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禮俗互動與中國社會研究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張士閃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6)
頁次:14-24+157
主題關鍵詞:禮俗互動中國社會研究EtiquetteCustomCustom interactionResearch on Chinese socie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9
  • 點閱點閱:2
在傳統中國的復雜社會系統中,"禮俗互動"奠定了國家政治設計與整體社會運行的基礎,并在"五四"以來的現代民族國家建構中有所延續。禮俗互動的核心要義,是借助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將國家政治與民間"微政治"貫通起來,保障社會機制內部的脈絡暢通,以文化認同的方式消除顯在與潛在的社會危機。在全球化、信息化急速發展的今天,我國面臨著國際規則、國家法權與民間治權等方面的多重考量,禮俗互動所寓含的傳統政治智慧與社會運作機制或有助益。
In traditional China’s complicated social system,custom interacti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national politics’ design and local society’s operation,and has been continu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 state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The core of custom interaction is to link up the national politics and the micro-politics in folklife,as well as to eliminate the explicit and potential social crisis by way of cultural recognition.Therefore,it needs broad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realize this goal.Today,with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our country is confronted with multiple ordeals such as international rules,national legal and folk governance and so on,and traditional political intelligence in custom interaction would be helpful.
期刊論文
1.蕭鳳霞(2001)。廿載華南研究之旅。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1),181-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顧頡剛(1928)。聖賢文化與民衆文化。民俗周刊,19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世瑜(20150700)。二元的晉祠:禮與俗的分合。民俗研究,2015(4),10-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士閃(2015)。眼光向下:新時期中國藝術學的"田野轉向"--以藝術民俗學為核心的考察。民族藝術,2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志田(20150900)。地方的近世史:"郡縣空虛"時代的禮下庶人與鄉里社會。近代史研究,2015(5),6-27+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科大衛、劉志偉(20081000)。「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學刊,6(1/2),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歌謠研究會(19221217)。《歌謠》周刊發刊詞。歌謠,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施愛東(2002)。民俗學是一門國學--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工作計劃與早期民俗學者對學科的認識。民俗學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潔(2008)。禮俗改造的學術實踐--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俗學家的禮俗調查。史林,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念群(2016)。“大一統”:詮釋“何謂中國”的一個新途徑。南方文物,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志剛(1990)。禮俗與中國文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邵鳳麗(2014)。話說禮俗。百科知識,201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志琴(2008)。禮俗互動是中國思想史的本土特色。東方論壇,2008(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志琴(2005)。禮俗文化的再研究--回應文化研究的新思潮。史學理論研究,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志琴(2014)。從本土資源建樹社會文化史理論。近代史研究,20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耿波(2014)。禮俗互動傳統中的徐複觀農本政治觀。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科大衛、張士閃(20160300)。“大一統”與差異化--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社會研究--科大衛教授訪談錄。民俗研究,2016(2),2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鐵梁(2000)。傳統鄉村社會中家庭的權益與地位--黃浦江沿岸村落民俗的調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鐵梁(2006)。村落生活與文化體系中的鄉民藝術。民族藝術,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振滿(2016)。華南學者的歷史人類學:傳承與互動。開放時代,2016(4),14-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馮建民(2010)。科舉制度對中國傳統禮俗的影響及啟示。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彭牧(2014)。同異之間:禮與儀式。民俗研究,20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呂微(2000)。現代性論爭中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2000(2),124-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羅志田(20150700)。俗與制:歷史上基層設置與記載的“大率”特性。民俗研究,2015(4),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常金倉(1989)。周代禮俗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常金倉(2004)。周代禮俗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chwartz, Benjamin I.、程鋼(2008)。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遵憲。日本國志.禮俗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4)。鐘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鐘敬文(1994)。鐘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常金倉(1982)。周代禮俗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士閃(2005)。鄉民藝術的文化解讀--魯中四村考察。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世瑜(1999)。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貴民(1993)。中國禮俗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世瑜(2006)。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趙世瑜,行龍,常建華(20090324)。走向多元開放的社會史--中國社會史研究30年的回顧與前瞻超越名實之辯的社會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141027)。禮俗互動的國情與民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斯福(1997)。農民抑或公民?--中國社會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問題。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鐘敬文(2002)。老東岳廟會調查報告.序言(1936年)。鐘敬文文集.民俗學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志偉、陳春聲(1998)。“歷史學本位”的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研究。中國歷史學年鑒(1997年)。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甘陽(1998)。「民間社會」概念批判。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