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廣電集團的政治經濟分析
作者:賴祥蔚
作者(外文):Weber H.W. Lai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彭懷恩
關尚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大陸廣電集團媒體電視新制度論政治經濟學結構化理論發展國家mainlandbroadcasting groupmediatelevisionneo-institutionalismpolitical economystructurationdevelopmental stat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本論文旨在研究中國大陸廣電集團之形成動因。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企業集團之發展似乎是當前的趨勢;在傳播媒體方面,也早就有集團化的發展,最近的發展在規模上更見驚人,引發了全球化的討論。
一般意見大多認為大陸的廣電集團化發展乃是為了因應二○○一年的大陸入世(進入世界貿易組織)。本研究希望從相關理論與既有研究成果出發,釐清廣電集團何以出現,以及大陸當局廣電集團政策的提出,除了因應入世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原因;此外,還要探求各個廣電集團之間存在著哪些共同的發展,又出現了哪些歧異的現象。
相較於西方的媒體集團多於市場之中自然出現,大陸廣電集團的形成受到較多來自於國家的主導,本研究從政治經濟學切入,結合Mosco的理論母數,並試圖與結構化理論、發展國家論、新制度論等論述進行對話。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專著論文:
Braudel, Fernand(楊 起中譯)(1994),《資本主義的動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Caporaso, James A. & Levine, David P.(1992),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ase, R. H. (陳坤銘、李華夏中譯)(1995),《廠商、市場與法律》,台北:遠流。
Fairbank, J. K. and R. MacFarquhar(1987)(王建朗中譯)(1990),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
Gilpin, Robert(楊宇光中譯)(1994), <政治經濟學的性質>,《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
Giddens, Anthony(李康、李猛中譯)(2002),《社會的構成》,台北:左岸文化。
Golding, Peter & Graham Murdock, ‘Ideology & The Mass Media: the Question of Determination’,(馮建三中譯)(1990),<意識型態與大眾媒介:關於決定論的問題>,新聞學研究(台北)(50)。
Hiebert, Ray Eldon等(潘邦順中譯)(1995),《大眾媒介與社會》,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Marx, Karl and Engels, F.,(吳家駟中譯)(1996),《資本論第一卷》,台北:時報。
Maney, Kevin(蘇采禾、李巧云中譯)(1996),《大媒體潮》,台北:時報文化。
McQuail, Denis(潘邦順中譯)(200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
Mosco, Vincent(馮建三、程宗明中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Oi, Jean(1992),<中國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基礎>,甘陽、崔之元(編)(1997),《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Picard, Robert G.(馮建三中譯)(1999),《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
Polanyi, Karl, (黃樹民等中譯)(1989),《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
Schramm, Wilbur(程之行中譯)(1995),《大眾傳播的責任》,台北:遠流。
丁仁方(1992),<台灣的統合主義>,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台北)(7:4),頁34~42。
于廣華(主編)(1993),《中央電視台大事記》,北京:人民出版社。
于廣華(主編)(1993),《螢屏歲月記》,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央電視台(1988),《中央電視台30年》,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廣播電視編輯部,《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回憶錄(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廣播電視編輯部,《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回憶錄(二)》,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王義軍等,<廣東電視劇指向與南方文化建設>,南方電視學刊(廣東)。
王毓莉(1997),《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影響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毓莉(1998),<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經營之影響>,新聞學研究(台北)(57)。new window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
毛蘊詩、李新家、彭清華等(2000),《企業集團:擴展動因、模式與案例》,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方嘉麟(1994),《公司兼併與集團企業》,台北:月旦。
甘 陽、崔之元(編)(1997),《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天下雜誌(1997),<百大企業集團>,天下雜誌,8月。
石長順(2000),<中國電視如何因應WTO>,現代傳播雙月刊(北京)(2000:1)。
同向榮(1995),<加強行業管理,促進廣播影視繁榮健康發展――同向榮再全國廣播電影電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中央電視台年鑑(1996)》,北京:人民出版社。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1994),《中共人事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行政院新聞局(編)(2001),《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朱立毅、沈愛國(2001),<《直播中國》能走多遠?兼對電視節目形式決定論的批判>,現代傳播評論,6月22日。
朱劍飛(2001),<集團化:中國電視在困惑與希望中前行>,南方電視學刊(廣東)(總28)。
吳 庚(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
李 非(1994),《企業集團理論:日本的企業集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呂郁女(1992),《中共的廣播電視在其現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呂郁女(1997),<中共廣播電視法規政策的發展與制定>,中國大陸研究(台北)(40:7)。new window
呂郁女(1999),《衛星時代中國大陸電視產業的發展與挑戰》,台北:時英。new window
呂爾浩(2001),《市場化地方統合主義:蘇州開發區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 川(1994),《中共新聞制度剖析》,台北:正中書局。
何 舟、陳懷林(編著),《中國傳媒新論》,香港:太平洋世紀。
何思因、吳玉山(編)(2000),《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武京航(2001),<電視湘軍虛火上升>,環球企業家(北京),12月。
林訓民等(1998),《大陸出版集團發展趨勢及影響》,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林靜伶(主編)(1999),《1999傳播論文選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林毅夫、蔡 昉、李 周(1999),《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俞 虹、李遠建(主編)(2000),《跨世紀中國城市電視發展與展望》,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施 唯(1993),<八十年代大陸傳播模式演變探討>,中共研究(台北)(27:10)。
徐光春(2000),<加快廣播影視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央電視台年鑑2001》。
徐舫州(2000),<中國電視改革的問題與對策>,現代傳播雙月刊(4)。
紀 寧(2001),《媒介新動向:中國人創造財富的第四次機遇》,瀋陽:瀋陽出版社。
邰小麗、朱春陽(2001),<優化資源配置,走集團發展之路:浙江省級電視三台合併及頻道整合的思考>,南方電視學刊(廣東)(總29)。
胡正榮(2000),《媒介管理研究:廣播電視管理創新體系》,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高 長(1991),《中共工資制度改革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高安邦,<《資本論》導讀>,馬克思、恩格斯(吳家駟中譯)(1991),《資本論(第一卷)》,台北:時報文化。
高宣揚(1990),《結構主義》,台北:遠流。
袁 軍、胡正榮(主編)(2000),《面向21世紀的傳播學研究:中加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徐斯勤(2002),<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室論文發表會,3月19日。new window
徐錫崧(編著)(1988),《日本財閥企業戰略》,台北:水牛。
崔之元(1997),《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香港:牛經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曹 鵬(1999),《中國報業集團發展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
陸 曄、夏 寧(2002),<WTO背景下中國廣電業的重組:特徵與矛盾:以省級廣電集團為例>,視聯網(大陸),2月6日。
鈕衛平(2001),<中國上市公司發展潛力論壇發言概要>,7月7日,資料出處為:http://roadshow.cs.com.cn/50q/50q_report23.htm。
鈕衛平(2001),<東方明珠總經理鈕衛平談東方明珠在媒體業新的發展思路>,中國證券報,7月9日。
章之儉,<我的回憶>,于廣華(主編)(1993),《螢屏歲月記》,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大川、陳雪樺(2000),<存在主義就是實證主義>,南方電視學刊(廣東)(4)。
陳力丹(1997),<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歷史演變>,新聞學研究(台北)(55)。new window
陳懷林,<試析中國媒體制度的漸進改革─以報業為例>,林靜伶(主編)(1999),《1999傳播論文選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new window
陳韜文、朱 立、潘忠黨(編著)(1997),《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香港:鑪峰學會。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編)(2000),《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頁172~173。new window
郭鎮之(1990),《中國電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升民(2000),<網絡與組織的雙軌整合:解讀中國電視媒介經營走向>,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轉載於新聞與傳播(2000),3月。
黃升民、丁俊杰(主編)(1999),《國際化背景下的中國媒介產業化透視》,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黃升民、丁俊杰(主編)(2001),《中國廣電媒介集團化研究》,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黃西玲(1997),《從台灣看美國媒體併購經驗:近五年併購個案集相關法令之分析與探討》,台北:中華民國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黃西玲,<集團化的傳播者>,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編著)(1999),《傳播與社會》,台北:楊智文化。
黃淑蕙(1998),<全球傳播集團併購的新趨勢及其對台灣電視媒體之意義>,廣播與電視(3:3)(台北),頁1~19。new window
黃 勇(1993),<改革新浪潮正在廣播電視領域悄然湧動>,北京廣播學院學報(北京)(1)。
黃 煜、郝曉鳴(1998),<進退兩難的中國官方資訊控制――兼論傳媒新科技的作用>,傳播文化(台北),No.6,頁113~134。
黃 煜、魏 然(1998),<從「喉舌」到黨營企業:中國大陸電視傳媒四十年歷史軌跡探索(1958~1998)>,東亞季刊(台北)(29:3)。
馮 博(2002),<中國電視紅皮書>,新周刊,6月3日。
葉志康,<上海廣播電影電視事業面向21世紀的發展戰略及管理模式>,俞 虹、李遠建(主編)(2000),《跨世紀中國城市電視發展與展望》,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喻國明(1999),<略論資本市場與傳媒產業結緣的機遇、操作方式與風險規避>,新聞與傳播研究(北京)(6:4)。
彭 芸、王國樑(1997),《影視媒體產業(值)調查分析》,台北:政治大學。
張向東(2001),<媒介重組,時不我待:面對WTO中國傳媒業的對策初探>,新聞與傳播(北京)(2)。
張財銘(1991),《『集團特性』對『總管理處角色定位』、『業務重點』與『業務執行方式』之影響》,台北: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
張建忠(2000),《企業集團:創新、蛻變、與成長》,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張維迎(1999),《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海潮(2001),《電視中國:電視媒體競爭優勢》,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萬 力(主編)(1999),《媒介經營與產業化操作實務》,北京:新華出版社。
楊志弘、王毓莉、余淑芬、蘇蘅等(1994),《大陸大眾傳播事業投資環境之研究──廣電部分》,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楊偉光(主編)(1998),《中國電視論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楊開煌(1999),<大陸政體下的媒體角色之變遷:解釋典範之探討>,東亞季刊(台北)(23:2)。new window
梅益,<一個老兵的祝願>,中央電視台(編)(1988),《中國中央電視台三十年(1958~1988)》,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廣電總局社會管理司(2001),《廣播電視行業管理手冊(修訂本)》,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劉幼琍、呂郁女,<中國大陸廣播電視事業>,行政院新聞局(2001)(編),《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劉 勇(2000),《媒體中國》,北京:九漢天思。
蔡 翔(1997),<大眾化還是化大眾>,粵海風(廣東)(10)。
蔡賢盛(2001),<論組建電視集團>,南方電視學刊(廣東)(總21)。
潘家慶、賴光臨等(1996),《大陸新聞學的發展與評估》,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盧 荻,<中國經濟改革中所有制問題的相干與不相干>,甘陽、崔之元(編)(1997),《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鄭永年(1999),《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香港:八方文化。
趙玉明(1993),《中國廣播電視史文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台北:桂冠。new window
曉 菲、曉 鋒(2000),<上海廣播電視集團化發展思路的啟示>,南方電視學刊(廣東)(4)。
曉 風(2001),<迎接中國電視體制的偉大變革>,現代傳播雙月刊(108)。
環球財經(2002),<迪斯尼病變>,環球財經(北京)(總15/16期)。
魏永征(2001),<中國傳媒業利用業外資本合法性研究>,視網聯(大陸)11月4日,網址:www.chinatv-net.com/news/news0000010328_21_2001-11-4.htm。
羅弘道、劉玉峻(主編)(1994),《跨世紀中國廣播電視改革與發展》,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羅 斌(主編)(1992),《國家事業單位分類管理導論》,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蘇紹智(1995),《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
魏文彬(2000),<論廣播電視集團化的客觀要求>,新聞知識(北京)總193期。
2、相關年鑑:
《上海統計年鑑》,相關年份。
《上海經濟年鑑》,相關年份。
《中央電視台年鑑》,相關年份。
《中國統計年鑑》,相關年份。
《中國廣告年鑑》,相關年份。
《中國廣播電視年鑑》,相關年份。
《湖南統計年鑑》,相關年份。
《湖南廣播電視年鑑》,相關年份。
《廣東統計年鑑》,相關年份。
3、報章資料:
21世紀經濟報導(2001),<廣東廣電重組方案出籠,落伍的領跑者還有機會?>,21世紀經濟報導(廣東),5月21日。
21世紀經濟報導(2001),<英國傳媒大亨與CCTV的新計畫>,21世紀經濟報導,11月26日。
21世紀經濟報導(2002),<廣東電視風雲>,21世紀經濟報導(廣東),1月21日。
21世紀經濟報導(2002),<十一個頻道搶廣告,上海文廣挑戰CCTV>,21世紀經濟報導(廣東),4月3日。
人民日報(2000),<電視湘軍入華東>,人民日報(北京),12月25日3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北京國際電視周落幕>,人民日報,5月23日2版。
工商時報(1997),<外商在中央電視台登廣告便宜了>,工商時報(台北),7月22日。
工商時報(2000),<有線電視「全區聯網」年內完成>,工商時報(台北),1月7日。
工商時報(2000),<中國廣電網絡有線集團年底成立>,工商時報(台北),8月30日。
工商時報(2001),<國際媒體集團,登陸絡繹不絕>,工商時報,6月17日。
上海證券報(2001),<縱橫聯合多業並舉----電廣傳媒董秘袁楚賢談產業擴張策略>,上海證券報,11月30日。
上海證券報(2001),<東方明珠要全面出擊電視媒體產業>,上海證券報,12月23日,資料見http://www.shpearl.com/mtbd_09.htm。
中央社(2001),<中共廣電部與信息產業部醞釀合併>,中央社(台北),8月1日。
中新社(2001),<中國傳媒走向世界,湖南衛視將落地美國歐洲>,中新網,10月1日,網址為http://www.chinabyte.com/20011001/1420419.shtml。
中國青年報(1999),<傳媒與資本市場“眉來眼去”>,中國青年報,10月15日。
中國時報(1997),<犯忌,浙江電視台遭處分>,中國時報,4月27日。
中國時報(1997),<採訪九七,大陸地方媒體,揮棒落空>,中國時報,6月9日。
中國時報(1997),<曾慶淮傳將接管中央電視台>,中國時報,9月11日。
中國時報(1997),<大陸廣告「標王」易主>,中國時報,11月9日。
中國時報(1998),<朱鎔基要求大陸媒體加強監督政府>,中國時報,10月13日。
中國時報(1999),<大陸媒體日趨市場掛帥>,中國時報,8月23日。
中國時報(1999),<上海報業大戰,文新、解放爭鋒>,中國時報(台北),10月15日11版。
中國時報(2000),<挑戰思想尺度,電視「湘軍」出頭>,中國時報,3月27日。
中國時報(2000),<境外媒體登陸,政策似有鬆動>,中國時報,11月4日。
中國時報(2001),<內外夾攻,大陸傳媒戰一觸即發>,中國時報(台北),5月27日。
中國時報(2001),<迎戰新科技,大傳媒集團時代來臨>,中國時報(台北),7月8日。
中國消費報(2002),<我國將建立大常態化節目交易中心>,中國消費報,4月4日。
中國經營報(2001),<從投資角度看中國媒體產業的資本准入>,中國經營報,11月7日。
中國經營報,<報業謀求直接上市>,資料見http://www.abc88.com/zbjy-1.htm。
中國經營報(2002),<王長田:操練電視的傳媒新貴>,中國經營報,6月4日。
中國質量報(2001),<看好前景,眾多上市公司的資本愛上了傳媒>,中國質量報,7月6日。
中國證券報(2001),<新媒體運動:國內外媒體火拼時代來臨>,中國證券報,6月18日,轉載自網路,網址為http://stock.163.com/editor/010608/010608_49149.html。
中國證券報(2002),<東方明珠轉戰傳媒意欲如何?>,中國證券報,6月28日。
中華工商時報(2000),<電視湘軍虎口奪食>,中華工商時報,1月5日。
北京日報(2001),<北京國際電視周落幕,合同與意向交易總額4.61億元>,北京日報(北京),5月23日。
北京青年報(2001),<2001年北京國際電視周昨日圓滿落幕,熱賣熱銷,電視交易紅旗飄飄>,北京青年報(北京),5月23日11版。
北京晨報(2000),<國際電視周古裝劇倍受青睞>,北京晨報,6月23日。
北京晨報(2000),<電視交易市場探風向:刑偵片扎堆、歷史劇撞車>,北京晨報,10月27日。
北京晨報(2002),<北京國際電視周今天落幕,現實題材電視劇佔多數>,北京晨報,5月12日。
北京晚報(2001),<全球媒介巨子開始為中國定製節目>,北京晚報,11月23日。
生活時報(2001),<中外影視蓉城趕大集----四川電視節交易市場掠影>,生活時報,10月30日。
光明日報(2002),<中國廣播電視電影節目交易中心成立>,光明日報,5月22日。
羊城晚報(2002),<廣東籌建廣播電視集團>,羊城晚報(廣東),3月6日。
羊城晚報(2001),<古裝搞笑婚戀倫理大案紀實,廣東觀眾鍾情的電視劇>,羊城晚報,12月27日。
成都日報(2001),<偏離電視與眾明星秀,金鷹節有跑題之嫌?>,成都日報,11月2日。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2001),<中視股份轉讓電視劇《大宅門》版權>,全景網絡證券時報,4月2日。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2001),<中視傳媒更名,充分挖掘影視傳媒發展潛力>,全景網絡證券時報,8月24。
明日報(2000),<中國將設「傳媒特區」,廣東明年開放境外電視頻道>,明日報(台北),1月11日。
明日報(2000),<中國暫停外商進入大陸有線電視網市場>,明日報(台北),2月25日。
明日報(2000),<中國緊控有線電視,外資持股限30%>,明日報(台北),4月4日。
明日報(2000),<因應加入世貿,中共將改革影視傳播事業>,明日報(台北),6月29日。
明日報(2000),<中國電影業改革,准許引入外資>,明日報(台北),7月8日。
明日報(2000),<中國有線電視「激戰」湖南已有百人傷亡>,明日報(台北),7月27日。
明日報(2000),<大陸報業集團殺進影視圈>,明日報(台北),8月28日。
明日報(2000),<廣電業改革,有線無線電視台擬合作>,明日報(台北),8月29日。
明日報(2000),<中國今年底組建廣電集團,有線電視你對外資開放>,明日報(台北),9月20日。
明日報(2000),<中國入世先開放電影,廣電仍採閉關政策>,明日報(台北),9月27日。
明日報(2000),<中國進入SNG時代,央視節目企圖打破一言堂>,明日報,11月21日。
明日報(2000),<中國擬清除有線電視境外資金>,明日報(台北),11月22日。
明日報(2000),<中國有線電視網路年底全面統一>,明日報(台北),12月15日。
明日報(2000),<中國成立第一家電視產業集團>,明日報(台北),12月20日。
明日報(2001),<兩岸新聞人才競爭,台灣主播搶攻大陸電視螢幕>,明日報,2月9日。
武漢晚報(2002),<南方電視醞釀出世,廣東有線準備上市>,武漢晚報,5月17日,資料來源http://www.whwb.com.cn/gb/paper86/216/class008600008/hwz148254.htm。
孟浩軍(1999),<弱智的中國電視開始狂歡>,華聲月報,5月號。
南方日報(2002),<粵短喜劇本地郎稱霸市場啟示錄>,南方日報,2月24日。
南方都市報(2000),<北京國際電視周落幕>,南方都市報(廣東),6月23日。
南方都市報(2000),<來自電視節的思考>,南方都市報(廣東),10月30日。
南方都市報(2001),<上海衛視落地日本是內地唯一獲批的省級電視頻道>,南方都市報(廣東),12月5日。
南方都市報(2001),<電視湘軍整肅軍紀:實施頻道整合,規範廣告經營>,南方都市報,12月7日。
香港商報(2001),<電視湘軍掌門人----魏文彬>,香港商報,3月19日。資料出自http://www.szszd.com.cn/hkcdbig5/2001/0319/newsfile/n108-1.htm。
財經(2002),<電視人下海,製播分離>,財經,6月7日。
財經周刊(2001),<南方電視醞釀出世,廣東有線準備上市>,財經周刊,7月17日。
財經時報(2001),<傳媒公司財源滾滾,股民平添幾多期待>,財經時報,7月12日。
媒介(2002),<朱咏雷:集團化經營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媒介(北京)。
媒介(2002),<魏文彬:事業為天﹐敢說敢為﹐無怨無悔>,媒介(北京)。
海南日報(2002),<中視傳媒才露傳媒概念尖尖角>,海南日報,1月12日。
國泰君安證券(2001),<中視傳媒醞釀新WTO概念>,國泰君安證券,11月9日,資料出處為http://www.gtja.com/gtja/content/20011109/50000066124.html。
勁報(2000),<中國廣播影視業大改革,有線無線電視台將合併>,勁報(台北),8月29日N4。
雲南日報(2000),<《太平天國》:賺錢已成定局>,雲南日報,7月19日。
經濟觀察報(2001),<上海廣告遭遇壟斷>,經濟觀察報(上海)。轉引自http://www.debo.com.cn/news/develop/dt_0027.htm。
視網聯(2001),<徐光春:今年廣電改革重點是建集團>,視網聯(大陸),3月20日。
視聯網(2001),<我國廣電業又一巨型航母---上海文廣影視集團將面世>,視網聯(大陸),4月25日。
電廣傳媒網娛網,<理想在奮鬥中延伸----湖南電廣傳媒的騰飛之路>,網址為http://www.itjoy.com/guang_gao/report/report_4.htm。
齊魯晚報(2001),<少了主角的電視節----回眸金鷹節>,齊魯晚報,11月8日。
解放日報(2000),<電視節交易場面熱鬧>,解放日報(上海),10月26日。
解放日報(2001),<東方明珠進軍平面媒體>,解放日報(上海),11月28日,資料見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b/20011128/149164.html。
新華社(2001),<強強聯手,上海電視全新改革>,新華社,12月26日,資料出處為http://202.130.245.40/chinese/kuaixun/90559.htm。
新華社(2000),<第八屆上海電視節閉幕,節目交易逾四億>,新華社,10月29日。
新華網(2000),<電廣傳媒:我國首家電視產業集團即將成立>,新華網,12月21日。
新華網(2001),<關於湖南電視發展的思考>,新華網湖南頻道(湖南),3月10日,網址為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hn.xinhua.org/news/2001-3-10/01310113812.htm。
新華網(2001),<南方電視力避頻道內耗>,新華網,12月21日。
新華網(2000),<廣東廣播電視集團加緊籌建>,新華網,3月6日。
新聞周刊(2001),<媒體二次革命:要靠行政手段>,金羊網(廣東),12月13日,網址為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1-12/13/content_288171.htm。
新聞戰線(2001),<上海文廣影視集團成立>,新聞戰線(北京),6月。
廣東電視台,<紅色七月廣東衛視真情奉獻,《把一切獻給黨》唱響主旋律>,廣東電視台網站http://www.gdtv.com.cn/zhuanti/80zhounian/movie/byqxgd/byqxgd.htm。
廣電在線(2002),<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1月30日,北京:中廣有線信息網絡公司,網址:http://www.sarft.com/site/temp/show.htm?temp=T2001112940&id1=20020130a00060001。
經濟參考報(2002),<電視湘軍再掀改革風暴>,經濟參考報(北京),1月15日5版。
證券市場周刊(2001),<入世將加快傳媒業對外開放步伐>,證券市場周刊,11月21日。
證券時報(2001),<廣東電視業出路何在?>,證券時報,7月16日。
證券時報(2001),<電廣傳媒:走出湖南,做大做強>,證券時報,11月30日。
證券時報(2001),<東方明珠成就五大優勢>,證券時報,12月20日。
環球財經(2002),<迪斯尼病變>,環球財經(北京)(總15/16期)。
聯合報(2001),<廣電旗艦中國廣播影視集團今成立>,聯合報(台北),12月5日13版。
二、英文文獻:
Adelman, Jonathan R., Chih-Yu Shih(1993), “Symbolic War: the Chinese Use of Force, 1840~1980”, Taipei: I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lthusser, L.(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New Left Books.
Amsden, Alice H.(1989),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n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Ansolf, H.G.(1988),“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 Wiley.
Andreski, Stanislay ed.(1983), “ Max Weber on Capitalism, Bureaucracy and Religion: A Selection of Text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Aksoy, Asu and Robins, Kevin(1992), ‘ Hollywood for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Competition for Critical Mass in Image Market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6, No.1, pp.1~ 20.
Armstrong, P. et al.(1991), “Capitalism since 1945”, Oxford, UK, Cambridge, Mass.: Basil Blackwell.
Blecher, Marc, ‘ Development State, Entrepreneurial Stat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t Reform in Xinju Municipality and Guang County’, in Gordon White edited(1991), “ 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Era of Economic Reform”, NY: M.E. Sharpe. Inc.
Bottomore, T. B. and Rubel, Maximilien(1963), “Karl Marx: Selected Writings in Sociology and Social Philosophy”, Harmondsworm: Penguin. 轉引自Murdock, Graham and Peter Golding, ‘ Capitalism,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Relation’, in Curran, James, Michael Gurevitch and Janet Woollacott ed.(1983), “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HK: Wing King Tong.
Calder, Kent E.(1993), “Strategic Capitalism: Private Business and Public Purpose in Japanese Industrial Fina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n, Joseph Man(1994),’Media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Processes and Tension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4:3)。
Chandler, Alfred D. (1977), “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ndler, Alfred D., Jr.(1990), “ 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Christopherson, Susan and Storper, Michael(1989), ‘The Effects of Flexible Specialisation on Industrial Politics and the Labor Market: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42, No.3, p.331~ 347.
Curran, J., Douglas, A. and Whannel, G.(1981),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Human Interest Story’ in Smith, A. ed., “Newspapers and Demorcrac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288~316.
Curran, James, Michael Gurevitch and Janet Woollacott ed.(1983), “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HK: Wing King Tong.
Curran, James and Michael Gurevitch ed.,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Detouzous, J.N. and K.E. Thorpe(1982), “Newspaper Groups: Economies of Scale, Tax Laws, and Merger Incentives”, CA: Rand.
Doyle, Gillian, ‘The Media Ownership Debate’, Media Law and Practice 16(12),p.38~43. 轉引自黃淑蕙(1998),<全球傳播集團併購的新趨勢及其對台灣電視媒體之意義>,廣播與電視(3: 3)(台北),頁1~19。
Fewsmith, Joseph(1994), “Dilemmas of Reform in China: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Debate”, N. Y.: M. E. Sharpe.
Golding, Peter & Graham Murdock(1991), ‘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Curran, James and Michael Gurevitch ed.,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pp.15~32.
Guo, Cheng-Tian(1994), ‘Privatization Within the Chinese State’, Governance, Vol.7, No.4, p.387~411.
Kuo, Cheng-Tian(1995),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Taiwan and the Philippines” ,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all, Strart(1980), ‘Cul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2).
Hamilton, Gary(1999), ‘Asian Business Networks in Transition: or What Alan Greenspan Does not Know about the Asian Business Crisis’, in T. J. Pempel, ed., “The Politic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erman, Edward S. and Robert W. McChesney(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Corporate Capitalism”, London and Washington: CASSELL.
Hiebert, Ray E., Donald F. Ungurait, and Thomas W. Bohn(1991), “ Mass Media VI”, N.Y.: Longman.
Hong, Junhao(1998),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in China--The Evolution of Ideology, Society, and Media Since the Reform”, CT: Praeger Publishers。
Huang, Yu(黃煜)(1996),<Chinese Television in Mao’s Era(1958~1976): A Historical Survey>,廣播與電視(台北)(2:3)。
Johnson, Chalmers(1982), “MITI and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ohnson, Tyson, and Zysman(1989), “Politics and productivity: the real story of why Japan works,” Cambridge, Mass.: Ballinger.
Kang, David(1996), ‘Regionalism, Democracy, and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Korean Polit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PSA.
Kim Seung-soo(1987),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in Modern China: Between Maoism and the Market”, University of Leicester(United Kingdom): PhD dissertation.
Kornai, Janos(1992),”The Socialist Syst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vine, John M. and Daniel B Waxkman(1993), “ Managing Media Organization”, New York: Longman.
Lee, Chin-Chuan(1990), “Voices of China: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 N.Y.: the Guilford Press.
Lee, Chin Chuang, ‘Mass Media: of China, about China’, Chin-Chuan Lee(1990), “Voices of China: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 N.Y.: the Guilford Press.
Lee, Paul Siu-nam(1994), ‘Mass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Media Role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4:3), pp.22~37.
Lewis, W. A.(1988), ‘Reflection on Development’, in Ranis, G. & Schultz T. P.(ed.),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p.13~23.
Lippit, Victor D.(1987),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N.Y.: M. E. Sharpe.
Lynch, Daniel Christopher(1996), “The market is the messag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te control over ‘thought work’ in reformed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D dissertation.
Marx, Karl and Engels F. (1845), “The German Ideology”, 轉引自Murdock, Graham and Peter Golding, ‘ Capitalism,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Relation’, in Curran, James, Michael Gurevitch and Janet Woollacott ed.(1983), “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HK: Wing King Tong.
McChesney, Robert W.(1998), “Capitalism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McCombs, M.E.(1972), “Mass Media in the Marketplace”, Journalism Monographs 24.
McQuail, Denis, Rosario de Mateo and Helena Tapper,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Media Change in Europe in the 1990s’, Siune, Karen and Truetzschler, Wolfgang(1992), “Dynamics of Media Politics: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SAGE.
Meehan, Eileen R. Mosco, Vincent and Wasko, Janet(1993), ‘Rethinking Political Economy: Change and Continu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autumn, pp.105~115.
Murdock, Graham(1990), ‘Redrawing the Map of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 Concentration and Ownership in the Era of Privatization’, Ferguson, Marjorie(1990),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 Future Directions for Media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1~15.
Murdock, Graham and Peter Golding, ‘ Capitalism, Communication and Class Relation’, Curran, James, Michael Gurevitch and Janet Woollacott ed.(1983), “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HK: Wing King Tong.
Noll, R.G., M.J. Peck, and J.J. McGowan(1973), “Economic Aspects of Television Regula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
North, Douglass C.(1990),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i, Jean(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World Politics(45).
Orro, Marco, Nicole Woolsey Biggart, and Gary G. Hamilton, ‘ Organizational Isomorphism in East Asia, ’ in Powell, Walter W. and Paul J. DiMaggio, eds.(1991), “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zanich, G.W. and Wirth, M.(1993), ‘ Medi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 Review’, in Alexander, A. Owers, J. and Carveth, R.(ed.), “Media Economics: Theory and Practic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Sammuelson(1973), “Economics”, N.Y. 轉引自吳庚(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
Shi, XiaoGuang(1992), “Communism and Communication: News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PhD dissertation.
Shirk, Susan L.(1993),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irk, Susan L(1994), “How China Opened Its Door” , Washingt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Sibert, Fred S. 、Theodore Peteoson、Wilbur Schramm(1974),”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iune, Karen and Wolfgang Truetzschler(1992), “Dynamics of Media Politics: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SAGE.
Skocpol, Theda ed(1984),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arks, Collin(1998), “Communism, Capitalism and the Mass Media”, London: Sage.
Steinmo, Sven, Kathleen An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ed.(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ymthe, D.W.(1977), ‘Communication: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in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I: 120-7.
Thelen, Kathleen and Sven Steinmo,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teinmo, Sven, Kathleen An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ed.(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nstall, J.(1971), ‘Journalists at Work’, London: Constable.
Turow, Joseph, ‘ A Mass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on 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Curran, James and Michael Gurevitch(1991),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pp.160~177.
Walder, Andrew G.(1986),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terman, David and Rogers Everett M.(1994), ‘The Economics of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Far East As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4: 3), p.89~111.
Weber, Max(1965), “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London: Allen & Unwin.
Weber, Max, ‘The Uniqueness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Andreski, Stanislay ed.(1983), “ Max Weber on Capitalism, Bureaucracy and Religion: A Selection of Text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Weiss, Linda(1998),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hite, Gordon and Wade, Robert(1988), “Developmental State in East Asian”,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E.(1975), “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N.Y.: The Free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E. and Sidney G. Winter ed.(1991),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u, Jinglu(1990), “China’s Television in Transition: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ao Reform Perio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octor dissertation.
Yu, Jinglu,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Television’, Lee, Chin-Chuan(1990), “Voices of China: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 N.Y.: the Guilford Press.
Zhao, Yuezhi(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