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八榮八恥」議題宣傳之研究
書刊名:廣告學研究
作者:王毓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Yu-li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1
頁次:頁35-64
主題關鍵詞:八榮八恥網際網路傳媒商業化宣傳Eight Honors & Eight DisgracesThe internetMedia commercializationPropagand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5
  • 點閱點閱:47
期刊論文
1.李美華(20051000)。從國際新聞流通理論探討臺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內容之轉變(1988-1999年)。新聞學研究,85,111-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郝曉鳴、李展(20011000)。傳播科技對中國大陸傳媒體制的挑戰。新聞學研究,69,95-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毓莉(20070700)。網路論壇與國家機器的碰撞:從三個新聞事件看大陸網路論壇對公共性的實踐。新聞學研究,92,37-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毓莉(19980700)。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經營之影響。新聞學研究,57,27-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忠黨(20080000)。序言:傳媒的公共性與中國傳媒改革的再起步。傳播與社會學刊,6,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東陽(2002)。做好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茂政(1989)。宣傳的成長。新聞學研究,4,418-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曉軍(2006)。對構建對外宣傳新型運行機制的思考。銅仁地委黨校學報,6,6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官秀成(2006)。高校思想政治課凸顯'八榮八恥'榮辱觀教育探析。欽州學院學報,21(5),6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武園萍(2006)。論公務員精神與'八榮八恥'。江西行政學院學報,8(3),2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志君(2006)。'八榮八恥'對社會主義媒介規範理論的指導意義。中國廣播電視學刊,5,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曹蓓蓓、潘 鵬(2006)。歷史的必然 時代的召喚─論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理論探索,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國祥、錢兆華(2007)。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文化思考。理論探索(社會科學版),9(2),1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中剛(2006)。社會主義社會主導價值觀的新概括和新闡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4),113-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鄧益平(2002)。關于地方新聞宣傳的幾點思考。新聞界,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遲成勇(2006)。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探析。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1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韓振峰(2007)。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天中學刊,22(4),3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Boyd-Barrett, O.(2004)。Judith Mille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propagandmodel。Journalism Studies,5(4),435-449。  new window
19.Hachigian, N.(2001)。China’s cyber strategy。Foreign Affairs,80(2)。  new window
20.文選德(1988)。新聞宣傳:舉好旗導好向服好務。中國記者,2,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章 紅(2006)。運用愛國主義影片對大學生進行八榮八恥教育。電影評介,16,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黃玉波(2005)。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關於中國傳媒產業科學發展觀的思考。武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毓莉(1997)。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台薰(1981)。中共宣傳策略之研究(1921~949),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曉平(2008)。和諧社會的輿論環境研究,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姿君(2007)。中共新聞圖片宣傳策略之研究:以1995-2005 年〈人民日報〉為例,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子宏(2002)。江澤民時代中共意識型態變遷之研究—以「三個代表」為例,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Jowett G. S.、O’Donnell V.(1999)。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國家統計局課題組(1994)。加快發展我國第三產業的研究報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ynch, Daniel C.(1999)。After the Propaganda State: Media, Politics, and "Thought Work" in Reformed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Herman, Edward S.、Chomsky, Noam(2002)。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New York: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5.毛澤東(1969)。毛澤東選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untington, Samuel P.、Berger, Peter L.、王柏鴻(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ernays, Edward(1928)。Propaganda。NY:Horace Liveright。  new window
8.何川(19940000)。中共新聞制度剖析。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志弘、周金福(編譯); Baran, S. J. and Davis, D. K.(2001)。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二版)(Masscommunication n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2nd ed. )。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韓運榮、喻國明(2005)。輿論學:原理、方法與應用。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uzek, A.(1964)。How the communist press works。New York。  new window
12.Clews, J. C.(1966)。Communist propaganda techniques。New York。  new window
13.Doob, L. W.(1956)。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外交新常態?以主題及網絡建模技術探索中共Twitter外交的戰狼溝通策略
2. 從文化霸權論中共對新聞傳播體系的管控
3. 國際新聞的在地連結:以臺灣報紙「恐怖攻擊」報導為觀察
4. 網絡UGC、公權力衝突議題與傳媒公共性:中國大陸市場化報紙常規化使用網絡UGC之研究
5. 中國大陸報業記者新聞勞動與績效管理之研究--以都市報與晚報為例
6. 1978年以來中國傳媒體制改革觀念演進的過程與機制--以“市場化”為中心的考察
7. 新聞的公共性、專業性與有機性--以“民主之春”、延安時期新聞實踐為例
8. 中國微博的傳播結構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以「宜黃強拆事件」、「《南周》新年獻詞事件」為例
9. 第三種論壇:體制性網絡空間的公共性透視--以蘇州“寒山聞鐘論壇”為個案
10. 當中國夢遇見網際網路:一種創新宣傳模式的升起?
11. 「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中國大陸2011年溫州動車追撞事件網路意見表達與政府回應
12. 宣傳邏輯與市場邏輯--新媒體時代中國新聞倫理的「兩難困局」
13. 政策企業家在網路論壇中的議題框架:以番禺焚燒發電廠事件中的「江外江論壇」為分析
14. 網路時代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分析與反思:以微軟MSN公益捐助計畫為例
15.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