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網路社會興起對中共國家能力的影響
作者:羅景文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東亞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英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
壹、中文參考書籍
Beck等著,王學東、柴方國等譯(2002年),全球化與政治(POLITIK DER GLOBALISIERUNG),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Dan Schiller著(2001年),楊立平譯,數字資本主義(Digital Capitalism-Networking the Global Market Syste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David J Skyrme著(2000年),王若光譯,知識網絡-明天的工具(Knowledge Networking),瀋陽:遼寧畫報出版社。

Denis McQuail and Sven Windahl著(民國85年),楊志弘、莫季蕹譯,傳播模式(COMMUNICATION MODELS),台北:正中書局。

Dick Morris著(2000年),張志偉譯,網路民主(Vote.com),台北:商周出版社。

Frank Webster著(2001年),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遠流出版社。

James N. Rosenau主編(2001年),張勝軍、劉小林等譯,沒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與變革(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Joseph Straubhaar and Robert LaRose合著(民國85年),涂瑞華譯,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亞太圖書。

Manuel Castells著(2000年),夏鑄九、王志弘等譯,網絡社會之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台北:唐山出版社。

Manuel Castells著(2001年),夏鑄九、黃彗琦等譯,千禧年之終結(THE END OF MILLENNIUM),台北:唐山出版社。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年),認同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NTITY ),台北:唐山出版社。

Michael L. Dertouzos著(1998年),周昌忠譯,未來的社會-信息新世界展望(WHAT WILL B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Nicholas Baran著(1998年),於丹、李振譯,透視信息高速公路革命(Inside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Revolution),海南:海南出版社。

Rainer Tetzlaff主編(2001年),吳志成、韋蘇等譯,全球化壓力下的世界文化(WELTKULTUREN UNTER GLOBALISIERUNGSDRUCK-ERAFAHRUNGEN UND ANTWORTEN AUS DEN KONTINENTEN),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Robin Mansell and Uta When主編(1999年),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編譯,知識社會-信息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KNOWLEDGE SOCIET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Roland Roberson著(1992年),梁光嚴譯,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上海:人民出版社。

Ulrich Beck著(1999年),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WAS IST GLOBALISIERUNG?),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九十年代科技發展與中國現代化(1993年),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刁生富著(2001年),信息時代的中國現代化,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中國大陸科技發展體系概況(民國89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02年卷(2002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佳煌著(2000年),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孟平著(民國87年),通訊革命,台北:中華徵信所。

王俊豪主編(1999年),中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王紹光、胡鞍鋼著(1993年),中國國家能力報告,瀋陽:人民出版社。

王雲五等著(民國60年),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王寧、薛曉源主編(1998年),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世紀之交的中國政策(2001年),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

左美雲、楊國建、王瑄主編(1998年),信息時代與中國,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2002年),現代性的後果,譯林出版社。

朱新民(民國90年),兩岸電子化政府建置效益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西蒙杜林,「後殖民主義和全球化」,轉引自王寧、薛曉源主編(1998年),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局。

我國科技電子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1999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李京文主編(1998年),科技進步與中國現代化,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李英明著(2002年),重構兩岸與世界圖像,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杜宗超著(2000年),延伸的長城-中國航天技術產業化之路,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辛曉夢、王雅平編著(2000年),跨越時空-中國通信產業啟示錄,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周雪光主編(1992年),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出版社。

季野等主編(1999年),1999年中國發展狀況與趨勢,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林文軒著(民國81年),中共科技事業發展現況,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林堅、楊安義編著(2000年),傳媒造勢-中國信息傳播業氣象萬千,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林毅夫蔡昉、李周著(2002年),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挑戰與回應-資訊化社會的探討(民國77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柯塞原著,黃瑞祺、張維安譯(民國79年),古典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段偉文編著(2000年),網絡先鋒-中國網絡產業透視,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胡勇、范海燕著(1997年),網路為王,台北市:幼捷出版社。

祝基瀅著(民國75年),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

郝瑞庭、賴輝亮主編(1999年),信息霍亂-世紀末的冷面殺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國務院機構改革概覽(1998年),北京:新華出版社。

張炳清、姚俊梅編著(2000年),新經濟增長點-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掃描,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從Internet上看大陸資訊之蒐集及利用(民國85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陳信勇、郎友興、李華著(1997年),中國社會發展的支撐體系,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陳德昇著(1999年),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研究(1978-1998)-政府再造觀點,台北:永業出版社。

陳豐偉著(2000年),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商周出版社。

喬崗(1997年),網絡化生存,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曾華鋒編著(2000年),鑄劍為犁-中國軍工高科技二次創業,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游光榮著(1998年),中國科技國情報告,湖南:人民出版社。

黃順基主編(1998年),信息革命在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溫世仁著(2001年),新經濟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

資訊高速公路(1998年),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趙光武主編(2000年),21世紀中國的戰略選擇,北京:西苑出版社。

趙建民著(民國88年),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趙槿、許紅洲編著(2001年),信息中國,北京:科學經濟出版社。

劉玉珠、金一偉主編(2001年),WTO與中國文化產業,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劉吉、金吾倫等著(1998年),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蔚然編著(2000年),崛起的知識經理人-中國當代高科技企業家,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樊期曾主編(1993年),現代科技革命與未來社會-評兩種社會制度「趨同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歐廷高編著(2000年),創業的家園-中國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蔣崢編著(2001年),網絡天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鄧正來著(1997年),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魯品越、葛寧、劉強著(1998年),中國未來之路-信息化進程在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黎鳴著(1991年),中國的危機,香港:明報出版社。

謝海光主編(2001年),互聯網與政治思想工作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鍾朋榮著(1999年),網絡時代:重構中國經濟,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貳、中文參考期刊
王紹光(2002年10月),「金錢與自主──市民社會面臨的兩難境地」,香港:開放時代。

宋國誠(民國81年),「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理論』-從全球現代化到大陸的現代化」,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6期。new window

宋學文(民國90年),「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台北: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

李天賞(民國87年),「中國大陸全球化趨勢之研究」,台北: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李英明(民國90年),「市民社會的全球化發展」,台北:國政研究報告。

林碧炤(2001年),「全球治理與國際安全」,台北: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new window

林碧炤(民國85年),「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new window

夏鑄九(2001年),「全球化與世界認同」,香港:世紀週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桂宏誠(民國91年),「經濟全球化與公共管理新環境」,台北: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券第六期。

張孝文(2002年5月28日),「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決策定位」,上海: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政治科學類學術研討會會議簡報第3期,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生團學聯。

張亞中(2001年),「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台北: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new window

張燕生(2000年),「WTO挑戰中國: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的的影響」,北京:中國評論。

陳墇津(1992年),「國家理論-問題設定與理論」,台北:東亞季刊,第23卷第3期。new window

黃仁德(民國89年),「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對中國大陸經濟的衝擊」,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詹靜芬(1993年),「國家機關自主性與政策過程之關係-台灣地區土地改革政策個案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碩士論文。

蔡宜佑(民國89年),「全球化歷程中國家角色之研究-以我國外勞政策為例」,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健(民國85年),「大陸的綜合國力及其發展規劃」,台北:中共研究,第30卷第7期。

龐中英(1999年),「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安全」,北京:中國評論。

邊裕淵(民國89年),「評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台北: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new window

關中(民國91年),「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台北: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6期。


參、英文參考書籍
Andrew Walder,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Arid Dirlik,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Westview Press, 1997.

Barrett Neil, The State of the Cybernation, London: Kogan Page, 1996.

Bart Moore-Gilbert, Postcolonial Theory: Contexts, Practices, Politics, 1997.

Beverly Crawford, Markets, States, and Democracy, UK: West Press, 1995.

Dwigh H. Perkins, China’s Next Economic Giant? Oxford: Blackwell, 1994.

Edward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93.

Edward Sai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London: Vintage, 1991.

Ellis Cashmore & Chris Rojek, ed., Dictionary of Cultural Theorists. London: Arnold, 1999.

Gita Rajan, Radhika Mohanram, Postcolonial Discourse and Changing Cultural Context, 1995.

Goldthorpe, J., The Sociology Post-Colonial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Harry Harding,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1987.

Homi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J. B. Thomps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5.

Leslie Holmes, A. Post-Commun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Lowell Dittmer, China under Reform, Westview Press, 1994.

Meisner, Maurice, Mao’s China and Afte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6.

Mike Featherstone,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5.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Petrella, Ricardo,“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dynamics of the emerging world order.”In Robert Boyer &Daniel Drache, eds. State Against Markets-The limits of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7.

R. Rober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Schmitter,’’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Fredrick B.Pike and Thomas Stritch Ed. The New Corporatism: Social-political Structures in the Iberian World, 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 D. Krasner, Sovereignty: Organized Hypocri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Thompson, John B,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台北:唐山出版社,1985年。

Toffler Avain, The Third Wave, New York: Morrow, 1980.

Ulrich Beck, A. Giddens and S. Lash,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Ulrich Beck,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Blackwell, 1999.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Z. Bauman, Life in Fragments, Blackwell, Oxford, 1995.


肆、英文參考期刊

Craig Warkentin and Karen Mings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State, and Global Civil Society in the Age of the World Wide Web”, Global Governance,6, 2000.

James N. Rosenau,“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1, 1995.

Jean C. Oi,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1995.

Jessica T. Mathews,“Power Shift”, Foreign Affair, January/February 1997.

John P. Burns,“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50: Nation Political Reform”, The China Quarterly, 1999.

Krasner, Stephen D.“Approaches to the State: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Comparative Politics,16. 1984

Lawrence S. Finkelstein,“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1, 1995.

R. A. W Rhodes,“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1996.

Samuel M. Makinda,“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the United Nations”, N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2, 1996.

Vivienne Shue,“Grasping Reform: Economic Logic, Political Logic, and the State-Society Spiral”, The China Quarterly,144, 1995.

Walfgang Reinicke,“Crisis or No Crisis”, Brookings Institution, Vol. IV, Bulletin, No.1.1999.


伍、參考通訊社、報紙
中央通訊社,2002年2月3日。
新華社,2002年11月17日。
中國大陸人民日報,1997年8月28日,1版。
中國大陸人民日報,1999年10月12日,9版。
中國大陸北京青年日報,2002年9月9日
中國時報,2000年5月4日,10版。
台灣日報,民國89年4月12日,10版。
聯合報,民國87年6月7日,13版。


陸、參考網站
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2022000/20221632.stm>

人民書城
<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8/1/class001800004/hwz823.htm>

人民報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7/15/21967.html>

大紀元時報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4/n122324.htm>

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報告
<http://202.130.245.40/chinese/zhuanti/263098.htm>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http://www.iwep.org.cn/chinese/gerenzhuye/wangyizhou/duanlun/ngo.htm>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政策中心
<http://www.social-policy.info/1029.htm>

中國科技網
<http://www.cnc.ac.cn/news/news01/0207/news01_02072301.html>

中國農村研究網
<http://www.ccrs.org.cn/big/czzlzscqlh.htm>

中國網
<http://202.130.245.40/chinese/index.htm>

中國網通
<http://www.169.com/teletec/tecmc/js2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http://www.most.gov.cn/>

公法評論
< http://www.gongfa.com/zuhezhuyiyudongyamoshichenph.htm>

毛澤東思想網
<http://www.mzdthought.com/wz/xdh.htm>

全球化監察
<http://globalmon.uhome.net/11_au.html>

南華大學
<http://www.ap.nhu.edu.tw/cybersun>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24.htm>

國際企業創新論壇
<http://www.eifi.com.cn/gaofengzixun/hushigk/hushigk6.htm>

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shxx/site/chianc/laogong/yxm1.htm>

楓絜春秋
<http://www.taiwanstrategy.org/ChinaAffairs/show_form?sid=2>

聯合互動新聞網
<http://cdn.com.tw/daily/2000/08/14/text/890814e4.tm>

黨政研究
<http://www.zgdjyj.com/jdzzk/index.as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