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文化涵化觀點論族群服務頻道之閱聽人-
作者:林福岳
書刊名:由「他者」轉向「我群」: 原住民族之傳播主體發展
頁次:192-209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主題關鍵詞:多元文化社會族群頻道文化涵化跨文化傳播
學門:傳播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林福岳(20100600)。由「他者」轉向「我群」--原住民電視臺傳播主體性實踐之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2),131-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Williams, Robin M. Jr.(1994)。The Sociology of Ethnic Conflicts: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49-79。  new window
3.陳清河(20041200)。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臺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用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4),109-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錦華(19980000)。多文化主義與原住民傳播權益--以澳洲的原住民媒體政策為例。臺大新聞論壇,5,3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珮(20120100)。臺北都市原住民族群電視消費與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性初探。新聞學研究,110,125-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Pietikäinen, Sari(2008)。Broadcasting indigenous voices: Sami minority media produ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3(2),173-191。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施正鋒(2005)。臺灣原住民的集體人權與美澳紐加等國的比較。第一屆人權學術論文研討會,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會議日期: 2005年5月)。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ennefather, Joan(2002)。Diversity in Broadcasting: It Matters Who Makes It。The 3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會議日期: October 1)。Johannesburg。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福岳(2011)。獨立營運原住民族電視台評估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戎(2002)。族群問題的「政治化」和「文化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翰璧(2010)。我國博物館做為新移民文化涵化功能研究。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raham, Lorie(2010)。The Right to Education and the UN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潘美琪(2007)。原住民族群認同與收看原住民族電視台行為之關連性研究--以花蓮地區Truku (太魯閣族) 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政霖(2005)。「原住民新聞雜誌」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原住民閱聽人觀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培華(2000)。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一文(2007)。臺灣原住民族群認同與原住民電視收看行為、動機與滿足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賢華(2008)。從文化傳播看族群電視台節目製作--以原住民電視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右果(2004)。台灣原住民族群的「他者」影像再現--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曉真(2007)。部落閱聽人觀視原住民電視台之研究--以花蓮縣重光部落太魯閣族人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鴻邦(2010)。解/重構台灣原住民族廣電政策(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智翔(2006)。澳洲台灣年輕移民生活適應與身分認同過程之探討:以墨爾本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ull, James(1995)。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Gudykunst, W. B.(1983)。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 current perspective。Beverly Hills, CA:Sage。  new window
3.翁秀琪(2004)。台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銘銘(1998)。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恒威(2007)。「生活世界」複雜性及其認知動力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嵩音(19980000)。臺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臺北:時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arger, Martin N.、祖力亞提.司馬義(2007)。族群社會學:美國及全球視角下的種族和族群關係。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京林(2005)。大眾傳播心理學。北京:中國傳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蓉慧(20050000)。跨文化傳播:教育的體驗與實踐。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Piaget, J.、王憲鈿(1997)。發生認識論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Keesing, R.、陳其南、張恭啓、于嘉雲(1994)。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aori Television(2010)。Annual Report of Maori Television for the Year Ended 30 June 2010。Auckland:Maori Television。  new window
13.Browne, Donald Randolph(1996)。Electronic media and indigenous peoples: A voice of our own?。Ames, I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向喆,高偉棟(2009)。文化涵化與族群的傳播互動心理--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背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應貴(1997)。導論: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all, S.(1980)。Encoding/Decoding。Culture, media, language。London:Hutchinson。  new window
3.Taylor, C.、董之林、陳燕谷(1997)。承認的政治。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