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作者:陳麗華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集叢:臺灣研究叢書;7
ISBN:9789863501060
主題關鍵詞:客家族群認同民族文化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6)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期刊論文
1.林玫君、楊聯琦(20051200)。柳金木與臺灣軟式網球運動(1910-1946)。人文社會學報.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4,193-2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o, Samuel P. S.(1975)。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lonial Taiwan: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4(2),417-439。  new window
3.喜多末吉(1937)。領臺後の水利取締。臺灣の水利,7(1),87-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志龍(20060900)。日治時期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管理組織「協議會」之研究。史匯,10,19-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敢當(1938)。廣東省の民族。臺灣時報,11,136-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Crossley, Pamela Kyle(1990)。Thinking about Ethnicity in Early Modem China。Late Imperial China,11(1),1-35。  new window
7.陳怡宏(20010600)。「後藤新平文書」選譯--「臺灣之土匪」。臺灣風物,51(2),13-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麗華(20130300)。「消失」的族群?南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分與認同。臺灣史研究,20(1),169-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ohen, Myron L.(1968)。The Hakka or "Guest People": Dialect as a Sociocultural Variable in Southeastern China。Ethnohistory,15(3),237-292。  new window
10.吳密察(19940800)。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當代,100,78-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春聲(2006)。走向歷史現場。讀書,9,19-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文良(20120600)。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臺灣史研究,19(2),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甫昌(20050600)。由「中國省籍」到「臺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9,59-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Rawski, Evelyn S.(1996)。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5(4),829-850。  new window
15.Stone, Lawrence(1971)。Prosopography。Daedalus,100(1),46-79。  new window
16.陳春聲(20060600)。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客家研究,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國銘(20001000)。三山國王與甌駱人。屏東文獻,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科大衛、劉志偉(20081000)。「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學刊,6(1/2),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春聲(2013)。猺人、蜑人、山賊與土人--《正德興寧志》所見之明代韓江中上游族群關係。中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3(4),3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春聲(19960400)。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6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Faure, David、劉志偉(2000)。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歷史研究,2000(3),3-14+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沈松僑(19971200)。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鳳慶(19851200)。日據時期之臺灣青果運銷合作組織。合作經濟,7,8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施添福(19981000)。從臺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Faure, David(1989)。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 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Modern China,15(1),4-36。  new window
26.詹素娟(20051200)。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121-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漢光(19720300)。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85-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賴阿龍(1944)。客家の婦人。民俗臺灣,4(9),3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990)。「為什麼要辦客家節?」首次籌備會蘇貞昌致詞全文。六堆風雲,1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940)。羅卓英代表李漢魂主粵之祕聞。政海人物祕聞,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40)。「索書潮」中記羅香林。政海人物祕聞,3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邱麗珠(20011100)。六堆心,故鄉情。六堆風雲,92,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邱麗珠(2012)。客家男人應學習兩性尊重--壬壽大伯婆鍾林運華妹女士訪談錄。六堆風雲,151,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長治鄉公所(1990)。六十年前臺灣最年輕的庄長邱潤寬:裕仁天皇的佳寶。六堆風雲,15,3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侯耀華(1989)。如何重振六堆?。六堆風雲,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洪惟仁(19941200)。小川尚義與高本漢[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兼論小川尚義在漢語研究史上應有的地位。臺灣史研究,1(2),25-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城富(1972)。六堆忠義祠史略。中原,98,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春聲、肖文評(2011)。聚落形態與社會轉型--明清之際韓江流域地方動亂之歷史影響。史學月刊,2011(2),55-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連文希(19750300)。臺灣省客家人物傳記資料十二篇。臺灣文獻,26(1),48-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陸志濂(2003)。上海「孤島」時期的對外貿易。檔案與史學,2003(5),46-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野薑花(2001)。系出名門閨秀,鍾永香永遠YMCA。六堆風雲,92,3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淑靚(20001200)。政權轉移與產業精英:戰後初期臺日香蕉貿易的恢復與網絡之型塑(1946-1950年代)。臺灣人文. 臺灣師範大學,5,123-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鍾孝上(20030400)。蕭道應先賢傳略。六堆雜誌,革新96,2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鍾孝上(20090200)。呼籲六堆超黨派團結。六堆雜誌,131,2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鍾達明(1994)。開埤作圳,人人有份。六堆雜誌,革新46,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謝才郎(1978)。淡泉回憶錄。六堆集刊,1,34-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魏宏運(1998)。抗戰時期孤島的社會動態。學術研究,1998(5),7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Doak, Kevin M.(1997)。What is a nation and who belongs National Narratives and the ethnic language in twentieth century Japan。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02(2),283-309。  new window
49.林欣宜(20140500)。「財產是十四大庄公共」:日本統治前期新竹枋寮義民廟廟產經理公共制度化的形成。全球客家研究,2,165-2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麗華(20130500)。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臺南地方社會。歷史臺灣,5,5-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江寶釵、謝崇耀(20100300)。從瀛社活動場所觀察日治時期臺灣詩社區的形成與時代意義。中國學術年刊,32(春),209-2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文良(20030600)。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141-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秋坤(20041000)。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1700-1900)。歷史人類學學刊,2(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秋坤(20090300)。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臺灣史研究,16(1),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張珣(20020600)。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78-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19280000)。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3-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蔡錦堂、溫振華(19911200)。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史聯雜誌,19,37-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陳麗華(20111200)。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羅濟立(20060900)。統治初期日本人による臺湾客家語の学習--「廣東語」『臺湾土語叢誌』の成立とその音韻表記、語彙。東吳外語學報,23,87-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林丁國(20091200)。日治時期臺灣網球與棒球運動的島內外競賽表現。臺灣史研究,16(4),37-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吳叡人(20060600)。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2),127-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施添福(20140500)。從「客家」到客家(2):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施添福(20131100)。從「客家」到客家(1) : 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施添福(20141100)。從「客家」到客家(3):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全球客家研究,3,1-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羅濟立(20070300)。日本統治初期の客家語仮名遣い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廣東語」『臺灣土語叢誌』の同字異注を中心に。東吳外語學報,24,65-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林滿紅(19980600)。「大中華經濟圈」概念之一省思--日治時期臺商之島外經貿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9,47+49-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鎮發(1998)。客家人的分布與客語的分類。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英章(1989)。新竹彷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232-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良樹、鄭赤琰(1994)。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潮州學國際研討會。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志正(2013)。《中原雜誌》的背景、內容和影響:以「客家源流問題」相關論述為探索核心。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會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雄州(1934)。高雄州第十三統計摘要(1932年度)。高雄:高雄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雄州(1933)。高雄州第十二統計摘要(1931年度)。高雄:南報商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07)。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1905年度)第1冊,全島之部。臺北:臨時戶口調查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9)。臨時臺灣漢譯戶口調查記述報文(1905)。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佩君(2008)。六堆屏東內埔昌黎祠及其客家文化之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金瑞(1998)。清代臺灣義民爺信仰與下淡水六堆移墾活動(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世明(2001)。日據時代台灣銀行業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文亮(1999)。臺灣法律史上的祭祀公業(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旭貞(1999)。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臺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榮任(2001)。一種傅科權力技術的歷史性建構--從台灣日治時期神社到戰後忠烈祠(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秀美(2001)。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文勛(2007)。蔣經國與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1970-1988)(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信安(1997)。台灣日治時期武德殿建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夏水平(2006)。明清粵東石窟河流域的社會變遷與對臺灣的移民墾殖(碩士論文)。南昌大學,南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澤文(2006)。長官公署為何失敗?以1945-1947年的糧食政策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Chou, Wan-Yao(1990)。The Kominka Movement: Taiwan under Wartime Japan, 1937-1945(博士論文)。Yale University。  new window
13.楊境任(2001)。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橋本萬太郎(1973)。The Hakka Dialect; 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 Syntax, and Lexic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曾彩金(2008)。六堆忠義祠人文與歷史。屏東:六堆忠義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公博(1944)。寒風集。上海:地方行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Eskildsen, Robert(2005)。Foreign Adventurers and The Aborigines of Southern Taiwan, 1867-1874: Western Sources Related to Japan's 1874 Expedition to Taiwan。Taipei: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5.Crossley, Pamela Kyle(1999)。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6.陳朝海(1972)。普寧樂善堂陳家族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饒宗頤、黃挺(1998)。饒宗頤潮汕地方史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明進(2004)。萬丹鄉采風錄。屏東:萬丹鄉采風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橋用吉(1933)。臺灣街庄制逐條解釋。高雄:南報商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曾彩金(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屏東縣: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宗焯、溫仲和(1968)。嘉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Rowe, William T.、李仁淵、張遠(2013)。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財團法人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務基金會(2003)。高雄市客家人文史之研究。財團法人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建成(1995)。臺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日治時期450位臺灣士紳改換日本姓氏之個案統計分析。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勤華(1978)。回憶錄。屏東縣竹田鄉:曾勤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台南新報社(1907)。南部台灣紳士錄.阿緱廳。台南:台南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曾純純(2005)。書寫客家生命:六堆鄉賢回憶錄。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木盛(2000)。鴉勇的腳印:我的回憶。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東港郡役所(1985)。東港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太田肥洲(1999)。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橋本白水(1999)。評論臺灣之官民。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藤村源泰郎、岡野才太郎(1906)。漢文戶口要鑑。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河野登喜壽(1933)。廣東語の研究。新竹:新竹州警察文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1965)。臺灣省地方自治志要。台中:臺灣省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許雪姬(2002)。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濁流(1987)。臺灣連翹。臺灣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太田猛(1935)。臺灣大觀。臺南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許雪姬、方惠芳、吳美慧、丘慧君、曾金蘭、林世青、蔡說麗(1995)。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Glazer, Nathan、Moynihan, Daniel P.(1975)。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0.楊基銓、林忠勝(1996)。楊基銓回憶錄:心中有主常懷恩。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丁國(2012)。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志。屏東:常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陸炳文(1988)。臺灣各姓祠堂巡禮。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展平、簡傳枝(2005)。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臺灣總督府、山本壽賀子、曾培堂(1999)。臺灣統治概要。臺中:大社會文化事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保鍵、邱榮舉(2012)。臺灣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臺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力堅(2012)。新加坡客家會館與文化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光華、鍾仁嫻(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邱金才(1997)。邱金才回憶錄。屏東縣麟洛鄉:邱金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Oguma, Eiji、Askew, David(2002)。A Genealogy of 'Japanese' Self-images。Melbourne:Trans Pacific Press。  new window
41.Crossley, Pamela Kyle、Siu, Helen F.、Sutton, Donald S.(2005)。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2.黃袞(1792)。邀功紀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Harrison, Henrietta(2000)。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4.羅香林(1965)。客家史料彙編。香港:中國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蘇全福(1997)。屏東縣鄉賢傳略。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長安(1989)。屏東西勢六堆忠義祠概況。潮州:林長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杉山靖憲(1985)。臺灣名勝舊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藤崎濟之助、全國日本經濟學會(2003)。台灣史與樺山大將。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鄧文儀(1955)。臺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紀實。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蕭開平、藍博洲(2004)。祖國破了,要把它粘回去:蕭道應先生紀念文集。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近藤正己、林詩庭(2014)。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屏東郡役所(1985)。屏東郡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松崎仁三郎(1935)。嗚呼忠義亭。松崎仁三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8)。下淡水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Honig, Emily、盧明華(2004)。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翠蓮(2013)。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的夢想。衛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羅香林(1950)。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羅鏑樓(1995)。羅卓英先生年譜。臺北:羅偉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松崎仁三郎、鍾孝上(2011)。嗚呼忠義亭。屏東:屏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吳密察(1991)。臺灣近代史研究。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鍾桂蘭、古福祥(1983)。屏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邱春美、陳和賢(2008)。陳城富作品選。屏東縣鹽埔鄉:大仁科大客家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吳柏村、吳定葉、洪敏麟(1978)。臺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林正三、許惠玟(2008)。台灣瀛社詩學會會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寺奧德三郎、日本文教基金會(2000)。台灣特高警察物語。台北:文英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臺美人的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鍾理和(1977)。原鄉人。台北:遠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曉波(1985)。臺胞抗日文獻選編。臺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台灣總督府(1929)。台灣法令輯覽。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增田福太郎、黃有興(2001)。臺灣宗教論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大園市藏(1942)。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新時代社臺灣支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翟灝、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臺陽筆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Kuhn, Philip Alden(1980)。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4.羅翽雲(1972)。客方言。臺北: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Gemet, Jacques、黃建華、黃迅余(2010)。中國社會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案彙錄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蔡龍保(2004)。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予歡(1998)。黃埔軍校將帥錄。廣州:廣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元穉(1959)。甲戌公牘鈔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Hobsbawm, Eric John、李金梅(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鍾幹郎、鍾壬壽(1968)。鍾幹郎回憶錄。鍾壬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黃麗霞(1999)。戀戀庄情事--萬巒人的老照片。屏東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李明恭(2001)。竹田鄉史志。李明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伊藤純郎(1998)。鄉土教育運動の研究。京都:思文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程美寶(2006)。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清末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日軍參謀本部、許佩賢、吳密察(1995)。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Constable, Nicole(1994)。Christian Souls and Chinese Spirits: A Hakka Community in Hong Ko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90.鷹取田一郎(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Barth, Fredrik(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oston, MA:Little Brown。  new window
92.陳運棟(1980)。客家人。聯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李添春(1984)。李添春教授回憶錄。臺北:冠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黃通、張宗漢、李昌槿(1987)。日據時代之臺灣財政。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鄭振滿、陳春聲(2003)。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新高新報社(1937)。台灣紳士名鑑。台北:新高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羅香林(1975)。客家研究導論。臺北:集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奧村金太郎、蔡國琳(1985)。台南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98)。台灣土地慣行一斑。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井出季和太、郭輝(2003)。日據下之臺政。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劉進慶、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林書揚(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川野重任、林英彥(1969)。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吳濁流(1988)。無花果。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7)。明清臺灣檔案彙編。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江仁傑(20060000)。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許雪姬、曾金蘭(1995)。藍敏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Elliott, Mark C.、青石(2014)。乾隆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Gluck, Carol(1985)。Japan's Modern Myths: Ideology in the Late Meiji Period。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1.Faure, David W.、卜永堅(2009)。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興南新聞社(1943)。台灣人士鑑。台北:興南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羅香林(1977)。乙堂文存續編。香港:中國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房學嘉(1996)。梅州地區的廟會與宗族。香港:國際客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黃釗(1880)。石窟一征。廣東:敬德古公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內埔鄉公所(1973)。內埔鄉志。屏東:內埔鄉公所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Blake, C. Fred(1981)。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 town。Honolulu: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new window
118.Leong, Sow-Theng、Wright, Tim(1997)。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9.Pasternak, Burton(1972)。Kinship & Community in Two Chinese Villag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0.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1971)。香港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蔡錦堂(1994)。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美濃庄役場(1985)。高雄州街庄概況輯存。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高樹鄉公所(1981)。高樹鄉志。屏東:高樹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黃海妍(2008)。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清代以來廣州合族祠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王瑛曾、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陳培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淡水廳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黃子堯(2006)。臺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山川隣(1941)。戰時體制下に於ける事業及人物。東京:東京電報通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王昭文(1997)。高雄縣政治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王見川、李世偉(2004)。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Zheng, Chantal、鄭順德(1999)。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臺灣私法人事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八色鳥協會大家來寫龍肚庄誌編輯委員會(1999)。大家來寫龍肚庄誌--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籽村建立計畫。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矢內原忠雄、周憲文(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鄭振滿(1992)。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宋鑽友(2007)。廣東人在上海(1843-1949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林書揚、王乃信(1989)。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臺北:創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Cohen, Myron L.(1976)。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0.Lévi-Strauss, Claude、于秀英(2006)。種族與歷史.種族與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華松年(1984)。臺灣糧政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陳運棟(2006)。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美濃鎮志編纂委員會(1996)。美濃鎮志。高雄縣:美濃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莊英章(19770000)。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劉淑靚(2001)。臺日蕉貿網絡與臺灣的經濟菁英(1945-1971)。台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9)。臺灣之香蕉。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黃富三(19950000)。臺北建城百年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葉倫會(2007)。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臺北市:蘭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劉克明(1919)。廣東語集成。臺北市:新高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裴可權(1986)。台共叛亂及覆亡經過記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Smethurst, Richard J.(1974)。A social basis for Prewar Japanese militarism: the army and the rural commun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53.連橫(1964)。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王御風(2012)。走出六堆的暗夜:白色封印故事。屏東: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井上清、天津市歷史所(1976)。日本歷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井出季和太(1941)。南洋と華僑。東京:三省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1930)。高雄州水利梗概。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臺南大天后宮祀典導覽手冊。臺南:臺南大天后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1901)。開山神社鄭成功公小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1971)。羅卓英將軍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內埔國民小學(2002)。屏東縣內埔國民小學校史。屏東:內埔國民小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本田喜八(1985)。高雄州地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申子佳、鄭美倫(1994)。吳伯雄前傳。臺北: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李常吉(1998)。潮州鎮志。屏東:潮州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志波吉太郎(1915)。廣東語會話篇。臺北:臺灣日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坂義彥(1936)。祭祀公業ノ基本問題。臺北: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志賀格(1985)。潮州郡勢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吳文華(1995)。醬園生一甲子。臺北:萬家香醬園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邱金田(1982)。七十年回顧--由農村生活邁進工業社會的歷程。屏東麟洛:邱金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丘念台(1962)。嶺海微飆。中華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臺南縣公文類纂。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丁紹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土屋重雄(1985)。臺灣事情一班。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王之正、印光任、程志遠(1991)。乾隆嘉應州志。廣州: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古籍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王必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中央研究院(1972)。明清史料戊編。臺北: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1964)。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民國三十九年(1950)1-3月。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吳耀輝、黃玉齋(1970)。臺灣省通志卷4:經濟志‧金融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余偉雄、何廣棪(1979)。羅香林教授紀念集。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長興青年團(1931)。長興青年。長興:長興青年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林品桐(1998)。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林品桐(200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明治二十九年七月至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林純美(1989)。香蕉王國興亡史--吳振瑞悲情二十年。臺中:林豐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林靖寰、高志彬(2003)。蕉嶺臺灣五全林氏族譜。臺北:龍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林肇(1937)。バナナ年鑑。東京:經正春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岡田東寧(1985)。臺灣歷史考。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周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內自訟齋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青山延光(1910)。赤穗四十七士傳。東京:松山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河北傳語(1932)。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新高新報高雄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屏東市市葬委員會(1938)。屏東市市葬史。屏東:屏東市市葬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南方人事通信社(1943)。臺灣人事異動輯覽。臺北:南方人事通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洪震宇(1958)。臺北市志稿卷六:經濟志‧工業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洪棄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瀛海偕亡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連橫(1921)。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真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高樹庄役所(1943)。屏東郡高樹庄役所人事檔案。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陳文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陳城富(1999)。少年扶桑夢。屏東:陳城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陳英泰(2009)。再説白色恐怖。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陳朝海(1975)。陳球公行狀。臺北:陳朝海:陳馬岱:陳延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陳祿(1954)。屏東縣自治人士錄。屏東:革新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陳翠蓮(2008)。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陳夢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2009)。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整建紀念特刊。臺北: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高雄州役所(1929)。昭和3年高雄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高雄:高雄州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高雄州(1929)。高雄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1928年度)。高雄:高雄州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高雄州(1936)。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雄ニイタ力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宮崎直勝(1942)。寺廟神の升天:臺灣寺廟整理覺書。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宮本延人(1988)。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東京:奈良縣天理市:臺灣事情勉強會‧榕樹之會:天理教道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郭海鳴、金成前(1970)。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梁鄒、劉廣聰、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2009)。程鄉縣志。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清高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黃玉齋(1971)。臺灣省通志卷3:政事志‧地政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黃典權、柯清榮(1998)。重修屏東縣志卷3:政事志‧選舉篇。屏東:屏東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曾喜城(2003)。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縣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馮錦松(2004)。一路走來。麟洛:馮錦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楊建成(1984)。三十年代南洋華僑團體調查報告書。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楊應財(1997)。佳冬鄉情。屏東:佳冬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萬巒庄役場(1934)。萬巒庄要覽。屏東:萬巒庄役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萬巒庄役場(1938)。萬巒庄要覽。屏東:萬巒庄役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鈴木冷樸(1920)。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臺北文筆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葉淑貞(20140000)。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1936)。祭祀公業ノ基本問題。臺北: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溫興春(2006)。溫興春校長口述歷史訪問紀錄。屏東:社團法人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溫錦春(2002)。溫錦春回憶錄。屏東: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臺南縣廳(1985)。臺南縣志第4編:縣治沿革。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臺灣青果研究會(1930)。臺灣青果年鑑:芭蕉‧柑橘‧鳳梨。臺中:臺灣青果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臺灣新民報(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林品桐、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臺灣商工銀行(1914)。臺灣商工銀行志。臺北:臺灣商工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案匯錄庚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臺灣農友會(1934)。本島ニ於ケル地主ノ愛佃施設狀況。臺北:臺灣農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01)。臺灣慣習記事。南投市:中興新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臺灣總督府(1903)。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臺灣總督府(1919)。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臺灣總督府(1922)。臺灣法令輯覽。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臺灣總督府(1925)。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臺灣總督府(1985)。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臺灣總督府(1924)。臺灣產業組合要覽‧第10次(1922)。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14)。臺灣總督府第16統計書(1912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1)。臺灣總督府第23統計書(1919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18)。臺灣總督府第20統計書(1916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1935)。バナナ產業ニ關スル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吳密察(199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聞德懷(1956)。臺灣名人傳。臺北:商業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劉正一(2002)。六堆內埔天后宮沿革志。六堆:內埔天后宮:昌黎祠管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劉克明(1985)。臺灣古今談。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劉有春、蕭盛和(2002)。高樹鄉東振新「忠勇公」史實調查研究計劃報告書。屏東: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劉海霖(1914)。梅縣鳳嶺鄉劉氏族譜。劉海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劉寧顏、袁穎生(1993)。重修臺灣省通志卷4:經濟志‧金融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2006)。南華烽火--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專輯。廣州: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盧清武(1956)。高屏古今史蹟。臺中:光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盧德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2)。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1回事業報告。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4回事業報告。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5回事業報告。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鍾任壽、鍾孝上、林順豐(1995)。友善抗日七十年--盼望君子國日本之再建。屏東:鍾壬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鍾世淵(2003)。屏東縣萬巒國民小學校史。屏東:萬巒國民小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鍾定邦(2004)。鍾定邦先生訪問記錄。屏東:內埔鄉松柏常青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鍾獨佛(1989)。粵省民族考原。香港:方樹福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謝問岑、陳子波(1983)。高雄縣志稿卷3:政事志‧民政篇。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藍鼎元、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藍鼎元、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簡炯仁(1999)。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羅卓英、羅博平(1942)。大埔縣湖寮羅氏族譜。大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羅香林、有元剛(194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臺灣銀行。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8.羅香林教授治喪委員會(1978)。羅香林教授安息禮儀節。香港:羅香林教授治喪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9.Beasley, W. G.(1987)。Japanese Imperialism, 1894-1945。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270.Cobban, Alfred(1969)。The Nation State and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London:Collins。  new window
271.林柏維(1993)。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2.Large, David Clay(2007)。Nazi games: The Olympics of 1936。New York:W.W. Norton。  new window
273.Pickering, W. A.(1898)。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with an Appendix on British Policy and Interests in China and the Far East。London:Hurst & Blackett。  new window
274.Morris-Suzuki, Tessa(1998)。Re-Inventing Japan: Time, Space, and the Nation。Armonk, New York:M. E. Sharpe。  new window
275.始二世祖嘗簿(1764-1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6.弈南公秋嘗祀典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7.應漢公秋嘗祭典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8.劉開七祭祀公業帳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9.鍾氏家族賬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0.傅家祖嘗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1984)。賴姓宗祠派下關係委員會議事錄。佳冬鄉賴家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2.(1982)。張克定家族戶籍籐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3.李阿繼(1975)。德配李馮端妹回憶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4.邱福盛(1972)。祚胤繁昌。屏東:邱福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5.蕭光明(1908)。立遺言囑託撥分立簿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6.藍博洲(2004)。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7.陳誠(1961)。臺灣土地改革紀要。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8.施添福(19990000)。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9.李筱峰(1996)。林茂生、陳圻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0.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賴玉玲(2005)。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2.賴澤涵、傅寶玉(2006)。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3.林正慧(20150000)。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4.林呈蓉(20100000)。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臺北:臺灣書房。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5.近藤正己(1996)。総力戦と台湾: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刀水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6.蔡錦堂、國立編譯館(2006)。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7.中村孝志、卞鳳奎(2002)。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8.簡炯仁(2006)。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9.林進發(1934)。臺灣官紳年鑑。民眾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0.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周婉窈(19890000)。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2.許佩賢(20050000)。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3.Tylor, Edward Burnett、連樹聲(1993)。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4.李國銘(20040000)。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5.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王洛林(2000)。臺灣抗日運動史。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6.Dikötter, Frank、楊立華(1999)。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7.美濃庄役場(1938)。美濃庄要覽。美濃庄役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8.Tsurumi, E. Patricia(1977)。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0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0.丸井圭治郎、臺灣總督府(1993)。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捷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2.Fix, Douglas L.、Lo, Charlotte(2006)。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如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3.Pickering, W. A.、吳明遠(1959)。老臺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4.蔡志祥(2000)。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5.鄭志明、孔建中(1998)。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6.Halbwachs, Maurice、Ditter, Francis J. Jr.、Ditter, Vida Yazdi(1980)。The Collective Memory。Harper。  new window
317.Elliott, Mark C.(2001)。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18.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  new window
319.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果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李文良、臺灣大學(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林正慧(20080000)。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2.施雅軒(20110000)。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3.若林正丈、李承機、林果顯、林琪禎、岩口敬子、洪郁如、周俊宇、陳文松、陳桂蘭、陳培豐、顏杏如、薛化元(2014)。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4.蕭阿勤(20120000)。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5.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6.陳淑均、李祺生(1963)。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7.陳鴻圖(20090000)。臺灣水利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8.曾景来(1938)。台湾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台湾宗教研究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9.周璽(1962)。彰化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0.台灣新民報社(19370925)。台灣人士鑑。臺北:台灣新民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李力庸(20040000)。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2.李力庸(20090000)。米穀流通與臺灣社會(1895-1945)。臺北縣板橋市: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3.大園市藏(1916)。台湾人物誌。台北:谷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鍾壬壽(1971)。萬巒鄉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九雲,邱炳華(1885)。臺南東粵義民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維藩,邱炳華(1905)。六堆忠義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麟興。回憶錄(卷號1418950,竹田53)。,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屏東縣讓會祕書室(1954)。臺灣省屏東縣讓會第二屆第六次大會議事錄,屏東:屏東縣議會祕書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雄州產業調查會(1936)。高雄州產業調查會農業部資料,高雄:高雄州產業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orn, James(18671212)。Extract form Journey,Hong Kong。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竹田庄役場(1985)。竹田庄勢一覽。高雄州街庄概況輯存。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乃德、陳明通(19930000)。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內埔庄役場(1985)。內埔庄勢一覽。高雄州街庄概況輯存。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Martin, Howard J.(1996)。The Hakka Ethnic Movement in Taiwan, 1986-1991。Guest People: 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6.許雪姬(1997)。戰後初期原「臺灣華僑」,1945-1947。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密察(2006)。台灣國家認同之歷史回顧--日本時代:一個失敗的經驗。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ohen, Myron L.(1992)。Land, Corporations, Community, and Religion among the South Taiwan Hakka during Ch'ing。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密察、陳少廷、張炎憲(19930000)。台灣近代國家的形成。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中杰(2006)。義民信仰與北臺灣客語分佈格局的形成。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市: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40)。廣東客家民族の研究。支那民族史。東京:大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田井輝雄(1995)。臺灣的家族制度與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叡人(2012)。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龍瑛宗臺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子文夫(1993)。井出季和太與日本的南進政策。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東京:綠茵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俊傑(1993)。光復初期土地改革前後自耕農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志祥(2003)。汕頭開埠與海外潮人身分認同的建構--以越南西貢堤岸市的義安會館為例。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蔡志祥(2010)。萬緣勝會:從華南到東南亞。新加坡廣惠肇碧山亭140週年紀念特刊。新加坡廣惠肇碧山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錦堂(2003)。台湾の忠烈祠と日本の护国神社‧靖国神社との比较。台湾の近代と日本。名古屋: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戴廷禮(1983)。臺灣香蕉產業之發展。地學論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Cohen, Myron L.(19990000)。Minong's Corporations: Religion, Economy and Local Culture in 18th and 19th Century Taiwan。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Nakamura, Tetsuo(2003)。Japan: the future in the past。The Nazi Olympics: Sport, Politics, and Appeasement in the 1930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window
22.吳密察(20080000)。《民俗臺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