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甲骨文軍事動詞同義詞研究
作者:陳佩君
作者(外文):Chen Pei-Jiu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朱歧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卜辭軍事戰爭征伐擒獲偵察同義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7
本論文以甲骨卜辭中的軍事類動詞同義詞為研究對象,針對若干同義詞群進行分析,分別考察各詞的細部特徵,用以分辨在相同詞義的基礎之下所呈現出來的殊異之處,透過微細差異的比較,得以對殷商時期的詞彙使用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由於甲骨卜辭本身的占卜性質使然,字詞的使用便容易受到局限,句型上也呈現出簡單且格式化的傾向,明顯與後代使用字詞文句的習慣大不相同,連帶的在同義詞方面的表現也就有別於後代,而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
殷商時期以單音節詞為主流,「字」與「詞」在甲骨卜辭中幾乎難以分辨。討論同義詞詞義時,文字形構的組成便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尤其甲骨文字屬於較早的文字系統,其間得以透露出較多的造字構思,字義的傳達往往會影響到詞義的運用,彼此關係密切,遂成為觀察甲骨詞義的重要突破口。透過甲骨文軍事類動詞同義詞的研究,可以知道殷人在使用同義詞時,各詞之間除了有一致的詞義之外,在使用上也有會雷同甚至是一樣的習慣用法,而且通常都會相互支援合作,共同出現於句子的前後,形成關係密切的封閉性網絡,而將非同一群組內的詞彙排除在外。同義詞群自然形成的關係網,可以相互合作補足詞義上的不同層面,除了字形上提供可資歸類的相同特點之外,卜辭句型上也有一致的表現,而只在小細節中呈現出不同的特質,所以,在眾多看似相關的甲骨字詞之中,可以因為同義詞的研究,而解決若干文字的釋讀問題,也就是說,可以用同義詞群的整體表現與待釋字作一考核比較,倘若字形上與用法上可以找到許多相同的特徵,那麼待釋字極有可能也可以納入同義詞群中,反之,則應排除在同義詞群之外,其考釋內容也可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同樣的道理,若要判斷一群看似相近的字詞是否具有同義關係,其間種種特質的比對也將會是決定性的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甲骨文中的同義詞有其特殊之處,字與詞之間的關係也比後代來得密切許多。
參考書目
[傳統文獻]
[4畫]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小學名著六種:玉篇、廣韻、集韻、小爾雅義證、方言疏證、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6畫]
(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論語》(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朱謙之釋、任繼愈譯,《老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7畫]
何寧編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0畫]
(漢)桓寬撰,《鹽鐵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11畫]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3畫]
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
[15畫]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19畫]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近人論著]
一、專書
[2畫]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丁亮,《《說文解字》部首及其與从屬字關係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3畫]
于省吾,《殷栔駢枝全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4畫]
王力,《同源字典‧同源字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政白,《古漢語同義詞辨析》(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王德春,《詞彙學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上海:中華書局,1980-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6畫]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朱歧祥,《殷墟卜辭句法論稿》(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朱歧祥,《甲骨學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朱歧祥,《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朱歧祥,《圖形與文字-殷金文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new window
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字研究室,2006年)。new window
池昌海,《《史記》同義詞硏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畫]
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彙講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李孝定編,《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李玲璞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編著,《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吳十洲,《兩周禮器制度研究》(臺北:五南圖書,2004年)。new window
吳其昌,《殷虛書栔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宋建華,《說文新論》(臺北:聖環圖書,2006年)。new window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8畫]
(日)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年)。
周文德,《《孟子》同義詞硏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周祖謨,《漢語詞彙講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
周祖謨著、周士琦編,《周祖謨文字音韻訓詁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周國光、李向農編著,《古代漢語同義詞辨析》(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new window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9畫]
姜仁濤,《《爾雅》同義詞硏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洪成玉,《古漢語詞義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洪成玉,《漢語詞義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胡和平,《同義詞說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段振美、焦智勤、黨相魁、黨寧編著,《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10畫]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
徐正考,《《論衡》同義詞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日)島邦男著,濮茅左、顧偉良譯,《殷墟卜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馬如森編著,《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孫常叙,《漢語詞彙(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孫詒讓,《孫籀廎先生集‧契文舉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3年)。
唐鈺明,《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蘭,《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11畫]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張玉金,《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玉金,《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張永言,《詞彙學簡論》(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
張永言,《語文學論集(增補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合撰,《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
張世祿主編,葉保民、嚴修、楊劍橋著,《古代漢語》(上)(臺北:洪葉文化,1992年)。
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主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張志毅、張慶雲,《詞彙語義學與詞典編纂》(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聯榮編著,《古漢語詞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靄堂、徐興東,《簡明古漢語同義詞詞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年福,《甲骨文動詞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西周篇(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許威漢,《二十世紀的漢語詞彙學》(太原:書海出版社,2000年)。
許威漢,《漢語文字學概要》(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
曹煒,《現代漢語詞義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石鼓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殷契粹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莊惠茹,《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new window
[12畫]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黃金貴,《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曾昭聰,《古漢語神祀類同義詞硏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13畫]
楊郁彥編著,《甲骨文合集分組分類總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楊振蘭,《動態詞彩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楊懷源,《西周金文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彙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賈彦德,《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1995年)。
萬藝玲、鄭振峰、趙學清合著,《詞彙應用通則》(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14畫]
趙元任,《語言問題》(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趙誠編著,《甲骨文簡明辭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趙學清,《《韓非子》同義詞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湖北、四川: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
[15畫]
劉叔新、周荐,《同義詞語和反義詞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劉叔新主編,《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導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魯實先,《殷栔新詮》(臺北:黎明文化,2002年)。
[19畫]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20畫]
鐘明立,《段注同義詞考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二、單篇論文
[3畫]
于省吾,〈釋巫九 〉,《殷栔駢枝全編‧雙劍誃殷栔駢枝》(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于省吾,〈釋 〉,《殷栔駢枝全編‧雙劍誃殷栔駢枝》(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于省吾,〈釋甾〉,《殷栔駢枝全編‧雙劍誃殷栔駢枝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于省吾,〈釋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于豪亮,〈說引字〉,《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畫]
王紹新,〈甲骨刻辭時代的詞彙〉,《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龍正、劉曉紅、曹國朋,〈新見應侯見工簋銘文考釋〉,《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
王蘊智,〈商代文字基本字形結構分析〉,《殷都學刊》2004年第2期。
王顯,〈讀了〈說 〉之後〉,《中國語文》1980年第2期。
[5畫]
石曉霆,〈商周戈之使用略談〉,《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6畫]
朱歧祥,〈釋勿、弜同字〉,《甲骨學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朱歧祥,〈甲骨文一字異形研究〉,《甲骨學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的藝術〉,《甲骨學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朱歧祥,〈甲骨文否定詞研究〉,《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朱歧祥,〈殷初戰爭史稿──殷武丁時期方國研究〉,《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new window
朱歧祥〈殷卜辭考釋十則〉,《中國文字:新廿五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new window
朱歧祥,〈也論甲骨文的「見」字〉,《中國文字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池昌海,〈五十年漢語同義詞研究焦點概述〉,《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28卷第2期。
池昌海,〈對漢語同義詞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認識〉,《浙江大學學報》1999年第29卷第1期。
池昌海,〈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7畫]
李冬鴿,〈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所見之動詞同義詞〉,《河北學刊》2007年第27卷第5期。
李宗焜,〈卜辭中的「望乘」──兼釋『比』的辭意〉,《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new window
李宗焜,〈卜辭「爯冊」與《尚書》之「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三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
李朝遠,〈 侯見工鼎〉,《上海博物館集刊》2005年第10期。
李朝遠,《青銅器學步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3年第6期。
李學勤,〈祼玉與商末親族制度〉,《史學月刊》2004年第9期。
李學勤,〈論新出現的一片征人方卜辭〉,《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杜永俐,〈漢語同源字與同源詞〉,《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與古漢語同義詞研究〉,《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2卷。
吳振武,〈「 」字的形音義〉,《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吳振武,〈《合》33208號卜辭的文字學解釋〉,《史學集刊》2000年第1期。
何金松,〈釋璞周〉,《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沈寶春,〈釋「凡」與「 凡 」〉,《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原載於《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
[8畫]
林小安,〈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林小安,〈殷墟卜辭 字考辨〉,《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年)。
林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林澐,〈究竟是「翦伐」還是「撲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季旭昇〈「雨無正」題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3期。
周荐,〈同義詞語聚合應否語法屬性一致〉,《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屈萬里,〈甲骨文从比二字辨〉,《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new window
[9畫]
姚孝遂,〈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殷代奴隸的反壓迫鬥爭〉,《考古學報》1976年第1期。
胡雲鳳,〈《說文》從「八」字例源流述評〉,《第二十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臺北:聖環圖書,2011年)。
范毓周,〈甲骨文「戎」字通釋〉,《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段德森,《簡明古漢語同義詞詞典‧凡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畫]
(日)島邦男,〈甲骨文字同義舉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紀念董作賓、董同龢兩先生論文集:第36本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new window
(日)島邦男,〈通用、假借、同義用例〉,《殷墟卜辭綜類》(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
唐健垣,〈從「于」字用法證甲骨文 之不同〉,《中國文字:第二十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唐鈺明,〈金文複音詞簡論-兼論漢語複音化的起源〉,《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畫]
張玉金,〈殷墟甲骨文「正」字釋義〉,《語言科學》2004年第3卷第4期。
張玉金,〈殷墟甲骨文「正」字考釋〉,《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張志毅,〈同義詞詞典編纂法的幾個問題〉,《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詞彙論文精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原載於《中國語文》1980年第5期。]
張忠松,〈說引字質疑〉,《考古》1981年第6期。
張秉權〈卜辭 化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8年)。new window
張政烺,〈釋 〉,《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張桂光,〈古文字考釋四則〉,《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桂光,〈甲骨文「 」字形義再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國豔,〈甲骨文「禽」的名詞用法〉,《殷都學刊》2001年第1期。
張靄堂、徐興東,〈同義詞辨析概述〉,《簡明古漢語同義詞詞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連劭名,〈甲骨文「苜」「 」及相關的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81年第6期。
連劭名,〈甲骨文字考釋〉,《甲骨文獻集成:第13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原載於《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4期。]
連劭名,〈殷墟卜辭中的四戈與四巫〉,《殷都學刊》2008年第4期。
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 」及从「 」諸字〉,《中國文字:新廿二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陳偉武,〈甲骨文反義詞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煒湛,〈甲骨文同義詞研究〉,《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原載於《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陳劍,〈甲骨金文「 」字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莊惠茹,〈金文『某伐』詞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許嘉璐,〈論同步引申〉,《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詞彙論文精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原載於《中國語文》1987年第1期。]
郭旭東,〈商代的軍情觀察與傳報〉,《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12畫]
葛本儀,〈再論同義詞〉,《文史哲》2003年第1期。
黃天樹,〈甲骨文中有關獵首風俗的記載〉,《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黃天樹,〈禹鼎銘文補釋〉,《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黃天樹,〈商代甲骨金文中的同義詞連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黃建中,〈試論甲骨刻辭的詞彙研究〉,《甲骨語言研討會論文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黃德寬,〈論形符〉,《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黃德寬,〈古漢字形聲結構聲符初探〉,《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單周堯,〈甲骨文中的 與 〉,《中國語文》1980年第2期。
寒峰,〈甲骨文所見的商代軍制數則〉,《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喻遂生,〈甲骨文與商代金文比較研究示例〉,《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湯餘惠,〈釋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第2期。
[13畫]
楊升南,〈略論商代的軍隊〉,《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楊升南,〈卜辭中所見諸侯對商王室的臣屬關係〉,《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原載於《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楊升南,〈甲骨文中的「舟」字及商代的水上交通工具〉,《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楊升南,〈甲骨文中所見商代的貢納制度〉,《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裘錫圭,〈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說金文「引」字的虛詞用法〉,《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楊樹達,〈毛伯班簋跋〉,《積微居金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董豔豔,〈商代金文中的同義詞和反義詞〉,《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年第5卷第2期。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1983年第5期。
[14畫]
齊文心,〈殷代的奴隸監獄和奴隸暴動──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1期。
齊文心,〈釋讀『沚 爯冊』相關卜辭──商代軍事制度的重要史料〉,《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平安,〈「達」字「針」義的文字學解釋──從一個實例看古文字字形對詞義訓詁研究的特殊重要性〉,《新出簡帛與古文字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誠,〈甲骨文行為動詞探索一〉,《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趙誠,〈甲骨文詞義系統探索〉,《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趙誠,〈甲骨文動詞探索(一)(關於詞義)〉,《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管錫華,〈二十世紀的《爾雅》研究〉,《辭書研究》2002年第2期。
管燮初,〈說 〉,《中國語文》1978年第3期。
[15畫]
劉叔新,〈同義詞詞典怎樣處理詞性〉,《辭書研究》1983年第3期。
劉釗,〈釋 〉,《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釗〈卜辭「雨不正」考釋──兼《詩.雨無正》篇題新證〉,《殷都學刊》2001年第4期。
劉桓,〈比之另一義〉,《殷契存稿》(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劉桓,〈釋 〉,《殷契存稿》(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劉桓,〈釋 伐、关伐〉,《甲骨徵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桓,〈說卜辭 字的幾個詞語〉,《甲骨徵史》(哈爾賓: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桓,〈釋关(臿)並再釋 伐、关伐〉,《甲骨集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源,〈殷墟『比某』卜辭補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攀峰,〈兩周金文中的動詞同義詞連用〉,《中原文物》2012年第2期。
鄭振峰、李冬鴿,〈關於古漢語同義詞研究的幾個問題〉,《語文研究》2006年第3期。
鄭慧生,〈釋「关」〉,《殷都學刊》2004年第2期。
蔡哲茂,〈釋殷卜辭的 (籫)字〉,《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第10期。
鄧統湘,〈甲骨文「征」字小議〉,《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年第25卷第2期。
[20畫]
嚴一萍,〈釋 〉,《中國文字:第十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三、學位論文
[碩士論文]
左文燕,《殷墟甲骨文反義詞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諶于藍,《金文同義詞研究》(廣州: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韓劍南,《甲骨文攻擊類動詞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孟琳,《《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詞彙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振燡,《《說文解字》部中字敘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博士論文]
魏慈德,《殷墟YH一二七坑甲骨卜辭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陳美蘭,《西周金文複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黃聖松,《殷商軍事組織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莊惠茹,《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張宇衛,《甲骨卜辭戰爭刻辭研究──以賓組、出組、歷組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new window
四、數位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hanji.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文獻處理研究室「漢字構形資料庫」:http://cdp.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研究室「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共同開發「文字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