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符號學觀點初探中國面具文化
書刊名:南藝學報
作者:張雅粱
作者(外文):Chang, Ya-lia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6
頁次:頁63-88
主題關鍵詞:面具文化符號學中國Mask-cultureSemiologyChin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
  • 點閱點閱:84
中國文學運用比、興手法來表達所思所想,早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但在語言之外的表義系統,相關的研究並不多見;面具文化在中國不僅古老,還十分貼近常民生活,且具備豐富的多義性,因此本文視面具為一種文化符號,並將整個社會文化視為一種「符號系統」來進行論述,在西方符號學的基礎下,從面具文化的起源、功能到類型分析進行探討,意欲瞭解面具文化詮釋體系的兩個層面,第一是有關多義性的問題;第二則涉及社會脈絡的結構性探討。本文透過符徵與符旨的對應,說明歷來面具所承載的多義性;另外以中國面具文化的發展歷程為例,說明面具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期刊論文
1.張光直(1950)。中國遠古時付儀式生活的若干資料。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253-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麻國鈞(1994)。中國面具藝術概說。戲劇文學,3,5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豐榮(20060700)。視覺符號探討方法之理論探析:由圖像誌到符號學與Lacan的符號學之創新。視覺藝術論壇,1,7-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Pollock, Donald(1995)。Masks and the Semiotics of Identity。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1,3,581-597。  new window
5.Bal, Mieke、Bryson, Norman(1991)。Semiotics and Art History: A Discussion of Context and Senders。The Art Bulletin,73(2),174-208。  new window
6.顧樸光(2004)。面具禁忌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Tonkin, Elizabeth(1979)。Masks and Powers。Man, New Series,14(2),237-248。  new window
8.吳彥霖(20070700)。皮爾士的記號類型與賦比興之比較研究。設計學研究,10(1),23-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龔茂莉(2008)。德宏傣劇的文化認同研究(碩士論文)。雲南大學,雲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柳存仁(2000)。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于一、黃道德(1990)。巴蜀面具藝術。四川:成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曲六乙(1990)。西藏神舞戲劇及面具藝術。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耀良(1992)。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宏复(2006)。薩滿造型藝術。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約(1968)。魏書。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孟元老、黃驗注(2004)。東京夢華錄。臺北:實學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郝蘇民(2010)。西北少數民族儀式考察。北京: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逸明。面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雅粱(2012)。田野訪談記錄--邱文發訪談稿。雲南:西雙版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淨(1998)。心靈的面具:藏密儀式表演的實地考察。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作慈、陳陣(1997)。中國面具藝術。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蓋山林、蓋志浩(1999)。中國面具。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薛若琳(1996)。中國巫儺面具藝術。臺北:南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Herold , Erich(1992)。The World of Masks。London:Hamlyn。  new window
16.Mack , John(1994)。Masks And The Art of Expression。New York:H.N. Abrams。  new window
17.王勝華(2000)。雲南民族戲劇論。昆明:雲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璞(1983)。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Boas, Franz(1955)。Primitive Art。New York, NY:Dover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0.郭淨(1993)。儺:驅鬼.逐疫.酬神。臺北:香港:臺灣珠海出版社:珠海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Culler, Jonathan D.、張景智、張家銘(1993)。索緒爾。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百藥(197503)。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狄(1982)。藝術的起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玉安、裴曉睿(2005)。印度的羅摩故事與東南亞文學。北京:崑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呂大吉、何耀華(1996)。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國維(1993)。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顧樸光(1990)。儺戲面具藝術。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縣: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Barthes, Roland、許薔薔、許綺玲(1997)。神話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昉、夏劍欽、王巽齋(1994)。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桑欽、酈道元、陳橋驛(2007)。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2010)。三星堆與金沙--古蜀文明史上的兩次高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范曄(2013)。後漢書,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9559&page=177, 2013/08/08。  new window
2.鄭玄,周禮,陸德明(2013)。四部叢刊初編電子版,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335&page=74, 2013/08/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errel, Floyd。Semiotics versus Semiology: or, How Can We Get a Handle on Semiosis?,http://www.digitalpeirce.fee.unicamp.br/floyd/p-semflo.htm, 2013/06/01。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尤中(2009)。先秦時期的西南民族。尤中文集第五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