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戶外公共藝術與環境相融性之研究
作者:許寧珍
作者(外文):Ning-Chen Hsu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趙家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戶外公共藝術相融性創作媒材生態環境Outdoor public artsHarmonycreative mediacological environ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如果一件公共藝術無法比一棵樹那樣受人喜愛,那麼公共藝術的設置與否就有待評估。目前台灣公共藝術數量持續增加,部分作品長年來因地區環境的改變,和作品本身的質變,對環境產生的美化的影響須積極正視。藝術家選擇媒材的適地性、設置環境的適當性、以及對作品後續維護,這些都是影響日後城市整體環境之相融的因素。本研究方法以史料文獻調查、分析台灣戶外公共藝術與環境的關係,戶外公共藝術創作媒材的選擇,使用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比較。並由文獻回顧方式,分析理論並彙整戶外公共藝術的社會責任、以公共藝術美化的宗旨定義公共藝術四層次,具體提出四層次中的16項細則,以台灣獲獎作品分析評量和國際獲獎作品為比較,提出結果為台灣的作品大部分以單項作品的設置,以策展單位、設置單位、藝術家為主角,環境和民眾僅於配角。比對國際公共藝術獎的獲獎戶外作品,對於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生活性、社會性、教育議題以及重視精神議題的創作內容,這是值得台灣對未來戶外公共藝術的設置學習的方向。提出台灣公共藝術與環境相融之核心原則,有三個要項:一、積極的減少「人造公共藝術」的設施。二、戶外公共藝術重視與環境相融合的時代趨勢。三、破除戶外公共藝術的設置僅是一件作品座落於土地上的觀念
If a public art cannot compare to a tree in likability, then its worth needs to be reassessed.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are growing in Taiwan. The real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beautification of some of these installed works requires reassessment because of changing circumstances of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were installed, as well as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installations themselves. Artists choose the medium of their work based on location suitability, the propriety of the installation''s environment, and the ensuing maintenance of the work, but these are also long-term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harmony of the work and the shifting urban environment. This study uses a literature surve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door public art and its environment, the creative media chosen for outdoor public art,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atural materials and synthetic materials. This study uses a literature review to present an analytic account 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outdoor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The account distinguishes four levels of public art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public art beautifies space. Among the four levels, there are 16 distinct points to guide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that won awards in Tawan versus those that were awarded international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works from Taiwan are single-category designs, and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award committee, the commissioning party of the installation, and the artis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re rendered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Public art that won international awards shows more regard to perspectives that concern everyday life, to issues of social and educational importance and issue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Future designers of public art in Taiwan need to becom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This study offers three recommendations that address the core principle of outdoor public art in Taiwan and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1) Reduce "synthetic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2) Emphasize the trend that outdoor public art needs to attain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3) Reject the notion that outdoor public art installation is merely a piece of art placed on a tract of land.
參考文獻
一、外文部分
(一)書籍
Foster Hal(2011) Art since 1900 :modernism- antimodernism- postmodernism
London:Thames & Hudson
Harmon Katharine(2004), YOU ARE HERE,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Jane Jacobs(1992),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Vintage Books
Jan Gehl(2010), Cities for People, Washinggton:Isand Press
Ken Yeang and Arthur Spector(2011),Sustainable buildings-Design and construction;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 London :Black Dog
Martina Angelotti(2011), Pop art , Vercelli Enfield: White Star Publishers Group
UK:distributor
Marc Vokarer(1978),PARIS 1900,Pulished by Rizzol International.Inc.New York.
Naoki Mukoda(1990), Street Furniture,Published by Shuppan-Sha Ltd
Weidemann Christiane(2010), Leonardo da Vinci, Munich:Prestel(Art);
Postmodernism
(二)期刊論文
Ning-Chen Hsu(2016), A research rel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and activation of the Parks along Wu-Fu Road in Kaohsiung City, P613-619,HIGHER EDUCATION FORUM /Annu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s ,Japan
(三)網站
THE HUNTINGTON(http://www.huntington.org/)
The J.Paul Getty Museum(http://www.getty.edu/museum/about.html)

二、中文部分
(一)書籍
1、繁體書
La Vie編輯部著(2014),《漂流台東:手作、田園、海洋-35篇淬鍊理想生活的移往風景》,台北市:麥浩斯出版。
王林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
王錦堂、關華山(1999),《環境設計與行為因素》,台北:台龍書店出版。
王受之(2003),《城市史第一部有機城市》,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小仙著(2011),《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閣林國際圖書出版。
甘陽譯(2005),《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Ernst Cassirer原著(1944),台北市:桂冠圖書出版。
石昌杰、阮慶岳、業瑋莉等人著,阮慶岳策展,賴瑛瑛總策畫(2002),《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台北市:田園城市、台北當代藝術館出版。后德仟(1994),《巴塞隆納新藝術運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朱文一(1995),《空間符號.城市ㄧ種城市的設計理論》,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朱光潛(2003),《談美》台北市:晨星出版。
江添福等著(2010),《百水﹦Hundert Wasser》,台北市:藝術家。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著(2001),《2001年交通建設與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實錄》,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著(1998),〈公共藝術設置參考手冊〉,台北市:文化部出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台北市:文建會出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公共藝術操作手冊》,台北:文建會出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2016),《公共藝術年鑑》共19冊,台北市:文建會出版。
米多力著(2015),《四國•瀨戶內海跳島旅行中》,台北市:華成圖書
李中文譯,伍爾夫・麥耶(Ulf Meyer)(2011),《東京最有意思的建築物》,台北市:博雅書屋出版。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
李茶譯,原研哉著(2012),《白》,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李建盛著,《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2012,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余秋雨(2006),《藝術創造論》,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沙依仁著(2012),《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呂明、陳紅雯譯,Goble,F.G.原著(2006),《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宋伯欽譯, Kevin Lynch原著(2004),《都市意像THE IMAGE OF THE CITY》, 臺北市:臺隆書店。
邢春如著(2011),《世界艺术审美漫谈》,中國: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周焦郁寧主編(2013),《102年公共藝術年鑑》,頁228,新北市:文化部出版。
林文剛編,何道寬譯(2010),《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台北市:巨流
圖書公司出版。
林品章(2012),《設計學方法論》,台北,桑格文化出版。
林進財著(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志銘著(2014),《公共藝術‧主題閱讀》台北市:暖暖書屋出版。
林志銘(2009),《公共藝術的未來性II-環境與產業觀點之公共藝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林凱洛著(2013),《小島旅行 :跳進瀨戶內的藝術風景》,台北:啟動文化出版
於幼華著(2005),《台灣環境議題特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沈競辰(2004),《發現台灣老樹》,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洪明宏(2002),《情報視覺化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胡寶林(2006),《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馬向陽譯,尚-克里斯多夫•維耶(Jean-Christophe Vie′)原著(2010),《當蜜消失的那天》,台北市:天培文化出版。
夏紓編著(2008),《從古典到後現代:桂冠建築師與世界經典建築》,台北市:信實文化行銷出版。
姚孟吟譯,Catherinc Grout原著(200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台北市:遠流出版。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3),《相遇新高雄–海洋首都的蛻變與躍昇》,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出版。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2003),《高雄市公園地導覽手冊》,高雄市:高雄市政府出版。
高燦榮著(2012),《環境藝術論》,台北市:國家出版。
高行健著(2013),《創作論》,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佩芬譯,麥克・威肯著,(2017)《我們最快樂,Meik Wiking》台北: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出版。
畢恆達(2014),《空間就是想像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海野弘著,梁若琦譯(2007),《現代都市的美學記憶》,台北市: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海玲(1990),《台灣美術圖繪》,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郭中端、堀込憲二著(2004),《魚木求緣:景觀作品紀行》,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郭少宗箸(2005),《雕塑公園在亞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郭中人(2007),《空間視覺感知》,台北,曉園出版。
倪再沁(2008),《公共藝術觸擊》,台北,藝術家出版。
郭中端著(2014),《護土親水¬-郭中端與她心中美好的台灣¬》台北市:本事文化出版。
許晉福譯,Edward Hoffman原著(2000),《人性探索家馬斯洛:心理學大師的淑世旅程》,台北市:社會人文叢書。
梁永斐策畫、黃健敏主編(2016),《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得獎專輯》台北市:文化部。
黃才郎著(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黃鐵嶼著(1994),《洛杉磯市中心的重建與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承令著(2005),《感人的紀念性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海鳴著(2006),《藝術在城市街道上的日常工作》,台北:台藝術館出版。
黃才郎、王玉齡策劃(2007),《公共藝術年鑑.民國九十五年》,臺北市:文建會出版。
黃才郎著(2007),《2007第一屆公共藝術獎得獎作品圖錄》台北市:文建會。
黃才郎著(2009),《2009第二屆公共藝術獎得獎作品圖錄》台北市:文建會。
陳建昌編著(1999),《美術鑑賞》,台北:高立圖書出版社。
陳明珠著(2006),《身體傳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瓊花著(1999),《藝術概論》,台北:三民圖書出版。
陳穎彬著 (1993),《紅配綠畫童年》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陳秉璋、陳信木著(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市:桂冠出版。
陳英德、張彌彌合著(2008),《菲特烈﹦C. D. Friedrich》台北:藝術家。
曾曬淑(1999),《思考=塑造:Joseph Beuys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台北市:南天出版。
曾旭正主編(2009),《讓藝術貼近社會走入社區》台南市: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曾曬淑主編(2006),《去國家化與在國家化?Beuys<七千棵橡樹>與日耳曼紀念碑橡樹與德意志的精神圖像藝術與認同》台北市:南天圖書出版。
張傳琳(2013),《正向心理學》,台北,洪葉文化出版。
張書豹總編輯、黃健敏主編(2014),《2014第四屆公共藝術獎專輯》,新北市:文化部出版。
張仁福著(2003),《環境科學導論》,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張新仁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叢書出版。
張雅梅譯,齋藤英俊文,穗積和夫插畫,穗積和夫於(2007)《桂離宮 :日本建築美學的祕密》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張雲程策畫(2012),《2012第三屆公共藝術獎得獎作品圖錄》台北市:文化部。
張書豹總編輯、黃健敏主編(2014),《2007第四屆公共藝術獎得獎作品圖錄》台北市:文化部。
廖瑾瑗著(2001),《四季・彩妍・郭雪湖》,台北市:雄獅美術。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建築》,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熊秉明(1999),《關於羅丹-日記擇抄》,台北市:雄獅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龍冠海 (1974),《社會學》,台北市:三民出版。
2、簡體書:
潘力、金江波主编(2014),《地方重塑=Lcao Remodeling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解读1》,中国上海市:上海大学。
潘力、金江波主编(2014),《地方重塑=Lcao Remodeling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解读2》,中国上海市:上海大学。
金江波主编(2015),《地方重塑=Place Pemaking:两岸三地公共艺术政策解读》,中国上海市:上海大学。

(二)論文、期刊
莊元妤著(2002)《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電腦遊戲行為與創造力、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寧珍(2011),〈當代藝術觀點提供皮影戲永續經營啟示之研究〉,設計學研究,特刊,頁168-183,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出版。
許寧珍(2018),〈戶外公共藝術的永續性評量方法研究-以樹木為主體的公共藝術為例〉,設計學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一期,頁23-45,頁168-183,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出版。
許寧珍(2011),〈高雄市五福公園公共景觀潛藏質變與永續再生之研究〉,景觀論壇學術研討會,台中市:東海大學。
許寧珍(2012),〈透過記憶圖像以兒童描繪通學街道來探討創造力之研究〉,台灣教育研究學會,高雄市:中山大學。
許寧珍(2018),〈戶外公共藝術融合於環境中再造永續理念之研究〉,2018文化與休閒學術研討會-文化與休閒的創新樂活永續,台東市:台東大學

(三)網站
TACPS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Cultural Policy Studies:http://tacps.tw(王志弘2015發表譯文,網路日期: April 10, 2018)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國民幸福指數的第六項環境品質2017年11月26日)。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http://www.dgbas.gov.tw,〈國民幸福指數的第六項環境品質〉2017年11月26日)

三、感謝攝影照片提供
林舜龍拍攝《跨越國境-潮》,P128
洪世杰拍攝《鮪來東港》,P75
盧順清拍攝《屏東縣潮州鎮綠蔭隧道》,P10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