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對中、蘇共無產階級專政實踐之評析
作者:陳振富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東亞研究所
指導教授:姜新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後共產主義.後社會主義.馬列共產政治專政化權力.共化與非共化和非共化與後共化之發展轉型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摘要
學生從民國八十二年起追隨各位師長研究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馬列主義是當代共產主義問題的問題,是指導教授的根本意見(頁125~136)。按此主軸循「共產主義化與非共產主義化」和「非共產主義化與後共產主義化」的邏輯或概念,對馬列無產階級專政論的實踐因何會導致「黨國消亡」→「黨政合一」→「一黨專政」(頁21~60)。馬列共產專政化體質(頁61~98),究竟有沒有可能從「個人獨裁專政」→「共黨官僚威權統治」→甚至轉換成自由民主政體(頁152~163)。其問題成為本論文的兩個研究對象之歷史和政治專政化內涵,如何能脫離社會現實在馬列共產「政治社會化」、「政治意識形態化」和「臣屬政治文化」過程中的共黨角色,尤其是中、蘇共如何對待「無產階級專政」問題成為首要分析大事。
從理論的層次和實踐的經驗評析它,亦即從思想哲學根源到政治體制、經濟架構上深究馬列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實踐的根本特質;同時探索馬列主義的危機,亦即馬列主義權力和認同間之「合法妥當性與非合法妥當性」過程,所針對「無產階級先鋒隊共產黨」的集中壟斷政治專政化之「理論構造」與「實踐模式」所伴隨之「領導權力的轉移」,其究竟是馬列共產意識形態的堅信?還是政治官僚永恆統治「新形態」的堅持(頁99~136),殊值關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稀釋馬列共產意識形態後,權力獨佔政治專政化之經濟生產和分配控制的統治基礎鬆動,亦即「黨國社會主義政經體制」在二十世紀後半面臨嚴酷挑戰(頁137~181)。在「極權主義」、「多元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研究典範之「結構外」制約,加上前蘇聯解體步入「後共產主義」時,對中共在「發展」和「轉型」的理論研究上,無先知範型可循。各位師長按「摸著石頭過河」所進行的概念化(conceptize)工作成果,「後社會主義中國」在經濟上、在意識形態上、在政治上、在社會生活中的「無產階級專政鬆軟化」現象(頁161~163),是否已完成去專政政治而就民主政治「權力轉換」之民主轉型地步,正是本項研究總結鄧小平「發展」毛澤東思想,為何只「揚棄」唯心形而上的觀點,而不揚棄馬列共產混同「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專政」的公式,亦即不揚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問題。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丁芬、韓越、翟法莉(1987),《戰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簡明教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丁學良(1994),《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編輯部(1965),《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58),《黑魯曉夫在蘇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的報告提綱》,北京: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61),《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91修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
三聯書店(1976)、(1977)、(1982),《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四次、二十五次、二十六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匯編》,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千家駒(1992),《海外遊子聲》,香港:天地圖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86a,b),《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87a,b),《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1a,b),《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1987),《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廣東省委高校工委思想教育處(1992),《學習黨的十四大文件:專題講座》,廣東(內部使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79),《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史(1842~1895)》,吉林:人民出版社。
尹慶耀(1978),《蘇聯新憲法之剖析》,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尹慶耀(1983),《蘇聯》,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尹慶耀(1994a),《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
尹慶耀(1994b),《東歐集團研究》,台北:幼獅。
尤金(1995),《俄羅斯二0一0》,台北:時報。
毛澤東(1966a),《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b),《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c),《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d),《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77e),《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正泉(1989),《從列寧到戈爾巴喬夫-蘇聯政治體制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章陵(1991),《東方馬克思主義》,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王逸舟(1995),「乖舛多難的東歐現代化」,閔琦,《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
卡諾伊(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布里辛斯基(1976),《布里辛斯基的外交觀》,台北:黎明。
布蘭科、拉齊奇(1988),《赫魯雪夫秘密報告事件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伊凡(1968),《文革下的中共經濟》,香港:友聯研究所。
列寧(1949),《國家與革命》,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
列寧(1965a),《列寧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65b),《列寧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65c),《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65d),《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4~1990碁),《列寧全集》第一卷~第六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托洛斯基(1991),《不斷革命論》,台北:時報。
朱松柏(1988),《共產主義與亞洲傳統社會》,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朱新民(1991),《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
江流(1994),《蘇聯演變的歷史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江澤民(1996),《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北京:學習出版社。
江澤民(1997),《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北京:人民出版社。
考茨基(1971),《恐怖主義與共產主義》,台北:學術。
考茨基(1980),《論無產階級專政》,台北:黎明。
衣俊卿(1993),《東歐的新馬克思主義》,台北:唐山。
佛洛姆(1971),《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台北:南方。
吳玉山(1996),《遠離社會主義》,台北:正中。
吳安家(1994),《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吳國光(1994),《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呂亞力(1997a,b),《政治學方法論》、《政治學》,台北:三民。new window
李其泰(1963),《國際政治》,台北:正中。
李英明(1992),《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台北:時報。
李英明(1993),《晚期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
李英明(1994),《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
李英明(1995),《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new window
李英明(1996a),《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
李普思(1963),《赫魯雪夫與共產主義》,香港:自聯出版社。
李超宗(1989),《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台北:桂冠。
李銳(1992),《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李邁先(1995a,b),《俄國史》,上、下卷,台北:國立編譯館。
杜佛勒(1994),《新戰爭論》,台北:時報。
杜拉克(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
貝爾(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台北:桂冠。
依斯頓(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
依斯頓(1993),《政治體系》,北京:商務。
周紅興(1990),《簡明中國當代文學》,北京:作家出版社。
周雪光(1992),《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
周陽山(1991),《轉變中的共黨世界》,台北:遠流。
奇洛特(1991),《近代的社會變遷》,台北:巨流。
拉克勞(1994),《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
杭廷頓(1994),《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
林琳文(1997),《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台北:生智。new window
波寇克(1994),《文化霸權》,台北:遠流。
法務部調查局(1976),《論『無產階級專政』》,台北:調查局編印。
阿圖塞(1990),《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
阿圖塞(1991),《自我批評論文集》(補卷),台北:遠流。
阿圖塞(1995),《保衛馬克思》,台北:遠流。
哈貝瑪斯(1995),《社會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姜新立(1973),「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問題」,張敬文編,《共黨政治問題論集》,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姜新立(198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台北:黎明。
姜新立(1981),《張國燾的徬徨與覺醒》,台北:幼獅。
姜新立(1982),《瞿秋白的悲劇》,台北:幼獅。
姜新立(1991a),《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台北:結構群。
姜新立(1991b),「中國共產主義的理論反思」,張煥卿、段家鋒、周玉山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
柯林尼可斯(1990),《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台北:遠流。
柯爾施(1989),《馬克思主義和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
洪茂雄(1998),《中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歐洲化』進程及其影響》,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洪陸訓(1976),《無產階級專政論之批判》,台北:政戰學校。
科拉柯夫斯基(1992),《馬克思主義的主流(一)》,台北:遠流。
紀登斯(1992),《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
紀登斯(1999),《第三條路》,台北:聯經。
胡繩(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韋伯(199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唐山。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台北:月旦。
孫哲(1995),《獨裁政治學》,台北:揚智。
宮敬才(1993),《盧卡奇的哲學思想》,台北:唐山。
徐秉讓、余清馨(1992),《斯大林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徐崇溫(1994),《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台北:結構群。
徐雅民、張舒勃、薛漢偉(1993),《中國富強之路的求索》,合肥:人民出版社。
恩格爾(1990),《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
泰爾朋(1990),《政權的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政權》,台北:遠流。
翁松燃(1984a,1987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集、續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馬立程、凌志軍(1998),《交鋒》,台北:天下。
馬克思(1972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2b),《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2c),《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2d),《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90),《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
馬克思、恩格斯(1990a,b,c),《資本論》,上、中、下卷,台北:時報。
高臬(1993a,1994b,1999c),《後文革史》,上、中、下卷,台北:聯經。
張敬文(1973),《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張翼星(1994),《列寧的哲學思想》,台北:唐山。
曹玉文(1996),《社會發展理論》,台北:揚智。
盛繼紅(1991),《中國共產黨黨章匯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郭洪紀(1996),《新國家主義》,台北:揚智。
郭恒鈺(1991),《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台北:東大。
陳一諮(1990),《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
陳永發(1998a,b),《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卷,台北:聯經。new window
陳先達(1990),《歷史唯物主義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紹禹(1940),《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化而鬥爭》,延安:解放社。
陳荷夫(1980),《中國憲法類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墇津(1977a),《俄國革命的性質》,台北:黎明。
陳墇津(1988a),《商品經濟與中共的社會主義道路》,台北:蒲公英。
陳墇津(1992),《回向馬克思》,台北:蒲公英。
陳墇津(1995),《中共的權力機制》,台北:唐山。new window
陳學明(1995),《新左派》,台北:揚智。
陳鴻瑜(1992),《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
斯大林(1949),《論列寧主義基礎》,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社。
斯大林(1953~1958),《斯大林全集》,第一集~第十三集,北京:三聯書店。
斯大林(1985),《斯大林文集》,北京:三聯書店。
程安輝、于文俊(199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華原(1991),《痛史明鑒-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氾濫與其教訓》,北京:北京出版社。
鄂蘭(1995),《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
閔琦(1995),《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
馮金武、李明金(1992),《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北京:改革出版社。
楊大春(1996),《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new window
楊大春(1996),《解構理論》,台北:揚智。
葉自成(1997),《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
裘兆琳(1993),《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詹明信(1994),《馬克思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詹隼(1993),《革命: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
道爾(1988,1989,1995),《當代政治分析》,《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台北:巨流、唐山,《民主理論的前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鄒永賢(1986a,b),《國家學說史》,上、下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1990),《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趙士林(1996),《內戰:中共左傾實錄》,台北:萬象。
趙光武、芮盛楷(199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趙建民(1991),《社會主義民主化理論探討-東歐與中共經驗比較研究》,張煥卿、段家鋒、周玉山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new window
趙建民(1994a),《威權政治》,台北:幼獅。
趙春山(1990),《蘇聯領導權力的轉移》,台北:桂冠。
劉少奇(1981a,1985b),《劉少奇選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少杰(1993),《馬庫色批判與重建》,台北:唐山。
劉勝驥(1981),《共黨民主集中制之批判》,台北:正中。new window
蔡國裕(1982),《中共政權之權力異化與官僚主義》,台北:幼獅。
蔡國裕(1988a),《一九二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台北:商務。
鄭祥福(1996),《後現代政治意識》,台北:揚智。new window
鄭學稼(1954),《第三國際興亡史》,香港:亞洲出版社。
鄭學稼(1956),《列寧主義國家論之批判》,香港:亞洲出版社。
鄭學稼(1970a,b),《中共興亡史》,上、下冊,台北:中華雜誌社。
鄭學稼(1972),《論馬克思的異化說》,考茨基《論無產階級專政》,台北:黎明。
鄭學稼(1978),《列寧評傳》,台北:黎明。
鄭學稼(1982a,b),《共產主義之異化》,上、下冊,台北:黎明。
鄭學稼(1992),《青年馬克思》,台北:時報。
鄧小平(1983b),《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87),《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c),《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尼維(1994),《國家論》,台北:五南。
盧卡奇(1989),《社會存在本體論》,台北:結構群。
盧卡奇(1989),《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重慶出版社。
盧卡奇(1991),《列寧》,台北:遠流。
蕭超然(1991),《中國政治發展與多黨合作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霍爾莫斯(1995),《共黨政權之末路-反腐敗運動與合法化危機》,台北:國立編譯館。
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1953),《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薄一波(1991a,b),《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薄貴利(1994),《國家戰略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薛漢偉(1988),《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劃分的理論和實踐》,安徽:安徽出版社。
薛爾頓(1991),《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出版。
龐巴衛克(1967),《馬克思體系的完結》,台北:幼獅。
羅曉南(1993),《哈伯瑪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建》,台北:遠流。new window
蘇起(1991),《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台北:三民。
蘇紹智(1995),《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
蘇群(1987),《改革與新思維》,北京:新華出版社。
蘇群(1991),《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資料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二) 期刊、論文
中國大陸研究編委會(1997),「『後鄧小平時期中國大陸情勢』座談會紀錄」,《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尹慶耀(1977),「蛻變中的共產主義」,《東亞季刊》,第八卷第三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尹慶耀(1991),「蘇聯的新型帝國主義」,《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七卷第六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朱言明(1999),「共產主義在中國大陸的實踐析評」,《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十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何旭初(1992),《東歐國家政治變遷之研究》,台北:政大東亞所。new window
克思明(1997),「由『解放思想』到『思想解放』-中共改革思想的緣起與發展(一九七八~一九八七)」,《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三卷第三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克思明(1998),「『左』、右根源於小資產階級說的商榷」,《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第四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李英明(1996b),「鄧小平、劉少奇與毛澤東:中國大陸社會主義的本質」,《東亞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周揚(1983),「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人民日報》,三月十六日,北京。
林乾義(1976),「馬列主義者論階級與階級鬥爭」、洪陸訓(1976),「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論』之透視」,姜新立(1976),「『階級分析論』及其批評」,《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卷第六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林琳文(1995),《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與中共發展道路-關於國家與社會的辯證關係之考察》,台北:政大東亞所。new window
林賢治(1988),《葛蘭西政治思想之研究-革命、政黨與主導權理論》,台北:政大東亞所。new window
姜新立(1975a),「匪俄爭執中的『無產階級專政』問題」、(1975b),「共黨統戰策略與辯證唯物主義」、(1975c),「共產主義的目的與方法」、(1975d),「『巴黎公社』與『無產階級專政』」,《共黨問題研究》,第一卷第一期、第二期、第五期、第六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姜新立(1977a,b),「共產主義在東歐的蛻變趨向(上)、(下)」,《東亞季刊》,第八卷第三、四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姜新立(1990),「論東歐的『非共產主義化』」,《中山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二期,高雄:中山大學。
姜新立(1991c ,b),「馬克思主義與國家問題(上)、(下)」,《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七卷第五、六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姜新立(1994),「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工具主義國家理念」,《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十二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姜新立(1995),「東歐國家政治民主化經驗」,《東亞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姜新立(1997),「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在後共產主義中的角色意義」,《中山科學季刊》,高雄:中山大學。
姜新立(1999),「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轉型論」,《東亞季刊》第三十卷第二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姜新立(1999),「評中共開展『三講』整風運動」,《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五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徐振雄(1999),「中共『依法治國』理論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築模式之探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十一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張韋、袁吉富(1995),「關係全局的四大焦點問題-北京大學『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綜述」,《北京大學學報》,第四期,北京:北京大學。
畢英賢(1977),「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演變與分裂」,《東亞季刊》,第八卷第三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畢英賢(1989),「一九八八年蘇聯政經改革與難題」,《問題與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六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郭武平(1994),《論戈巴契夫的『改造』:理想與實踐》,台北:政大東亞所。new window
郭武平(1995),《俄羅斯政黨發展與政治民主化》,《東亞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陳墇津(1977b),「轉變中的蘇聯(上)、(中)、(下)」,《東亞季刊》,第八、九卷第三、四、一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陳墇津(1996),「大陸學者的發展理論焦點:後發展理論」,《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九卷第一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陳德昇(1993、1996、1997、1998),「中共『十四大』後的經濟情勢」、「一九九五年大陸經濟情勢分析」、「大陸現階段經濟發展與政治運作互動及影響」、「中共『十五大』經濟政策取向與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卷第一期、第三十九卷第三期、第四十卷第一期、第四十一卷第二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溫洽溢(1997),「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東亞季刊》,第二十八第二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董立文(1994),「歷史唯物主義的危機與中共的重建」《東亞季刊》,第二十六卷第一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董立文(1997),「中共政治改革與兩岸關係」,《東亞季刊》,第二十八第四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趙春山(1985),「論蘇聯『已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共黨角色」,《東亞季刊》,第十六卷第四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趙春山(1995),「論中共的多黨合作制度」,《東亞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趙春山(1999),「論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共黨角色-蘇東劇變的反思」,《東亞季刊》第三十卷第三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魯凡之,(1991),「試析戈巴契夫新改革」,《明報》,香港。
薩公強(1994,1995),「戈巴契夫時期蘇聯所有制理論和改革的新變化」、「戈巴契夫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二期、第二十一卷第四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new window
薩公強(1995),「蘇聯傳統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東亞季刊》,第二十七第二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魏守嶽(1983a,b),「蘇聯意識形態與蘇聯對外政策(上)、(下)」,《東亞季刊》,第十四、十五卷第四、一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關中(1975),「論對共產主義變化之研究」,《東亞季刊》,第七卷第一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關向光(1996),《論中共大躍進時期的「毛澤東路線」》,台北:政大東亞所。new window
關向光(1998),「論中共建政初期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與崩潰」,《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三期,台北:政大國關中心。new window
蘇紹智(1997),「經濟改革的突破要求政治改革的突破」,中共「十五大」後的中國國際研討會論文,紐約。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Abercrombie,N.(1983)Capital,Labour and the Middle Classes.London:Allen&Unwin.
Adamson,W.L.(1980)Hegemony and Revolution.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ronowitz,S.(1982)The Crisis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Mass:Bergin Publishers.
Aslund,A.(1990)Gobachev’s Struggle for Economic Reform:The Soviet Reform Process,1985~1988.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Barrow,C.W.(1993)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Wisconsin:Wisconsin University Press.
Bettelheim,C.(1978)Class Struggles in the USSR.Second Period,1923~1930.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Bialer,S.(1980)Stalin’s Sucessors:Leadership,Stability,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anchard, O.Boycko, M.Dabrowski, M.Dornbusch, R.Layard, R. & Shleifer,A.(eds.),(1993) Post - Communist Reform.Cambridge: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Braverman,H.(1974)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ism: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Brown,J.F.(1991) Surge to Freedom. Durhan,N.C:Duke University Press.
Brzeski,A.(1994)”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In Robert W.Campell(eds.),The Postcommunis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Boulder:Westview Press.
Brzezinski,Z.(1979)The Soviet Bloc:Unity and Conflic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zezinski,Z.(1989) The Grand Failure.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Burlatsky,F.(1978)The Modern State and Politics.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Callinicos, A.(1991) The Revenge of History. Cambridge:Polity Press.
Callinicos,A.(1982)Is There A Future for Marxism?London:Mac Millan Press.
Carchedi,G.(1977)On The Ec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Classes.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Cardoso,F.and Falstto,E.(1979)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kharin,E.M.(1980)’’the USSR-A Socialist of The Whole People,’’in The Fundamental Law of the USSR. 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Clough,R.N.(1978)Island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L.J.and Shapiro,J.P.(eds.),(1974)Communist System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ew York:Anchor Press.
Cohen,S.(1985)Rethinking the Soviet Experience.Politics and History Since 1917.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S.F.(1980)The Soviet Union Since Stali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rawford, B.(1995) Markets, States, and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 - Communist Transformation.Oxford:Westview Press.
Dahrendorf, R.(1990)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Europe. London:Chatto and Windus.
Dallin,A. and Lapidus,G.(eds.),(1991)The Soviet System in Crisis.Boulder:Westview Press.
Dallin,A. and Larson,T.B.(eds.),(1968)Soviet Politics Since Khrushchev. New Jersey:Prentice-Hall.
Dirlik,A and Meisner,M.(eds.),(1989)Mar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m.New York:M.E.Sharpe.
Djilas,M.(1957)The New Class: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New York.(中央日報社譯(1957),<<新階級-共產制度的分析>>,台北:中央日報社)。
Djilas,M.(1969)The Unperfect Society:Beyond the New Class.New York.(葉蒼譯(1976),<<不完美的社會>>,香港:今日世界社)。
Draper,H.(1977)Karl Marx’s theory of revolution.Vol.3.’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Ehrenberg ,J .(1992)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Marxism’s Theory of Socialist Democracy. New York:Routledge,Chapman &Hall.
Fainsod,M.(1963)How Russia is Rul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ndley,C.V.and Rothney,J.A.M.(1986)Twentie-Century World.Boston:Houghton Mifflin.
Friedrich,C.J.and Brzezinski,Z.K.(1963)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
Goldman,M.(1987)Gobachev’s Challenge:Economic Reform in the Age of High Technology. New York:W.W.Norton.
Gottlieb,R.(1992) Marxism:1844~1990,Origins,Betrayal,Rebirth.New York:Routledge,Chapman & Hall.
Gruliow,L.(eds.),(1957)(1960)Current Soviet Polic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ewett,E.A.(1988)Reforming The Soviet Economy:Eguality Versus Efficiency. 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Holmes,L.(1981a)The Policy Process in Communist States.London:Sage Beverly Hills.
Holmes,L.(1981b)The Withering Away of the State?London:Sage Beverly Hills.
Holmes,L.(1986)Politics in the Communist Worl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lmes,L.(1997) Post - Communism:An Introduc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Hunt,R.(1974)The Political Idea of Marx and Engels,Vol.1. Pittsburgh:Pittsburgh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S.P.(1968)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New Havean:Yal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S.P.(1991)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Norman:Oklahoma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S.P.and Moore C.H.(eds.),(1970)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
Jowitt,K.(1978)The Leninist Response to National Dependency.Berkeley: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Kellner,D.(1984)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Kolakowski,L.(1978a,b,c)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Vol.1,2,3.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rnai,J.(1992)The Socicalist Syste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ne,D.(1978)Politics&Society in the USSR.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anger,W.L.(1972)The New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New York:Harry N.Abrams.
Leonhard,W.(1974)Three Faces of Marxism:The Political Concepts of Soviet Ideology,Maoism and Humanist Marxism. New York:Osers,E.H. Rinebart and Winston.
Lewin,M.(1985)The Making of the Soviet System. Essays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Interwar Russia. New York:Pantheon.
Lewis,J.(1972)The Marxism of Marx. London:Lawrence&Wishart.
Linz,J.J.(1975)’’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Fred I.Greenstein and Nelson W.Polsby.(eds.),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
Lowenthal,R.(1964)World Communi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wenthal,R.(1970)’’Development vs. Utopia in Communist Policy,’’in Chalmers Johnson,(ed.),Chang in Communism System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owith,K.(1982)Max Weber and Karl Marx.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uxemburg,R.(1961)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Leninism or Marxi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acridis,R.C. and Ward,R.E.(eds.),(1968)Modern Political Systems.New Jersey:Prentice-Hall.
Magnus,B.&Cullenberg,S.(eds.),(1995) Whither Marxism?New York:Routledge,Chapman &Hall.
Malloy,J.and Seligson,M.(eds.),(1987)Authoritarians and Democrats.Pittsburgh:Pittsburgh University Press.
Marcuse,H.(1958)Soviet Marx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c Lellan,D.(1970)Marx before Marxism.London:Penguin.
Mc Lellan,D.(1979)Marxism after Marx. London:MacMillan Press.
Mc Lellan,D.(1980)The Thought of Karl Marx.London:MacMillan Press.
McCarney,J.(1990)Social Theory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 New York:Verso.
Miliband,R.(1969)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London:Weidenfeld and Nicholson.
Miliband,R.(1977)Marxism and Poli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iband,R.(1982)Capitalist Democracy in Britai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iband,R.(1983)Class Power and State Power. New York:Verso.
Mouzelis,N.P.(1986)Politics in the Semi-Periphery.London:MacMillan Press.
O’Donnel,G.P.C.and Whitehead,L.(eds.),(1986)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Prospects for Democracy.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ierson,C.(1995) 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Cambridge:Polity Press.
Poulantzas,N.(1973)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London:New Left Books.
Poulantzas,N.(1975)Classe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London:New Left Books.
Poznanski,K.(1995) The Evolutionany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 .Oxford:Westview Press.
Rader,M.(1979)Marx’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nney,A.(1975)Governing: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Illinois:Hinsdale.
Riskin, C.(1987)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titzke,H.A.(1973)The USSR Today. 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
Rowe,D.N.(1959)Modern China:A Brief History.Princeton:N.J.D.Van Nostrand.
Rustow,D.(1970),’’Communism and Change’’,in C.Johnson(ed.),Change in Communist System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ikowski,C.and Gruliow,L.(eds.),(1962)Current Soviet Polici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ayer,D.(1991)Capitalism and Modernity.New York:Routledge.
Schumpeter,J.A.(1994)Capitalism,Socialism&Democracy.London:George Allen&Unwin.
Schurmann,F.(1974)The Logic of Power. New York:Pantheon.
Selden,M.(1988)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ocialism. New York.(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991)<<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出版)。
Seligson,M.A.(1987)’’Democratization in Latin America:The Current Cycle,’’in J.Malloy and M. Seligson(eds.),Authoritarians and Democrats.Pittsburgh:Pittsburgh University Press.
Shanin,T.(1983)Late Marx and the Russian Road.Marx and the Peripheries of Capitalis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Shirk, S.(1992)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California: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T.(1985) 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Russia and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mogyi,L.(1993)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 in Eastern Europe. England:Edward Elgar.
Thompson,E.P.(1980)The Poverty of Theory.London:Merlin Press.
Tucker,R.C. (eds.),(1977)Stalinism:Essays in Histori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W.W.Norton&Company.
White, S. Pravda, A.& Gitelman, Z.(eds.), (1992) Developments in Soviet and Post - Soviet Politics.London:MacMillan Press.
White,S. and Pravda,A.(eds.),(1988)Ideology and Soviet Politics. London:MacMillan Press.
White,S.(1991)Gobachev and Aft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ener,P.(1973)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Vol.IV.
William,R.(1965)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Press.
William,R.(1977)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by, S. & Evans,A.(eds.),(1990)Restructuring Soviet Ideology:Gorbachev''s, New Thinking ,Oxford:Westview Press.
Wright,E.O.(1978)Class,Crisis and the State. London:New Left Books.
(二)期刊
Bhagwati,J.(1992),’’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Democracy.Vol.3,No.3.
Bova,R.(1991)’’Political Dynamics of the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World Politics.Vol.44,No.1.
Chirot,D.(1990~1991)’’What Happened in Eastern Europe in 1989?’’Praxis International. Vol.10,No.3.
Huntington,S.P.(1971)’’The Change to Change:Modernization,Development,and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s.Vol.3,No.3,April.
Jiang,P.L.(1989)”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luralism and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R.O.C on Taiwan.”Area Studies.Vol.10,No.1.
Jowitt,K.(1983)”Soviet Neotraditionism: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of a Leninist Regime.”Soviet Studies.Vol.35,No.3.
Lowenthal,R.(1974)’’On ‘Established’ Communism Party Regimes’’,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Vol.7,No.4.
Lowenthal,R.(1983)’’The Post-Revolutionary Phase in China and Russia’’,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Vol.16.Autumn.
Markokic,M.(1990,1991)’’The Meaning of Recent Social Changs in Eastern Europe’’,Praxis International.Vol. 10,No.3&4. Oct.&Jan.
Miliband,R.(1989)’’Reflections on the Crisis of Communist Regimes’’,New Left Review.No.177.Sep./Oct.
Offe,C.(1991)‘‘Capitalism by Democratic Design?Democratic Theory Facing the Triple Transition in East Central Europe’’,Social Resesarch. Vol.58, No.4.
Sherman,H.J.(1990)’’The Second Soviet Revolution on the Transition From Stalism to Socialism’’,Monthly Review.March.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