《蔣中正總統文物》,第23冊,臺北:國史館藏,頁1571。
「吳鐵城致蔣介石電」,《蔣中正總統文物》,1932年10月10日,〈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一年 (六)〉,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058-178。
「汪兆銘電李鍾嶽等」(1937年9月22日)〈汪兆銘與財政機關之各項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0-016。
「汪兆銘電國民日報胡適奉派來美盼同志好意相待」(1937年9月14日),〈國際各有關方面致汪兆銘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6-028。
「汪兆銘電郭泰祺顧孟餘告以胡適日內赴美」(1937年9月4日),〈國際各有關方面致汪兆銘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6-032。
「汪兆銘電陳璧君」(1940年2月5日),〈汪兆銘與各方往返函電(二)〉,《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08-064。
「汪兆銘電陳璧君」(1940年4月14日),〈汪兆銘與各方往返函電(二)〉,《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08-032。
「汪兆銘電陳璧君墊支之款已與陳公博周佛海熟商不如即在港存款內動支」(1940年5月4日),〈汪兆銘與各方往返函電(二)〉,《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08-007。
「汪兆銘電陳璧君與影佐禎昭詳談兼省主席事實太滑稽不如陳公博兼任」(1940年4月19日),〈汪兆銘與各方往返函電(二)〉,《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08-020。
「汪兆銘電龍雲」(1938年10月28日),〈汪兆銘投敵前與政府首要函電(2)〉,《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49-032。
「汪兆銘電顧孟餘」(1938年4月8日),〈汪兆銘史料/文件/函電與函件〉,《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19-065。
「近衛文麿函汪兆銘」(1939年3月6日),〈日人近衛文磨等致汪精衛函〉,《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14162-00008-003。
「徐永昌電蔣中正」(1933/5/17),《蔣中正總統文物》,〈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 (十八)〉,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088-040。「俞飛鵬電蔣中正」(1933/5/15),《蔣中正總統文物》,〈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 (十六)〉,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086-108。
「高宗武呈蔣中正彙報東渡日記及與松岡洋右影佐禎昭會談記錄」(1938年7月21日),〈和平醞釀 (一) / 015〉,《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103-00027-015,頁66。
「高宗武函汪兆銘報告一年來中日交涉之經過」(1936年12月21日),〈民國31年汪精衛與偽政府各省市長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20-029。
「國民政府文官處函西京籌備委員會關於周佛海陳璧君處分案,陳璧君應即解聘錄諭函達查照」(1939年7月21日),〈開除周佛海等黨籍案 / 003〉,《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14162-00008-003。
「陳公博電汪兆銘因母病不能暫離倘月內無急變必來滬並勸阻東渡之行」(1939年5月13日),〈國際各有關方面致汪精衛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6-020。
「陳公博電汪兆銘等請與公約第一最好不上臺」(1940年2月4日),〈汪兆銘組汪政府時各方之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 118-010100-0052-022。
「陳公博與齊諾爾第一次談話紀錄」(1937年11月15日),〈清黨時期與汪兆銘有關資料、周佛海著回憶與前瞻手稿、陳公博與墨索里尼及齊諾爾等談話紀錄〉,《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8-005,頁4-6。
「陳公博與墨索里尼談話紀錄」(1937年11月19日),〈清黨時期與汪兆銘有關資料、周佛海著回憶與前瞻手稿、陳公博與墨索里尼及齊諾爾等談話紀錄〉,《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8-007,頁3-7。
「陳布雷張治中彙呈蔣中正報告汪兆銘飛臺經過及返粵進行組織華南偽政府」(1939年8月14日),〈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九十六) / 054〉,《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523-054。
「陳嘉庚電汪兆銘海外全僑除漢奸外無人同意中途和平談判」(1938年10月26日),〈抗戰前汪兆銘與各方首要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5-042。
「陳璧君電宋美齡」(1937年6月18日),〈抗戰前汪兆銘與黨方首要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40-055。
「陳璧君電汪兆銘」(1940年2月9日),〈汪兆銘組政府時各方之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2-019。
「陳璧君電汪兆銘此次中日秘密諒解二本已帶粵存入保險箱中」(1940年6月3日),〈汪兆銘與各方往返函電(二)〉,《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08-077。
「陳璧君電汪兆銘等晤陳公博彼態度至佳」(1940年2月12日),〈汪兆銘組汪政府時各方之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2-024。
「陳璧君電蔣中正」(1937年6月18日),〈抗戰前汪兆銘與黨方首要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6-016。
「陶希聖函汪兆銘陳璧君陳述上海宣傳指導交付梅思平經過」(1939年5月18日),〈民國31年汪精衛與各偽省市長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19-044。
「陶希聖函汪兆銘陳璧君陳述數月同住所知周佛海梅思平之心理」(1939年5月18日) ,〈民國31年汪精衛與各偽省市長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19-038。
「陶希聖函汪兆銘陳璧君就東渡問題陳請遲迴慎重步步設防」(1939年5月14日),〈國際各有關方面致汪精衛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19-037。
「陶希聖高宗武電汪兆銘等組府問題請重加考慮新政權不能解決中日問題」(1940年1月6日),〈譚延闓龐炳勳吳化文陶希聖孫科致汪兆銘函件〉,《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4-039。
「曾醒電陳璧君」,〈抗戰前汪精衛與黨方首要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1926年10月1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號:118-010100-0040-032。
「馮有真電周佛海稱汪兆銘昨接見海通社記者發表談話」(1938年10月16日),〈抗戰前汪兆銘與各方首要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5-043。
「塘沽停戰協定及覺譯文」(1933/5/31),《汪兆銘史料》,〈有關塘沽協定河北玉田縣宮越案之函電〉,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9-001。
「董道寧函張羣赴日刺探並會晤影佐禎昭等」(1938年4月12日),〈和平醞釀 (一) / 018〉,《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103-00027-018。
「褚民誼電賀蔣中正安抵洛陽並告以汪兆銘離義返滬」(1936年12月25),〈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文電〉,《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300-00004-043。
「蔣中正指示送童子軍檢閱入場卷十張交陳璧君」(1936年10月6日),〈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六十一)〉,《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422-073。
「蔣中正電示張學良離北平時代委員長職權准交何應欽接代」(1933/3/11),《蔣中正總統文物》,〈籌筆—統一時期 (七十九)〉,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10200-00079-038。
「蔣中正電汪兆銘已電顧郭胡三大使促英法美一致若美出面領導」(1938年10月18日), 〈總裁致汪兆銘等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3-038。
「蔣中正電陳濟棠」(1936年6月7日) ,〈總裁致汪精衛等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3-051。
「蔣中正電陳璧君轉汪兆銘欣慰病情漸好望早日回國」(1936/6/30),〈籌筆-統一時期(一六二)〉,《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10200-00162-054。
「鄧慕韓電汪兆銘與萱野長知商由中日人民出而議和」(1938年7月28日),〈汪兆銘投敵前與政府首要函電(2)〉,《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49-014。
「駐英國大使郭泰祺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遵電囑汪兆銘勿接受日本謀和條件並希其早日赴歐休養」(1938年12月29日),〈汪兆銘叛國(一)/007〉,《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001-103100-00001-007。
「譚延闓電陳璧君」(1926年3月23日),〈民國14年汪精衛與國內外要人往返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檔號:118-010100-0001-012。
「鐵致陳璧君電渝方力促陳公博發表反汪兆銘談話陳仍未許請注意等」(1940年1月26日),〈汪兆銘組汪政府時各方之函電〉,《汪兆銘史料》,臺北:國史館藏,典藏號:118-010100-0052-062。
伊人,〈陳璧君愛養金魚〉,《吳稚暉檔》,臺北:黨史館,檔號:00845。
吳雅覺述、鄧慕韓記,〈總理囑汪兆銘殺陳璧君〉,《一般檔案》,1941,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一般030-158.1。
李樸生,〈李樸生致陳克文信〉,1962年3月10日,檔號:0092LPS-CKW-19620310,「陳方正先生私藏陳克文李樸生往來書信」。
周佛海,〈中日事變祕聞――我的鬥爭記(汪偽組織有關之宣傳資料)〉,《一般檔案》,臺北:黨史館藏照片,檔號:一般715.1/393。
黃以鏞,〈汪精衛黃復生喻雲紀陳璧君謀詐載澧事略〉,《一般檔案》,臺北:黨史館,檔號:一般354/13.2。
黃以鏞,〈黃但喻陳諸同志謀炸端方之經過〉,《一般檔案》,臺北:黨史館,檔號:一般354/13.1。


報紙、雜誌
《一四七畫報》(資)
《人民日報》(資)
《人生旬刊》(資)
《上海灘》(資)
《大公報》(天津)(資)
《大公報》(重慶)(資)
《大公報》(香港)(資)
《大錫報》(資)
《中央日報》(南京)(資)
《中央日報》(南京)(資)
《中央日報》(臺北)(資)
《中央副刊》(資)
《中國時報》(資)
《文飯》(資)
《文匯報》(香港)(資)
《世界日報》(北平)(資)
《民立報》(紙)
《民國日報》(上海)(資)
《民國日報》(廣州)(資)
《民國日報副刊》(廣州)(資)
《生活》(資)
《田家》(資)
《申報》(資)
《立報》(資)
《江蘇日報》(資)
《東方雜誌》(資)
《武漢日報》(資)
《社會日報》(資)
《是非》(資)
《時報》(上海)(資)
《海晶》(資)
《海棠紅》(資)
《海潮週報》(資)
《國聞週報》(資)
《婦女月報》(資)
《婦女共鳴》(資)
《晨報》(資)
《晶報》(資)
《新中國》(資)
《萬象》(資)
《福爾摩斯》(資)
《廣州民國日報》(資)
《獨立評論》(資)
《飄》(資)


日記、回憶錄
〈我與汪精衛夫婦的接觸〉,《鐘山風雨》(南京:2001),2001年第5期,頁50。
《蔣中正日記》(手稿本)。
王世杰著、林美莉編輯校定,《王世杰日記》,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2003,第16冊,。
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2003,第17冊,。
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2009,第34冊,。
王光遠、姜中秋,〈陳璧君活動年表〉,《汪精衛與陳璧君》,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頁225-241。
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吳玉章,《吳玉章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臺北:國史館,2015。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
沈亦雲,《亦雲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沈雲龍訪問、林泉、林忠勝紀錄,《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頁126。
周佛海原著、蔡登山編,《往矣集:周佛海回憶錄》,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3。
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周德偉,《落筆驚風雨 我的一生與國民黨的點滴》,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
胡頌平編,《胡適年譜長編初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夏侯敘五,〈懷念恩人黃溯初先生〉,《高宗武隱居華盛頓遺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頁101-104。
高宗武著、陶恒生譯,〈高宗武回憶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主編,《民國二十七年之蔣介石先生》,臺北:政大人文中心,2016。
張繼,《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記》,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三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曹振威,〈陳璧君〉,收入黃美真主編,《汪偽十漢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郭廷以,《郭量宇日記殘稿》,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4。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上海:廿世紀出版社,1949。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頁131。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陳立文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行誼口述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4。
陳克文,《陳克文日記 1937-1952》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1。
福田赳夫原著、謝秦譯、王柯審校,《回顧九十年:福田赳夫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8。
蔡盛琦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5冊臺北:國史館,2009。
蔡德金編註,《周佛海日記全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顧維鈞口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第1冊,頁425-442。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香港:新聞天地,1963。


工具書
三好 章編,《『清鄉日報』記事目錄 》,福岡:中國書店,2005。
中村義等編,《近代日中関係史人名辭典》,東京都:東京堂出版,2010。
中村義等編,《近代日中関係史人名辭典》,東京都:東京堂出版,20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李新總編,《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翻譯室,《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詞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984第2刷〕。
吳成平主編,《上海名人辭典 1840-1998》,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李雲漢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94。
徐友春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版)》,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張朋園、沈懷玉,《國民政府職官年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一冊,1987。
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第3冊。
華美出版公司編,《中國全面抗戰大事記》,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收入楊奎松主編,《抗日戰爭時報告 初編 戰勝紀事之二》,第一輯。
廖蓋隆、羅竹風、范源主編,《中國人名大詞典‧當代人物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劉國銘主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職官人物志》,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劉國銘主編、黃晉明、陳予歡、王叔凱副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
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55。
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
樋口正德編,《最新支那要人傳》,大阪:朝日新聞社,1941。

其它史料

(唐)杜甫,《杜工部詩集》,臺灣:中華書局,1965,卷十五,冊二。
(宋)歐陽修、宋祁撰,《唐書》,卷五,〈本紀第五〉,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第一冊。
(後晉)劉煦,《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第一冊。
(南宋)陸游,《老學蓭筆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卷五。



〈中央婦女部一週工作報告〉,《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漢口:武漢出版社,2005。
〈中央監察委員會第十八次常務會議紀錄〉,《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漢口:武漢出版社,2005。
〈何香凝等發起北伐紅十字會的幾句話〉,《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漢口:武漢出版社,2005。。
〈兩個舊電報――述民國十六年十二月間廣州共產黨大暴動之由來〉,收入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臺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第17輯,頁170-175。
〈胡展堂先生對時局宣言〉,《三民主義月刊》,第2卷第6期,1933年12月15日,頁7-8。
〈偉大的女性 陳璧君一生為國事奮鬥 相助汪氏完成和平大業〉,《天津雜誌》(1940),第1卷第3期,頁43-44。
〈陳家的小伙計――陳春圃〉,《汪精衛幕後――偽府群奸》(長沙:岳麓書社,2002),頁308-312。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資料匯編 1931-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上海市政府秘書處編,《國府還都週年紀念特刊》,上海市 : 上海市政府秘書處,1941。
上海市政府編,《上海特別市政府第一次區政會議特刊》,出版地不詳:出版項不詳,出版年月不詳。
上海特別市政府秘書處編,《汪主席訪日言論集》,上海:上海特別市政府秘書處,1941。
千家駒,〈雜談歷史人物〉,《傳記文學》(臺北:1990),卷56期2,1990二月,頁54。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紀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紀錄〉,收入《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索洛維約夫給加拉罕的信〉,《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收入《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三卷,頁176-178。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八十年大事年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六編 傀儡組織》,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歐戰前後兩游法國記〉,《吳稚暉先生選集》,下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64),頁459-46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治政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纂委員會,《國父年譜》,臺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1965,上冊,1908。
今井武夫原著、天津市政協編輯委員會譯,《今井武夫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少石編,《河內血案:行刺汪精衛始末》,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少侯編,《汪精衞文選》,上海:昉古書店,1936。
文斐編,《我所知道的漢奸汪精衛和陳璧君》,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日本產經新聞古屋奎二編著、中央日報譯印,《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11冊,臺北:中央日報,1974。
日本讀賣新聞社編、蔡德金等譯,《天皇和日本投降》,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
犬養健原著、任常毅譯,《誘降汪精衛秘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王芸生,〈胡適爬進了反革命的墳墓〉,收入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第8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用五,〈陳璧君的牢獄生涯〉,《掌故》(香港:1972),1972年2月10日,頁21-29。
用五,〈憶陳春圃〉,《掌故》(香港:1973),1973年10月10日,頁32-37。
仲鳴譯,〈三鴉〉,《旅歐雜誌》(1918),第27期,頁1-4。
仲鳴譯,〈盧騷語〉,《旅歐雜誌》(1917),第10期,頁1。
仲鳴譯述,〈司梯芬生傳 (未完)〉,《旅歐雜誌》(1917),第25期,頁1-5。
仲鳴譯述,〈司梯芬生傳〉,《旅歐雜誌》(1917),第25期,頁1-5。
任思等著、蔡登山編,《汪精衛集團》,臺北:獨立作家,2014。
冰如,〈果敢與謹慎之非不相容〉,《旅歐雜誌》,第十八、十九期(1917),頁1。
冰如,〈感孟德斯鳩之戰論〉,《旅歐雜誌》,第十四期(1917),頁1-3。
冰如譯,〈貧女〉,《旅歐雜誌》,第二十六期(1917),頁4-5。
冰如譯,〈蛙求王〉,《旅歐雜誌》,第二十二期(1917),頁1-2。
冰如譯,〈寡婦與孤女〉,《旅歐雜誌》,第二十六期(1917),頁1-4。
冰如譯,〈灣水〉,《旅歐雜誌》,第二十四期(1917),頁1。
存萃學社編集、周康燮主編,《1927-1934的反蔣戰爭》,香港:大東圖書公司,1978。
朱子家,《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第一~五冊,香港:春秋出版社,1959-1964
朱雷斯著、曾仲鳴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農民運動〉(香港,1931),卷1期7,頁14-17。
朱樸,〈記(周佛海、陶希聖主持下的)蔚藍書店〉,第13期,1942年12月16日,收入蔡登山主編重印,《古今》(復刻本),二,頁19-20。
吳稚暉,〈相當時期的話〉,收入郎醒石編,《革命與反革命》,上海:民智書局,1928。
吳稚暉,〈書汪精衛銑電後――述民國十六年四月汪精衛、陳獨秀聯合宣言與寧漢分裂經過――〉,收入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57,第17輯,頁137-145。
――,〈再以確實證據與汪精衛商榷〉,收入郎醒石編,《革命與反革命》,頁62-80。
――,〈初以確實證據與汪精衛商榷〉,收入郎醒石編,《革命與反革命》,頁38-61。
――,〈弱者的結語〉,〈相當時期的話〉,收入郎醒石編,《革命與反革命》,頁135-141。
――,〈弱者的結語〉,收入郎醒石編,《革命與反革命》(上海:民智書局,1928),頁135。
――,〈弱者的結語〉,收入郎醒石編,《革命與反革命》(上海:民智書局,1928),頁135。
――,〈書汪精衛銑電後――述民國十六年四月汪精衛、陳獨秀聯合宣言與寧漢分裂經過〉,《革命文獻》,第17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57,頁137-145。
――,〈最近寄汪精衛書〉,收入郎醒石編,《革命與反革命》,頁81-90。
――,〈對汪精衛「舉一個例」的進一解〉,《文獻》(上海,1939),第3卷第8期,頁2-14。
――,〈讀了「汪精衛分共」以後的贅言(上中下)〉,收入郎醒石編,《革命與反革命》,頁91-124、125-135。
李占才等撰寫、黃美真主編,《日偽對華中淪陷區經濟的掠奪與統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監察員 會報告(上)》,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5-1996。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彙編》,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收入《中國現代史史料彙編》,第十五集。
李雲漢編,汪精衛,〈六月三日對中央政治會議之口頭報告〉,《抗戰前華北政局史料》(臺北:正中書局,1982),頁277-278。
李潔之,〈陳濟棠主粵始末〉,《傳記文學》(臺北,1996),卷68期2,1996年2月,頁29-41。
李樸生,〈踏勘中緬邊界的梁宇皋先生〉,《傳記文學》(臺北,1963),卷2期5,1963.05,頁25-26。
汪兆銘,〈汪兆銘等向四中全會預備會議提請蔣總司令復職文〉,《革命文獻》,第16輯,頁107-108。
汪精衛,〈自述〉,《東方雜誌》(上海,1934),卷31第1號,頁1-2。
汪精衛,〈金縷曲〉,《雙照樓詩詞藁》,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12。
汪精衛,《舉一個例》,上海:上海中華日報館,不知出版年。
沈雲龍、吳相湘,〈有關非常會議的重要史料〉,《傳記文學》(臺北:1979),卷35期5,頁24-26。
其謨,〈李德全陳璧君交惡事〉,《中外春秋》,1947年第30期,頁6。
金雄白,《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臺北:李敖出版社,1988。,
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編,《國民參政會紀實 1938-1948》,上卷,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
夏多布里痕原著、仲鳴譯,〈亞達麗的葬儀〉,《南華評論》(香港,1931),卷1期4,頁16-18。
孫雲年,〈公審陳璧君採訪記〉,《鍾山風雨》(南京:2002),2002年第6期,頁27。
徐天一,〈汪精衛的辭職與復職〉,《三民主義月刊》,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頁13-14。
旅歐雜誌社編、陳三井校訂,《旅歐教育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第3卷,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
馬嘯天、汪曼雲遺稿、黃美真整理,《我所知道的汪偽特工內幕》,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高平叔,《蔡元培年譜長編》,第二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99。
國民大會秘書處,《制憲國民大會代表略傳》,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出版年不詳。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編,《汪精衛賣國陰謀之總暴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崇璋,〈甘水橋炸彈案〉一文在《中華週報》(北京:1944),卷1期10,頁14-15。
康英夫,〈偽廷“慈禧”陳璧君〉,收入華東七省市政協文史工作協作會議編,《汪偽群奸禍國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頁64-75。
張江裁,〈銀錠橋話往圖記〉,《古今》,第4期,1931/6,收入蔡登山主編重印,《古今(復刻本)》(臺北:威秀經典,2016),(一),頁208。
張江裁編著,〈北京庚戌橋史考〉,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第25冊,頁899-901。
張江裁纂,《汪精衛先生行實錄》,南京,1943。
張競生等著、張培忠編,《愛情定則(現代中國第一次愛情大討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梁啟超、汪精衛等著、林志宏導讀,《革命的抉擇和挑戰:《民報》、《新民叢報》論戰選編》,臺北:文景書局,2015,收入黃克武、潘光哲主編,《十種影響中華民國建立的書刊》。
章裕昆,《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續編》,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1,第86輯。
莊河、司馬仙島,《北伐後之各派思潮》,北平:鷹山出版社,1930。
許少泉,〈我所了解的汪精衛――侍衛官十年雜記〉,收入華東七省市政協文史工作協作會議編,《汪偽群奸禍國紀實》,頁3-4。
陳公博,《苦笑錄》,香港:哈耶出版社,2009。
陳公博著、汪瑞烱、李鍔、趙令揚編註,《苦笑錄:陳公博回憶(1925-1936)》,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79。
陳公博著、蔡登山編,《寒風集》,臺北:秀威科技資訊有限公司,2013。
陳正卿,〈吳玉章拒斥陳璧君〉,《世紀》,2004年第3期,此處是轉載於《黨史博覽》(鄭州:2004),2004年第7期,頁26。
陳克文,〈南華日報與中華日報〉,收入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 1937-1952》,下冊,頁1293-1294。
陳克文,〈憶陳璧君與陳春圃〉,收入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 1937-1952》,頁1435-1445。
陳春圃,〈汪精衛集團投敵內幕〉,收入黃美真主編,《偽廷幽影錄――對汪偽政權的回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頁67-114。
陳紅民、方勇編,《胡漢民卷》,收入《中國近代思小家文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4。
陳恭澍著、劉原深校訂、傳記文學雜誌社編輯,《河內汪案始末》,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3。
陳錫璋,《廣州樞府史話》,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
陳曙風,〈“低調俱樂部”和“前奏曲”〉,收入黃美真、張雲編,《汪精衛集團投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頁192-193。
陳曙風,〈汪精衛投日前後側記〉,收入,政協廣東省廣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州文史資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1,第二輯。
陳璧君,〈與日本謀和我是現在僅存的罪魁禍首〉,收入黃美真、張雲編,《汪精衛集團投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頁446-448。
陳鵬仁譯著,《汪精衛降日密檔》,臺北:聯經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9。
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史研究室編,《汪精衛漢奸政權的興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曾仲鳴,〈太平洋上日美爭雄〉(香港,1931),卷1期15,頁14-17。
華東七省市政協文史工作協作會議編,〈前言〉,《汪偽群奸禍國紀實》,頁1。
費黎龍原著、冰如譯,〈蜜蜂與蠅〉,《旅歐雜誌》,第二期(1916),頁1-2。
雲南省檔案館編,《滇軍抗戰密電集》,出版地不詳,1995。
黃克武等訪問,《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訪問紀錄》,上、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上篇,
黃美真、姜義華、石源華著,《汪偽「七十六號」特工總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黃美真、張云等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黃美真、張云等編,《汪精衛集團投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黃美真、張云著,《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黃紹竑,《五十回憶》,杭州:雲風出版社,1945。
楊家駱主編,《鼎文版二十五史并附編五十種 》,臺北: 鼎文書局,1976,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楊愷齡撰編,《民國吳稚暉先生敬恆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收入王雲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三輯。
萬墨林,《滬上往事》,臺北:中外雜誌社,1973。
雷嘯岑,《卅年動亂中國》,上冊,香港:亞洲出版有限公司,1955。
雷嘯岑,《憂患餘生之自述》,臺北:傳記文學社,1982。
榮孟源主編,〈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記 節錄〉,《中國國民黨歷次黨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
趙志邦〈汪偽第一夫人陳璧君〉,《傳記文學》(臺北,1988),卷52期5,頁24-28。
趙席敻,〈訪談何重嘉(Cindy Ho)談陳璧君二三事〉,2017/3/21,上午10:30,地點:FOLIA Hotel大安。
劉文煥,〈追隨汪精衛的一段往事〉,《傳記文學》(1973),卷22期1,1973年1月,頁57-62。
影佐禎昭原著,《曾走路我記》(日文版),中文譯本是〈我走過來的路〉,收錄陳鵬仁譯著,《汪精衛降日秘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蔡仲德,《馮友蘭先生年譜初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蔡德金,《汪精衛生平紀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
蔡德金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汪偽巨奸》,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2。
蔡德金編、王升編,《汪精衛生平紀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
蔡德金編、李惠賢編,《汪精衛偽國民政府紀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蔡德金編註,《七十六號 : 汪偽特工總部口述秘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蔣中正,〈――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出席廬山第二次談話會講――〉,《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蔣中正,《西安半月記》,南京,正中書局,1937。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
蔣永敬,《胡漢民先生年譜》,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
談社英編著,《中國婦女運動通史》,南京:婦女共鳴社,1936。
鄧穎超,〈致宋美齡〉(1988年5月),收入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編,《鄧穎超書信選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頁366。
鄧駿捷、陳業東編校,〈微尚老人自訂年譜〉,《汪兆鏞詩詞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錢進、韓文寧,〈涉外主內的惡婦――陳璧君〉,《偽府群奸――汪精衛幕府》,長沙:嶽麓書社。2002。
薛蕙雅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原著、冰如譯,〈記路易十四逸事〉,《旅歐雜誌》,第一期(1916),頁1-2。
羅君強等著、黃美真編,《偽廷幽影錄——對汪偽政權的回憶》,上海:東方出版社,2010。
羅家倫主編、黃季陸、秦孝儀、李雲漢增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年譜》,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羅萃萃譯、周學蓮校,《戰敗前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譚伯魯,〈回憶先父譚熙鴻〉,《鍾山風雨》(南京:2009),2009年第6期,頁26。
譚伯魯,〈陳璧君阻擾我父親再婚的風波〉,《世紀》(上海:2004),2004年第5期,頁49。
譚清虛編,《汪主席訪日特刊》,東京:遠東月報社,1941。
關德懋,〈憶羅君強〉,《傳記文學》(1986),卷49期1,1986年7月,頁79-81。

木村英夫,《亜細亜再建秘録-敗戦前夜』》,東京都:不二, 2002。

広中一成著、今井貞夫資料提供、執筆,《日中和平工作の記録:今井武夫と汪兆銘•蔣介石》,東京都:彩流社,2013。
今井武夫原著、陳靖國譯,《支那事變の回想》,東京 : みすず, 1964。
西義顯著,《悲劇の證人:日華和平工作秘史》,東京:文獻社,1962。
西義顯原著、任常毅譯、蔡德金、謝秀忱校,《日華「和平工作」秘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田中香苗、村上剛,《汪兆銘と新支那》,東京:日本青年外交協會出版部,1940。
平野健編,《廣東之現狀》,廣東 : 廣東日本商工會議所,1943。
永松淺造,《新中華民國》,東京:東華書房,1942。
重光葵,《昭和の动乱》,東京都 : 中央公論社,1952。
夏文運,《紅塵萬丈――あゐ中囯人の証言すゐ日中事変秘錄――》,東京:株式會社現代書房,1967。


二、 專書

中、日文
卜正明著、林添貴譯,《通敵 : 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5。
王克文,《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臺北:國史館,2001。
王建朗,《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王曉華、張慶軍編著,《中原大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石源華,《陳公博全傳》,臺北縣:稻香出版社,1999。
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艾蓓,《叫父親太沉重》,臺北:圓神出版社,1994。
佟靜著,《宋美齡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
吳琴,《鄧穎超與何香凝》,北京:華文出版社,1998。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
李志毓,《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李珂,《陳公博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李盈慧,《抗日與附日 : 華僑、國民政府、汪政權》,臺北:水牛圖書,2003。
李海生、完顏紹元,《民國政壇的枕邊效應 夫人政治》,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學考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李燄生,《汪精衛戀愛史》,香港:萬友出版社,1961。
李飆編註,〈陳璧君〉,《漢奸恥辱史》,呼和浩特: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卓文義,〈宋美齡對空軍的情感與貢獻〉,收入胡春惠、陳紅民主編,《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頁423-439。
周世安著,《不負少年頭:汪精衛雙照樓詩詞稿揭密》,臺北: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
唐德剛著、中國近代口述史協會編,《民國史抗戰編:烽火八年》,臺北:遠流圖書公司,2014。
徐義宗、邵友保合譯,《日本之動亂》,香港:南風出版社,1954。
徐萬發,《宋慶齡與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2013。
高添強、唐卓敏編著,《香港日佔時期 1941年12月-1945年8月》,香港:三聯書店,1995。
張天任,《寧粵分裂之研究――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中壢:宏泰出版社,1992。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 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兼論黨人繼志述事》,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5。
張家鳳,《中山先生與國際人士》,臺北:秀威資訊,2010。
張紫葛,《在宋美齡身邊的日子》,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臺北:商務印書館,2017。
張靜星,《從革命女志士到頭號女漢奸――陳璧君傳記》,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
梁敬錞,《日本侵略華北史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 1931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新店市:國史館,1999。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陳三井編著,《民初旅歐教育運動史料選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4。
陳大為,《汪精衛大傳》,澳門:華文出版社,2010。
陳予歡編著,《民國廣東將領志》,廣州:廣州出版社,1994。
陳木杉,《從函電史料觀抗戰時期汪精衛治粵梗概》,臺北:學生書局,1996。
陳木杉,《從函電史料觀抗戰時期的蔣汪關係》,臺北:學生書局,1995。
陳木杉,《從函電史料觀汪精衛檔案中的史事與人物新探(一)》,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
陳正茂,《各擅風騷――民國人和事》,臺北: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
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臺北:成文出版社,2001。
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
程舒偉、鄭瑞峰,《汪精衛與陳璧君》,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程舒偉編著,《汪精衛與陳璧君》,長春:吉林文史,1988。
黃美真主編,《汪偽十漢奸 : 汪精衛 陳公博 周佛海 褚民誼 陳璧君 羅君強 王克敏 王揖唐 梁鴻志 李士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黃美真編著,《汪精衛傳》,臺北:國際文化,1988。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 二》,香港:三聯書店,2010。
楊天石,《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楊韻平,《汪政權與朝鮮華僑(1940-1945)――東亞秩序之一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雷鳴,《汪精衛先生傳》臺北:上海書店,1989。
廖夢醒,《我的母親何香凝》,香港:香港朝陽出版社,1973。
聞少華,《從烈士到漢奸:汪精衛傳》,香港:中懷書局,2013。
聞少華,《蔣介石的官場宿敵汪精衛》,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劉馥(F.F. Liu),梅寅生譯,《中國現代軍事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蔡登山,《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臺北:獨立作家,2015。
蔡德金,《汪偽二號人物陳公博》,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蔡德金,《汪精衛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蔡德金,《周佛海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蔡德金,《討逆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
蔡德金,《朝秦暮楚的周佛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蔡德金,《歷史的怪胎:汪精衛國民政府》,收入王檜林主編,《抗日戰爭史叢書 政治系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蔡德金、王松茂,《走向深淵:抗戰時期的汪精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蔡曉濱,〈陳公博一步臨淵萬事休〉,《巨流下的叛逆者:改變民初歷史的九位革命家》,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5。
蔣永敬,《多難興邦 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及國共的分合興衰 1925-1936》,臺北:新銳文創,2018。
羅久蓉,《她的審判:近代中國國族與性別意義下的忠奸之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譚天河,《汪精衛生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蘇慶華,《中山先生與檳榔嶼》,臺北:獨立作家,2015。

山田辰雄,《中囯囯民党左派の研究》,東京:慶応通信,1980。
上坂冬子,《我は苦難の道を行く:汪兆銘の真実》,東京都:講談社,1999。
土屋光芳,《汪精衛と民主化の企て》,東京都:人間の科学社,2000。
土屋光芳,《汪精衛と蔣汪合作政権》,東京都:人間の科学社,2004。
土屋光芳,《「汪兆銘政権」論 : 比較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による考察》,東京都:人間の科学社,2011。
杉森久英,《人われを漢奸と呼ぶ:汪兆銘伝》,東京都:文藝春秋,1998。
柴田哲雄,《協力‧抵抗‧沈黙 : 汪精衛南京政府イデオロギーに対する比較史的アプローチ》,東京都:成文堂,2009。

英文
Bate, Don. Wang Ching-Wei Puppet or Patriot. Chicago: Ralph Fletcher Seymour, 1941.
Boyle, John H..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1945: 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Brook, Timothy. eds, Documents on the rape of Nanking.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9.
Bunker, Gerald E.. The Peace Conspiracy Wang Ching-wei and China War 1937-194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Eastman, Lioyd E. ed., Chiang Kai-shek’s Secret Past The Memoir of His Second Wife Ch’en Chieh-ju.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Eastman, Lioyd E. ed., Chiang Kai-shek’s Secret Past The Memoir of His Second Wife, Ch’en Chieh-ju. Boulder :Westview Press, c1993.
Melby, John F. The Mandate of Heaven: Record of a Civil War.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8.
Reagan, Nancy., Novak, William. My Turn : the memoirs of Nancy Reagan. New York : Random House, 1989.


三、 期刊、專書論文
中、日文

尹瑤〈復制抑或再造:《南洋總匯新報》和《中興日報》論戰新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新加坡,2016),第1期,2016年3月,頁83-90。
方慶秋,〈福建事變述論〉,《歷史檔案》(北京,1983),1983年第1期,頁103-110。
王文鸞,〈抗戰中的宋美齡〉,《四川統一戰線》(重慶,2004),2004年第1期,2004年2月15日,頁30-32。
王克文,〈汪精衛最後之心情〉,《當代》(2000),第155-156期,2000年7-8月,頁44-63、112-125。
王軍,〈張學良與1932年南京政潮〉,《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封,1993),卷33期1,頁77-81。
王開林,〈誰遣東風誤一生――硬派角色陳璧君〉,《同舟共進》(廣州:2010),2010年第2010年第9期,頁54-58。
王睿,〈「九世班禪返藏」問題之研究(1923-1940)〉,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15。
王鍵,〈抗戰時期談灣拓殖株式會社對廣東、海南的經濟掠奪〉,《近代史研究》(北京:2011),2011年02期,頁78-84。
申曉雲,〈從「憲政」到「黨治」:孫中山「再造民國」思想轉換透視〉,收入麥勁生、李金強編著,《共和維新 : 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論文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3。
皮明勇,〈九世班禪返藏受阻與國民政府的治藏策略〉,《近代史研究》(北京:2000),2000年第4期,頁213-241。
石歆卉,〈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之研究(1924-192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刑建榕,〈汪精衛日記在上海發現——捐獻者朱氏夫婦受表彰〉,《檔案工作》(北京:1987),1987年12期,頁22。
朱德蘭,〈日汪合作與廣東省政府關係一個側面的考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臺北:1989),卷12期4,1989/12,頁631-655。
余英時,〈序一〉,收入汪精衛著、汪夢川註釋,《雙照樓詩詞藁》(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頁6-30。
呂芳上,〈兒女情長、英雄氣短: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收入熊秉真主編,《欲蓋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7,頁373-400。
呂芳上,〈凝聚抗戰共識――廬山談話會的召開〉,收入氏著,《民國史論》,下冊,頁1105-1173。
李依蓉,〈儼然在望此何人:秋瑾之國族與女性意識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李星祥、孟端星,〈新探汪精衛叛逃與龍雲〉,《求索》(2009),2009/12,頁226-228、195。
李細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歷史建構〉,《社會科學研究》(成都:2007),2007.5,頁147-152。
汪榮祖,〈書評:《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3期(2004),頁223-228。
沈雲龍,〈廣州非常會議的分裂與寧滬粵四全代會的合作〉,收入張玉法編,《中國現代史論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現公司,1982),第八輯,頁142。
孟昭庚,〈陳璧君服刑記〉,《文史月刊》(太原:2012),2012年地11期,頁5-12。陳大為,〈陳璧君人生的最後13年〉,《讀者文摘》(武漢:2012),2012年第7期,頁61-65。
邵銘煌,〈為薪?為釜?:汪精衛的生死抉擇〉,《民國人物與檔案》(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頁129-16。
唐靖,〈再論抗戰初期龍雲與汪精衛的歷史公案〉,《西南江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卷15期5,2014年9月,頁51-57。
徐吉村,〈地下戰場:戰時重慶國民政府與汪政權的暗鬥〉,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祝彥,〈大漢奸陳璧君其人〉,《黨史縱橫》(瀋陽:2006),頁49-55。
耕才,〈陳璧君獄中診治錄〉,《上海檔案工作》(上海:1994),1994年第5期,頁52。
馬振犢,〈「偶然」之中的必然――1926年中山艦事件性質論〉,《民國檔案》(南京:1999),1999年第4期,頁49-56、61。
張西曼,〈歷史回憶 賣國的低調俱樂部〉,《時與文》,1948年第3卷第22期,頁9。
張泉,〈陳璧君:枯萎的革命,流失的愛情〉,《看歷史》(成都,2011),2011年6月,頁32。
張順良,〈國民黨改組派與中原大戰〉,《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八期(高雄,2011),頁181-202。
張錦堂,〈動員婦女:國共兩黨在廣東省的婦女運動(1924-192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3月。
郭昌文,〈蔣借介石對地方實力派的研究(1928-14936)以勦共為主要視角〉,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11年4月。
陳大為,〈陳璧君人生的最後13年〉,《讀者文摘》(武漢:2012),2012年第7期,頁61-65。
陳紅民,〈《蔣介石日記中》的「約法」之爭〉,《史學月刊》(鄭州,2015),2015第4期,頁130-132。
陳紅民、傅敏,〈1935年汪精衛遇刺案――《蔣介石日記》解讀之二〉,《世紀》(上海,2009),2009年第6期,頁53-55。
陳幹,〈先母李勵莊簡歷〉,《陳公博詩集(增訂本)》,香港:作者自印,
陳幹,《陳公博詩集》,香港:自印出版,2013。
陳寧駿,〈民國時期的三大「母老虎」〉,《文史天地》(貴陽:2015),2015年第10期,頁50-51。
陳維博,〈為了和平與位未來的事業〉,收入,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上海 宋慶齡故居管理處編,《宋慶齡在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4。
陶恒生,〈譯序〉,《高宗武回憶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頁1。
陶泰來、陶恒生,《陶希聖年表初稿》(無出版資料),頁81-82。
陶琴熏,〈我家脫險的前後〉,《時代青年》(上海,1939),1940年第4期,頁45-48。
喻蓉蓉,〈宋美齡與振興復建醫學中心〉,收入胡春惠、陳紅民主編,《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頁408-420。
游鑑明,〈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臺北,1990.6),頁343-398。
辜嚴倬雲,〈序〉,《振興醫院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回顧 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7),v-vi。
馮兵,〈歷史中的陳璧君〉,《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新疆和田:2006),卷27期4,2006年7月,頁207-208。
黃克武,〈顧孟餘的政治生涯:從挺汪、擁蔣到支持第三勢力〉,《國史館館刊》(臺北,2015),第46期,2015年12月,頁124-126。
黃豔菊,〈日本侵略者對廣東的經濟掠奪與經濟統制〉,《廣東社會科學》(廣州:1996),1996第4期,頁82-85。
黃豔菊,〈抗日戰爭時期廣東經濟損失初探〉,《廣東史志》(廣州:1998),1998第2期,頁17-22。
楊天石,〈再論龍雲和汪精衛出逃事件――兼述龍雲的謊言與兩面行為〉,《戰時政治與外交》,收入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臺北:國史館,2015),頁385-417。
楊天石,〈再論龍雲與汪精衛出逃事件――兼與謝本書教授商榷〉,《探索與爭鳴》(上海,2015),2015年12期,頁43-53。
楊天石,〈龍雲與汪精衛出逃事件諸問題〉,《江淮文史》(合肥:2017),2017年第2期,頁24-50。
楊天宏,〈汪精衛為何接了孫中山的班〉,《報刊薈萃》(北京,2009),2009.03,頁79-80。
楊天宏,〈蘇俄與20年代國民黨的派別分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南京,2005),2005年第3期,頁86-96。
楊奎松,〈走向「三‧二O」之路〉,收入氏著,《國民黨de“聯共”與“反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頁97-126。
楊澤本,〈陳璧君終身被囚之謎〉,《四川統一戰線》(成都:2004),2004.9,頁26、47。
楊蕾,〈抗戰時期籌建西京陪都問題研究〉,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葉嘉瑩,〈序二〉,收入汪精衛著、汪夢川註釋,《雙照樓詩詞藁》(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頁31。
葛美榮,〈至死不認錯的女漢奸陳璧君〉,《檔案天地》(石家莊:2011),2011年第4期,頁36-37。
賈明慧,〈新加坡華僑革命報紙與新亥革命研究――以《中興日報》為中心〉,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廖廷建,〈試析陳璧君對汪精衛叛國投敵的影響〉,《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貴州:2002),卷20期2,2002年4月,頁48-49。
熊秋良、李玉,〈1936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權問題探析〉,《南京社會科學》(南京:2013),2013年第7期,頁130-137。李輝東,〈抗戰前十間知識界關於憲政問題的思考〉,湖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3年。
劉維開,蔣中正廬山談話會講話發表經過〉,《晉陽學刊》(太原,2014),2014年第3期,頁46-52、64。
鄭勇,〈蔣介石與福建事變〉,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5月。
蕭建杰,〈張學良與汪精衛的恩恩怨怨〉,《蘭臺世界》(瀋陽,2009),2009年第2期,頁32-33。
謝泳,〈關於中山艦事件研究中一件檔案的使用問題〉,《何故亂翻書:謝泳閱讀筆記》(臺北:秀威科技有限公司,2008),頁241-251。
謝曉鵬,〈汪精衛的《最後之心情》〉,《史學月刊》(2000),2000.03,頁67-71。
謝曉鵬,〈汪精衛與張學良關係之探討〉,《史學月刊》(鄭州:2009),2009年第9期,頁71-76。
羅久蓉,〈中日戰爭時期蔣汪雙簧論述〉,《新史學》(2004),卷15期3,2004年9月,頁42-99。
羅志田,〈國際競爭與地方意識:中山艦事件前後廣東政局的新陳代謝〉,《歷史研究》(北京,2004),2004年第2期,頁118-140、144-145。
羅敏,〈從對立走向交涉:福建事變前後的西南與中央〉,《歷史研究》(北京:2006),2006年第2期,頁41-61。
羅紹明,〈民國時期西藏政策研究――兼論涉藏事務中的藏族精英〉,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論文,2013,頁117-128。
羅萍,〈賣國遺跡.周佛海的「低調俱樂部」〉,《海風》,1946年第13期,頁6。



英文

Barrett, David P.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Wang Jingwei Government: Rural Pacification, the New Citizens Movement and the Greater East Asia War.”提交1990 年舉行于香港之「近百年來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
Barrett, David P. “State Creation in an Ideological Vacuum: The Wang Jingwei Regime in Nanjing, 1940-1945”,提交1996年舉行于夏威夷之美國亞洲學會年會論文。
Barrett, David P. “The Wang Jingwei Regime, 1940-1945: Continuities and Disjunctures With Nationalist China.”David P. Barrett and Larry N. Shyu eds., Chinese Collaboration with Japan, 1932-1945 : The Limits of Accommod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oorman, Howard L.. “Wang Ching-Wei China's Romantic Radica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79 No.4(Dec. 1964), pp. 504-525.
Brook, Tim. Collaboration: 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Chen, Jian-Yue. “American Studies of Wang Jinwei: Defining Nationalism.”World History Review, vol. 2 No.1(Fall 2004), pp1-33.
Lin, Han-sheng. “Wang Ching-wei and the Japanese Peace Efforts.” Ph 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67.
Shirley, James Robert. “Political Conflict in the Kuomintang: The Career of Wang Ching-wei to 1932.”Ph 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62.
Tao, Pao Chia-Lin. “The Role of Wang Ching-wei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Ph.D.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1971.
Tong, T. K. “Japan's Seduction for Peace with China During Wartime: The First Phase-the story of Gao Zongwu,”後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頁639-681。
Tung, La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12-2000. Translated by Barbara Law and Lily Xiao Hong Lee chief ed., Armonk, N.Y. ; London: M.E. Sharpe, c2003 p48-52.
Wang, Ke-wen. “The Kuomintang in Transition: Ideology and Factionalism in the‘National Revolution,’1924-1932 .”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1985.
四、 電子資源:

(劉宋)范曄,〈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後漢書》,「漢籍文獻資料庫」, http://hanji.sinica.edu.tw/。(檢閱時間:2018/6/4)
〈14年3月~14年6月圖書館勤工助學、志願者工作情況總結〉,《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http://www.sandau.edu.cn/tsg/33/3e/c1488a13118/page.htm。(檢閱時間:3/11/2018)
〈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竹內實,《毛澤東集》,1936年8月25日,頁6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春秋TIS資料庫」。
〈朱培德:孫中山為之主婚,蔣介石為其守靈,國民黨史上首例!〉,《鐵血網》,http://bbs.tiexue.net/post_3420080_1.html。(檢閱時間:2017/1/19)
〈何孟恒〉,《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zh/associates-cn/ho-mang-hang/。(2018/6/2)
〈呂春容〉,《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95%E6%98%A5%E8%8D%A3。(檢視時間:2018/6/2)
〈李峙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料庫」。
〈李銘〉,《上海辭典》,頁62-63,「近史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資料庫」。
〈汪文惺〉、〈何孟恆〉,《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zh/associates-cn/ho-mang-hang/。(檢閱時間:2018/1/19)
〈汪屺〉,《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AA%E5%B1%BA。(檢視時間:2018/6/2)。
〈沈崧〉,《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zh/associates-cn/shen-song/。(檢閱時間:2018/6/1)
〈沈鴻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料庫」。
〈林汝珩〉,《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zh/associates-cn/lin-ruheng/。(檢閱時間:2018/6/2)
〈南西雷根辭世 兩面評價在人間〉,《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307000989-260408。(檢閱時間:2018/6/4)
〈英媒:南西是雷根從政邁巔峰最大助力〉,《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6/3/7/n4656105.htm。(檢閱時間:2018/6/4)
〈夏文運〉,《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8F%E6%96%87%E8%BF%90。(2018/6/4)
〈孫鴻霖〉,《華人百科》,ttps://www.itsfun.com.tw/孫鴻霖/wiki-3220881-1508771。(檢閱時間:2018/1/19)
〈害死岳飛罪魁不止秦檜一人?岳王廟前秦檜夫婦跪像隱藏千百年的祕密•••〉,《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tw/n150055/害死岳飛 罪魁不止秦檜一人-岳王廟前秦檜夫婦跪像隱藏千百年的祕密•••.htm。(檢閱時間:2018/6/3)
〈振興介紹/創院理念〉,「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http://www.chgh.org.tw/chgh/about3.jspx。(檢閱時間:2017/6/26)
〈曹孟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料庫」。
〈陳國琦〉,《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wp-content/uploads/2014/11/wjw-wei-yuelang-bio.pdf。(檢閱時間:2018/6/2)
〈創院理念〉,《振興醫院》,http://www.chgh.org.tw/chgh/about3.jspx。(檢閱時間:2018/6/9)
〈黃溯初〉,《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6%BA%AF%E5%88%9D。(檢閱時間:2018/6/2)
〈葛光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料庫」。
〈葛光庭〉,「百度板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8%91%9B%E5%85%89%E5%BA%AD。(檢閱時間:2017/6/28)
〈劉蘅靜〉,「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commissionerInfo?id=1128&act=commit&expire=01&appdateId=0&as_sfid=AAAAAAVxCki6lhoJrE1YYT-vej16F9WM9AYQbVAgH1S4NTSUu8baxruy1-92W8GYG7_LPsqmbXGETeAbau_2RnyzWlKvvt0ITkYSAOnIb0ikdii2kmzy1leEWmITaHJZvkJeeY8%3D&as_fid=dfd9ba27e38f935fc71df49ab2e706de37c4cdc8。(檢閱時間:2017/6/28)
〈廣州市南武中學〉,《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5%B7%9E%E5%B8%82%E5%8D%97%E6%AD%A6%E4%B8%AD%E5%AD%A6(檢閱時間:2018/2/17)
〈廣州市執信學校〉,《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F%E5%B7%9E%E5%B8%82%E6%89%A7%E4%BF%A1%E4%B8%AD%E5%AD%A6(檢閱時間:2017/2/8)
〈鄧慕韓〉,《華人百科》 ,https://www.itsfun.com.tw/%E9%84%A7%E6%85%95%E9%9F%93/wiki-645939。(檢閱時間:2017/1/19)
〈鄭太朴〉,《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A4%AA%E6%9C%B4。(檢閱時間:2018/6/2)
〈魯依〉,《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6%98%93(檢閱時間:2018/2/28)
《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zh/about-cn/。(檢閱時間:2017/1/19)
《旅歐雜誌》,「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http://www.cnbksy.com/literature/literaturesearch/906075ec03daf1b84f88f7c45a37ca30。(檢閱時間:2017/2/2)。
何孟恒,〈陳璧君傳記張靜星著讀後感(1996)〉,《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wp-content/uploads/2016/01/wjw-ho-comments-cbj-bio.pdf。(檢閱時間:2017/2/26)
李志毓,〈汪精衛視野中的國民黨:《汪精衛「自傳」草稿》解讀〉,《東方歷史評論》,https://www.dailyfocus.cc/p/197796.html。(檢閱時間:2018/3/16)
汪文惺,「回憶汪精衛」,《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wp-content/uploads/2014/11/wjw-wei-yuelang-bio.pdf。(檢閱時間:2018/3/13)
郎倫友編,《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http://www.china50plus.com/%E4%B8%AD%E5%9B%BD%E6%96%B0%E9%97%BB%E4%BA%8B%E4%B8%9A%E7%BC%96%E5%B9%B4%E7%BA%AA%E4%BA%8B%E3%80%90127%E3%80%91%EF%BC%881938%E7%A7%8B10%EF%BC%89%E9%83%8E%E4%BC%A6%E5%8F%8B%E7%BC%96%E8%91%97/。(檢閱時間:2018/6/2)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近史所近代春秋TIS資料庫」。
高伐林,〈汪氏後人駁斥傳言:汪精衛「婚外戀情」真相〉,《北京新浪讀書》,http://books.sina.com/bg/funny/talent/20110129/185231595.html。(檢閱時間:2018/7/26)
陳璧君,〈我的母親〉,「陳氏家譜」,《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wp-content/uploads/2014/11/wjw-wei-yuelang-bio.pdf。(檢閱時間:2017/1/30),頁1-2。
曾仲鳴,《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wp-content/uploads/2014/11/wjw-wei-yuelang-bio.pdf。(檢閱時間:2018/1/19)
黃賢強,〈梁璧如――二十世紀初期檳城華人社會的領袖〉,《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檳城,1998),第2期,1998年12月,頁1-17。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Qc3PAgAAQBAJ&pg=PT132&lpg=PT132&dq=%E7%92%A7%E5%A6%82%E5%A5%B3%E6%A0%A1&source=bl&ots=FRLhX0U64P&sig=YEIwIdshlSayQCBBaWaqmrw4CfI&hl=zh-TW&sa=X&ved=2ahUKEwjLkJzmk7vbAhXDFJQKHbzkCF8Q6AEwBHoECAEQPw#v=onepage&q=%E7%92%A7%E5%A6%82%E5%A5%B3%E6%A0%A1&f=false。(檢閱時間:2018/1/19)
鄧媛雯、朱希,〈辛亥革命中的珠海女傑〉,《中國新聞網》,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overseamedia/chinesedaily/20110914/05182766437.htm。(檢閱時間:2017/12/2)
譚延闓,《譚延闓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1925年8月24日。

“Benito Mussolini”: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ito_Mussolini。(檢閱時間:2018/6/2)
“Galeazzo_Ciano”,WIKIPEDIA,
https://it.wikipedia.org/wiki/Galeazzo_Ciano。(檢閱時間:2018/6/2)
Chan,Cheong-choo. Memoirs of A Citizen of Early XX Century China, p91,《汪精衛網站》,http://wangjingwei.org/wp-content/uploads/2014/09/wjw-ccc-memoirs.pdf。(檢閱時間:4/15/20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