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他者的綿延--向陽《歲月》中自我與生命時間意識的表述
書刊名:當代詩學
作者:劉益州
作者(外文):Liu, Yi-jhou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
頁次:頁73-101
主題關鍵詞:向陽歲月他者綿延Xiang YangLuanHistorical narrativeCultureTaiw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
  • 點閱點閱:21
向陽是台灣著名詩人,歷來得過不少文學獎,著作亦豐,然歷來論者多以向陽台語詩其鄉土色彩進行論述,較少討論其詩作的藝術經營及意象特色。本文以向陽詩集《歲月》為討論中弖,觀察向陽時間意象書寫的想像及藝術,考察向陽對「他者」綿延的時間徵象,觀察它們如何作為向陽自我以及時間意識的開展。由此論述的進路,分為幾個子題:自然時間徵象、植物、動物以及他人來進行討論,發現向陽在《歲月》這本專注於時間意象經營的詩集中,如何開展他的時間意識,並著力於向陽自我意識與時間表述的聯繫,探討意識與文字所呈現的時間意識其關聯性。
The writing of Xiang Yang allows him to fin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ultural China and the land of Taiwan. This paper uses "historical narrative" as the research path, and "Luan" as the text to be analyzed. It further describes the poet’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vision in presenting cultural meaning.
期刊論文
1.夏春祥(19990300)。論時間--人文及社會研究過程之探討。思與言,37(1),29-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怡瑄(2004)。向陽臺語詩選:真正的鄉土聲音。文訊,22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沃林格、魏雅婷(1992)。抽象與移情。臺北:亞太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usserl, Edmund Gustav Albrecht、倪梁康(1997)。胡塞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忠憲(2000)。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簡政珍(1991)。詩的瞬間狂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義(1998)。中國敘事學。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3)。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丁‧海德格爾、丁耘(2008)。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上海譯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于弘(2005)。向陽新詩創作類型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游喚(1985)。十行斑點‧巧構形似--評介向陽新詩《十行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燿德(1986)。遊戲規則的塑造者--综論向陽其人其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捐(2004)。詩想無羈,格律自鑄--導讀向陽的「立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麥穗(1998)。臺語寫詩的用字探討--兼談向陽「咬舌詩」中的臺語用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于弘(1998)。臺語詩中的反諷世界--以向陽「土地的歌」為例。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香薇(2007)。論向陽臺語詩的用字:斷面與縱面的觀點。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向恩(2005)。臺灣作家身影--向陽書寫土地的回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灝(1985)。不只是鄉音--試論向陽的方言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方耀乾(2005)。為父老立像,為土地照妖--論向陽的臺語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文義(1985)。銀杏樹下的沉思者:試寫向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政華(2003)。臺灣重要詩家作品研探--林淇潫(向陽)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向明(1999)。我有一個寫詩的弟弟--管窺向陽的詩和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武忠(2004)。戰後「臺語詩」的寫作意義與臺語運用分析--以林宗源、向陽為例說明。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向陽(1985)。歲月:苔痕與草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游宗祺(2006)。我群世界與他群世界之間:瓦登菲斯論文化間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龔卓軍(2003)。身體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五)第四章:身體想像與他者/胡塞爾之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柏格森(Bergson, Henri)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譯(1981)。創化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國璋(1999)。論人的活動與社會時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班瀾(2000)。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詩性時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紅運(2001)。《古詩十九首》時空意象論〉收錄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河(1998)。時間概念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曉東(2007)。論梅洛--龐蒂的知覺理論及其超越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尤純純(2003)。重塑現代詩:羅門詩的時空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紅運(2002)。古典詩歌中時空意識的演進轨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尚永亮(2003)。自然與時空--漫議中國古代時空觀與文學表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德)胡塞爾著,王炳文譯(2006)。第一哲學(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耀德(1985)。陽光的無限轨跡:有關向陽詩集「歲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朱光潛(1991)。近代美學與文學批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游美惠(2006)。他者/異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2001)。前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呂炳強(2007)。凝視、行動與社會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子銘(2005)。現象學與美學反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法)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李斯等譯(2006)。創造進化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昌明(2001)。「感覺性」與新詩語言析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巴赫金(Baxthh, M. M.)著,錢中文主編,曉河等譯(1998)。論行為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