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化的空間:台中地區空間歷程反思
作者:連慧珠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指導教授:洪敏麟
李建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歷史性建築空間文化他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8
文化的空間:台中地區空間歷程反思
中文摘要
大安溪以南、大肚溪以北的台中地區,行政區在成為大台中市後,作為一個文化機能區,內部自然空間地形豐富,過去也是多族群傳統生活領域,以及十七世紀後來台的漢人。漢人從客體到主、客體易位的主體化過程,使原來多族群的地區成為平地與山地、漢人與泰雅族的空間對立,經研究期間調查的108個歷史性建築,悉位於西部平地,是以在空間強化了泰雅族缺乏歷史的野蠻想像,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結束,華、夷之防和文明與野蠻深化我者與他者對立的鴻溝。
漢人從客體到主體社會的建立過程,在傳統清帝國時歷史性建築以民間主導建立的宅第與廟宇二類為多,而廟宇類以儒學教育設施和媽祖廟為主,漢人地域社會中地方有力之家崛起後,積極參與建廟興文教以安定地方秩序,清末以前政府雖採消極治理態度,但是官方透過各種褒封、賜匾表徵孔子與媽祖信仰的方式,一代表官方正統力量的學問之男神、一代表民間萬能之神信仰的女神,間接強化統治權威與正當性,地方有力之家則藉由投身科舉取得功名,與政府合作推動社會文教,維護其優越社會地位,是以在空間中表現有垂直的社會流動以提高宗族地位,媽祖信仰則在海岸平原、盆地以及河階群上進行民間媽祖信仰水平流動的遶境與出巡活動,文化、宗教在空間活動上歷時不衰,逐步使漢人主體性社會確立,泰雅族被邊緣化。日治時期現代國家治理下則以產業、衙署、學校等政府主導公共建築為主,亦集中於平地,山林在日人經濟考量產業化時,林野成為經濟資源,泰雅族在政府治理下政府基於政治管理考量而將其農民化,基於文明與野蠻的二分法再度將泰雅族他者化,空間文化發展歷程過去明顯缺乏族群正義之關照,人文地理學中觀照反身性(reflexivity)亦隨著空間中文化的發展過程而應受到關注,使人文地理研究的互文性(interextuality)讓我們了解自身並在地理上空間的影響進行反思,從而在未來能讓更多的聲音被聆聽。
關鍵詞:歷史性建築、空間文化、他者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不著撰人(1959),台灣教育碑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 不著撰人(1963),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文獻叢刊18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不著撰人(1993),明信片集之原住民肖像,台北:創意力文化。
4. 不著撰人(2003),台灣老明信片 原住民篇,高雄:串門企業。
5.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灣總督府),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中央研究院。
7. 六十七(1961 ),使署閒情,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ew window
8. 王文斌譯(2004),後現代地理學:重申社會批判理論中的空間(Soja, E. W.),北京:商務印書館。
9. 王仲孚總編輯(1994),沙鹿鎮志,台中:沙鹿鎮公所。
10. 王仲孚總編輯(2005),梧棲鎮志,台中:梧棲鎮公所。
11. 王志弘、王玥民譯(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David Harvey),台北:群學。
12. 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Crang, M.),台北:巨流。
13. 王啟宗(1984),台灣的書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4. 王梅霞(2006)泰雅族,台北,三民。new window
15. 王造時譯(2001),歷史哲學(Hegel &; Sibree),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6. 王嵩山(1988),扮仙與做戲,台北:稻鄉。
17. 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稻鄉。new window
18. 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new window
19. 王嵩山(2003),過去就是現在,台北,稻鄉。
20. 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台北,稻鄉。
21. 王嵩山(2010),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台北:遠足。
22. 王蘭生譯(1986),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Hettner, A.),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編(1996),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24.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2010),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原民會、南天。
25.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編(1960 ),福建通志台灣府,台灣文獻叢刊第84 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6. 左杉融吉著、余萬居譯(1920),番族調查報告書 紗績族前篇(左杉融吉)。
27. 瓦歷斯.諾幹(1990),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台北:晨星。
28. 瓦歷斯.諾幹(1992),荒野的呼喚,台北:晨星。
29. 瓦歷斯.諾幹(1992),番刀出鞘,台北:稻鄉。
30. 瓦歷斯.諾幹(1994),山是一座學校,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
31. 瓦歷斯.諾幹(1995),泰雅影像紀錄展專輯,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
32. 瓦歷斯.諾幹(1999),伊能再踏查,台北:晨星。
33. 瓦歷斯.諾幹(1999),番人之眼:部落觀點,泰雅人說故事,台北:晨星。
34. 瓦歷斯.諾幹(2000),想念族人,台北:晨星。
35. 瓦歷斯.諾幹(2003),迷霧之旅:部落故事的泰雅田野書,台北:晨星。
36.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台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台灣文獻館。
37. 甘陽(1989),我們在創造傳統,台北:聯經。
38. 甘陽譯(2005),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Cassirer, E.),台北:桂冠。
39. 田哲益(2001),台灣的原住民族泰雅族,台北:台原出版社。
40. 伊能嘉矩(1991),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1. 朱景英(1956),海東劄記,台灣文獻叢刊第1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2. 何國強譯(2005),理解文化:從人類學和社會理論視角(Uhn, R. C.),北京:北京大學。
43. 余中先、張朋浩、車 耳譯(1991), 法國農村史(Blach, M.),北京:商務印書館。
44. 余中先等譯(1991),法國農村史(Marc Bloch),北京:商務印書館。
45. 余文儀(1962),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6. 余萬居譯(1917),番族調查報告書 太麼族後篇(左杉融吉)。
47. 吳子光(1959),台灣紀事,台灣文獻叢刊第3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8. 吳永華(2000),台灣歷史紀念物 – 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台中:晨星。
49. 吳永華譯(1997),台灣登山小史(沼井鐵太郎),台中:晨星。
50. 吳德功(1960),台灣遊記,台灣文獻叢刊第8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 李亦園(1992),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水牛。new window
52. 李亦園(199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53. 李安宅等譯(1987),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alinowski, B. K.),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4.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55. 李康、李猛譯(2002),社會的構成(Giddens, A.),台北:左岸文化。
56. 李康、李猛譯(2004),社會的構成(Giddens, A.),台北:左岸文化。
57. 李添春 (1956),台灣省通志‧人民志宗教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8. 杜 佑(1988),通典卷53,北京:中華書局。
59. 汪珍宜、何翠萍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Mauss, M.),台北:遠流。
60. 肖聿譯(1992),遼闊的視野(Strauss, C. L.),台北:桂冠。
61. 辛德勇(2005),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62. 阮昌銳(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63. 周 璽(1962),彰化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5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4. 周傳承譯(1989),無聲的語言(Hall, E. T.),台北:協志。
65.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
66.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7. 林.亨特編;江政寬譯(2002),新文化史,台北:麥田。
68. 林文龍(1998),台灣中部的開發,台北:常民文化。
69. 林文龍(1999),台灣書院與科舉,台北:常民文化。
70. 林正珍(2007),台中市樂成宮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台中: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旱溪樂成宮,。
71. 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Baudrillard, J.),台北:時報。
72.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73. 林漢泉主編(1988),台中樂成宮志稿,台中: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旱溪樂成宮。
74.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
75. 波越子肅(1907),新竹廳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76. 長榮大學編纂(2009),新修霧峰鄉志,台中:霧峰鄉公所。
77. 俞孔堅(2000),理想景觀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78. 姚巧梅譯(2004),台灣土地・日本表情:台灣日治時期遺跡紀行(片倉佳史);,台北:玉山社。
79.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80. 施雅軒(2007),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文化。
81.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與熟番與地權,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第三號,台北:中央研究院。
82. 柳翱(1995),永遠的部落,台中:晨星。
83. 洪敏麟(1989a),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84. 洪敏麟(1989b),台中縣志・土地志,台中:台中縣政府。
85. 洪敏麟(1991),田野調查方法論(八十年冬令青年自強活動),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86. 洪敏麟主編(2011),台中旱溪媽祖:樂成宮志,台中: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旱溪樂成宮。
87. 洪敏麟總編輯(1993),大肚鄉志,台中:大肚鄉公所。
88. 洪慶峰(1988),台中縣泰雅族,台北:中國民俗學會。
89. 洪慶峰編(2000),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0. 洪慶峰總編(1989),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1. 洪麗完(1997),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台北:稻鄉。
92. 洪麗完編(1996),台灣古文書集(上、下冊),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3. 洪麗完編(2001),外埔鄉藏古文書專輯,台中:外埔鄉公所。
94. 洪麗完編(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5. 洪麗完編(2009),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96. 胡台麗(2006),蘭嶼觀點(影音),台北:同喜文化。
97.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陳阿朱記音及翻譯(1995),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8. 范咸、六十七(1961),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9. 苗延威譯(2007),纏足:「金蓮崇拜」集盛而衰的演變(Ko, Dorothy),台北:左岸。
100. 郁永河(1959),裨海記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1. 倪贊元(1959),雲林縣采訪冊,文叢本第3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2. 唐家龍等譯(1996),菲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Braudel F.),北京:商務印書館。
103.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04. 孫大川(2010),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105. 孫希旦(1989),禮記集解卷20,北京:中華書局。
106. 浦忠成(2007),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new window
107. 高銛等譯(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Bell, D.),台北:桂冠。
108. 康原、陳修平主撰(2003),烏日鄉志(文化篇),台中:烏日鄉公所。
109. 康豹(Katz, P.)(2006),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110. 張恭啟譯(1983),鄉民社會(Wolf, E. R.),台北:巨流。
111. 張勝彥主編(1989),台中縣志‧卷二住民志〈第二冊語言篇、宗教篇〉,台中:台中縣政府。
112. 張勝彥編纂(1989),台中市發展史,台中:台中市政府。
113. 張勝彥總編纂(2002),外埔鄉志,台中:外埔鄉公所。
114. 移川子之藏等著、黃文新譯(1988),台灣高砂族所屬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未出版。
115. 許明龍譯(2001),蒙大猶: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小山村(Ladurie, Emmanuel Le Roy),台北:麥田出版社。
116. 許雪姬(1990),龍井林家的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117. 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Barthes, R.),台北:桂冠出版社。
118. 許寶強、羅永生選編(2004),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19. 郭輝編譯(2003),,日據下之台政(井出季和太),台北:海峽學術。
120. 陳秀淳(1998),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台北:稻鄉。
121.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122. 陳其南(1991),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
123. 陳炎正主編(1989),大安鄉志,台中:大安鄉公所。
124. 陳炎正主編(1989),石岡鄉志,台中:石岡鄉公所。
125. 陳炎正主編(1989),后里鄉志,台中:后里鄉公所。
126. 陳炎正主編(1993),潭子鄉志,台中:潭子鄉公所。
127. 陳炎正主編(1994),大里鄉志,台中:大里市公所。
128. 陳炎正主編(1995),大雅鄉志,台中:大雅鄉公所。
129. 陳炎正主編(1996),龍井鄉志,台中:龍井鄉公所。
130. 陳炎正主編,(1986),豐原鄉志,台中:豐原市公所。
131. 陳金田譯(1990),台灣私法(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報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32. 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Hobsbawn, E),台北:貓頭鷹書房。
133. 陳秋坤(1994),清代台灣土地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new window
134. 陳茂祥總編輯(2009),神岡鄉志,台中:神岡鄉公所。
135. 陳國棟(2005),台灣的山海經驗,台北:遠流。
136. 陳培桂編(1963),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7. 陳瑤塘主編(1998),清水鎮志,台中:清水鎮公所。
138.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139. 傅朝卿(2009),圖說台灣建築文化遺產:日治時期篇1895-1945,台南:台灣建築文化。
140. 喬瑟夫‧坎柏著、李子寧譯(1996),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台北:立緒。
141. 游霸士‧撓給嚇(1995),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
142. 程兆熊(1956),台灣山地紀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43. 費孝通(2007),鄉土中國,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144. 黃叔璥(1957),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5. 黃美英(1989),千年媽祖,台北:人間出版社。
146. 黃美英(1994),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147. 黃得時(1987),台灣的孔廟,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頁31-32。
148. 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台北:自立晚報。
149. 黃富三(1992),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年),台北:自立晚報。
150. 黃應貴主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51. 黃應貴主編(1999),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52. 黃應貴主編(2004),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53. 黃應貴編著(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154. 楊南郡譯(1996),台灣踏查日記(伊能嘉矩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55. 楊南郡譯(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台北:遠流。
156.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
157. 楊德瑞譯(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Geertz C.),台北:麥田。
158. 楊德睿譯(2001),神話與意義(Strauss, C. L.),台北:麥田。
159. 溫振華(1999),大茅埔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60. 溫振華(2003),白冷圳歷史調查研究,台中:中縣文化局。
161. 照乘輯(1960),天妃顯聖錄,台灣文獻叢刊第77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62. 萬 冰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Fanno .F),南京:譯林出版社。
163. 葛以德等譯(1980) ,近代地理學創建人(Dickinson, R. E.),北京:商務印書館。
164. 詹見平、張維左、吳世霖、陳順天(1997),新社河階群地形與鳥類教學資源調查研究,台中:新社鄉東興國民小學( 教育部專案補助研究 )。
165. 賈士蘅譯(1999),走進歷史田野—歷史人類學的愛爾蘭史個案研究(Silverman M. &Glliver, P.H.),台北:麥田。
166.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2),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允晨出版社。
167. 達利•卡給(柯正信)日文原著、遊霸士•撓給赫(田敏忠)漢譯(2001),高砂王國,台中:晨星。
168.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新出版社。
169.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大學人文學院。
170. 廖財聰主編(2004),萬和宮志,台中:萬和文教基金會。
171. 廖瑞銘總召集(2006),太平市志,台中:太平市公所。
172. 趙芳如譯(2000),台灣原味建築(藤島亥治郎),台北:原民文化。
173. 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Foucault, M.),北京:三聯書店。
174. 劉良壁(196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台銀經研室。
175. 劉枝萬編(1962),台灣中部碑文集成,台灣文獻叢刊第15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6. 劉曉春(2004),儀式與象徵的秩序—一個客家村落的歷史、權力與記憶,北京:商務印書館。
177. 樂俊河譯(2000),人類大遷徙(Cavalli-Sfo, L .L.),台北:遠流。
178.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Tuan, Yi-Fu),台北:國立編譯館。
179. 潘桂成譯(2008),恐懼(Tuan, Yi-Fu),台北:立緒文化。
180. 鄭力軒譯(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Ching, Leo T. S.),台北:麥田。
181. 鄭用錫編(1998),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182.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McLuhan, M.),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83. 鄭勝華等譯(2003),地理學思想史(Claval, P.),台北:五南。
184. 賴志彰(1996),中縣文獻第五期-水資源專輯,台中:台中縣政府。
185. 賴志彰(1998),大甲流域聚落與民居,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86. 戴炎輝(1992),清代台灣的鄉治,台北:聯經。
187. 謝文賢編撰(2002),台中樂成宮傳統建築之美,台中:台中樂成宮。
188. 瞿海源(1992),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189. 瞿鐵鵬、張鈺譯(2005),文化人類學(Haviland, W. A),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0. 簡惠美譯(1989),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Weber, M.),台北:遠流出版社。
191. 魏桂邦譯(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宮本延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192. 藤井志津枝(1997),理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番政策,台北:文英堂。
193. 嚴鋒譯(1997),權力的眼睛—福科訪談錄(Foucault,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1. 中村孝志(2001),“荷蘭統治下位於台灣中西部的QUATAONG村 落”,載於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台北:稻鄉出版社,頁71-102。new window
2. 王世慶(1985),“從清代台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台灣文獻,第36卷第2期,頁107-150。new window
3. 王志弘譯(2001),“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收入包亞明主編,後現代與地理學的政治(Bourdieu, P.),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頁292-311。
4. 王秋原、張峻嘉、趙建雄(2007),“地史取向研究方法在地方與區域研究初探--苗栗南莊地區的個案分析”,華岡地理學報,第20期,頁1-16。
5. 王嵩山(1999),“高山生活、信仰與社會規範—泰雅族人的「嘎嘎」(gaga)”,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35:2。
6. 石再添、張瑞津、鄧國雄、黃朝恩等(1977),“濁大流域的聚落分佈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台灣文獻,第28卷第2期,頁75-93。
7. 伊凡(1994),“雕題難再美:泰雅族的紋面藝術”,收入民族與民俗(王秋桂編),台北:稻鄉出版社。
8. 伊能嘉矩(1896),“台灣通信(第2回)台灣人類學會”,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18。
9. 伊能嘉矩(1898),“台灣通信(第22回)台灣人類學會”,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46。
10. 朱榮貴(1996),“台灣民間宗教中所呈現的孝道”,收入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李豐楙、朱榮貴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67-98。
11. 池永歆(2000),“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12. 池永歆(2001),“大茅埔地方的構成:空間與地方”,中縣文獻,第8期,頁5-99。
13. 克洛德•拉耳(1992),“中國人思維中的時間經驗之決和歷史觀”,收入,文化與時間(路易•加迪等著;鄭樂平、胡建平等譯),台北:淑馨,頁28-58。
14. 宋文薰、劉枝萬(1952),“貓霧拺番社曲”,台灣文獻專刊,第3卷第1期,頁1-20。
15. 李 凡、朱 紘(2009),“GIS在歷史及文化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國外研究進展綜述”,人文地理,第105期,頁41-47。
16. 李宗信(2008),“淺談地理資訊系統(GIS)於台灣史研究上之應用”,收於台灣學系列演講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頁119-146。
17. 李宗信(2009),“日治初期崩山八社租權的地理歷史分析”,台灣學研究8,頁 31-82。new window
18. 李宗信、顧雅文、莊永忠(2009),“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收入海、河與台灣聚落變遷(黃富三編),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 145-228。
19. 李建平 (2009),“發展全球關聯導向的地理課程設計與理解多元文化”,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精進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頁 28-43。
20. 李國祁(1978),“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5卷第3期,頁131-159。
21. 阮昌銳(1991),“泰雅族的傳統社會與文化”,台灣博物,第10卷第2期。
22. 林正珍(2007),“旱溪媽祖遶境儀式的文化詮釋與地域認同”,收於台中縣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頁1-17。
23. 林俊強,(2005),“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24. 林美容(1989),“彰化媽祖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68期,頁41-104。
25. 林美容(1990),“台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雜誌2,頁345-364。new window
26. 林美容(1999),“台灣區域性祭典組織的社會空間與文化意涵”,收入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徐正光、林美容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69-88。new window
27. 林美容(2003),“台灣媽祖形像的顯與隱”,文化雜誌(中文版),第48期,頁131-135。
28. 林會承(1989),“從儀式行為看台灣傳統建築的意義及空間概念”,台灣風物,第39卷第2期,頁141-166。new window
29. 林靖修、范毅軍(2012),“布農族長老的尋根之旅 ──地理資訊科技與歷史重建”,原住民族文獻,創刊號,頁23-27。
30. 林慶弧(2011),“林志芳家族與太平地區的開發”,台灣文獻,第62卷第3期,頁227-272。new window
31. 金銀珍(2011),“道統‧正統‧聖君”,武夷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頁4。
32. 施添福(1989),“台灣歷史地理劄記(一):試釋土牛紅線”,台灣風物,第39卷第2期,頁95-98。
33. 施添福(1991),“紅線與藍線: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9期,頁46-50。
34. 施添福(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收入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頁39-71。new window
35. 施添福(1995),“清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收入平埔族群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編),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301-332。
36. 洪麗完(1990),“清代台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台灣文獻,第41卷第1期,頁63-93。new window
37. 洪麗完(1992),“大安、大肚兩溪開墾拓史研究(一六八三~一八七四)”,台灣文獻,第43卷第3期,頁162-260。new window
38. 洪麗完(2007),“ 大肚山西麓平埔原住民生活領域變動與人口流失現象:兼論漢人優勢社會之形成”中縣文獻,第11期,頁1-51。
39. 約翰‧戴維斯(Davis, J.)(1998),“歷史與歐洲以外的民族”,收入賈士蘅譯,他者的歷史(Hastruup, K.),台北:麥田,頁33-55。
40. 胡台麗(1979),“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變遷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8期,頁55-78。
41. 范毅軍(2008), “古圖今用:GIS與歷史輿圖的數位化”,空間新思維-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42. 翁佳音(1992),“被遺忘的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台灣風物,42卷4期,頁145-188。
43. 馬淵東一著、徐萬居譯,“山地高砂族的地理知識與社會、政治組織”,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第二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未出版。
44. 高明士(2005),“聖域與教育:東亞廟學制的建立與發展”,收入文明對話下的中國性與歐洲性(甘懷真編),桃園:中央大學,頁261-291。
45. 康 澄(2006),“文化符號學的空間闡釋—尤里‧洛特曼的符號圈理論研究”,,第2期,頁100-108。
46. 康培德(2003),“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頁97-116。new window
47.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收於薛天棟編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頁223-273。
48. 張珣(1986),“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第22期,頁446-452。new window
49. 張珣(2000),“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祭祀圈之擴展與變遷”,收入儀式、信仰與社會: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頁297-338 。
50. 張銘月(2005),“台南地區門釘文化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張曉東(2006),“GIS與歷史地理學”,地球資訊科學,第8卷第2期,頁38-39。
52. 許嘉明(1975),“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36期,頁165-190。
53. 連慧珠(1995),“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歷史文化之考察”,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連慧珠撰稿(2011),“第三篇 主配祀神”,載於台中旱溪媽祖廟:樂成宮志(洪敏麟編),台中:台中樂成宮,頁71-166。
55. 郭建慧(2008),“後設解讀:公共建築之神話隱喻”,環境與藝術學刊,第6期,頁19-30。new window
56. 陳 雅(2008),“地方文化符號系統的建構與創新”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頁24-27。
57. 陳其南(1984),“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研院三研所,頁335-360。new window
58. 陳珮羚(2002),清代臺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彭煥勝、吳政龍(2003),“清代彰化縣儒學的建置與組織”,教育研究集刊,第49卷第3期,頁113-141。new window
60. 曾淑卿(2004),“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焦國模(2011),“林業百年”,台灣林業,第37 卷第1期,頁13-27。
62. 黃俊傑(1999),“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頁395-410。new window
63. 黃進興(1994),“權利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允晨叢刊55(陳其南、周英雄編),台北:允晨,頁247-298。new window
64. 黃燕堃譯(2004),“族群身分的建構” (Wallerstein, I.),收入解殖與民族主義(許寶強、羅永生選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102-120。
65. 黃應貴(2004),“歷史與文化:對於「歷史人類學」之我見”,歷史人類學學刊,第2卷第2期,頁111-129。new window
66. 溫振華(1980),“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第1期,頁91-107。
67. 溫振華(1983),“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師大歷史學報,第11期,頁253-274。
68. 賈士蘅譯,(1998),“歷史與歐洲以外的民族” (Davis, John),載於他者的歷史(Kirsten Hastruup),台北:麥田,頁33-55。
69. 趙啟明(2004),“試探泰雅族的文面、文面形式與族群識別之關係”,台灣文獻,第55卷第2期,頁47-83。new window
70. 劉素芬(1995),“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硏究,第2卷第2期。new window
71. 潘朝陽(1994),“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地理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72. 蔡惠玉(2004),“日治時期台灣鄉紳望族墳墓建築研究—以中部地方霧峰林家、太平吳家、神岡呂家、竹山林家為例",台南:成功大學碩文。
73. 戴文鋒(2005),“台灣媽祖「抱接砲彈」神蹟傳說試探”,南大學報,第39卷第2期(人文與社會類),頁41-66。
74. 戴寶村(2004),“B29與媽祖:台灣人的戰爭記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頁223-275。
75. 謝世忠(2008),“界定狩獵—泰雅族語太魯閣族的山林行走”,台灣風物,第58卷第2期,頁69-94。new window
76. 顧雅文(2000),“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文。
77. 顧雅文(2008),“再現、認知與解釋歷史的新工具”,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系,頁103-119。

外文部分
1. 左杉融吉、大吉西壽(1996),生番傳說集,台北:南天。
2. 松下芳三郎(1924),台灣樟腦專賣志,台北: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3.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九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4.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五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5.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三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6.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三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7.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四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8.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七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9.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一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0.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五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1.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三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2.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四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3.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二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4.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5.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八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6.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六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7.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5),理蕃志稿(二),台北:南天。
18.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1993),理蕃の友第一卷~第三卷,東京:綠蔭書房株式會社。
19.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昭和二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0.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昭和八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1.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五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2.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四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3.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十五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4.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十三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5.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十四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6. 中村勝(2005),台灣高地先住民的歷史人類學:清朝、日治初期統治政策の研究,東京:綠蔭書房。
27. 土屋重雄編(1985),台灣事情一班,台北:成文出版社。
28. 東勢郡役所編(1985),東勢郡管內概況(大正十五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9. 藤原正己,台中.日本統治時代の記憶,日本:財團法人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台灣文化研究所,1996。
30. 鈴木作太郎(1932),台灣の蕃族研究,台北:台灣史籍刊行會。
31. 鈴木清一郎(1934),台灣舊慣冠婚喪祭と年中行事,台北:台灣日日新報。
32. Barker, Alan R.H.(2003), Geography and 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3. Bourdieu, P.(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4. Campbell, W. M.(1903),Formosa under the Dutch: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London: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Ltd.
35. Chang, Chung-li(1995) , The Chinese Gentry, Washingt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36. Cosgrove, D. and Daniel, S. (1988). “Iconography and Landscape. ”in Cosgrove, D. and Daniel, S. eds. The Iconography and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 Environ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10.
37. Davidson, J. W.(1992),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cou ,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38. Durkeim, E.(1968),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39. Freedman, M.(1966),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China, London:Athlone.
40. Gaddis, J. L.(2002), Landscape of History:How Historians map the Pa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1. Geertz, C.(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Selected Essays, New York:Basic Books.
42. Hirsch, Eric and O'Hanl, Michael ed.,(2003) 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43. Hoskins, W. G.(1984), Local History in England, London:Longman.
44. Johnston, R. J. (1986),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2nd ed.,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pp. 134-140。
45. Johnston, R. J.&; Sidaway, J.D. (2004),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Anglo-American human geography since 1945. London: Arnold.
46. Jordan, Peter(2003), Material culture and sacred landscape:The anthropology of the Siberian Khanty, AltaMira Press.
47. Knapp, R. G. ed.(1995),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48. Kuhn, P. A. (1970),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9. Lebvre, H.(191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asil Blackwell.
50. Low, S. M., &; Lawrence-Zúñiga, Denise ed.(2003), 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 locating culture ,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51. Mitchell, D.(2000),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52. Naquin, Susan and Yü, Chün-fang ed.(1994)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53. Paasi, A. (2002), “Place and region: regional worlds and word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6(6): 802- 811.
54. Paasi, A. (2003), “Region and place: regional identity in ques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7(4): 475- 485.
55. Sahlins, M.(1976), 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6. Sauer, C. O.(1941), “Forewor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31:1-24.
57. Sauer, C. O.(1974),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 in Land and Life, (Leighly, John ed.), Galifornia:University of Galifornia Press.
58. Tuan, Yi-Fu(1974),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9. Wylie, J.(2007), Landscape,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不著撰人(1959),台灣教育碑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 不著撰人(1963),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文獻叢刊18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不著撰人(1993),明信片集之原住民肖像,台北:創意力文化。
4. 不著撰人(2003),台灣老明信片 原住民篇,高雄:串門企業。
5.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灣總督府),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中央研究院。
7. 六十七(1961 ),使署閒情,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ew window
8. 王文斌譯(2004),後現代地理學:重申社會批判理論中的空間(Soja, E. W.),北京:商務印書館。
9. 王仲孚總編輯(1994),沙鹿鎮志,台中:沙鹿鎮公所。
10. 王仲孚總編輯(2005),梧棲鎮志,台中:梧棲鎮公所。
11. 王志弘、王玥民譯(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David Harvey),台北:群學。
12. 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Crang, M.),台北:巨流。
13. 王啟宗(1984),台灣的書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4. 王梅霞(2006)泰雅族,台北,三民。new window
15. 王造時譯(2001),歷史哲學(Hegel &; Sibree),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6. 王嵩山(1988),扮仙與做戲,台北:稻鄉。
17. 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稻鄉。new window
18. 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new window
19. 王嵩山(2003),過去就是現在,台北,稻鄉。
20. 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台北,稻鄉。
21. 王嵩山(2010),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台北:遠足。
22. 王蘭生譯(1986),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Hettner, A.),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編(1996),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24.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2010),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原民會、南天。
25.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編(1960 ),福建通志台灣府,台灣文獻叢刊第84 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6. 左杉融吉著、余萬居譯(1920),番族調查報告書 紗績族前篇(左杉融吉)。
27. 瓦歷斯.諾幹(1990),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台北:晨星。
28. 瓦歷斯.諾幹(1992),荒野的呼喚,台北:晨星。
29. 瓦歷斯.諾幹(1992),番刀出鞘,台北:稻鄉。
30. 瓦歷斯.諾幹(1994),山是一座學校,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
31. 瓦歷斯.諾幹(1995),泰雅影像紀錄展專輯,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
32. 瓦歷斯.諾幹(1999),伊能再踏查,台北:晨星。
33. 瓦歷斯.諾幹(1999),番人之眼:部落觀點,泰雅人說故事,台北:晨星。
34. 瓦歷斯.諾幹(2000),想念族人,台北:晨星。
35. 瓦歷斯.諾幹(2003),迷霧之旅:部落故事的泰雅田野書,台北:晨星。
36.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台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台灣文獻館。
37. 甘陽(1989),我們在創造傳統,台北:聯經。
38. 甘陽譯(2005),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Cassirer, E.),台北:桂冠。
39. 田哲益(2001),台灣的原住民族泰雅族,台北:台原出版社。
40. 伊能嘉矩(1991),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1. 朱景英(1956),海東劄記,台灣文獻叢刊第1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2. 何國強譯(2005),理解文化:從人類學和社會理論視角(Uhn, R. C.),北京:北京大學。
43. 余中先、張朋浩、車 耳譯(1991), 法國農村史(Blach, M.),北京:商務印書館。
44. 余中先等譯(1991),法國農村史(Marc Bloch),北京:商務印書館。
45. 余文儀(1962),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6. 余萬居譯(1917),番族調查報告書 太麼族後篇(左杉融吉)。
47. 吳子光(1959),台灣紀事,台灣文獻叢刊第3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8. 吳永華(2000),台灣歷史紀念物 – 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台中:晨星。
49. 吳永華譯(1997),台灣登山小史(沼井鐵太郎),台中:晨星。
50. 吳德功(1960),台灣遊記,台灣文獻叢刊第8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 李亦園(1992),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水牛。new window
52. 李亦園(199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53. 李安宅等譯(1987),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alinowski, B. K.),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4.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55. 李康、李猛譯(2002),社會的構成(Giddens, A.),台北:左岸文化。
56. 李康、李猛譯(2004),社會的構成(Giddens, A.),台北:左岸文化。
57. 李添春 (1956),台灣省通志‧人民志宗教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8. 杜 佑(1988),通典卷53,北京:中華書局。
59. 汪珍宜、何翠萍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Mauss, M.),台北:遠流。
60. 肖聿譯(1992),遼闊的視野(Strauss, C. L.),台北:桂冠。
61. 辛德勇(2005),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62. 阮昌銳(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63. 周 璽(1962),彰化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5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4. 周傳承譯(1989),無聲的語言(Hall, E. T.),台北:協志。
65.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
66.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7. 林.亨特編;江政寬譯(2002),新文化史,台北:麥田。
68. 林文龍(1998),台灣中部的開發,台北:常民文化。
69. 林文龍(1999),台灣書院與科舉,台北:常民文化。
70. 林正珍(2007),台中市樂成宮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台中: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旱溪樂成宮,。
71. 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Baudrillard, J.),台北:時報。
72.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73. 林漢泉主編(1988),台中樂成宮志稿,台中: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旱溪樂成宮。
74.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
75. 波越子肅(1907),新竹廳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76. 長榮大學編纂(2009),新修霧峰鄉志,台中:霧峰鄉公所。
77. 俞孔堅(2000),理想景觀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78. 姚巧梅譯(2004),台灣土地・日本表情:台灣日治時期遺跡紀行(片倉佳史);,台北:玉山社。
79.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80. 施雅軒(2007),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文化。
81.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與熟番與地權,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第三號,台北:中央研究院。
82. 柳翱(1995),永遠的部落,台中:晨星。
83. 洪敏麟(1989a),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84. 洪敏麟(1989b),台中縣志・土地志,台中:台中縣政府。
85. 洪敏麟(1991),田野調查方法論(八十年冬令青年自強活動),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86. 洪敏麟主編(2011),台中旱溪媽祖:樂成宮志,台中: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旱溪樂成宮。
87. 洪敏麟總編輯(1993),大肚鄉志,台中:大肚鄉公所。
88. 洪慶峰(1988),台中縣泰雅族,台北:中國民俗學會。
89. 洪慶峰編(2000),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0. 洪慶峰總編(1989),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1. 洪麗完(1997),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台北:稻鄉。
92. 洪麗完編(1996),台灣古文書集(上、下冊),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3. 洪麗完編(2001),外埔鄉藏古文書專輯,台中:外埔鄉公所。
94. 洪麗完編(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5. 洪麗完編(2009),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96. 胡台麗(2006),蘭嶼觀點(影音),台北:同喜文化。
97.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陳阿朱記音及翻譯(1995),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98. 范咸、六十七(1961),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9. 苗延威譯(2007),纏足:「金蓮崇拜」集盛而衰的演變(Ko, Dorothy),台北:左岸。
100. 郁永河(1959),裨海記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1. 倪贊元(1959),雲林縣采訪冊,文叢本第3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2. 唐家龍等譯(1996),菲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Braudel F.),北京:商務印書館。
103.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04. 孫大川(2010),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
105. 孫希旦(1989),禮記集解卷20,北京:中華書局。
106. 浦忠成(2007),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new window
107. 高銛等譯(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Bell, D.),台北:桂冠。
108. 康原、陳修平主撰(2003),烏日鄉志(文化篇),台中:烏日鄉公所。
109. 康豹(Katz, P.)(2006),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110. 張恭啟譯(1983),鄉民社會(Wolf, E. R.),台北:巨流。
111. 張勝彥主編(1989),台中縣志‧卷二住民志〈第二冊語言篇、宗教篇〉,台中:台中縣政府。
112. 張勝彥編纂(1989),台中市發展史,台中:台中市政府。
113. 張勝彥總編纂(2002),外埔鄉志,台中:外埔鄉公所。
114. 移川子之藏等著、黃文新譯(1988),台灣高砂族所屬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未出版。
115. 許明龍譯(2001),蒙大猶: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小山村(Ladurie, Emmanuel Le Roy),台北:麥田出版社。
116. 許雪姬(1990),龍井林家的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117. 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Barthes, R.),台北:桂冠出版社。
118. 許寶強、羅永生選編(2004),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19. 郭輝編譯(2003),,日據下之台政(井出季和太),台北:海峽學術。
120. 陳秀淳(1998),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台北:稻鄉。
121.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122. 陳其南(1991),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
123. 陳炎正主編(1989),大安鄉志,台中:大安鄉公所。
124. 陳炎正主編(1989),石岡鄉志,台中:石岡鄉公所。
125. 陳炎正主編(1989),后里鄉志,台中:后里鄉公所。
126. 陳炎正主編(1993),潭子鄉志,台中:潭子鄉公所。
127. 陳炎正主編(1994),大里鄉志,台中:大里市公所。
128. 陳炎正主編(1995),大雅鄉志,台中:大雅鄉公所。
129. 陳炎正主編(1996),龍井鄉志,台中:龍井鄉公所。
130. 陳炎正主編,(1986),豐原鄉志,台中:豐原市公所。
131. 陳金田譯(1990),台灣私法(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報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32. 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Hobsbawn, E),台北:貓頭鷹書房。
133. 陳秋坤(1994),清代台灣土地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new window
134. 陳茂祥總編輯(2009),神岡鄉志,台中:神岡鄉公所。
135. 陳國棟(2005),台灣的山海經驗,台北:遠流。
136. 陳培桂編(1963),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7. 陳瑤塘主編(1998),清水鎮志,台中:清水鎮公所。
138.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139. 傅朝卿(2009),圖說台灣建築文化遺產:日治時期篇1895-1945,台南:台灣建築文化。
140. 喬瑟夫‧坎柏著、李子寧譯(1996),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台北:立緒。
141. 游霸士‧撓給嚇(1995),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
142. 程兆熊(1956),台灣山地紀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43. 費孝通(2007),鄉土中國,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144. 黃叔璥(1957),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5. 黃美英(1989),千年媽祖,台北:人間出版社。
146. 黃美英(1994),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147. 黃得時(1987),台灣的孔廟,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頁31-32。
148. 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台北:自立晚報。
149. 黃富三(1992),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年),台北:自立晚報。
150. 黃應貴主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51. 黃應貴主編(1999),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52. 黃應貴主編(2004),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53. 黃應貴編著(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154. 楊南郡譯(1996),台灣踏查日記(伊能嘉矩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55. 楊南郡譯(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台北:遠流。
156.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
157. 楊德瑞譯(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Geertz C.),台北:麥田。
158. 楊德睿譯(2001),神話與意義(Strauss, C. L.),台北:麥田。
159. 溫振華(1999),大茅埔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60. 溫振華(2003),白冷圳歷史調查研究,台中:中縣文化局。
161. 照乘輯(1960),天妃顯聖錄,台灣文獻叢刊第77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62. 萬 冰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Fanno .F),南京:譯林出版社。
163. 葛以德等譯(1980) ,近代地理學創建人(Dickinson, R. E.),北京:商務印書館。
164. 詹見平、張維左、吳世霖、陳順天(1997),新社河階群地形與鳥類教學資源調查研究,台中:新社鄉東興國民小學( 教育部專案補助研究 )。
165. 賈士蘅譯(1999),走進歷史田野—歷史人類學的愛爾蘭史個案研究(Silverman M. &Glliver, P.H.),台北:麥田。
166.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2),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允晨出版社。
167. 達利•卡給(柯正信)日文原著、遊霸士•撓給赫(田敏忠)漢譯(2001),高砂王國,台中:晨星。
168.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新出版社。
169.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大學人文學院。
170. 廖財聰主編(2004),萬和宮志,台中:萬和文教基金會。
171. 廖瑞銘總召集(2006),太平市志,台中:太平市公所。
172. 趙芳如譯(2000),台灣原味建築(藤島亥治郎),台北:原民文化。
173. 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Foucault, M.),北京:三聯書店。
174. 劉良壁(196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台銀經研室。
175. 劉枝萬編(1962),台灣中部碑文集成,台灣文獻叢刊第15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6. 劉曉春(2004),儀式與象徵的秩序—一個客家村落的歷史、權力與記憶,北京:商務印書館。
177. 樂俊河譯(2000),人類大遷徙(Cavalli-Sfo, L .L.),台北:遠流。
178.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Tuan, Yi-Fu),台北:國立編譯館。
179. 潘桂成譯(2008),恐懼(Tuan, Yi-Fu),台北:立緒文化。
180. 鄭力軒譯(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Ching, Leo T. S.),台北:麥田。
181. 鄭用錫編(1998),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182.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McLuhan, M.),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83. 鄭勝華等譯(2003),地理學思想史(Claval, P.),台北:五南。
184. 賴志彰(1996),中縣文獻第五期-水資源專輯,台中:台中縣政府。
185. 賴志彰(1998),大甲流域聚落與民居,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86. 戴炎輝(1992),清代台灣的鄉治,台北:聯經。
187. 謝文賢編撰(2002),台中樂成宮傳統建築之美,台中:台中樂成宮。
188. 瞿海源(1992),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189. 瞿鐵鵬、張鈺譯(2005),文化人類學(Haviland, W. A),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0. 簡惠美譯(1989),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Weber, M.),台北:遠流出版社。
191. 魏桂邦譯(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宮本延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192. 藤井志津枝(1997),理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番政策,台北:文英堂。
193. 嚴鋒譯(1997),權力的眼睛—福科訪談錄(Foucault,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1. 中村孝志(2001),“荷蘭統治下位於台灣中西部的QUATAONG村 落”,載於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台北:稻鄉出版社,頁71-102。new window
2. 王世慶(1985),“從清代台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台灣文獻,第36卷第2期,頁107-150。new window
3. 王志弘譯(2001),“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收入包亞明主編,後現代與地理學的政治(Bourdieu, P.),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頁292-311。
4. 王秋原、張峻嘉、趙建雄(2007),“地史取向研究方法在地方與區域研究初探--苗栗南莊地區的個案分析”,華岡地理學報,第20期,頁1-16。
5. 王嵩山(1999),“高山生活、信仰與社會規範—泰雅族人的「嘎嘎」(gaga)”,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35:2。
6. 石再添、張瑞津、鄧國雄、黃朝恩等(1977),“濁大流域的聚落分佈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台灣文獻,第28卷第2期,頁75-93。
7. 伊凡(1994),“雕題難再美:泰雅族的紋面藝術”,收入民族與民俗(王秋桂編),台北:稻鄉出版社。
8. 伊能嘉矩(1896),“台灣通信(第2回)台灣人類學會”,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18。
9. 伊能嘉矩(1898),“台灣通信(第22回)台灣人類學會”,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46。
10. 朱榮貴(1996),“台灣民間宗教中所呈現的孝道”,收入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李豐楙、朱榮貴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67-98。
11. 池永歆(2000),“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12. 池永歆(2001),“大茅埔地方的構成:空間與地方”,中縣文獻,第8期,頁5-99。
13. 克洛德•拉耳(1992),“中國人思維中的時間經驗之決和歷史觀”,收入,文化與時間(路易•加迪等著;鄭樂平、胡建平等譯),台北:淑馨,頁28-58。
14. 宋文薰、劉枝萬(1952),“貓霧拺番社曲”,台灣文獻專刊,第3卷第1期,頁1-20。
15. 李 凡、朱 紘(2009),“GIS在歷史及文化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國外研究進展綜述”,人文地理,第105期,頁41-47。
16. 李宗信(2008),“淺談地理資訊系統(GIS)於台灣史研究上之應用”,收於台灣學系列演講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頁119-146。
17. 李宗信(2009),“日治初期崩山八社租權的地理歷史分析”,台灣學研究8,頁 31-82。new window
18. 李宗信、顧雅文、莊永忠(2009),“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收入海、河與台灣聚落變遷(黃富三編),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 145-228。
19. 李建平 (2009),“發展全球關聯導向的地理課程設計與理解多元文化”,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精進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頁 28-43。
20. 李國祁(1978),“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5卷第3期,頁131-159。
21. 阮昌銳(1991),“泰雅族的傳統社會與文化”,台灣博物,第10卷第2期。
22. 林正珍(2007),“旱溪媽祖遶境儀式的文化詮釋與地域認同”,收於台中縣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頁1-17。
23. 林俊強,(2005),“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24. 林美容(1989),“彰化媽祖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68期,頁41-104。
25. 林美容(1990),“台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雜誌2,頁345-364。new window
26. 林美容(1999),“台灣區域性祭典組織的社會空間與文化意涵”,收入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徐正光、林美容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69-88。new window
27. 林美容(2003),“台灣媽祖形像的顯與隱”,文化雜誌(中文版),第48期,頁131-135。
28. 林會承(1989),“從儀式行為看台灣傳統建築的意義及空間概念”,台灣風物,第39卷第2期,頁141-166。new window
29. 林靖修、范毅軍(2012),“布農族長老的尋根之旅 ──地理資訊科技與歷史重建”,原住民族文獻,創刊號,頁23-27。
30. 林慶弧(2011),“林志芳家族與太平地區的開發”,台灣文獻,第62卷第3期,頁227-272。new window
31. 金銀珍(2011),“道統‧正統‧聖君”,武夷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頁4。
32. 施添福(1989),“台灣歷史地理劄記(一):試釋土牛紅線”,台灣風物,第39卷第2期,頁95-98。
33. 施添福(1991),“紅線與藍線: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9期,頁46-50。
34. 施添福(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收入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頁39-71。new window
35. 施添福(1995),“清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收入平埔族群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編),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301-332。
36. 洪麗完(1990),“清代台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台灣文獻,第41卷第1期,頁63-93。new window
37. 洪麗完(1992),“大安、大肚兩溪開墾拓史研究(一六八三~一八七四)”,台灣文獻,第43卷第3期,頁162-260。new window
38. 洪麗完(2007),“ 大肚山西麓平埔原住民生活領域變動與人口流失現象:兼論漢人優勢社會之形成”中縣文獻,第11期,頁1-51。
39. 約翰‧戴維斯(Davis, J.)(1998),“歷史與歐洲以外的民族”,收入賈士蘅譯,他者的歷史(Hastruup, K.),台北:麥田,頁33-55。
40. 胡台麗(1979),“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變遷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8期,頁55-78。
41. 范毅軍(2008), “古圖今用:GIS與歷史輿圖的數位化”,空間新思維-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42. 翁佳音(1992),“被遺忘的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台灣風物,42卷4期,頁145-188。
43. 馬淵東一著、徐萬居譯,“山地高砂族的地理知識與社會、政治組織”,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第二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未出版。
44. 高明士(2005),“聖域與教育:東亞廟學制的建立與發展”,收入文明對話下的中國性與歐洲性(甘懷真編),桃園:中央大學,頁261-291。
45. 康 澄(2006),“文化符號學的空間闡釋—尤里‧洛特曼的符號圈理論研究”,,第2期,頁100-108。
46. 康培德(2003),“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頁97-116。new window
47.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收於薛天棟編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頁223-273。
48. 張珣(1986),“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第22期,頁446-452。new window
49. 張珣(2000),“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祭祀圈之擴展與變遷”,收入儀式、信仰與社會: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頁297-338 。
50. 張銘月(2005),“台南地區門釘文化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張曉東(2006),“GIS與歷史地理學”,地球資訊科學,第8卷第2期,頁38-39。
52. 許嘉明(1975),“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36期,頁165-190。
53. 連慧珠(1995),“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歷史文化之考察”,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連慧珠撰稿(2011),“第三篇 主配祀神”,載於台中旱溪媽祖廟:樂成宮志(洪敏麟編),台中:台中樂成宮,頁71-166。
55. 郭建慧(2008),“後設解讀:公共建築之神話隱喻”,環境與藝術學刊,第6期,頁19-30。new window
56. 陳 雅(2008),“地方文化符號系統的建構與創新”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頁24-27。
57. 陳其南(1984),“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研院三研所,頁335-360。new window
58. 陳珮羚(2002),清代臺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彭煥勝、吳政龍(2003),“清代彰化縣儒學的建置與組織”,教育研究集刊,第49卷第3期,頁113-141。new window
60. 曾淑卿(2004),“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焦國模(2011),“林業百年”,台灣林業,第37 卷第1期,頁13-27。
62. 黃俊傑(1999),“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頁395-410。new window
63. 黃進興(1994),“權利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允晨叢刊55(陳其南、周英雄編),台北:允晨,頁247-298。new window
64. 黃燕堃譯(2004),“族群身分的建構” (Wallerstein, I.),收入解殖與民族主義(許寶強、羅永生選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102-120。
65. 黃應貴(2004),“歷史與文化:對於「歷史人類學」之我見”,歷史人類學學刊,第2卷第2期,頁111-129。new window
66. 溫振華(1980),“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第1期,頁91-107。
67. 溫振華(1983),“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師大歷史學報,第11期,頁253-274。
68. 賈士蘅譯,(1998),“歷史與歐洲以外的民族” (Davis, John),載於他者的歷史(Kirsten Hastruup),台北:麥田,頁33-55。
69. 趙啟明(2004),“試探泰雅族的文面、文面形式與族群識別之關係”,台灣文獻,第55卷第2期,頁47-83。new window
70. 劉素芬(1995),“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硏究,第2卷第2期。new window
71. 潘朝陽(1994),“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地理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72. 蔡惠玉(2004),“日治時期台灣鄉紳望族墳墓建築研究—以中部地方霧峰林家、太平吳家、神岡呂家、竹山林家為例",台南:成功大學碩文。
73. 戴文鋒(2005),“台灣媽祖「抱接砲彈」神蹟傳說試探”,南大學報,第39卷第2期(人文與社會類),頁41-66。
74. 戴寶村(2004),“B29與媽祖:台灣人的戰爭記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頁223-275。
75. 謝世忠(2008),“界定狩獵—泰雅族語太魯閣族的山林行走”,台灣風物,第58卷第2期,頁69-94。new window
76. 顧雅文(2000),“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文。
77. 顧雅文(2008),“再現、認知與解釋歷史的新工具”,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系,頁103-119。

外文部分
1. 左杉融吉、大吉西壽(1996),生番傳說集,台北:南天。
2. 松下芳三郎(1924),台灣樟腦專賣志,台北: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3.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九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4.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五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5.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三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6.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三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7.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四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8.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七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9.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一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0.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五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1.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三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2.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四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3.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二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4.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十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5.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八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6. 台中州役所編(1985),昭和六年台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17.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5),理蕃志稿(二),台北:南天。
18.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1993),理蕃の友第一卷~第三卷,東京:綠蔭書房株式會社。
19.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昭和二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0.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昭和八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1.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五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2.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四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3.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十五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4.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十三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5. 台灣總督府編(1985),台灣事情(大正十四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6. 中村勝(2005),台灣高地先住民的歷史人類學:清朝、日治初期統治政策の研究,東京:綠蔭書房。
27. 土屋重雄編(1985),台灣事情一班,台北:成文出版社。
28. 東勢郡役所編(1985),東勢郡管內概況(大正十五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
29. 藤原正己,台中.日本統治時代の記憶,日本:財團法人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台灣文化研究所,1996。
30. 鈴木作太郎(1932),台灣の蕃族研究,台北:台灣史籍刊行會。
31. 鈴木清一郎(1934),台灣舊慣冠婚喪祭と年中行事,台北:台灣日日新報。
32. Barker, Alan R.H.(2003), Geography and 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3. Bourdieu, P.(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4. Campbell, W. M.(1903),Formosa under the Dutch: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London: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Ltd.
35. Chang, Chung-li(1995) , The Chinese Gentry, Washingt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36. Cosgrove, D. and Daniel, S. (1988). “Iconography and Landscape. ”in Cosgrove, D. and Daniel, S. eds. The Iconography and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 Environ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10.
37. Davidson, J. W.(1992),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cou ,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38. Durkeim, E.(1968),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39. Freedman, M.(1966),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China, London:Athlone.
40. Gaddis, J. L.(2002), Landscape of History:How Historians map the Pa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1. Geertz, C.(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Selected Essays, New York:Basic Books.
42. Hirsch, Eric and O'Hanl, Michael ed.,(2003) 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43. Hoskins, W. G.(1984), Local History in England, London:Longman.
44. Johnston, R. J. (1986),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2nd ed.,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pp. 134-140。
45. Johnston, R. J.&; Sidaway, J.D. (2004),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Anglo-American human geography since 1945. London: Arnold.
46. Jordan, Peter(2003), Material culture and sacred landscape:The anthropology of the Siberian Khanty, AltaMira Press.
47. Knapp, R. G. ed.(1995),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48. Kuhn, P. A. (1970),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9. Lebvre, H.(191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asil Blackwell.
50. Low, S. M., &; Lawrence-Zúñiga, Denise ed.(2003), 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 locating culture ,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51. Mitchell, D.(2000),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52. Naquin, Susan and Yü, Chün-fang ed.(1994)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53. Paasi, A. (2002), “Place and region: regional worlds and word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6(6): 802- 811.
54. Paasi, A. (2003), “Region and place: regional identity in ques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7(4): 475- 485.
55. Sahlins, M.(1976), 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6. Sauer, C. O.(1941), “Forewor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31:1-24.
57. Sauer, C. O.(1974),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 in Land and Life, (Leighly, John ed.), Galifornia:University of Galifornia Press.
58. Tuan, Yi-Fu(1974),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9. Wylie, J.(2007), Landscape,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