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眾身顯影:臺灣小說疾病敘事意涵之探究(1929~2000)
作者:林秀蓉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高雄:春暉
集叢:文學研究叢刊;30
ISBN:9789866327872
主題關鍵詞:臺灣小說現代小說文學評論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陳國偉(20091000)。夢遊、迷途與瘋癲--臺灣當代小說中的醫/病空間。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105-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振念(20051200)。郁達夫小說中的病態美學。文與哲,7,315-3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幸謙(19980400)。重讀〈金鎖記〉:鐵閨閣與雙重人格的儒家瘋女。人文中國學報,5,189-2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妃儀、蔡篤堅(20030500)。烏腳病與小兒麻痺症的隱喻在臺灣。中外文學,31(12)=372,94-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秀蓉(20050700)。與白色瘟疫搏鬥的眾生相--鍾理和疾病書寫探析。高雄文化研究,259+261-2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冬梅(2008)。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肺病隱喻與性別象徵。晉陽學刊,2008(4),113-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定(2006)。肺結核與郁達夫小說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7(3),116-119+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素因(20080400)。禁錮與瘋狂--袁瓊瓊小說《春水船.瘋》之研究。臺灣文學評論,8(2),172-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車紅梅(2005)。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疾病情結」--以魯迅、巴金、曹禺的創作為例。文藝爭鳴,2005(1),7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姜彩燕(2007)。疾病的隱喻與中國現代文學。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4),8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俊飛(2008)。駁雜與悖離:中西「瘋癲」文化義涵的衍變。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4(6),24-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宮愛玲(2007)。病痛的抒寫與病房的隱喻--論新時期文學的「病房寫作」現象。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87-89+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郝永華(2008)。《疾病的隱喻》與文化研究。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4),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程桂婷(2007)。噬血的狂歡--試論現代小說中肺病意象的隱喻意義。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7,2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蓋琦紓(20071200)。《紅樓夢》中的疾病書寫--林黛玉的病情敘事與隱喻。高醫通識教育學報,2,35-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偉誠(19950800)。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24(3)=279,141-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曉風(20030500)。古典小說中所安排的疾病和它的象徵。中外文學,31(12)=372,26-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靜禪(2008)。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思坊(2010)。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欣倫(2003)。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毓麗(2006)。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卓軍(1998)。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琬貽(2005)。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蓉(2009)。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尤卓慧、岑秀成、夏民光、秦安琪、葉劍青、黎玉蓮(2005)。探索敘事治療實踐。臺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志清、劉紹銘(2010)。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anser, Susan Sniader、黃必康(2002)。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毅衡(1988)。「新批評」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紀大偉(1997)。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季廣茂(2002)。隱喻理論與文學傳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炳惠(1983)。文學的信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Kristeva, Julia、張新木(2001)。恐怖的權力:論卑賤。北京:新知.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經緯(1998)。中外醫學交流史。湖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Martin, Wallace、伍曉明(1990)。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Plato、郭斌和、張竹明(1997)。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Wellek, Rene、Warren, Austin、王夢鷗、許國衡(1976)。文學論。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Lukes, Steven、林葦芸(2006)。權力:基進觀點。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Toombs, S. Kay、邱鴻鐘、陳蓉霞、李劍(2000)。病患的意義--醫生和病人不同觀點的現象學探討。青島:青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林建國(1989)。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Deleuze, Gilles Louis René、周穎、劉玉宇(2001)。尼采與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芬伶(20070000)。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縣中和市:INK印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莊永明(19980620)。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Scholes, Robert、劉豫(1994)。文學結構主義。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Shilling, Chris、謝明珊、杜欣欣(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2)。瘋癲與文明。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許俊雅(1995)。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作(2005)。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Corraze, Jacques、陳浩(1992)。同性戀。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Magezis, Joy、何穎怡(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念群(2006)。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Escarpit, Robert、葉淑燕(1990)。文學社會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Moi, Toril、陳潔詩(1995)。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Strathern, Andrew J.、王業偉、趙國新(1999)。身體思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Foucault, Michel、林志明(1998)。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Foster, George M.、陳華、黃新美(1992)。醫學人類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明珠(20060000)。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體論述的研究實踐。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Bal, Mieke、譚君強(1995)。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8)。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上環:香港同志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欣倫(20040000)。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良松、郭洪濤(1990)。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Smart, Barry、蔡采秀(1998)。傅柯。臺北:巨流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金元浦(2002)。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幸謙(2003)。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勝崑(1992)。醫學、心理、民俗。臺北:橘井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生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古繼堂(1996)。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伍寶珠(20010000)。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臺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楊儒賓、何乏筆(2004)。身體與社會。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恪(2006)。現代小說技巧講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許琇禎(2001)。臺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Iser, Wolfgang、霍桂桓(1988)。審美過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賴俊雄(20080000)。傅柯與文學。臺北:書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朱立元(1989)。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Turner, Bryan S.、謝明珊(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Irigaray, Luce、李金梅(2005)。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陳定家(2011)。身體寫作與文化症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Hall, Stuart、徐亮、陸興華(2003)。表徵--文化表像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建盛(2002)。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Cottingham, John、林雅萍(1999)。笛卡兒。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斑(2004)。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甯應斌(20040000)。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汪民安(2004)。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O'Neill, John、張旭春(1999)。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栗山茂久、陳信宏(2001)。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White, Michael、Epston, David、廖世德(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Freud, Sigmund、金星明(2000)。歇斯底里症研究。台北市:知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彭瑞金(1995)。臺灣文學探索。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行政院衛生署(1995)。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蘇芊玲(19960000)。不再模範的母親。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黃美娥(20040000)。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沛(2004)。隱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楊翠(19930000)。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6)。認同與差異。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簡瑛瑛(19970000)。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Bonnewitz, Patrice、孫智綺(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堂課。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胡亞敏(1994)。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王宏志(1994)。文學與政治之間。臺北:東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杜聲鋒(199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林秀蓉(2011)。從蔣渭水到侯文詠--臺灣醫事作家的現實關懷。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劉紀蕙(199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Freud, Sigmund、葉頌壽(1999)。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Jung, Carl Gustav、馮川、蘇克(1997)。榮格文集:讓我們重返精神的家園。北京:改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周國平(2001)。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周慶華(20050000)。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陳鼓應(1966)。悲劇哲學家•尼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黃金麟(1997)。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楊大春(2007)。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世界文學編輯委員會(2012)。身體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Nietzsche, Wilhelm、張念東、凌素心(2005)。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Harding, Jennifer、林秀麗(2000)。性與身體的解構。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Foucault, Michel、沈力、謝石(1980)。性史。臺北:結構群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王雅各(1999)。性層關係:性別與社會、結構。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王銘銘(1998)。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Bell, Daniel、趙一凡、蒲隆、伍曉晉(1989)。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臺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西川直子、王青、陳虎(2002)。克里斯多娃--多元邏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Gilbert, Sandra、Gubar, Susan、張京媛(1995)。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張苙雲(2002)。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陳勝崑(1992)。中國傳統醫學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陳勝崑(1983)。論中國歷史上的疾病。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劉亮雅(2006)。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許俊雅(1997)。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張珣(1989)。疾病與文化。臺北市: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顧燕翎、鄭至慧(19990000)。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Johnson, Allan G.、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劉紀蕙(20040000)。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葉舒憲(1999)。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Gros, Frédéric、龔卓軍、楊凱麟、何乏筆(2006)。傅柯考。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Freedman, Jill、Combs, Gene、易之新(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夏鑄九、王志弘(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范行準(1986)。中國醫學史略。中醫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陳芳明(1994)。典範的追求。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譚光輝(2007)。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Sontag, Susan、刁曉華(2000)。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陳芳明(20110000)。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