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文化治理觀點解析鹿港鎮的城市紋理變遷之研究
作者:何益賢
作者(外文):HO YIHSIEN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丘昌泰
彭俊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文化治理文化政策文化觀光城市紋理鹿港鎮Cultural GovernanceCultural PolicyCultural TourismUrban TextureLugang Tow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紋理變遷是社會生活的重要軌跡,文化積累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文化統治時期,城市的興衰與第一部門的政治力息息相關,當文化治理蔚為趨勢,文化成為治理手段,第二部門的經濟力與第三部門的社會力的參與即成為當代多中心治理的重要一環。
鹿港昔日身為台灣第二大城,發展過程呈現出台灣中部的移墾狀況,本研究以文化治理的觀點,根據文化治理機構設立與重要政策頒佈,依序劃分為文化建設時期、文化自主時期、多元文化時期三個時期,並從人、生活、空間與政治力、經濟力、社會力的相互影響,對於鹿港的城市紋理變遷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當代鹿港可謂成也觀光敗也觀光,市場的介入讓昔日引以為傲的傳統紋理正急速消逝,政策的研擬已不再是居民的社會生活而是偏重於迎合觀光的需求,外來人口持續的遷入已逐漸稀釋對於鹿港的城市認同,研究發現以下幾點:
一、從文化統治到多元文化時期,政治力的影響逐漸減弱。
二、文化經濟的日益蓬勃,傳統紋理的加速離析。
三、公民意識的覺醒與居民對社會生活的妥協。
彙整研究過程與結果,本研究分別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提出以下政策建議,期盼作為鹿港以及相仿背景的城市在文化治理與後續城市發展的參考依據。
一、對於中央政府的政策建議:
(一)鼓勵高等教育學研單位與地方緊密合作。
(二)官方與民間合作設立社會企業,對於街區進行多元化經營管理。
(三)借鏡文創城市監測制度,結合國內特色城市推動城市策略結盟。
(四)參考ECoC制度,遴選國內文化城市。
(五)各部門培養跨領域專業人才,作為橫向聯繫的溝通橋樑。
二、對於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議:
(一)盤點老屋屋況與產權調查,分類造冊以定期追蹤掌握老屋狀況。
(二)建立老屋認養制度,號召企業參與老屋修復與維護。
(三)強化中山路沿街立面規範,研擬獎勵制度以鼓勵重現立面風貌。
(四)審視鹿港街區南北發展不均問題。
(五)成立產銷平台,強化福鹿秀生活圈的產業連結、創造內需市場。
Texture changes are important tracks of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cultural dominance, the rise and fall of a c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first sector. When cultural governance becomes a trend and culture becomes a means of governa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economic power of the second sector and the social power of the third sector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multi-center governance.
As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in Taiwan in the pas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ugang showed the status of reloc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central Taiwa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the promulgation of important policie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in order: the period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period of cultural autonomy, and the period of multicultur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life, space an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orces, it analyzes the urban texture changes of Lugang.
The study found that contemporary Lugang Town can be said to have suc-ceeded because of tourism, but also failed because of tourism.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commerce, the traditional texture that was proud of in the past is rapidly disappearing.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is no longer the social life of residents but focuses on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tourism. The continuous im-migrant population has gradually diluted the urban identity of Lugang Town. The study found the following points:
1.From the period of cultural dominance to the period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power has gradually weakened.
2.With the growing prosperity of the cultural economy,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textures is accelerating.
3.The awakening of civ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mpromise of residents to social life.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ult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respec-tively, hoping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Lugang and cities with similar back-grounds in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subsequent urban development.
1.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1)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encouraged to work closely with local governments.
(2)The government and the civic groups cooperate in setting up social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diversifie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blocks.
(3)Refer to The Culture and Creative Cities Monitoring system to pro-mote urban strategic alliances combining cities with domestic characteristics.
(4)Refer to the ECoC application system to select cultural cities in Tai-wan.
(5)Cultivate cross-field professionals in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s a communication bridge for horizontal connections.
2.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local governments:
(1)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 and ownership of the old houses and record the results as the basis for regular tracking.
(2)Establish an adoption system for old houses and call on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old houses.
(3)Strengthen the specification of building facades along Zhongshan Road, and develop an incentive system to encourage the reproduction of build-ing facades.
(4)Examine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south street profile in Lugang.
(5)Establish a platform to strengthen the industrial connection of Fuluxiu Life Circle and create a domestic demand market.
壹、中文文獻
于文秀(2013)。〈葛蘭西哲學與當代批評理論的文化轉向〉,《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6期,頁125-142。new window
尤增輝(1980)。《鹿港三百年》。台北市:戶外生活。
方孝謙(2019)。〈臺北再生計畫中的政治論述:初階的葛蘭西霸權〉,《新聞學研究》,第140期,頁81-125。new window
王本壯(2007)。〈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3期,頁18-21。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期刊》,第52期,頁121-186。new window
王志弘(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市:群學。
王志弘(2014)。〈文化治理的內蘊衝突與政治折衝〉,《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2卷第4期,頁65-109。new window
王志弘、高郁婷(2019)。〈臺北市藝文場所轉變的空間政治:基礎設施化的視角〉,《地理研究》,第70期,頁1-31。new window
王志剛(2010)。〈多中心治理理論的起源、發展與演變〉,《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頁33-35。
王良行(2000)。《鹿港鎮志經濟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王杰、強東紅譯(2016)。《文化、治理與社會,托尼. 本尼特自選集》(原作者:Tony Bennett)。上海市:東方。
王嘉棻(2009)。《漳泉客三系移民與彰化平原媽祖廟》。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學新(2011)。〈從辜顯榮與送迎總督活動談本島人士紳在官方儀式中的角色〉,《臺灣文獻》,第62卷第4期,頁 281-345。new window
王靜雯(2012)。《鹿港魯班公宴對地方工藝產業影響之研究》。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颺(2010)。〈多中心治理理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10卷第5期,頁96-99。
丘昌泰(2020)。《文化行政與政策》,初版。高雄市:巨流。new window
丘昌泰(2022)。《公共政策:基礎篇》,第六版。高雄市:巨流。
石振國(2011)。〈從科技治理體系觀點省思新竹科學園區的治理困境〉,《政策研究學報》,第11期,頁207-236。new window
石蘭梅(2002)。《論商代的王權及其發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朱景鵬(2012)。〈政府組織改造回顧與展望〉,《檔案季刊》,第11卷第1期,頁4-17。new window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18)。《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核定本)》。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文化部(2018)。《訂定「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補助作業要點」》。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文星(2000)。《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吳文星(2012)。〈辜顯榮與鹿港辜家之崛起〉,《國史研究通訊》,第2期,頁29-35。
吳松江、張文定譯(1991)《文化與社會:1780-1950》(原作者:Raymond Henry Wil-liams)。北京市:北京大學。
吳金鵬(2004)。〈清代蚶鹿對渡晉江史蹟調查〉,發表於「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縣政府,10月30日。
吳彥明(2011)。〈治理「文化治理」:傅柯、班奈特與王志弘〉,《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頁61-72。new window
呂育誠(2005)。〈地方治理意涵及其制度建立策略之研究-兼論我國縣市推動地方治理的問題與前景〉,《公共行政學報》,第14期,頁1-38。new window
宋餘俠、胡雅芳(2013)。〈公共治理與行政院組織體制及職能調整〉,《公共治理季刊》,第109期,頁117-145。
李昭容(2011)《鹿港意樓》。台中市:晨星。
李柏諭(2010)。〈跨域公共事務的管理邏輯:治理演化的類型分析〉,《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頁1-39。
李琦華、林峰田(2008)。〈台灣聚落的空間結構與社會脈絡研究〉,《建築學報》,第65期,頁45-62。
李德華編(2001)。《城市規劃原理》。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
李繼賢(1985)《鹿港諺語釋說》。彰化縣: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
汪文聖(2019)。《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胡塞爾‧海德格‧鄂蘭的倫理、政治與宗教哲學》,初版。台北市:聯經。new window
周志龍,辛晚教(2013)。〈都市文化與空間規劃芻議〉,《都市與計劃》,第40卷第4期,頁305-323。new window
林水波(2003)。〈剖析政黨輪替早熟症〉,《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9期,頁56-66。
林玉茹(2007)。〈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內地的帆船貿易〉,《新史學》,第18卷第2期,頁61-102。new window
林玉茹(2012)。〈由私口到小口: 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輯於林玉茹(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台北市:中央研究院,頁135-167。new window
林厚成(2013)。《從英國發展創意產業的經驗談本市建構文化創意城市之作為》。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林盈華(2006)。《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中街道紋理之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芬(2004)。〈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6卷第1期,頁117-150。new window
林會承(1985)。《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再版。台北市:明文。new window
林會承(2014)。〈臺灣聚落的類型與構成〉,《臺灣學通訊》,第79期,頁4-7。
邱上嘉、張燕琳(2001)。〈歷史街屋維護後再使用之環境行為研究-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為例〉,《大葉學報》,第10卷第1期,頁1-12。new window
俞敏浩(2018)。〈全球治理中的日本、中國與東亞國際關係〉,《全球政治評論》,第63期,頁29-64。new window
俞懿嫻(2000)。〈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教育的困境〉,《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1卷,頁233-262。new window
施添福、陳國川、林會承(2000)。《鹿港鎮志地理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孫善豪(2002)。〈價值形式與統治形式:對社會契約論的一個馬克思式的理解〉,《思與言》,第2期,頁47-83。new window
徐明福(2003)。《彰化縣縣定古蹟鹿港隘門調查研究暨修護計畫》,初版。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
張炳楠(1967)。〈鹿港開港史〉。《台灣文獻》,第19卷第1期,頁38-39。
張勝彥(2000)。《鹿港鎮志政事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曹春平(2004)。〈閩南與鹿港傳統市街之比較〉,發表於「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縣政府,10月30日。
梁志輝、鍾幼蘭(2001)。《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再現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第35期,頁81-99。new window
梁衍強、王禧揚(2009)。〈公司治理理論研究〉,《山東紡織經濟》,第2009卷第1期,頁92-93。
莊仲黎譯(2020)《十八個地理座標看世界史:從文明發源、民族、政治、軍事和帝國,到殖民、貿易和全球化,探討各地的發展與交流歷程,拼出世界史的全貌》(原作者:Ewald Frie)。台北市:臉譜。
莊英章(2000)。《鹿港鎮志氏族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許育典(2006)。〈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2期,頁1-42。new window
許雪姬(2000)。《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許嘉勇(2004)。〈鹿港許厝埔十二庄的聯庄基礎-同氏族的社群結構〉,發表於「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縣政府,10月30日。
許瑩瑩(2015)。〈清前期閩台郊行及其商貿網路〉,《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期,頁74-78。
連樹聲譯(2005)。《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郭思餘譯(2012)。《研究方法 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原作者:Neuman, L. W. )。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允勇(2011)總編輯。《鹿港日茂行》,初版。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
陳仕賢(2008)。《鹿港不見天街傳奇》,初版。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
陳光瑩(2009)。《臺灣古典詩家洪棄生》。台中市:晨星。
陳炎正(2004)。〈鹿港開港與日茂行之歷史考察〉,發表於「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縣政府,10月30日。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25-36。
陳昭英(1992)。〈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頁54-92。
陳昭瑛(1992)。〈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地理研究》,第21卷第2期,頁54-92。new window
陳清僑編(1997)。《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化研究計畫。
陳曉林譯(2000)。《西方的沒落》,初版。台北市:遠流。
陳鸞鳳(2007)。《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單文經(2000)。《鹿港鎮志教育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單霽翔(2007)。〈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發展路徑辯析〉,《文藝研究》,第3期,頁41-53。
程良雄(2001)。〈文化中心(局)的設立與改制〉,輯於國家圖書館(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台北市:國家圖書館,頁39-41。
黃文彬、莊翰華(2004)。〈台灣早期河岸市街空間結構模式建構之研究〉,發表於「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縣政府,10月30日。
黃秀政(2000)。《鹿港鎮志沿革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黃秀政、陳靜寬(1997)。〈清代鹿港的防務與官治組織〉,《文史學報》,第27期,頁165-191。new window
黃俊銘(2006)。《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之研究》。桃園市: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敏君(2006)。《以古文書見證鹿港空間更迭》,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翔瑜(2012)。〈古物保存法的制定及其施行困境(1930-1949)〉,《國史館館刊》,第32期,頁41-83。new window
黃瑞茂、曹羅羿(2004)。〈城市治理與歷史風貌再現-鹿港個案〉,發表於「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縣政府,10月30日。
黃麗蓉(2007)。《走出「文化沙漠」:戰後高雄市的文化建設(1945-200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楊勝(2002)。《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桃園市: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楊雯雲(2009)。《眷村空間紋理與建築形式變遷之研究-以台南履鋒東村為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市:亞太。
葉大沛(1997)。《鹿港發展史》,初版。彰化縣:左羊。
廖又生(1995)。〈文化中心組織地位之初探〉,《博物館學季刊》,第9卷第1期,頁87-92。new window
廖世璋(2002)。〈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建築與規劃學報》,第3卷第2期,頁160-184。new window
廖凰玎(2014)。〈文化治理思維之轉變與文化法規之變遷〉,《思與言》,第52卷第3期,頁265-304。new window
彰化縣政府(1985)。《變更鹿港福興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書》。彰化縣: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02)。《變更鹿港福興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彰化縣: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09)。《鹿港鎮都市發展綱要計畫》。彰化縣: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12)。《中華民國100年彰化縣政府統計年報》。彰化縣: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14)。《變更鹿港福興主要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暨都市計畫圖重製第一階段)書》。彰化縣: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17)。《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第二次推動委員會暨第三次地方說明會計畫歷程》。彰化縣: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主計處(2012)。《中華民國100年彰化縣統計年報》。彰化縣:彰化縣政府主計處。
翟文中(2019)。〈黑船事件〉,《海軍軍官季刊》,第36卷第4期,頁58-61。
趙永茂(2008)。〈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5期,頁3-15。new window
趙雅博(1989)。〈從文化內容看人生的意義〉,《哲學與文化》,第16卷第2期,頁64-72。new window
劉以德(2014)。〈文化節慶與區域發展:以2008年歐洲文化之都英國利物浦為例〉,《全球政治評論》,第48期,頁151-178。new window
劉坤億(2003)。〈全球治理的理想與現實〉,《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1期,頁20-56。new window
劉俊裕(2013)。〈文化基本法:一份學界參與文化立法的紀實與反思〉,《國家與社會》,第13期,頁67-112。new window
劉俊裕主編(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 : 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初版。高雄市:巨流。
劉為光(2016)。〈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街廓與巷弄紋理保存再生之探討〉,《都市與計畫》,第43卷第2期,頁143-155。new window
劉淑爾(2011)。〈鹿港普渡謠所隱含的多層面價值〉,《興大中文學報》,第30期,頁77-92。new window
諸葛正(2000)。《鹿港鎮志藝文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諸葛正(2003)。〈鹿港木工藝產業的歷史變遷過程-以相關史料文獻解析為中心〉,《設計學報》,第8卷第1期,頁97-112。new window
諸葛正(2011)。〈鹿港傳統工藝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藝術與文化論衡》,第2期,頁17-28。
賴志彰(2004)。〈鹿港市街歷史變遷之介面研究〉,發表於「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縣政府,10月30日。
賴裕鵬、聶志高(2008)。〈鹿港鎮中山路「騎樓式」街屋平面構成之研究〉,《設計研究》,第8期,頁186-191。
戴寶春(2000)。《鹿港鎮志交通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魏玫娟、湯京平(2017)。〈文化資產治理與公民參與:大陸培田古民居的案例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21卷第1期,頁113-156。new window
蘇彩足(2013)。〈我國公共治理之挑戰與因應〉,《公共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52-60。

貳、日文文獻
井口貢、望田友加(2018)。〈地域文化政策の実践と展望 : 滋賀県近江八幡市仲屋町を事例として〉,《同志社政策科学研究》,第19卷第2期,頁147-156。
安東つとむ(2014)。〈誰が,どんな思いで,誰に残すのか--市民運動にとって市民活動資料とは何か〉,《大原社会問題研究所雑誌》,第666期,頁43-52。
佃信雄(2004)。〈小樽のまちづくり〉,《日本不動産学会誌》,第18卷第2號,頁56-61。
堀川三郎(2001)。〈場所と空間の社会学〉,《社會學評論》,第60卷第4號,頁517-534。
奥平忠志(1976)。〈港湾と都市の変遷--小樽の場合〉,《東北地理》,第28卷第2號,頁124-130。
奥平忠志、南時久(1966)。〈北海道の港湾都市4つの比較研究〉,《東北地理》,第18卷4號,頁62-69。
渡邊操(1936a)。〈小樽市人口の地理學的研究(一)〉,《地学雑誌》,第48卷第4號,頁154-163。
渡邊操(1936b)。〈小樽市人口の地理學的研究(二)〉,《地学雑誌》,第48卷第5號,頁227-239。

參、英文文獻
DG Education Youth Sport and Culture (2009). 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 the road to suc-cess From 1985 to 2010. Luxembourg,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ECOTEC (2009). “Ex-Post Evaluation of 2007 and 2008 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 Final Report.” Lincolnshire, England: ECOTEC.
Garcia, B., R. Melville, and T. Cox (2008). Impacts 08, Creating an Impact: Liverpool’s Expe-rience as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Liverpool, England: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Gathen, C., W. Skoglund, and D. Laven (2020). “The 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City Bran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w Metropolitan Perspectives, May 26-28, Mediterranea University, Reggio Calabria, Italy.
Isar, Y. R. (2015). “Culture in EU External Relations: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1(4): 494-508.
Mark, G. C. (2013). “The ‘Liverpool Model(s): Cultural Planning, Liverpool and Capital of Culture 2008.”,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9(2):162-18.
Minichiello V., R. Aroni, E. Timewell, and L. Alexander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outh Melbourne, Australia: Longman.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Rosenau, N. J. (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Global Govern-ance, 1(1):13-43.new window
Stobart, J. (2002). “Culture Versus Commerce: Societies and Spaces for Elites in Eighteenth-Century Liverpool.”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8(4):471-485.
Wiechman, T. (2007). “The future of shrinking cities: Problems, patterns, & strategie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Paper presented at between spectacular projects and pragmatic deconstruction, February 8, Berkeley University, CA.

肆、網路文獻
石萬壽(2009)。〈施琅〉,《台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15,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周蜀秦(2006)。〈城市的愛與哀愁—當代中國地級城市規劃批判〉,《現代城市研究》,網址:http://rdbk1.ynlib.cn:6251/Qw/Paper/310447,檢索日期:2022年1月20日。
荒野泰典(2012)。〈(第四回)“四個口”與長崎貿易--為了重新思考近世日本的國際關係〉,《東亞中的日本史--中世紀、近世紀篇》,網址:https://www.nippon.com/hk/features/c00104/#,檢索日期:2022年2月1日。
張仁傑(2009)。〈文化中心〉,《台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5406,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張珣(2020)。〈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從反杜邦到反核四,地方環保運動常請「媽祖」支持〉,《The New Lens關鍵評論》,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9389,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2日。
張溎壕(2010)。〈全國民俗才藝活動─鹿港觀光週〉,《彰化新聞天地》,網址:https://blog.xuite.net/cy9425/twblog/178022325,檢索日期:2022年2月1日。
陳碧琳(2000)。〈文化霸權與公共藝術的關係--以鹿港『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為例〉,《Culturezone.tw》,網址:http://culture-zone.blogspot.com/2007/08/blog-post_919.html,檢索日期:2022年2月5日。
黃世孟(2010)。〈台灣都市計畫令〉,《台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878,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0日。
維翰(2009)。〈日治時期〉,《台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6003,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戴柏芬(2021)。〈從萎縮都市到折疊都市:在城市變老變小之際,重新思考城市再生可能〉,《台北村落之聲》,網址:https://www.villagetaipei.net/Post?PId=15181,檢索日期:2021年10月20日。
戴寶村(2001)。〈國姓爺的歷史與傳說〉,《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址: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0430,檢索日期:2022年5月1日。
謝明玲(2011)。〈鹿僑--台灣企業的猶太人〉,《天下雜誌392期》,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002997,檢索日期:2022年5月20日。
鍾秀雋(2022)。〈角頭、廟會與地方社會—臺灣民間的實相與融匯〉,《台灣學系列講座》,網址:https://wwwacc.ntl.edu.tw/public/Attachment/23181447260.pdf,檢索日期:2022年4月1日。
OECD (2004).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200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org/corporate/ca/corporategovernanceprinciples/31557724.pdf. Ac-cessed date: Oct 16, 2021.
OECD (2015). G20/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org/daf/ca/Corporate-Governance-Principles-ENG.pdf. Accessed date: Oct 16, 2021.
Rathode, N. (2021). Hippodamus of Miletus. Retrieved from: https://alchetron.com/Hippodamus-of-Miletus. Accessed date: Feb 26, 20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