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 : (1680~1790)
作者:李文良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集叢:臺灣研究叢書;1
ISBN:9789860270457
主題關鍵詞:客家移民史社會生活清代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7)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3)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0
期刊論文
1.Cohen, Myron L.(1993)。Shared Belief--Corporations, Community and Religion Among the South Taiwan Hakka During Ch’ing。Late Imperial China,14(1),1-33。  new window
2.林正慧(20061200)。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家」關係之探究。國史館學術集刊,10,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詹素娟(20060300)。傳說世界與族群關係--加禮宛人在花蓮地區的歷史與傳說(1827-1930)。新史學,17(1),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澈(2000)。乾嘉時期科舉冒籍史料。歷史檔案,2000(4),13-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甘利弘樹(2002)。嘉応州の成立--雍正期における直隷州政策の一齣。史境,44,5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矢島生(1930)。忠義亭と鴨母王。臺灣警察時報,12,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文良(20091200)。番租、田底與管事--康熙下淡水社文書所見的臺灣郷村社會。漢學研究,27(4),229-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淑美(20051200)。18世紀後半の台湾移住民社会と童試不法受験事件:受験の諸条件と廩保。東洋學報,87(3),3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密察(20060400)。「歷史」的出現--臺灣史學史素描。當代,106=224,3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麗月(19870600)。晚明福建的食米不足問題。歷史學報,15,161-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柯萬成(20020600)。屏東內埔昌黎祠之創建及其相關問題。漢學論壇,1,93-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洪惟仁(19871200)。消失的客家方言島--現在開始拯救還不遲。客家風雲,3,1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莉(1988)。臺灣朱一貴抗清史料。歷史檔案,1988(4),14-1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莉(1988)。臺灣朱一貴抗清史料。歷史檔案,1988(2),19-30+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胡家瑜(20000800)。古文書與平埔研究--臺大人類學系平埔古文書的蒐集與再現。漢學研究通訊,19(3)=75,353-3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碧笙(1987)。清代臺灣大租的性質和作用--駁所謂“莊園説”。臺灣研究集刊,1987(3),5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瓊慧(2010)。清代臺灣南路客家文獻紀略--六堆之『臺南東粵義民誌』與『六堆忠義文獻』。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7,4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蕭鳳霞(2001)。二十載華南研究之旅。清華社會學評論,1,181-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國棟(19950300)。「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1683-187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123-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卓權(20080900)。義民廟早期歷史的原貌、傳說與記載--歷史文本與敘事的探討。臺灣文獻,59(3),89-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柯志明(20080900)。番小租的形成與演變:岸裡新社地域社番口糧田的租佃安排。臺灣史研究,15(3),57-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文良(20080900)。學額、祖籍認同與地方社會--乾隆初年臺灣粵籍生員增額錄取案。臺灣文獻,59(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文良(20080400)。兩塊碑記為歷史再補白--讀臺南大天后宮與施琅有關的兩塊碑記有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通訊季刊,10,4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文良(20071100)。清初入籍臺灣法規之政治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67,107-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春聲(2007)。地域社會史研究中的族群問題--以「潮州人」與「客家人」的分界為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2),73-7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春聲(1996)。嘉靖「倭亂」與潮州地方文獻編修之關係--以《東里志》的研究為中心。潮學研究,1996(5),65-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淑美(2002)。清代臺灣移住民社會と童試受驗問題。史學雜誌,111(7),6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朱德蘭(19880700)。清康熙年間臺灣長崎貿易與國內商品流通關係。東海大學歷史學報,9,55-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David Faure(2007)。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 Helen F. Siu,。Review article: 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 by David Faure,192,1041-1043。  new window
30.梁洪生(20030400)。從「異民」到「懷遠」--以「懷遠文獻」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寧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罷考事件。歷史人類學學刊,1(1),29-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4)。嘉慶朝江西萬載縣土棚學額紛爭案。歷史檔案,1994(1),12-26+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瓊慧(19981200)。屏東北部地區行政區的形成與演變--兼論長興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臺灣文獻,49(4),207-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吳聰敏(20090900)。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文龍(19781200)。淡蘭資料雜錄。臺灣風物,28(4),2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麗華(20081000)。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6(1/2),147-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戴文鋒(19961200)。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46(4),53-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蕭鳳霞、劉志偉(2004)。宗族、市場、盜寇與蛋民--明以後珠江三角洲的族群與社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3),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春聲(20060600)。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客家研究,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連文希(1971)。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22(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文良(20071000)。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臺灣的移民開發和社會動亂 (1680-1740)。歷史人類學學刊,5(2),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林玉茹(20050600)。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以麻豆港為例(1624-1895)。漢學研究,23(1)=46,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饒偉新(2005)。區域社會史視野下的「客家」稱謂由來考論:以清代以來贛南的「客佃」、「客籍」與「客家」為例。民族研究,2005(6),92-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科大衛、劉志偉(20081000)。「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學刊,6(1/2),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戴炎輝(19630600)。清代臺灣之大小租業。臺北文獻,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文良(20030600)。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141-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秋坤(20041000)。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1700-1900)。歷史人類學學刊,2(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石萬壽(19861200)。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4),69-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秋坤(20090300)。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臺灣史研究,16(1),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林會承(19991200)。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4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王崧興(19760300)。八堡圳與臺灣中部的開發。臺灣文獻,26(4)/27(1),42-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曾品滄(20080600)。炎起爨下薪--清代臺灣的燃料利用與燃料產業發展。臺灣史研究,15(2),37-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施鈺(19770600)。「臺灣別錄」卷二(附八保圳圖)。臺灣文獻,28(2),121-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吳中杰(19990600)。杜君英庄--一個從屏東平原上消失的大聚落。臺灣人文. 臺灣師範大學,3,117-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富田芳郎(1933)。臺灣に於ける農村聚落の形態就いて(一)。臺灣地學記事,4(2),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富田芳郎(1933)。臺灣に於ける農村聚落の形態就いて(二)。臺灣地學記事,4(2),18-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朱德蘭(1986)。清康熙雍正年間臺灣船航日貿易之研究。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臺灣史蹟研究中心。421-4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文良(2009)。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臺灣與海洋亞洲」國際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會議日期: 2009/12/04-2009/12/0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添福(20071220)。國家、里保與地方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的官治與鄉治為中心。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71220-2007122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添福(2007)。國家、里保與地方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的官治與鄉治為中心。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71220-2007122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富三(20100923)。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1630〜1895)。黃富三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09.23-2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富三(20100924)。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1630〜1895)。黃富三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09.23-2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富三(20100925)。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1630〜1895)。黃富三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09.23-2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莊英章(1989)。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23-2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江金瑞(1998)。清代臺灣義民爺信仰與下淡水六堆移墾活動(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其霖(2002)。清代臺灣之軍エ戰船廠與軍工匠(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佳穎(2006)。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特色與在地歷史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翁淑芬(1997)。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瑛玳(2008)。雲林詔安客家文化圏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麗卿(2007)。清代麥寮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榮明(2009)。林爽文事件與臺灣社會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進喜(2000)。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895年以前(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俊宏(1997)。東港溪流域水文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江淑美(2003)。清代臺灣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建德(2004)。萬巒鄉客家聚落嘗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顧雅文(2000)。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雪娟(2008)。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利天龍(2007)。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agerwey, John(2005)。客家傳統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丕煜、詹雅能、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5)。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士性、周振鶴(1993)。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庫勒納(2009)。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鄒愛蓮(2009)。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仁川、黃福才(2001)。臺灣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承焯(2001)。(乾隆)重修鎮平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明進(1997)。萬丹鄉采風錄。屏東:屏縣萬丹采風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銳達(2009)。移民、戶籍與宗族--清代至民國期間江西袁州府地區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祖基(2005)。巡臺錄•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曾純純(2005)。書寫客家生命:六堆鄉賢回憶錄。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山本進(2002)。清代の市場構造と経済政策。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83)。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内閣大庫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明清史料丁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3)。明清史料戊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7)。雍正朝内閣六科史書•戶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2)。雍正朝内閣六科史書•吏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陳雲林(2009)。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彙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六堆客家鄉土誌編纂委員會(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密察、翁佳音、李文良、林欣宜(2005)。臺灣史料集成提要。臺北:遠流出版社: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沈定均(2000)。光緒潭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沈起元(1997)。敬亭文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岡田俊裕(2002)。地理學史--人物と論爭。東京:古今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承啟、英傑等。欽定戶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樹梅(2007)。嘯雲山人文鈔。臺中:文听閣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金關丈夫(1943)。臺灣文化論叢。臺北:清水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嗣昌、尹士俍、李祖基(2005)。巡臺錄.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簡炯仁(2004)。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盧德嘉、詹雅能(2007)。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松浦章(2002)。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姚嘉文(1987)。臺灣七色記之三--洪豆劫。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簡炯仁(2001)。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必昌、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王志楣(2005)。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世賢(1978)。晚清治臺政策(1874-1895)。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伯行(1968)。正誼堂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瀛玉、呂榮君(1980)。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國瑛、王志楣、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7)。臺灣采訪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運棟(1989)。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夏琳(2008)。閩海紀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富田芳郎、富田奈美(1983)。わがの生涯の思い出の記。東京:中央公論事業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彭雨新(1992)。清代土地開墾資料匯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彭雨新(1990)。清代土地開墾史。北京:農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曾振名、童元昭(1999)。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森田明(1990)。清代水利社會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叔礅(1957)。臺海使様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黃瓊慧(2001)。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屛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韓家寶、鄭維中(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税務。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2009)。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臺灣慣習研究會(1901)。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1911)。臺灣私法附錄参考書。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6)。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査第二回報告書第一卷附錄参考書。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蔣炳釗(1998)。藍鼎元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蔡鱗(2005)。汀江流域の地域文化と客家:漢族の多樣性と一體性に關する一考察。東京:風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鄧孔昭(2000)。鄭成功與明鄭臺灣史研究。北京:臺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臨時臺灣土地調査局。田收穫及小租調查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査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臨時臺灣土地調査局。田賣買價格及金利調査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陳緯一、劉澤民(2006)。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輯--屏東崁頂力社村陳家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富三(2006)。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村上直次郎(1933)。新港文書。臺北:帝國大學(南天出版社重新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賴玉玲(2005)。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社會地方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林桂玲(2005)。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臺灣私法。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伊能嘉矩(1994)。臺灣文化志。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恭阿拉(2004)。欽定學政全書(嘉慶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劉良璧(200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高拱乾、周元文、張光前、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黃智偉(2002)。省道臺一線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王東(1996)。客家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杜赫德、鄭德弟、呂一民、沈堅(2001)。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劉志偉(2010)。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劉妮玲(1989)。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何培夫(1992)。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臺南市。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劉正一(2002)。六堆內埔天后宮沿革誌。屏東:六堆內埔天后宮:昌黎祠管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孫元衡(1958)。赤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瀬川昌久(1993)。客家:華南漢族のエスニシティーとその境界。東京:風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余文儀(2007)。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六十七、范咸(200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陳璸(1961)。陳清端公文選。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六十七(1961)。番社采風圖考 : 台灣內山番地風俗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陳國川(2002)。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殖與活動形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吳進喜、許淑娟、李明賢(1997)。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松田吉郎(2002)。明清時代華南地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蔣師轍(1957)。臺遊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張本政(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蔣毓英、黃美娥、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黃志繁(2006)。"賊""民"之間 : 12-18世紀贛南地域社會。北京 (Beijing):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丁宗洛(1964)。陳清端公年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楊國楨(2009)。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謝金鑾、鄭兼才、黃美娥、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7)。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王禮(2005)。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周璽(196211)。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査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査。臺北市:臺灣時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Ownby, David(1996)。Brotherhood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Early and Mid-Qing China: The Formation of a Tradition。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3.張耀宗(20090000)。國家與部落的對峙:日治時期的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華騰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蔣師轍、薛紹元(1962)。臺灣通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江樹生(2002)。熱蘭遮城日記。臺南:臺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陳漢光、賴永祥(1957)。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Faure, David(1986)。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陳捷先(1996)。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崑岡(1963)。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啟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陳秋坤(199412)。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 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仁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王業鍵(2003)。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鄧迅之(1982)。客家源流研究。臺中:天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徐泓(2007)。清代臺灣自然災害史料新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楊英、陳碧笙(1981)。先王實錄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王世慶、臺灣大學(1977)。臺灣公私藏古文書。臺北:美國亞洲學會臺灣研究小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尹章義(2001)。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臺北:南投: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9)。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Leong, Sow-Theng、Wright, Tim(1997)。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3.飯島典子(2007)。近代客家社會の形成:「他稱」と「自稱」のはざまで。東京都:風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蕭盛和(20090000)。右堆美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黃釗(1970)。石窟一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鈴木清一郎(1934)。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戴文鋒(2009)。萬年縣治所考辨。臺南: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莊吉發(19990000)。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曹永和(19790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瀨川昌久、錢杭(1999)。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王世慶(19940000)。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Shepherd, John Robert(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7.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賴澤涵、傅寶玉(2006)。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Hanso, Valerie(1995)。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How Ordinary People Used Contracts 600-1400。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0.季麒光、李祖基(2006)。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尹全海(2007)。清代渡海巡臺制度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羅大春(1972)。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李國銘(20040000)。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東嘉生、周憲文(1985)。臺灣經濟史概說。帕米爾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王瑛曾(2006)。重修鳳山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盧德嘉(2007)。鳳山縣采訪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van Meijensteen, Philippus Daniel Meij、江樹生(2003)。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漢聲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果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林正慧(20080000)。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常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灣省文獻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王小虹(1996)。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陳淑均、張光前、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6)。噶瑪蘭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邱維藩、邱炳華。六堆忠義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松崎仁三郎(1935)。嗚呼忠義亭。臺北:盛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宋九雲。臺南東粵義民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臺北: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7)。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軍機處錄副奏摺(03-4231-024)。,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田井輝雄(1943)。臺灣並に清代支那村莊及び村莊廟。臺灣文化論叢。臺北:清水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添福(2000)。鹿港古蹟的歷史地理意義。鹿港鎮志‧地理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英章、周靈芝(1984)。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袞、廖芳(2001)。邀功紀略。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第一篇歷史源流篇。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富三(2007)。糧倉變穀倉--清代臺灣水田化運動的社會經濟意義。兩岸發展史學術演講專輯。桃園: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志偉(2003)。地域社會與文化的結構過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添福(1996)。導讀《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烈師(2009)。臺灣枋寮義民廟之經營及其擴張(1802-1866)。臺灣傳統民俗節慶講座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秋坤(2001)。清初屏東平原土地佔墾、租佃關係與聚落社會秩序(1690-1770)--以施世榜家族為中心。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文良(20110000)。民田與請墾制度:清初臺灣田園的接收與管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施添福(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振滿(2003)。明清福建里社組織的演變。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春聲(2006)。國家意識與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以「義民」的研究為中心。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偉盛(20010000)。荷據時期的臺灣砂糖貿易。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富田芳郎(1943)。臺灣聚落の研究。臺北:清水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片山剛(2000)。清代中朝の廣府人社會と客家人の移住--童試受驗問題をめくる。傳統中國の地域像。東京:慶應義塾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