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市場經濟對中共政治傳播影響研究
作者:汪子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朱言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政治傳播大眾傳播新聞自由市場經濟中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5
論文摘要
中國大陸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繼之在1992年實施市場經濟體制;由於這些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否會導致中共治傳播的變化,是本論文研究旨趣所在。由於市場經濟引進相當程度的經濟自由,然而在政治上卻保守依舊,這使得中共掌控大眾傳播媒介作為「黨的喉舌」,執行黨國體制下的政治宣傳發生了結構化的困境。保守的政治如何與自由的經濟相處對話?既然當局取銷了對傳媒的財政補貼,消費者決定了傳媒的興衰,那麼傳媒應該向誰負責?要做誰的喉舌?
在探討中共政治傳播課題時,本研究參考Denis McQuail的建議,將政治傳播結構分為政治結構、經濟結構與技術結構三個部分探討。另外,將社會成員中的政治傳播決策者(國家機器)、政治傳播中介者(媒介機構)與政治傳播訊息接收者(人民群眾)視為結構中的行動者來觀察,而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釐清以下問題:
(一)市場經濟期間發生的結構變化,國家機器採取何種行動?
包括政治傳播政策、國家機器運作的行動。
(二)市場經濟期間發生的結構變化,媒介機構採取何種行動?
包括傳媒機構的商業化、競爭擴張與創新制度行動。
(三)市場經濟期間發生的結構變化,人民群眾採取何種行動?
包括政治參與、新聞自由策略與意見自由市場等。
(四)行動是否導致結構與行動者的繼續改變?朝什麼方向改變?
本論文的研究取徑,包括導入國家發展理論(theori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的見解,和A. Giddens的結構化(structuration)理論。導入國家發展理論,是因為中國大陸在現代化過程中伴隨而來的諸多結構性問題,包括經濟發展與公民政治參與的需求,與國家發展理論相關理論有相符的部分。而導入結構化理論的原因,則是出於論文撰述時的設計。
中共為了因應傳媒的市場經濟規律,調整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傳統政治傳播思想,成為要兼顧「政治宣傳」與「經濟利益」二者;這樣的改變影響了政府調控的力量與政治傳播的內容表現。大陸傳媒市場化中的受到許多政治因素的影響,但是大眾傳媒市場化的發展使得經濟利益與政治管制出現扞格。
政治、經濟與技術的環境結構影響了政治傳播的結構,即政治傳播的政策與制度,既有的政經結構是政治傳播結構的前提,兩個結構具有連續性,而市場經濟促使計劃經濟時期的結構都發生了變化。在變化發生的前後加以比較,在結構制約與行動回應的交涉的領域中,將傳媒機構視為行動者,觀察其能動性,主要介紹的是報業機構、廣電機構和新媒介。
依照大陸政治傳播運作的實況,中共政權視報紙與廣播電視為最要的政治傳播工具。新媒介互聯網(internet)在大陸被稱為「第四媒介」,互聯網的特殊性是它不僅讓訊息接收者純然作為被動的收訊者,還可以讓訊息接收者成為主動對外傳播的行動者,為中共政治傳播帶來了新的衝擊,也成為人民突破中共新聞封鎖的傳播技術。
在結構變化下,人民出現了政治參與的需求,這是植基於現代化發展後出現的「人權」主張。但是中共當局將「人權」解釋為「生存權」是不完全的,因為人權必須植基於「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與意見自由市場。而訊息接收者(消費者)要求政權賦予更多、更開放的新聞內容,正是要求政治參與的行動之一。
空間結構的變化,使中共的統治更遭到挑戰,這種可能是全社會發生的質疑,亦不復封閉空間結構時期的易於整肅與阻止。而這一切都與市場經濟的結構變化有關,因為人民正在成為市場中擁有能力的消費者。
從歷史變遷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恢復市場」的內涵不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而是社會結構的一次非常深刻的轉化和變遷。市場化是一個包括著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和社會所有領域變化的社會歷史變遷過程,其內涵及意義都是非常豐富。本研究除了對「喉舌論」做微觀的檢驗以外,也以國家發展理論、國家中心論的角度來檢驗與市場經濟制度下政治傳播出現的變化。
市場經濟將中國大陸原有的「單一黨派媒介體制」推向演變;以往中共是以政治掌控和經濟調配控管傳媒,但是一旦當傳媒機構進入市場以後,就開始與「消費者」發生供需與交易可能性,以市場為導向時,中共政治傳結構就由新的結構化主導了政傳播的運作,但仍然是在國家主導的意識型態之下進行的。中共政治傳播制度在經濟管制層面出現了弱化現象,宣傳化的政治傳播制度正在採取「擦邊球」的方式放寬,只要不挑戰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傳媒經濟活動相關的制度將向更符合市場經濟自由化的規律發展。而這樣的變化會隨著傳媒機更深化的市場性格,將會影響中共政治傳播朝更開放的方向發展。
關鍵字:政治傳播、大眾傳播、新聞自由、市場經濟、中共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一)著 作
于亞博、陳秀梅編,2001,《黨的基層宣傳工作手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央電視台,2000,〈世紀的歷程,五十年的成就:中央電視台〉,《中國廣播電視年鑒》。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年鑑社出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3 ,《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6,《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8,《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組織部課題組編,2001,《2002-2001中國調查報告: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2002,《2002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中國時報系記者群,1989,《北京學生運動50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中國新聞年鑑社編,1996,《中國新聞年鑑》1996年版,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中國新聞年鑑社編,1997,《中國新聞年鑑》1997年版,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中國新聞年鑑社編,2000,《中國新聞年鑑》2000年版,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甘惜分,1993,《新聞學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甘 棠編著,1989,《中國大陸順口溜》(續集),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
文 矩譯,1981,《當代各種主義》,台北:龍田出版社。
文 聿,1993,《中國左禍》,北京:朝華出版社。
方漢奇,2002,〈法輪功與互聯網〉,張國良、黃芝曉主編《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方曉紅,2002,《大眾傳播與農村》,北京:中華書局。
王振中主編,2002,《中國轉型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王思聯、姚江,2001,《部隊基層政治思想工作百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軍濤,2002,〈名辭整理及解釋〉收於周陽山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上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尹繼佐,200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編,2001,《共產黨宣言與全球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白沙洲,2001,《中國二等公民:當代農民考察報告》,香港:明鏡出版社。
白 鋼、趙壽星,2001,《選舉與治理:中國村民自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全國人大法工委編,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江澤民,1991,〈關於黨的新聞工作的幾個問題〉,《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2001,《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田心喻譯,1991,《文化霸權》,台北:遠流出版社。
田聰明,1997,〈在第三次廣播影視法制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廣播電視年鑑》1997年版。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行政院新聞局編,1991,《大陸地區大眾傳播媒體及其管理機構概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編,1995,《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朱立紅,2000,《機關黨的基層組織工作手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朱言明 ,1993,《中共改革開放與民生主義》,台北:黎明文化。
成 美、童 兵,1993,《新聞理論教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何 川,1994 ,《中共新聞制度剖析》,台北:正中書局。
何 舟、陳懷林編著 ,1998,《中國傳媒新論》,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何曉星,2003,《破解中國初期市場經濟之謎:社會主義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分析新框架》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余家宏、寧樹藩、徐培汀、譚啟泰編 ,1984,《新聞學簡明詞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良棟,2001,《第三波與21世紀中國民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李良榮,1992,《中國報紙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李金銓,1987,《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出版社。new window
李連江主編,2001,《村委會選舉觀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慎之,1998,〈也要推動政治改革〉,董郁玉、施濱海編《政治中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李 康、李 猛譯,1998,A.Giddens著《社會的構成》,北京:三聯書店。
李義平,1999,《中國的經濟過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媒體與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李鐵映,2001,《論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
沈世緯 ,1994,《新聞理論與新聞改革》,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冷紹哲、廖維滿、鄒本仁主編,1990,《機關黨的工作手冊》,瀋陽:白山出版社。
林子儀,1993,《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出版社。new window
林森鴻,1993,〈兩岸媒體交流:中共十四大後大陸報業的機制轉型之研究〉,黃天中、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林毅夫等,1995,《中國的奇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陽山,1994,〈媒體在兩岸談判中的角色與影響〉,《媒體與兩岸談判》,台北:財團法人台北論壇基金會。
周陽山,1997,〈政黨與政黨體系〉,《政治學新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陽山主編,2002,《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周鴻鐸,2000,〈21世紀廣播電視經營管理策略與方向〉,袁軍、蔡念中主編,《21世紀兩岸廣播電視發展趨勢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周鴻鐸、胡傳林、邢建毅,1997,《傳媒經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金耀基,1993,《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邱澤奇,1997,〈鄉村選舉與村鎮組織關係〉,收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孟 建,2000,〈中國大眾傳播事業的發展與中國社會民主化過程〉,袁軍、胡正榮主編《面向21世紀的傳播學研究:中加傳播學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吳信訓主編,2001,《都市新聞傳播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敬璉,1992,〈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于光遠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卑根源、唐麗君、張 怡,2000,〈關於有效發揮收視率作用的調研報告〉,《中國廣播電視年鑑》2000年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年鑑出版社。
邵培仁主編,2002,《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宣傳學和輿論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祝基瀅,1986,〈大眾傳播與民主政治〉,馬起華主編《主義與傳播》,台北:黎明文化。new window
胡正榮,2000,〈大陸廣播電視媒介管理運行體系創新研究〉,袁軍、胡正榮主編《面向21世紀的傳播學研究:中加傳播學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胡正榮等譯,2000,Vincent Mosco原著,《傳播政治經濟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胡正榮,2001,〈我國廣播電視媒體的競爭與創新〉,黃升民、丁俊杰主編《營銷、傳播、廣告新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胡 鈺,2001,《新聞與輿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胡 蘭,2001,《網絡傳播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胡瑋珊譯,2002,查爾斯•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原著,《市場不只一隻手》,台北:新新聞。
胡耀邦,1985,〈關於黨的新聞工作〉,刊於《中國新聞年鑑1985年》,北京:中國新聞年鑑出版社。
胡 繩主編,1999,《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俞可平,2001,《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俞松年,1989,〈怎樣看待新聞立法:關於我國新聞立法的討論綜述〉,《中國新聞年鑑1989》,北京:中國新聞年鑑出版社。
晁平主編 ,2001,《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高尚全,1992,〈加快改革步伐,盡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于光遠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高尚全,1992,《論計劃與市場》,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高雲才、張大昕,1996,〈上海地區報紙情況調查報告〉,中宣部新聞調研小組編《中國報業總量結構效益調查》,北京:新華出版社。
唐 弦,2000,〈我們如何面對新世紀受眾〉,《中國廣播電視年鑑2000》,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年鑑社。
袁 軍、龍 耘、韓運榮,1999,〈我眼中的廣告和廣告學:訪問丁俊杰〉,《傳播學在中國:傳播學者訪談》,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姬 斌主編,1998,《國務院機構改革概覽》,北京:新華出版社。
時正新主編,2002,《中國社會福利與社會進步報告200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徐瑞青,2000,〈如何用收視率指導節目調整和改版〉,劉建鳴、胡運芳主編《收視率透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揚智,1995。new window
孫旭培,1993,《新聞學新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燕君,2002,《報業中國》,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
孫際鐵,2002,《中國傳媒:當代最具影響的傳媒人訪談錄》,珠海:珠海出版社。
馬立誠、凌志軍,1998,《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浦興祖等,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店。
陶世明、金文雄,2000,〈世紀的歷程,五十年的成就:廣播電視事業〉,《中國廣播電視年鑑》,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年鑑社出版。
梁 祝,2002,《中國經濟:後發優勢與超趕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梁 衡,2000,〈新中國新聞事業50年:新中國報業50年〉,載於《中國新聞年鑑》2000版,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國防部情報局編,1987,《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情報局。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著,2000,《大陸流傳的順口溜》第二集,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國家統計局編,2000,《中國統計摘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郭超人,1997,《喉舌論》,北京:新華出版社。
郭慶光,1999,《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天榮譯,1977,《東歐各共黨政權》,台北:黎明文化。
黃升民、丁俊杰主編,2001,《中國廣電媒介集團化研究》,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黃升民、丁俊傑,2001,《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黃升民、丁俊杰主編,2001,《營銷、傳播、廣告新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黃 旦,2001,《新聞傳播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黃 勇,2000,〈新中國新聞事業50年:新中國電視事業50年〉,載於《中國新聞年鑑》2000版,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黃瑞剛、楊 成 2000 〈論我國新聞界腐敗現象產生的根源及加強新聞自律的重要性〉,張海鴿主編,《電視廉政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陳一筠譯,1990,《發展社會學》,台北:久大文化。
陳力丹編,1988,《新聞學小詞典》,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
陳力丹,1999,《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陳浙閩主編,2000,《村民自治的理論與實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陳崇山、弭秀玲,1989,《中國傳播效果透視》,瀋陽:瀋陽出版社。
陳崇山、孫五三主編,1997,《媒介、人、現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曉寧,2000,〈試論新媒體〉,《中國廣播電視年鑑》2000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年鑑社。
陳懷林、陳韜文,1998,〈鳥籠裡的中國新聞自由〉,收於何舟、陳懷林編著,《中國傳媒新論》,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陳韜文、朱立、潘忠黨主編,1997,《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香港:鑪峰學會。
陳 憲,1994,《市場經際濟中的政府行為》,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陸 瞱、趙民主編,2002,《當代廣播電視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陸學藝等著 1997 《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陸學藝,2002,《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陸學藝主編,2002,《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曹 鵬,1999,《中國報業集團發展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
彭懷恩,1990,《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new window
彭懷恩編譯,1992,《社會學:Q & 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彭懷恩,2001,〈序文〉,編於林文益譯《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new window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new window
喬明甫、翟泰豐主編,1991,《中國共產黨建設大辭典1921-199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閔大洪,2000,〈中國網絡傳播研究現狀及前瞻〉,袁軍、胡正榮主編《面向21世紀的傳播學研究:中加傳播學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閔 琦等著,1995,《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童 兵,1992,《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童 兵,2000,《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童 兵、林 涵,2001,《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童燕齊,1997,〈公民社會與中國政治〉,《政治學新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程世壽,1997,〈中國新聞傳媒與中國企業關係論〉,收於陳韜文、朱立、潘忠黨主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香港:鑪峰學會。new window
程恩富主編,2000,《當代中國經濟理論探索》,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程超澤,2002,《中國經濟:崩潰還是成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張文正主編,1991,《黨的領導概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張多馬編著,1995,《大陸新聞事業概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張振華,2000,〈國際傳播的現勢與前瞻〉,劉繼南主編《國際傳播:現代傳播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海潮主編,2002,《廣告競爭》,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喻國明,1993,《中國新聞業透視》,河南:人民出版社。
喻國明,2000 《媒介的市場定位:一個傳播學者的實證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喻國明,2000,〈略論資本市場與傳媒產業結緣的機遇、操作方式與風險規避〉,袁軍、胡正榮主編《面向21世紀的傳播學研究:中加傳播學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新聞出版總署計劃財務司編,2002,《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匯編》1999-2002,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葉 青、袁東亮,1998,〈城市電視台新聞改革應走「大新聞」之路〉,葉家錚、袁東亮、王忠玲主編《城市台電視新聞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楊永華,2003,《市場導向型經濟增長理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楊光宇等譯,2000,《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圖書。
楊 波主編,2000,《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簡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楊思迅,1987,〈社為制約簡論:誰影響傳播〉,《中國新聞年鑑198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開煌,1992,〈海峽兩岸新聞事件報導之比較研究:個案之分析〉,大陸事務暨政策研究基金會主編《新聞媒體與兩岸交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楊開煌,1996,〈兩岸定位問題研究〉,收於王家英、孫同文編《兩岸關係的矛盾與出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楊開煌,2002,〈基層民主發展〉,收於周陽山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上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楊偉光、李東生主編,1999,《新聞聯播20年》,北京:三聯書店。
鄒 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趙建民,1997,《當代中國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趙穗生,1992,〈國弱民強現象論:當代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變動分析〉,周雪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寧樹藩,1995,〈信息觀念與大陸新聞學研究〉,《中國大陸新聞傳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傳播研究中心。
熊自健,1989,《義大利共產黨的歷史道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厲以寧,1992,〈市場經濟體制與資源配置〉,于光遠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編輯部編,1956,《列寧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1958,《列寧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195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1969,《毛澤東選集》1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 197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 1972 《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 1977 《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 1985 《新聞學基礎》,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 1987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編 1990 《中國廣播電視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鄭伯燻等編譯 1990 《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鄭貞銘 1999 《中外新聞傳播教育》,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 謙 1987 〈對文化大革命發生原因的再認識〉,收於《十年後的評說:文化大革命史論集》,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歐國政、王宗雲、李剛主編 2000 《政治機關工作實踐指南》,北京:長征出版社。
潘家慶 1987 《發展中的傳播媒介》,台北:帕米爾書店。
劉世定、丁元竹主編 1997 《走向21世紀的中國社會問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志祥 1998 《中央通訊社的轉型》,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劉燕南 2000 〈電視收視率的引入:觀念、應用與教育〉,袁軍、胡正榮主編《面向21世紀的傳播學研究:中加傳播學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劉崇儀、丁任重主編,2003,《WTO與中國經濟》,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劉華蓉,2001,《大眾傳媒與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軍寧,1998,《共和•民主•憲政》,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衛元理,2000,〈1999年新華社業務發展概況〉,《中國新聞年鑑》2000版,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閻志民主編,2002,《中國現階段階級階層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蕭雪慧,1998,〈不可迴避權力制衡〉,董郁玉、施濱海編《政治中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聶崇信、朱秀賢譯,1989,《民主概論》,香港:商務印書館。
魏永徵,2002,〈當前新聞改革的一條底線〉,張國良、黃芝曉主編《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簡惠美譯,1989,A. Giddens原著,《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凃爾幹、韋伯》,台北:遠流出版。
龐建國,1994,《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蘇紹智,1998,《十年風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蘇紹智,2001,《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蘇紹智,2002,(中共意識型態論),周陽山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上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二)期 刊
丁俊杰,1999,〈媒介經營,大勢所趨〉,《現代傳播》總號第96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1999,〈把夢想變為現實: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的五十年〉,《新華文摘》250期。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理論調研組,2001,〈正確認識收入差距現象,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新華文摘》272期。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毓莉,1998,〈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經營之影響〉,《新聞學研究》第57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甘惜分,1990,〈四十年前功與過:對晉綏日報土地改革宣傳的反思〉,《新聞學論集》第14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尹韵公,2001,〈黨與黨報〉,《新聞與傳播研究》第8卷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尹 鴻,2002,〈傳媒研究如何面對傳媒實踐〉,《現代傳播》總號第114期。北京:廣播電視學院出版社。
北京之春編輯部,2003,《北京之春》雜誌總號117期,2003年2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2001,《大陸工作簡報》合訂本,第9輯。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朱羽君、殷 樂,2001,〈寰球同此涼熱:新聞現場直播〉,《現代傳播》總號第111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江青松,2001,〈當代中國兩次改革的主要特點及歷史經驗〉,《新華文摘》252期。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建武,1990,〈試論輿論形成過程及其非民主因素〉,《新聞學論集》第14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呂 萌,2001,〈從《直播中國》看電視現場直播觀念的演變〉,《現代傳播》110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汪子錫,2003,〈互聯網與「新聞調控」之衝突:以南京毒殺案新聞封鎖為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年2月。
汪子錫,2003,〈中共「三個代表」與文化霸權〉,《中共研究》第37卷第3期,2003年3月。
李 鵬,1998,〈加強輿論監督是報紙走向市場的推助器〉,《新聞戰線》1998年第10期。
杜耀明,1994,〈從路線革新到體制批判:中國大陸新聞自由觀的漸變歷程〉,《新聞學研究》第49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周小普、劉 展,2001,〈中國廣播的網上發展及制約因素〉,《現代傳播》總號第110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范青松,1998,〈論進一步發揮輿論監督在反腐敗鬥爭中的作用〉,《新聞戰線》1998第12期。
施 建,2002,〈論試行報刊發行代理制〉,《現代傳播》總號第114期。北京:北京廣播電視學院出版社。
吳 鳳,2001,〈1995-2000:中國網絡媒體發展報告〉,《現代傳播》總號第110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邱宏輝,1998,〈對中國大陸私有化趨勢的探討〉,《中共研究》,32卷3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邱宏輝,1999,〈二十年來中共的經濟體制變革〉,《中共研究》33卷3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明 理,1998,〈村長直選:中國大陸的民主微瀾〉,《中共研究》33卷8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姜新立,2000,〈中共意識型態之演變與發展〉,《中共研究》34卷5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柯 歡,2000,〈跨世紀中共新聞出版工作之動向〉,《中共研究》34卷4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孫培武,1998,〈大陸政治自下而上的挑戰跡象〉,《中共研究》32卷6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徐 敏、錢永紅、孫 簡,2000,〈中國城市電視台台長調查報告〉,《現代傳播》總號第107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高 鑫,2001,〈中國電視文化理念的嬗變和趨向〉,《現代傳播》總號第112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現代廣告雜誌社編,2003,《現代廣告》總號第79號,北京:現代廣告雜誌社。
陳衛星,1999,〈廣告傳播的邏輯〉,《現代傳播》總號第97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陳力丹,1997,〈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歷史演變〉,《新聞學研究》第55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陳力丹,2001,〈中國新聞界四個話題的職業道德意識分析〉,《亞洲研究》第39期。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new window
陳奎德、楊建利,2000,〈自由派vs. 新左派〉,《北京之春》2000年4月號。
陳雪雲,1986,〈中共廣播電視事業〉,《新聞學研究》第36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陳崇山,1993,〈中國大陸的民意調查〉,《新聞學研究》第47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陳懷林、黃 煜,1996,〈中國大陸報業商業化非均衡發展〉,《新聞學研究》53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陳懷林、郭中實,1998,〈黨報與大眾報紙廣告經營「收入裂口」現象之探析〉,《新聞學研究》,第57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陳懷林,2000,〈試析中國媒體制度的漸進改革:以報業為案例〉,《新聞學研究》第62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黃 煜、祝建華,2000,〈中國大陸省際新聞流通之研究:1955-1996〉,《新聞學研究》第64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黃 煜,2002,〈省際新聞流通與省委機關報:一個實證研究的案例〉,《現代傳播》總號第109期。北京:北京廣播電視學院。
習賢德,1993,〈新聞的異化危機〉,《傳播文化》第2期。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單 波,1995,〈關於新聞的商品性問題的思考〉,《現代傳播》總號第72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單 波,2001,〈論二十世紀中國新聞業和新聞觀念的發展〉,《現代傳播》總號第111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印平,1998,〈從傳播模式看傳播者與受眾關係的變化〉,《現代傳播》總號第90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君昌,2000,〈世紀抉擇:建「三個頻道」與戒「三個急躁」〉,《現代傳播》總號第107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 卓,2002,〈從電視節目型態變化看內地傳媒角色的變遷〉,《現代傳播》總號第114期。北京:北京廣播電視學院出版社。
張 寧,1998,〈電視庭審直播節目探析〉,《現代傳播》總號第95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曾 峻,2002,〈20世紀中國政黨政治演化的邏輯〉,《新華文摘》282期。北京:人民出版社。
葉家錚等,2001,〈當今中國城市電視觀眾的收視特徵及傳媒對策〉,《現代傳播》總號第110期。北京:北京廣播電視學院出版社。
喻國明,1990,〈亞運宣傳戰役的投入與產出:我國新聞媒介亞運宣傳效果的調查分析報告〉,《新聞學論集》第15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喻國明,2002,〈關於傳播研究的若干斷想〉,《現代傳播》總號第114期。北京:北京廣播電視學院。
楊繼繩,1988,〈試論新聞與政治權力的關係〉,《新華文摘》1988年7月。
潘忠黨,1997,〈中國大陸新聞改革過程中符號資源之替換及形態〉,《新聞學研究》54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潘家慶、許佳正、陳蕙芬,1990,〈兩岸記者交流的相關理論〉,《新聞學研究》第43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new window
劉 春、卜希霆,1998,〈叩自由之門:1997年文化報告〉,《現代傳播》總號第90期。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蔡銘澤,2001,〈輿論監督與新聞規避論略:對2000年廣州主流媒體輿論監督的分析〉,《亞洲研究》第39期。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new window
魯 競,1997,〈中共精神文明建設點評〉,《中共研究》31卷5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閻 淮,〈中國大陸的公務員制度〉,《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8期。
鍾大豐,2002,〈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現代傳播》總號第114期。北京:北京廣播電視學院。
韓舞鳳(主編),2000,《新華文摘》263期。北京:人民出版社。
魏永徵,2000,〈中國大陸的新聞法學研究〉,《新聞學研究》第62期。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三)報 紙
石之瑜,2002,〈三個代表的弔詭:誰來代表共產黨〉,《聯合報》2002年11月11日第十五版。
李英明,2002,〈新威權體制將褪去更多共產味〉,《聯合報》2002年11月16日第十五版。
胡 繩,1994,〈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北京:《人民日報》,1994年6月16日。.
《解放日報》社論〈黨與黨報〉,1942年9月22日。
《人民日報》1998年12月11日第一版。
《人民日報》,2001年03月18日第一版。
《聯合報》2002年11月15日第十三版。
《聯合報》社論〈中共不可迴避政治改革的課題〉2002年11月16日第二版。
(四)論文與研討會
王元廷,1997,《文化大革命後中共新聞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莉,1997,《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影響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巨克毅,1989,《我國民權政治傳播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朱丹妮,1986,《中共國際宣傳組織及策略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子錫,1996,《由本土、區域到華人傳播圈:台灣電視劇產銷的政經分析》,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克敏,1997,《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經濟關係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何 舟,1995,〈中國大陸的新聞自由:過去、現在和將來〉,收於陳世敏主編《中國大陸新聞傳播研究》,一九九三中文傳播研究暨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中心。
呂郁女,1992,《中共的廣播電視在其現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台熏,1981,《中共宣傳策略之研究:1921-1949》。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英明,1996,〈後毛時代中共意識型態的演變〉收於《兩岸社會發展與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及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林東泰,1991,〈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後大陸報業的轉變〉,《大陸傳播媒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學系。new window
林俊賢,2000,《中共九屆人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林,1978,《中共大眾傳播結構與宣傳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陽山,1991,〈從政治自由化到民主化:一項艱難的民主任務〉,收於李復甸編《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胡正榮,1999,〈大陸廣播電視媒介的競爭與創新〉,發表於第五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1999年9月於昆明舉辦。
康宗顯,1994,《中共意識型態發展取向的研究:1978-1993》。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承季,2001,《大陸經濟改革的內容和宣傳策略的研究:以人民日報社論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通,1984,《從三民主義思想探討當前我國大眾傳播政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童 兵,1996,〈大陸新聞理論的研究和教育〉,《兩岸新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施哲雄主編。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楊志弘,1994,《大陸大眾傳播事業投資環境之研究:廣電部分》。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楊開煌,1991,〈大陸政體下的媒體組織及角色之變遷:解釋典範之探討〉,收於《大陸傳播媒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銘傳管理學院。new window
楊開煌,1994 ,〈社會主義「新聞自由」之評析〉,《兩岸情勢與新聞傳播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蔡敏舜,1997,《大陸新聞自由的意理與實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祥蔚,2002,《中國大陸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潘兆民,1995,《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策略的省思》。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潘家慶,1996,《大陸新聞學的發展與評估》。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潘家慶,1997,《大陸新聞改革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二、英文部份
Abramson , J. B., Arterton F. & Orren G. ,1988, The Electronic Commonwealth : 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ies upon Democratic Politics , New York : Basic Books .
Adorno , T. , & Horkheimer , M. ,1972 ,“ The Culture Industry :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 ”In The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 New York : Herder and Herder .
Almond , G. & Powell , Jr. B.,1978,Comparative Politics : Systems Process and Policy , Boston : Little Brown .
Althusser , L.,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 London : New Left Books .
Altschull , J . H.,1984,Agent of Power : The Role of the News Media in Human Affairs , New York : Longman .
Anderson , P.,1976,“ The Antinomies of Antonio Gramsci ,” In New Left Review , No.100 .
Andrew , J.,1985,The Chinese Democracy , New York : Alfred A.Knopf .
Bachrach , P. & Baratz , M.S. ,1962,“ The Two Face of Power ”,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36 .
Barrett , M. ,1991,The Political of Truth , Standford , California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Blumler , G. ,1992,“ Vulnerable Values at Stake .” In Jay. G . Blumler (eds.), Television and Public Interest : Vulnerable Values in West European Broadcasting , London : Sage.
Castells , Manuel,1989,The Informational Cit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conomic Restructuring , and the Urban — Regional Process , Oxford : Blackwell .
Cardoso , F. H. ,1976,“ Preface to the English Edition ”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 C.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Chan , J. M. ,1993,“ Commercialization without Independence : Media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Cheng J. et al.(eds)China Review 1993 ,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Chan , J. M. ,1996,“ Television in Greater China : Structure , Export , and Market Formation” . In Sinclair ,J., Elizabeth ,J. & Cunningham S.(eds), New Patterns in Global Television : Peripheral Vision ,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urran , J. & Gurevitch , M. ,1991,“ Introduction ” In James Curran & M. Gurevitch (eds.) , Mass Media and Society , London : Edward Arnold .
Deutsch , K.,1963,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New York : Free Press .
Easton , D. ,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 N.J. : Prentice Hall.
Entman , R. M. & Bennett , W. L. ,2001,“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 A Conclusion ” In Bennett , W. Lance & Robert M Entman(eds.)Mediated Politics :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Emerson , T. I . ,1985,“ Foreword ” , In Press Law in Modern Democracies XI Pnina Lahav ed.
Fagen , R. R. ,1969,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 , Boston : Little Brown .
Fowler , M. S., & Brenner , D. L.,1982,“ A Marketplace Approach to Broadcast Regulation .” Texas Law Review , 60.
Freidrich , Carl J. & Brezinski , Z. K. ,1965,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 New York : Praeger .
Giddens , A.,1977,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 London : Hutchinson.
Giddens , A.,1984,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 Cambridge : Polity.
Giddens , A. ,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Golding , P. & Murdock , G . ,1991,“ Culture ,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 In J . Curran and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 London : Edward Arnold.
Goulet , D.,1971,The Cruel Choice : A New Concept i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 New York : Atheneum .
Goldman , M. & Carol , L. H.(eds.),1987, China’s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 In Search of a new Relationship ,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Gramsci , A.,1971,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 Hoare & Smith Nowell , London : Lawrence & Whshart .
Habermas , Jürgen ,1973,Legitimation Crisis . Trans. by McCarthy Thomas , Boston : Beacon Press .
Habermas , Jürgen ,1989,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s . Trans. by Burger Thomas & Lawrence Frederick . London : Cambridge .
Hall , S. ,1996,“ Gramsci’s relevance for the study of race and ethnicity ,” In Morley , David & Chen Kuan — Hsing (eds.) Stuart Hall , London : Routledge .
Harwood., Childs L. ,1965,Public Opinion Native Formation and role , New Jersey : Nostray
Herman , E. , & Chomaky , N. ,1988,Manufacturing Consent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Media ,.New York : Pantheon .
Horkheimer , M. ,1947,The Eclipse of Reason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owkins , J. ,1982,Mass Communication in China , New York : Longman .
Jankowski , N. W. & Fred , W. ,1991,“ The Qualitative Tradition in Social Science Inquiry : Contributions to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In Klaus Bruhn Jensen & Nicholas W. Jankowski eds ,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Kaid , L. L. ,1981,“ Political Advertising ”.In D .Nimmo & K. R .Sanders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Beverly Hills : Sage .
Kim , E. M. ,1987,From Dominance to Symbiosis : State and Chaebol in the Korean Economy , 1960-1985. Ph. D. dissertation . Providence ,R.I. : Brown University .
Kornai , J. ,1992,The Socialist System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sswell , H.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 ” reprinted in W.Schramm & Donald Roberts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 Illinois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Lee , C. C.(ed.),1990,Voice of China :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 , New York.: The Guilford .
Lee , C. C.(ed.),1994, China’s Media , Media’s China ,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
Lee , C. C.(ed.),2000,Money , Power , and Media: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Bureaucratic Control in Cultural China. Evanston , Illinois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Lener , D. ,1958,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 NY : Free Press .
Lenin , Vladimir I. ,1961,What is to be done ? Moscow : Foreign Language Publishing House .
Lipietz , A. ,1988,“ Reflection on a Tale : The Marxist Foundations of the Concepts of Regulation and Accumulation ”,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 Vol . 26.
Liu , A. P.L. ,1988,“ How Can We Evaluate Communist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Performance ? ” In H . Shaw (ed.) Changes and Continuities in Chinese Communism , London:Westview Press .
Liu , Binyan ,1990,China’s Crisis , China’s Hope ,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Lucks , S.,1974,Power ,a Radical View . London : Macmillan .
McLuhan ,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 of Man , New York : McGraw — Hill .
McNair , B. ,1977,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London : Sage .
McQuail , D. ,2000,McQuail ‘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 4th Edition. London:Sage .
Marcuse , H. ,1964,One-Dimensional Man ,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Merrill , J. ,1974,The Imperatives of Freedom , New York : Hastings House .
Meyerson , M. ,1985,“ The Pursuit of Pluralism : Lessons from the New French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Law .” Standfo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s.
Mowlana , H. & Laurie , J. W.,1990,The Passing of Modernity :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 New York : Longman.
Nimmo , D.,1970,The Political Persuader : The Techniques of Modern Campaigns , Prentice-Hall .
Nimmo , D. ,1978,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in American , Santa Monica : Goodyear .
Noam , Eli . M . ,1987,“ The Public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A Concept in Transition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Vol .37 No. 1.
Owens , E.,1987,The Future of Freedo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Political Reform . New York : Pergamon .
Pang , C.K. ,1992,“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Taiwan During the 1980s.”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ology .
Robertson , G. & Andrew , G. L. ,1985,Media Law , London : Sage .
Schramm , W. ,1964,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 Standford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Schramm , W. ,1976,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 Honolulu : East West Center .
Seers , D.(ed.),1981,Dependence Theory : A Critical Reassessment .London : France Printer.
Severin , W. J. & Tankard , J. W .,1988,Communication Theories : Origins , Methods , Uses .New York : Longman .
Siebert , F., Peterson T. & Schramm ,W.,1956,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 I.L.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kocpol , T.,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B. Evans , D. Rueschemeyer & T.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mith , C. A. ,1990,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 .
Stepan , A.,1985,“ State Power and the Strength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Cone of Latin America .”In P. B. Evans , D. Rueschemeyer , & T.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Todaro , M.P. ,1989,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 . New York : Longman .
Uphoff , N. T. & Ilchman , W.F.(eds.),1972,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tribution .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Varma , B. N.,1980,The Sociology and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 A Theoretical Stud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
Wallerstein , I. ,1993,“ The World-Systems After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0):1-6 .
Whyte , M.K.,1997,“The Study of Mainland China : Socia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Minimal Data Problem”, Contemporary China , Vol. 1.
Williams , R. ,1977,Marxism and Literature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immer , R. D. & Dominick , J. R. ,1994,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 C.A.: Wadsworth Company .
Wood , E. M. ,1981,“ The Separ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the Political in Capitalism ”, New Left Review No.127.
Yu , T.C.,1964,Mass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 New York : Praeger .
Zhao , Yuezhi ,1998,Media , Market , and Democracy in China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
三、網站部份
(1) 人民網www.people.com.cn.http://fnnews.yam.com/cnafn/china/news /200304/2003041520500702.html.
有關「非典型肺炎」的報導。
(2)人民網www.people.com.cn.http://www.people.com.cn
/GB/paper39/9451/874757.html.
(3)人民網,2002年5月10日網友意見。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guandian/20020510/725227.html.
(4)人民網,2002年5月13日網友意見。http://www.peopledaily.com.cn/BIG5/guandian/30/20020513/726677.html
(5)人民網www.people.com.cn網友lwgang意見。
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guandian/183/2181/2977/20020513/727229.html
(6)大紀元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張偉國,〈北京可能再次啓動政治改革?〉
李 銳,〈關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建議〉
(7)大紀元網站www.dajiyuan.com.http://www.siongpo.com/20030316/intl7.htm
(8)大紀元網站http://dajiyuan.com/b5/2/3/25/n179057p.htm.
http://www.epochtimes.com/b5/2/3/25/n179057.htm.
(9)大紀元網站http://www.dajiyuan.com/b5/2/4/11/n182462p.htm. http://www.epochtimes.com/b5/2/4/11/n182462.htm.
(10)中央電視台國際網站http://www.cctv.com/special/STmeeting中共十六大黨章
(11)中國網China.com.cn十六大專欄16da.org.cn www.16da.org.cn/chinese/zhuanti/
(12)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webmaster @ china.org.cn
(13)中國寧波網,2002年10月28日http://www.cnnb.com.cn
(14)自由之家網站http://www.freedomhouse.org
(15)爭鳴網站http://www.chengmingmag.com蘇紹智,〈評「三個代表」論〉
(16)爭鳴雜誌網站http://www.chengmingmag.com/new_page_119.htm.
(17)亞洲網址銀行(Asia Domain Bank)網站
http://usch4.vitalic.com/wwwroot/domain/data/direction.asp.
(18)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8日。
(19)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19日《經濟觀察報》。
(20)新浪網http://china.sina.com.tw/news/c/2002-08-19/1551679464.htm.
(21)新華網www..news.xinhuanet.com.
(22)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cl_rpt/3r/r20010715.htm.
趙南,〈出賣了的「無產階級」:評中共的轉型〉2001年7月15日,原載《中國社會民主主義研究》。
(23)萬維讀者網http://www.creaders.net 2002年5月31日。
http://news.creaders.net/big5/headline/newsPool/31A134942.html
(24)http://www.cnnb.com.cn/big5/node2/node48/node50/llwz/userobject7ai389496.html.
(25)http://www.epochtimes.com/b5/2/3/25/n179057.htm.
(26)http://www.epochtimes.com/b5/2/4/11/n182462.htm
(27)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89/ChinaAffairs/6923.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