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種「歷史」、兩種「故事」--以兩漢的聶政傳說為例
書刊名:文與哲
作者:劉惠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Hui-pi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6
頁次:頁147-180
主題關鍵詞:漢畫像聶政歷史故事Han potraitNie ZhengHistory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34
  • 點閱點閱:127
期刊論文
1.王明珂(20040400)。瓦寺土司的祖源--一個對歷史、神話與鄉野傳說的邊緣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2(1),5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兆光(2002)。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中國社會科學,2002(4),74-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恩田(199212)。泰安大汶口漢畫像石歷史故事考。文物,1992(12),7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勞榦(193901)。論魯西畫像三石--朱鮪石室、孝堂山、武氏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9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葛兆光(200301)。思想:既做加法也做減法。讀書,2003(1),3-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思禮(1999)。從莒縣東莞畫像石中的七女圖釋武氏祠「水陸攻戰圖」。莒縣文物,10,20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貫文(2006)。薌他君石祠堂考釋。考古學研究,6,5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Todorov, Tzvetan(1969)。"THE GRAMMAR OF NARRATIV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Novel,3,70-76。  new window
9.張光直(19590900)。中國創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7-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厚琴(199403)。論儒學與兩漢復仇之風。齊魯學刊,1994(2),6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錢茂偉(20051200)。由記事而敘事:中國早期史學的文本化歷程。東吳歷史學報,14,141-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隆獻(20050600)。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以《春秋》三傳為重心。臺大中文學報,22,99-103+105-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邢義田(2002)。格套、榜題、文獻與畫象解擇--以失傳的「七女為父報仇」漢畫故事為例。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83-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蕾(2010)。兩漢復仇風俗研究(碩士論文)。山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道一(2006)。漢畫故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賈慶超(1993)。武氏祠漢畫石刻考評。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轍(1983)。古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俞偉超(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世襄(1999)。錦灰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發林(1982)。山東漢畫像石硏究。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e Certeau, Michel、倪復生(2012)。歷史書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衛(1998)。古道俠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泰來(1987)。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馬光、胡三省(1956)。資治通鑒。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曾德(1984)。漢代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兢(1965)。樂府古題要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天游(1992)。古代復仇面面觀。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Powers, Martin J.(1991)。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New Haven。  new window
15.黑田彰(2001)。孝子傳の研究。東京:京都:佛教大學通信教育部:株式會社思文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Foucault, Michel、謝強、馬月(1999)。知識考古學。北京:生活•讀書•閱讀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玄、陸德明、孔穎達(1965)。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向、盧元駿、陳貽鈺(1995)。說苑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韓非子、陳奇猷(1958)。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瞿中溶、劉承幹(2004)。漢武梁祠畫像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公羊壽、何休、徐彥(1965)。公羊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明(1984)。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國維(1994)。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梁玉繩、賀次君(1981)。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縣: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呂思勉(1982)。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霍存福(2005)。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Sahlins, Marshall D.(1981)。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new window
29.李昉(1975)。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魏徵、令狐德棻、汪紹楹(1973)。隋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逯欽立、吳云(1984)。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安石(1959)。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瞿同祖(1981)。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蔣英炬、吳文祺(1995)。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邢義田(2011)。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符、汪繼培、彭鐸(1985)。潛夫論箋校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蕭統、李善(1986)。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嚴可均(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吳見思、吳興祚(1970)。史記論文。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楊愛國(2006)。幽明兩界:紀年漢代畫像石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充、黃暉、劉盼遂(1990)。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應劭、王利器(1981)。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司馬遷、韓兆琦(2004)。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巫鴻、柳揚、岑河(2006)。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何良俊、中華書局(1959)。四友齋叢說。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揚雄、汪榮寶、陳仲夫(1987)。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向、高誘(1978)。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班固、顏師古、楊家駱(198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81)。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范曄、李賢(198104)。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邢義田(2010)。漢畫解讀方法試探--以「撈鼎圖」為例。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向(1991)。新序。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邕(1970)。琴操。漢魏遺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巫鴻(1995)。Four Voices of Funerary Monuments。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2.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3.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4.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5. 從二十世紀初舊照片中的服飾來談三個四川西北嘉絨貴族家庭的服飾
6.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7.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8.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9.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10.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1.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2.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3.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14. 《逸周書》〈芮良夫〉之憲政思想限制與隱埋
15. 經典、習俗與禮法--對喪服「嫡孫承重」的歷史考察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