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正典文物的流轉與博物館典藏:河南省運臺古物之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文化意涵
書刊名:史物論壇
作者:陳嘉翎
作者(外文):Chen, Chia-li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2
頁次:頁201-224
主題關鍵詞:文物南遷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河南省運臺古物中原文物特展Southerly migration of relicsHenan Museum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The shipping to Taiwan of antiques from Henan ProvinceExhibition of Artifacts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4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張克明(19591126)。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展新鄭、安陽、仰韶、輝縣等遺墟出土器物及其他文物概述。教育與文化,223/224,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崇熙(20050700)。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博物館學季刊,19(3),7-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譽騰(20150100)。期盼南海學園的文藝復興--寫於國立歷史博物館60週年館慶前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5(1)=258,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行恭(20121000)。河南文物入藏國立歷史博物館始末及其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2(10)=231,6-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文隆(20080900)。臺灣中學地理教科書的祖國想像(1949-1999)。國史館學術集刊,17,201-2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包遵彭(1963)。國立歷史博物館工作概況--民國五十一年七月至五十二年六月。教育與文化,312/313,18-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包遵彭(1958)。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工作。政論週刊,17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包遵彭(1980)。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籌備概況。教育與文化,10(9),2+20+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任常中(2011)。河南博物館文物南遷記。古都鄭州,24,5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克明(1976)。憶往事談文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正中(2016)。歷史淵源--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與史博館古文物。歷史文物,269,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賴貞儀(20121100)。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河南文物之歷史淵源。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2(11)=232,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嘉翎(20171200)。國族意識與博物館的知識生產--以195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初展「五千年中華歷史文化」為例。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55,214-2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譽騰(20070100)。臺灣的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研習論壇,73,28-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佩南(2017)。「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簡介。曾在盛京--瀋陽故宮南遷文物特展學術研討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伯欣(2004)。近代台灣的前衛美術與博物館形構:一個視覺文化史的探討(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威宜(2003)。臺灣記憶機構與集體想像的建置:裂解認同形構的起源(1945-1978)(博士論文)。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巴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uncan, Carol、王雅各(1998)。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河南博物院(2007)。河南博物院80年(1927-2007)。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1956)。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展品概說。臺北: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1956)。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第一期展出文物簡介。臺北: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故宮七十星霜。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閻振興(1999)。河南省運臺古物圖錄。臺北: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Royal Academy of Arts(1935)。Catalogue of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1935-6。London:Royal Academy of Arts。  new window
其他
1.王理璜(19560703)。看中原文物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56)。中原希世奇珍,多為國寶,昨起在文物館特展,張部長曾致詞說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Nilsson, Jan-Erik。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in London 1935-6,http://gotheborg.com/glossary/intexhib35.shtml。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宇清(1972)。臺灣與中原文化的歷史淵源。中華民族在臺灣。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宇清(1995)。四十星霜話史博。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四十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杭立武(1980)。文物「拾遺」。中華文物播遷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idchi, Henrietta、徐亮、陸興華(2003)。他種文化展覽中的詩學和政治學。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以璇(2005)。亮節有為的史博創館鴻儒--王宇清。文化建構--文化行政管理前輩經驗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去尋(1964)。新鄭銅器。展覽器物舉隅。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姚夢谷(1990)。談玉器。包遵彭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宇元(1978)。臺灣與大陸的血緣關係及地緣關係。臺灣史蹟源流展覽專輯。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蓮峰(1980)。郭蓮峰三十九年四月十日簽呈報告河南古物清點情形報告影印本。中華文物播遷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其昀(1973)。一位革命志士的消逝--永念包遵彭先生。包遵彭先生紀念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董作賓(1968)。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舉隅。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式昭(2001)。鄭公大墓青銅器的時代意義。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譚旦冏(2001)。新鄭銅器的新評鑑。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蔣復璁(1990)。包遵彭先生追憶感言。包遵彭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