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春秋》義疏之學研究--以詮解方法與態度為中心
作者:江右瑜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威熊
周益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春秋義疏唐代經學孔穎達徐彥楊士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唐代《春秋》學的發展,中前期以義疏之學為主,孔穎達《春秋正義》、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及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的先後完成,標幟著魏、晉以來義疏之學的總結。《春秋》三《疏》雖同為唐代《春秋》義疏之學的代表,但三者在徵引的內容、經傳關係、三《傳》取捨、論述句法、論述焦點、詮解進路、詮解目的等方面各有不同,這些詮解方法與態度上的差異,固然源於《春秋》三《傳》在家法上的獨特性,但也透顯出唐人對《春秋》學的反省與定位,也真實反映了唐代義疏之學的多樣面貌。藉由《春秋》三《疏》與唐代中後期啖助等人的新《春秋》相較,也可進一步釐清唐代《春秋》學發展演變的軌跡。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0月增訂五版)。
〔漢〕鄭 玄:《起廢疾》,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45。
〔魏〕鄭小同:《鄭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82。
〔晉〕杜 預:《春秋釋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11月臺二版)。
〔梁〕皇 侃:《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9月再版)。
〔隋〕劉 炫:《春秋規過》,收於《玉函山房輯佚書》(東京:中文出版社)。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76。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221。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唐〕徐 彥:《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唐〕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1981年1月十一版)。
〔唐〕賈公彥:《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1981年1月十一版)。
〔唐〕孔穎達等:《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1981年1月十一版)。
〔唐〕陸 淳:《春秋啖、趙集傳纂例》,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陸 淳:《春秋集傳辯疑》,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陸 淳:《春秋微旨》,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陸希聲:《春秋通例》,收於《玉函山房輯佚書》(東京:中文出版社)。
〔唐〕陳 岳:《春秋折衷論》,收於《玉函山房輯佚書》(東京:中文出版社)。
〔唐〕盧 仝:《春秋摘微》,〔清〕李邦黻輯,收於《南菁書院叢書》(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宋〕蕭 楚:《春秋辨疑》,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48。
〔宋〕呂大圭:《呂氏春秋或問》,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57。
〔宋〕葉夢得:《春秋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49。
〔宋〕葉夢得:《春秋三傳讞》,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49。
〔元〕程端學:《三傳辨疑》,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61。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60。
〔元〕趙 汸:《春秋集傳》,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64。
〔元〕趙 汸:《春秋師說》,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64。
〔清〕余蕭客:《古經解鉤沉》,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94。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679。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收於《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9月),卷841。
〔清〕陳 立:《公羊義疏》,收於《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9月),卷1089。
〔清〕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收於《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9月),卷747。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679。
〔清〕鍾文烝:《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二)史部
〔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7月七版)。
〔漢〕班 固:《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7月七版)。
〔晉〕王 隱:《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7月七版)。
〔劉宋〕范瞱:《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七版)。
〔唐〕李延壽:《新校本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4月七版)。
〔唐〕魏 徵:《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5月七版)。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672。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9月)。
〔後晉〕劉 昫:《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5月七版)。
〔宋〕宋祁、歐陽修:《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1月七版)。
〔宋〕王堯臣等:《崇文總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674。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674。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674。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610。
〔宋〕鄭 樵:《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374。
〔宋〕王應麟:《玉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943。
〔宋〕王 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4月五版)。
〔元〕脫脫等:《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1月七版)。
〔明〕宋 濂:《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1月七版)。
〔清〕嵇璜、曹仁虎撰:《欽定續文獻通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626-631。
〔清〕《河南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535-538。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東京:中文出版社)。
〔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三)其他
〔漢〕王 充撰、〔民國〕黃睴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唐〕韓 愈:《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冊1083。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冊1035。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宋〕朱 熹:《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邵 雍:《皇極經世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冊803。
〔宋〕吳 曾:《能改齋漫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冊850。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冊854。
〔宋〕范 浚:《香溪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冊1140。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二、今人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春秋類:
王熙元:《穀梁范注發微》(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初版,1986年9月增訂再版。
何新文:《〈左傳〉人物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吳智雄:《穀梁傳思想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new window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沈秋雄:《三國兩晉南北朝〈春秋左傳〉學佚書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12月)new window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12)。new window
周何編著:《春秋公羊傳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6月)。
周何編著:《春秋穀梁傳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7月)。
周何編著:《左傳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11月)。
周何編著:《春秋總義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4年3月)。
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馬 勇:《漢代春秋學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浦衞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4月)。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new window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4月)。new window
陳金木:《皇侃之經學》(臺北:國立編輯館,1995年)。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4月)。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
單周堯:《左傳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2月)。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蔣 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戴君仁:《春秋辨例》(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年12月再版)。
戴 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蔣 慶:《公羊學引論儒家的政治智慧與歷史信仰》(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二)其他:
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臺五版)。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1990年7月再版)。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安井小太郎等講述,林慶彰、連清吉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10月)。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new window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林尹等:《國學研究論集》(臺北:學海書局,1977年11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4月)。
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5月)。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二版)。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new window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2月臺七版)。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東京:中文出版社,1986年2月)。
1998年8月)。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許凌云:《經史因緣》(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3月)。
許道勛、徐洪興:《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張 躍:《唐代後期儒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8月)。new window
張國剛、喬治忠:《中國學術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2月二版)。
陳金木:《皇侃之經學》
馮曉庭:《宋初經學發展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8月)。
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2月)。new window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9月)。new window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7月)。new window
程發軔:《六十年來之國學》(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5月)。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路新生:《經學的蛻變與史學的「轉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蒙文通:《經學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劉家和:《史學、經學與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逯耀東:《勒馬長城》(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77年4月)。
錢 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臺十四版)。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兩漢博士家法考》(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
鍾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5年2月)。
蘇瑩輝:《敦煌學概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1年10月)。
蘇瑩輝:《敦煌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6月)。

三、論文集(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靜芝等:《經學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0月再版)。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9月)。
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姜廣輝主編:《經學今詮初編》(中國哲學.第22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姜廣輝主編:《經學今詮續編》(中國哲學.第23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姜廣輝主編:《經學今詮三編》(中國哲學.第24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姜廣輝主編:《經學今詮四編》(中國哲學.第25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彭林主編:《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6月)。
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10月)。
戴君仁等:《春秋三傳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
《第一屆世界漢學中的春秋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11月)。
《隋唐五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11月)。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文廷海:〈《春秋穀梁傳注疏》引書考論〉,《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卷7期,2005年7月。
申屠爐明:〈南北朝儒家經學義疏三論〉,《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江右瑜:〈反省與重建《春秋公羊疏》的解經態度與立場〉,《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江右瑜:〈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解經態度析論〉,高師大《國文學報》3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江右瑜:〈啖助與趙匡《春秋》學之異同〉,《興大人文學報》37期,2006年9月。
江右瑜:〈盧仝《春秋摘微》析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研究與動態》16期,2007年7月。
李威熊:〈隋唐經籍及義疏之學的探討〉,《孔孟學報》48期,1984年9月。new window
汪惠敏:〈隋代經學概況〉,《書目季刊》17卷3期,1983年12月。
林義正:〈論中國經典詮釋的目的與方法以《春秋》的詮釋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2期,2006年10月。new window
長瀨誠著、黃桂譯:〈關於五經正義單疏本〉,《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4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周彥文:〈從唐宋時期的《春秋》學著作論「文獻繫學」架構〉,《書目季刊》33卷4期,2000年3月。
胡楚生:〈「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盧仝《春秋摘微》析評〉,中興大學《文史學報》31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秦學頎:〈從《五經正義》到《五經大全》關於唐、明二代經學統一的比較〉,《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張高評:〈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上)〉,《漢學研究通訊》23卷3期,2004年8月。
張高評:〈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下)〉,《漢學研究通訊》23卷4期,2004年11月。new window
張寶三:〈楊士勛及其《穀梁傳疏》相關舊說考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張寶三:〈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注與疏之關係〉,《「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2001年9月)。
陳廣恩:〈論「疏不破注」以《毛詩正義》為例〉,《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總第87期)。
康占杰、陳風華:〈論唐太宗統一《五經》文字義疏及其對儒學的影響〉,《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總第54期)。
野間文史:〈《五經正義》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卷2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喻述君、劉精盛:〈「疏不破注」爭議〉,《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3月。
潘重規:〈春秋公羊疏作者考〉,《學術季刊》4卷1期,1955年9月。
重澤俊郎著、潘重規譯:〈春秋公羊疏作者時代考〉,《學術季刊》4卷2期,1955年12月。new window
蔣年豐:〈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清華學報》22卷1期,1992年3月。new window
簡博賢:〈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平議〉,《孔孟學報》20期,1970年9月。new window
簡博賢:〈徐疏公羊述稿〉,《興大中文學報》3期,1990年1月。new window
戴榮冠:〈南北經學交流與南朝義疏發展之探究〉,高師大《國文學報》2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龔鵬程:〈唐代的公羊學:徐彥義疏研究〉,《興大中文學報》12期,1999年6月。new window
藤井倫明錄音整理、金培懿譯:〈從《五經正義》到《十三經注疏》訪現代日本經學家野間文史教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卷2期,2006年6月。new window
〈日本學者論公羊注疏專輯(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卷2期,2002年6月。
〈日本學者論公羊注疏專輯(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卷4期,2002年12月。

五、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沈秋雄:《三國兩晉南北朝春秋左傳學佚書考》,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文,1981年。new window
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new window
金洪仲:《唐代學制與經學之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志祥:《啖、趙、陸之春秋學》,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黃啟書:《春秋公羊災異學說流變研究──以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為中心之考察》,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張育敏:《唐代後期古文運動與經書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
張穩蘋:《啖、趙、陸三家之〈春秋〉學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秀玲:《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謝明憲:《「經傳集解」的形成──杜預春秋左氏學析論》,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