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爭與文宣: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例(1937~1945)
作者:陳逢申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呂芳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文化宣傳人身宣傳文化轉型話劇運動歌詠運動漫畫運動文化戰場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2
論 文 提 要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博士論文
研究所別:史學研究所
論文題目:戰爭與文宣:以中國抗日時期的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例
(1937~1945)
指導教授:呂芳上教授 研究生:陳逢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出來的「宣傳戰」,已是一種傾總體國力於戰場的「文化戰」,這與過去傳統戰爭的型態大不相同。影響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也基於「總體戰」體制的考量,一面極力動員記者、作家組織「筆部隊」前往中國戰地報導戰況,配合日本軍國主義的煽動宣傳;一面則針對中國的文化中心採取戰略轟炸,藉以斷絕中國的文化命脈與生機,包括上海、武漢、重慶等地都受到嚴重威脅。為此,「宣傳戰」對中國的意義,除了也要快速啟動對敵宣傳與國際宣傳的機制外,對內勢必要趕緊克服戰前就已存在的文化失衡、沿海與內陸及城鄉差距,以及政治緊張等障礙,從事全面性的抗日宣傳與文化動員。為了達成支援抗戰的最大成效,亟須朝野共同合作整合既有的文化資源,將在散漫爭論的文化人組織起來,藉助話劇、歌詠及漫畫等文化宣傳之力,喚起中國人民的普遍覺醒和民族意識,才能畢竟其功。基於這個空前國難下文化復興的使命感,文宣工具的有效性及動員力十分關鍵。
本論文環繞著戰爭與文宣這兩個命題,探索因文化參戰及高度的文化動員所產生的新氣象,焦點在分析話劇、音樂及漫畫的宣傳強效,藉此理解戰時文化運動的蓬勃及其問題,進而凸顯戰爭長期化與政治力介入對文化轉型的影響。具體上,緒論在呈現論文架構的動機、目的、方法、問題意識、研究限制,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一章說明戰爭對文化界的衝擊及文宣的政治走向。第一節談戰前國民政府的文宣重點及左翼文化的特殊發展,第二節談戰爭對文化界的衝擊及文化組織的大聯合,第三節談戰時國共文化宣傳的政治對壘及其走向。第二章以「從街頭劇到舞台劇」為題,探討劇運中政府、文化人、中共進行的激烈競爭。第一節談上海至武漢時期街頭劇的鼓動宣傳,第二節談武漢至重慶時期話劇成長的困境,第三節談重慶劇運蓬勃發展的盛況,第四節談抗戰末期重慶的劇本審查及其政治角力。第三章以「從救亡歌曲到抗戰歌曲」為題,探討歌運中民間音樂團體與學院派分立的二元現象。第一節談上海至武漢時期救亡歌曲的鼓動宣傳,第二節談武漢至重慶時期抗戰歌曲的魅力,第三節談重慶千人大合唱的巨大聲勢,第四節談重慶的民眾歌詠及群眾歌詠運動。第四章以「從救亡漫畫到抗戰漫畫」為題,探討戰時漫畫運動的嶄新面貌。第一節談上海至武漢時期救亡漫畫的興起,第二節武漢至重慶時期抗戰漫畫的新格局,第三節談重慶時期漫畫運動的多元呈現,第四節特就豐子愷的漫畫闡釋抗戰漫畫的通俗性。結論部分先從文化轉型的論點總結話劇、音樂及漫畫運動的特殊意義,再論文化人的處境及其牽涉的國共角力,最後從文化主導權之爭檢視文化戰場對戰後時局的影響。
徵 引 書 目
一、檔案(以典藏機構為主)
(一)台灣地區:
1.<文藝類-戲劇界抗敵協會案卷>,《教育部檔》,漢口,1938年1月
29日,國史館藏,檔號:196/144-1。
2.<文藝類-音樂界抗敵協會請補助案>,《教育部檔》,重慶,1938年
2月10日,國史館藏,檔號:196/144-1。
3.<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請補助案卷,第一冊>,《教育部檔》,漢
口,1938年3月,國史館藏,檔號:196/149。
4.<文藝類-中國文藝協會章程等案卷>,《教育部檔》,漢口,1938年
12月12日,國史館藏,檔號:196/144-1。
5.<學術文化機關團體總卷>,《教育部檔》,重慶,1940年3月18日,
國史館藏,檔號:196/094
6.<二、公函、會議記錄、對策方案等雜件>,《朱家驊檔》,重慶,
1938年9月16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檔號:128-(3)。
7.<三、共黨資料情報>,《朱家驊檔》,重慶,1938年8月24日,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檔號:129-(1)。
8.「第八路軍第一二○師聯絡參謀李德三月至六月工作報告書」,<三、
共黨資料情報>,《朱家驊檔》,1938年8月24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藏,檔號:129-(1)。
9.<中國共產黨:一、共黨在各地區之活動報告(二)>,《朱家驊檔》,
重慶,時間不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檔號:128-(2)。
10. 「中央電影文化宣傳委員會組織條例」,<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
一三二次常務會議>,《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南京,1921年3月19
日,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5.3/1.28。
11.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編,《宣傳部十八年部務一覽》,(出版
時地不詳),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12.「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常務會議議案」,<五屆中常會第一次會議
紀錄>,《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南京,1935年12月12日,中國國民
黨黨史館藏,檔號:5.3/1.1。
13.《中央宣傳部第一週工作概況》,《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南京,
1936年1月6~12日,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14.「中央宣傳部工作概況」,《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中宣部,南
京,1936年1月6~25日,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5.3/4.31。
15.「中央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上中執會呈」,<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次
常務會議報告第九案>,《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南京,1936年2月
10日,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5.3/7.26。
16.「中央執行委員會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各研究會組織規程」,<中央
執行委員會第一○九次常會決議案>,《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南
京,1936年2月20日,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5.3/7.42。
17.「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八次中常會提案」,<中央宣傳部宣傳工作綱要
草案>,《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南京,1936年3月18日,中國國民
黨黨史館藏,檔號:5.3/8.23。
18.「中央文化事業計委會文化事業計畫綱要」,<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九
次常務會議議案第十四案>,南京,1936年3月29日,中國國民黨黨史
館藏,檔號:5.3/9.41。
19.「電影事業處電影劇本審查委員會組織大綱」,《第五屆中常會議記
錄》,南京,1936年1月15日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5.3/ 4.50。
20.「修正中央宣傳部組織條例草案」,周佛海,武漢,1938年4月25日,
《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5.3/75.21。
21.「擬改稱中宣部電影事業處為電影戲劇處案」,<第五屆中央常務委
員會一○一次會議討論事項第七案>,《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重
慶,中宣部,1938年11月11日,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
5.3/101.17。
22.<修正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組織條例>,武漢,1938年4月28日,
《第五屆中常會議記錄》,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
5.3/77.17 。
(二)大陸地區:
1.「武漢各戲劇歌詠團體談話會紀錄」,<武漢雪影抗敵劇團為救濟失學
失業團員發起募捐公演計 劃組織大綱及有關往來文件>,《重慶市政
府》,全宗: 0060,目錄號: 0101,卷號:407,1938年9月22日,重
慶市檔案館藏。
2.<武漢雪影抗敵劇團為救濟失學失業團員發起募捐公演計劃組織大綱及
有關往來文件>,《重慶市社會局》,全宗: 0060,目錄號:0101,
卷號:407,1938年10月7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3.「重慶市第二期抗戰第二次宣傳週」,<有關籌辦節日活動及社會工作
宣傳工作總結報告、各區分部執行委員名冊>,《國民黨重慶市執行委
員會》,全宗: 0051,目錄號:1,卷號:377,1939年,重慶市檔案
館藏。
4.<關於舉辦社會教育戲劇音樂及家庭教育等問題的來往文書>,全宗:
國立重慶大學,卷號:205,1939年1月21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5.<有關籌辦節目活動及社會工作宣傳工作總節報告、各區分部執行委員
名冊>,《國民黨重慶市執行委員會》,全宗:0051,目錄號:1卷
號:377,1939年,重慶市檔案館藏。
6.「重慶市各界「九一八」八週年紀念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國民黨重
慶市黨部有關市內舉辦各種節日、紀念之工作計劃等文件>,《重慶市
黨部》,全宗:6,目錄號:1,卷號:629, 1939年9月14日,重慶市
檔案館藏。
7.「重慶市各界「九一八」八週年紀念籌備會慰問組會議記錄」,<國民
黨重慶市黨部有關市內舉辦各種節日、紀念之工作計劃等文件>,《重
慶市黨部》,全宗:6,目錄號:1,卷號:629, 1939年9月16日,重
慶市檔案館藏。
8.<重慶市各界二十八年國慶紀念提燈宣傳遊行參加須知>,《重慶市臨
時參議會各種紀錄》,全宗:重慶市臨時參議會,目錄號:1,卷號:
464,1939年10月,重慶市檔案館藏。
9.<重慶市普及民眾歌詠運動第一次籌備會議紀錄>、<重慶市普及民眾
歌詠運動第三期工作計劃綱要>,《重慶市警察局》,1939年11月22
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10.<關於對各種戲劇、電影審查呈文批示及播放原則>,《重慶市社會
局》,全宗:0060,目錄:0101,卷號:397-1,1939年12月30日,重
慶市檔案館藏。
11.重慶市警察局,《工作計劃》,1940年4月25日,重慶檔案館藏。
12.<討論關於成立劇社、國劇研究社、歌詠團等申請備查的問題>,全
宗:《北碚管理局》,卷號:701,1940年7月,重慶市檔案館藏。
13.<本市普及民眾歌詠運動辦法細則>,《重慶市政府》,1940年5月18
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14.<戲劇營業場所管理>,《重慶市警察局》,全宗:10,目錄號:
16,卷號:2976,1940年5月31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15.<關於舉辦社會教育戲劇音樂及家庭教育等問題的來往文書>,《國
立重慶大學》,全宗:0120,卷號:205,1940年9月,重慶市檔案館
藏。
16.<關於體育問題的法令及有關文件>,《原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
校》,全宗:0126,目錄:訓導類,卷號:548,1940年12月12日,重
慶市檔案館藏。
17.<本市戲劇審查委員會組織規程>,《重慶市政府》,全宗:0053,
目錄:2,卷號:308,1940年12月16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18.<關於體育問題的法令及有關文件>,《原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
校》,全宗:0126,目錄號: 訓導類,卷號:584,1940年12月26日,
重慶市檔案館藏。
19.<關於對各種戲劇、電影審查成文批示及播放原則>,《重慶市社會
局》,全宗: 0060,目錄號:0101,卷號:397-2,1941年3月3日,重
慶市檔案館藏。
20.<防空司令部有關委派及有關地方防護團組織情況等案卷>,全宗:
北碚管理局,卷號:1055,1941年5月28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21.<關於重慶市演員登記的各項材料>,《重慶市社會局》,全宗:
0060,目錄號:0101,卷號:388,1941年8月6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22.<本市戲劇審查委員會組織規程>,《重慶市政府》,全宗:0053,
目錄號:2,卷號:308,1942年1月5日,重慶市檔案館藏,頁22-23。
23.<民眾歌詠運動及歌詠團經費>,《重慶市政府》,全宗:0053,目
錄:19,卷號:2338,1942年2月7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24.<民眾歌詠運動及歌詠團經費>,《重慶市政府》,全宗:0053,目
錄:19,卷號:2338,1942年4月3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25.<商會系統政治活動資料>,《重慶市社會局》,全宗:0060,目錄
號:9,卷號:382,1942年4月10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26.<本市戲劇審查委員會組織規程>,《重慶市政府》,全宗:0053,
目錄號:2,卷號:308,1 942年5月1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27.<社會局市政府等對國泰大戲院有關事務的指令、批覆、訓令等>,
《重慶市社會局》,全宗: 0060,目錄號:1,卷號:442,1942年5月
4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28.<戶籍長警考選>,《重慶市警察局》,全宗:10,目錄:16,卷
號:1755,1942年5月12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29.<重慶市社會局、市政府、三青團中央幹事會及財政局等單位關於公
演募捐問題的訓令、公函、呈文等文件>(三),《重慶市社會局》,
全宗:0060,目錄:0101,卷號:432-2,1942年5月12日,重慶市檔案
館藏。
30.<關於各娛樂場所的訓令、指令及公函>,《重慶市社會局》,全
宗: 0060,目錄號:0101,卷號:384,1942年5月7日,重慶市檔案館
藏。
31.<關於各娛樂場所的訓令、指令及公函>,《重慶市社會局》,全
宗:0060,目錄:0101,卷號:384,1942年7月1日,重慶市檔案館
藏。
32.<民國三十一年北管局關於戲劇組織申請備案>,全宗:北陪管理
局,卷號:1446,1942年7月28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33.<教育部抄發查禁書刊目錄、贈購圖書資、另有關單位的往來文件
>,《原國立中央工業專科職業學校》,卷號:341,1942年8月24日,
重慶市檔案館藏。
34.<本院關於勞軍捐獻、院劇義演籌捐與有關單位的來往文書>,《原
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全宗:0122,卷號:400,1942年8月28日,重慶
市檔案館藏。
35.<文化勞軍第一川劇院及其它各戲院劇團學校關於募捐公演的呈文、
計劃書、節目表、價格表及各種單據清冊>,《渝市社會局》,全宗:
0060,目錄號:0101,卷號:706,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
1943年1月21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36.<四川省政府轉發擴大紀念音樂節辦法要點、徵集美術作品規定、在
戲院放映國際歌片觀眾應立合唱、及各種集會開始所奏之音樂只可奏國
樂或唱黨歌>,《北培管理局》,全宗:0081,卷號:2228,1943年3
月,重慶市檔案館藏。
37.<關於重慶市各種劇院劇社等的成立及其演出的有關文件>,《重慶
市社會局》,全宗:0060,目錄號:0101,卷號:414-1,1944年3月1
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38.<本市戲劇檢查委員會組織規程>,全宗:重慶市政府,目錄號:2,
卷號:308,1944年3月17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39.<關於各娛樂場所的訓令、指令及公函>,《重慶市社會局》,全
宗:0060,目錄:0101,卷號:384,1944年3月17日,重慶市檔案館
藏。
40.<本市戲劇審查委員會組織規程>,全宗:重慶市政府,目錄號:2,
卷號:308,1944年3月31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41.<為嚴禁反動宣傳及取締非法劇本>,《北培管理局》,全宗:
0081,卷號:3106,1944年4月12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42.<普及民眾歌詠運動委員會第六次委員會議>,《國民黨重慶市黨部
有關物價評議會、民眾歌詠會等會議記錄及各種通知文件》,中國國民
黨重慶市執行委員會,1944年4月25日,重慶市檔案館藏。
43.「大時代劇社第一次學術研究座談會研討綱要」,<關於重慶市各種
劇院劇社等的成立及其演出的有關文件>,《重慶市社會局》,全
宗: 0060,目錄號:0101,卷號:414-2,1945年8月,重慶市檔案館
藏。
44.<教育部關於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的指示、辦法、組織大綱>,《四
川省立教育學院》,全宗:0122,卷號:160,日期不詳,重慶市檔案
館藏。
45.《重慶市黨部》,全宗6,目錄1,卷號377,日期不詳,重慶市檔案館
藏。
46.<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審查漫畫作家抗敵協會組織大綱、會
章及木刻研究會報告作品文卷>,漢口,1941年、1942年,頁19~21,
檔號:718(4)/4771,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二、戰時出版品(以下依筆劃為順序)
1.中央宣傳部文化運動委員會編,《抗戰四年來的文化運動》,上下集
(重慶:中央宣傳部文化運動委員會,1941年7月)。
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國民黨宣傳方略》(殘本,缺出版者
及時地)。
3.《大眾歌聲》,第2集(上海:國光書店,1946年11月)。
4.(日)小松孝彰著,汪祖華譯,《戰爭與宣傳》(重慶:正中書局,
1945年11月,初版)。
5.尤競編,《大眾劇選》第1輯(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7年3月初
版)。
6.余虹似等編,《新歌初集-附新音樂教程》(桂林:新知書店,1939年
9月初版)。
7.呂驥,<中國新音樂的展望>,《新音樂運動論文集》(哈爾濱:新中
國書局,1949年3月,初版)。
8.李凌,<論新音樂的民族形式>、<發揚聶耳、冼星海的戰鬥傳統>,
《音樂漫談》(北京:1983年1月)。
9.(作者不詳),《宣傳技術-又名心戰學》(出版地不詳:國防部新聞
局,出版時間不詳)。
10.<兩年來的藝術動向>,《抗戰二年》。
11.洪深,<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中華教育界》,第1
卷第1期(初版地社皆不詳,1947年1月15日)。
12.<國民黨飭令審查戲劇歌曲有關文件>,《南方局黨史資料.文化工
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6月)。
13.陳立夫,《三民主義的文化運動》(重慶:中央宣傳部文化委員會,
1941年6月)。
14.黃茅,《漫畫藝術講話》(重慶:商務印書館,1943年2月初版)。
15.黃堯編,《亞洲在漫畫中》(重慶:文化服務社,1940年2月)。
16.郭沫若著、黃埔出版社編,《戰時宣傳工作》(重慶:中央陸軍官
校,1938年10月)。
17.張道藩主編,趙友培編著,《三民主義文藝創作論》(上海:正中書
局,1944年1月渝一版)。
18.張諤,<我畫漫畫的經過>,陳望道編,《小品文和漫畫》(上海:
生活書店,1935年3月)。
19.梁鳴編著,《通俗宣傳技術須知》(重慶: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會宣傳部編印,1944年5月)。
20.集體著作,《演劇藝術講話》(上海:光明書局,1940年1月)。
21.曾昭正、戴行遠編選,《抗戰歌曲集》,第1集,(漢口:新生圖書公
司,1939年11月初版)。
22.馮雪峰,《論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上海:上海作家書屋,1947年7
月二版)。
23.福建省立音樂專科學校編譯室編著,《合唱歌曲》,第1集(永安:福
建省立音樂專科學校,1941年1月初版)。
24.葛一虹,《戰時演劇論》(重慶:讀書生活出版社,1938年12月)。
25.---著、新演劇社主編,《戰時演劇政策》(上海:上海雜誌公
司,1939年11月)。
26.新運婦女指導委員會生活指導組撰,《戰時紡織女工》(重慶:新運
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1944年6月)。
27.趙清閣,《抗戰文藝概論》(重慶:中山文化教育館,1939年)。
28.豐子愷,《戰時相》(上海:開明書店,1945年)。
三、戰時期刊
1.<一九四一年文藝運動的檢討>,《文藝生活》,第1卷第5期(桂林:
文獻出版社,1942年1月)。
2.<工作通信>,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畫》,第7期(漢口:全國
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4月)。
3.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抗戰文藝編輯委員會編,《抗戰文藝》,第1
卷第10期。
4.王鮮園,<抗戰文藝鳥瞰>,《時代精神》,第4卷第3期(重慶:時代
精神,1941年6月)。
5.史痕,<全國音樂家動員起來!>,《文藝月刊》,第2卷第5期(重
慶:中國文藝社編印,1938年10月)。
6.田漢,<全國美術家在抗敵建國的旗幟下聯合起來!>,漫畫宣傳隊編
輯,《抗戰漫畫》,第8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4月)。
7.立群,<宣傳畫在農村>,《抵抗三日刊》,第17號(上海:抵抗三日
刊社,1937年10月)。
8.<全國漫畫作家協會戰時工作大綱>,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
畫》,第4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2月)。
9.光未然,<抗戰時期的戲劇運動>,田漢、馬彥祥編輯,《抗戰戲
劇》,創刊號(漢口:華中圖書公司,1937年11月)。
10.伊明,<京滬線上的救亡演劇>,《抗戰》3日刊,第28號(上海:上
海書店,1937年11月)。
11.李可染,<殺人比賽>,《文藝陣地》,第2卷第6期(廣州:文藝陣
地社,1939年2月)。
12.《作家戰地訪問團史料選編》(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4年)。
13.洪深,<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中華教育界》,第1
卷第1期(出版地不詳:1947年1月15日)。
14.林苗,《歌詠工作講話》(香港:中國音樂出版公司,1949年)。
15.周行,<我們需要展開一個抗戰文藝運動>,《文藝陣地》,茅盾主
編,創刊號(漢口:文藝陣地社,1938年4月)。
16.長虹,<論文藝反攻>,《黃河月刊》,第2卷第5期(西安:中國文
化出版社,1941年7月)。
17.宣文杰,<抗戰以來之全國漫畫運動>,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
畫》,第2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1月)。
18.胡考,<給漫畫界>,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畫》,第4期(漢
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2月)。
19.晏青,<綜論第一屆音樂月>,音樂月刊社編,《音樂月刊》,第1卷
第4、5期合刊(重慶:音樂月刊社,1942年7月)。
20.<陜西行記(筆游擊)>,《抗戰文藝》,第5卷第3-4期合刊。
21.高龍生,<抗戰必勝>,中國文藝社編輯,《文藝月刊》,第2卷第4
期(重慶:中國文藝社,1938年10月)。
22.俯拾,〈洗星海及其創作路線〉,丘遠編,《人民歌手洗星海》(上
海:三聯書店,1949年)。
23.陳波兒,<陳波兒從戰地裡的來信>,《婦女生活》,第8卷第1期
(重慶:婦女生活雜誌社,1939年8月)。
24.陳紀瀅,<抗戰第二期文藝之回顧>,《新政治月刊》,第3期第3卷
(重慶:中央政治學校研究部,1940年1月)。
25.第八戰區司令長官部政治部報告,<漫畫宣傳>,《抗戰藝術》,第4
期(重慶:軍委會政治部,1940年)。
26.許超然,<農村漫畫宣傳>,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畫》,第12
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6月)。
27.黃苗子,<漫畫表現的方法-給全國漫畫家的公開信>,漫畫宣傳隊
編輯,《抗戰漫畫》半月刊,第2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
年1月)。
28.黃偉強,<希望於漫畫同志者>,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畫》,
第10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5月)。
29.---,<鄉村裡需要漫畫>,《漫畫戰線》,第2期(廣州:全國漫
畫作家協會華南分會,1938年5月)。
30.葉淺予,<救亡漫畫的第二個生命>,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
畫》半月刊,第1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1月)。
31.陸華柏,<中國音樂之路>,《戰時藝術》,第2卷第3期(桂林:戰
時藝術社,1938年7月)。
32.屠廣圻,<抗敵劇團訪問記>,田漢、馬彥祥編輯,《抗戰戲劇》半
月刊,第1第8期(漢口:華中圖書公司,1938年3月)。
33.賀守文,<馬家鎮農民劇團是如何組織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抗
戰劇團編輯部編,《戰時戲劇》,第1卷第4期(成都:中華平民教育促
進會抗戰劇團,1938年4月)。
34.開琪,<擴大宣傳週的戲劇日>,田漢、馬彥祥編輯,《抗戰戲劇》
半月刊,第2卷第1期(漢口:華中圖書公司,1938年5月)。
35.魯少飛,<抗戰與漫畫>,《抵抗三日刊》(上海:抵抗三日刊社,
1937年10月)。
36.<廖冰兄抗戰連環漫畫展專頁>,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畫》,
第1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2月)。
37.廖冰兄,<談漫畫>,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畫》,第8期(漢
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4月)。
38.劉良模,<抗戰期中的歌詠工作>,《抵抗三日刊》,第7期(上海:
抵抗三日刊社,1937年9月9日)。
39.董每戡、冼星海,<劇人戰歌>,《新演劇》,第1卷第1期(漢口:
新演劇社,1938年5月)。
40.盧東序,<向全國漫畫界提出一個要求>,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
漫畫》,第11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1938年6月)。
41.鍾憲民,<對抗戰文藝的一點感想>,《文藝月刊》,第2卷第3期
(重慶:中國文藝社,1938年9月)。
42.豐子愷,<漫畫是筆桿抗戰的先鋒>,漫畫宣傳隊編輯,《抗戰漫
畫》,第8期(漢口:全國漫畫作家協會出版,1938年4月)。
43.---,<勞軍漫畫>,《文藝陣地》,茅盾主編,第1卷第4期(漢
口:文藝陣地社,1938年6月)。
44.---,<流亡>,《文藝陣地》,第1卷第7期(漢口:文藝陣地
社,1938年7月)。
45.---,<還我緣緣堂-避寇日記之一>,《文藝陣地》,茅盾主
編,第1卷第2期(漢口:文藝陣地社,1938年5月)。
46.---,<不惜流離苦,何妨道路長,青天白日下,到處可為鄉>,
《抗戰藝術》,第18期(重慶: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1年7月)。
四、戰時報紙
1.田進,<抗戰八年來的戲劇創作>,《新華日報》,1946年1月16日,
第4版。
2.王平陵,<幾個主題>,重慶,《大公報》, 1941年7月25日。
3.王星州,<千人合唱大會之意義>,《中央日報》,1941年3月12日,
第5版。
4.方紀,<糖衣毒藥-「野玫瑰」觀後>,《時事新報》,1942年4月8、
11、14日連載。
5.戈浪,<文藝通俗化諸問題>,《中央日報》,1938年11月26日。
6.老舍,<三年來的文藝運動>,《大公報》,1940年7月7日。
7.朱金樓,<論廖冰兄>,《西南日報》,1946年8月11日。
8.光未然,<戲劇抗戰>,《大公報》,1938年1月28日。
9.<合唱團團員名單>,《中央日報》,1941年3月12日,第6版。
10.社論<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新華日報》,1938年3月27
日。
11.葉淺予,<抗戰美術的新任務>,重慶,《新蜀報》,1941年7月22
日。
12.張道藩,<中華民國第一屆戲劇界的意義>,《國民公報》,1938年
10月11日,第3版。
13.《新蜀報》,1938年4月10日。
14.<渝市點滴>,重慶《大公報》,1941年3月12日。
15.重慶《大公報》,1938年4月10日,第3版。
16.重慶《大公報》,1940年3月24日。
17.重慶,《國民公報》,1940年4月5日。
18.葛一虹,<第一屆中國戲劇節>,《新蜀報》(中華民國第一屆戲劇
節特刊),1938年10月10日。
19.《新華日報》,1939年3月18日。
20.《新華日報》,1940年12月23日。
21.《新華日報》,1941年6月1日。
22.焦菊隱,<擴大抗戰戲劇的領域>,《新華日報》,1944年2月15
日。.
23.《新蜀報》,1938年4月10日。
24.<籌備經過>,《中央日報》,1941年3月12日,第5版。
五、近代專著
1.一群戲劇家,<放下你的鞭子>,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中國新文學大
系》,戲劇二1927~1937,第16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12月)。
2.丁淼,《中共工農兵文藝》(香港:亞洲出版社,1955年9月)。
3.(日)森哲郎編著,于欽德、鮑文雄譯,《中國抗日漫畫史-中國漫畫家十五年的抗日鬥爭歷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年9月)。
4.王向遠,《‘筆部隊’和侵華戰爭-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與批判》(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年7月)。
5.王洪鈞,《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9月台初版)。
6.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6年3月初版)。
7.王章陵,<中共文藝政策與大陸文藝>,《共黨問題研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社,1997年6月)。
8.王集叢,《中共文藝析論》(台北:黎明出版公司,1979年11月初版)。
9.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82年11月)。
10.王嘉良、葉志良,《戰時東南文藝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
11.王嘉良、葉志良、毛策,《中國東南抗戰文化史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12.王曉嵐,《喉舌之戰:抗戰中的新聞對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13.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執行黨的文藝政策的決定>,《毛澤東選集》,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14.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國統區的抗戰音樂木刻漫畫活動>,《南方局黨史資料.文化工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6月)。
15.<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馬良春、張大明編,《三十年代左翼文藝資料選編》(成都:四川人民,1980年11月)。
16.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現代獨幕話劇選1919-1949》,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1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文化(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18.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10月)。
19.尹雪曼總主編,《中華民國文藝史》編纂委員會編纂,《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6月台初版)。
20.田稼,<試述演劇隊的發展經過及其特點>,《中國話劇運動50年史料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話劇運動50年史料集》,下集(香港:文化資料出版社,1978年5月重版)。
21.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共「文藝」問題專輯》,上冊(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4年3月)。
22.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23.台北藝術家合唱團編印,《中華民國83年合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9月)。
24.石曼,<首演《放下你的鞭子》>,《霧都劇壇風雲錄》(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9月)。
25.--,<抗戰時期重慶霧季公演劇目一覽(1937年9月~1945年11日)>,重慶戲劇家協會《重慶劇訊》主編,《重慶抗戰劇壇》(重慶:編者印行,1985年10月)。
26.--編,《重慶抗戰劇壇紀事》1937年8月至1938年8月條(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7月)。
27.石曼、羅志英編,《為了永久的紀念》(重慶:中共重慶市委機關,2002年)。
28.老戰士合唱團編,《老戰士之歌》(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
2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抗戰歌曲選集》(台北:編者印行,1997年9月初版)。
30.庄福祥編,《抗戰救亡歌曲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31.呂復、王永德原載,<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簡介>,《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第3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12月)。
32.李抱忱,<抗戰期間從事音樂的回憶>,《山木齋話當年》(台北:傳記文學,1967年9月)。
33.---,《歌詠指揮法》(台北:音樂教育月刊社,1969年5月)。
34.---,<合唱與國魂>,《爐邊閒話》(台北:東大書局,1975年7月,初版)
35.---,<中國合唱發展史>,《退而不休集》,(台北:見聞文化出版公司,1977年1月,初版)。
36.---,<李抱忱博士的音樂世界>,《雄渾的手勢》(台北:多元文化出版社,1979年7月)。
37.---,<談談給中文歌詞作曲>,趙琴等,《近七十年來中國藝術歌曲》(台北:中央文物
供應社,1982年)。
38.李輝英,《中國現代戲劇》,第10期(香港:聯合書院書報,1972年)。
39.汪琪,《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4月)。
40.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二版)。
41.何索編著,<千人大合唱>,《雄渾的手勢》(台北:多元文化出版社,1979年7月,初版)。
42.易君左,《勝利與還都》(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5月初版)。
43.明川,《豐子愷漫畫選繹》(香港:三聯書店,1976年2月)。
44.邵玉珍,《留住話劇歷史的表演藝術家》(台北:亞太出版社,2002年7月,修訂初版)。
45.周慧玲,<粉墨登場-陳波兒與中國現代表演中的「新女性」運動,1934~1945>,彭小研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46.周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
47.周靖波主編,《中國現代戲劇論》,下卷(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2月,第1版)。
48.林東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9月,增訂一版)。new window
49.林蔥編著,《中國音樂之演進》(台中:自印,1975年12月初版)。
50.林蔥編,《中國音樂史講義》(苗栗:七燈出版社,1981年2月初版)。
51.邱七七編,《回憶常在歌聲裡》(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7月)。
52.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台北:一方出版公司,2003年5月)。
53.---,<歌曲的政治:中共戰爭音樂中的神話與象徵,1937~1949年>,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54.---,<現代藝術與政治-廖冰兄漫畫中的困局>,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55.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辦,《文工會以『抗戰藝術的新任務』為題舉行第三次文藝講演會》(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2月)。
56.吳若、賈亦棣,《中國話劇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3月)。new window
57.汪家明編著,《豐子愷傳-從李叔同、夏丏尊的得意門生到中國漫畫之父》(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7月),初版。
58.金達凱,《中共統戰策略研究》(台北:黎明出版公司,1983年3月初版)。
59.冼星海,〈救亡歌詠在洛陽〉,周魏峙等編,《洗星海全集》,第1冊(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60.---,〈救亡歌詠運動和新音樂的前途〉,周魏峙等編,《洗星海全輯》,第1冊(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61.居其宏,《二十世紀中國音樂》(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年)。
62.胡紹軒,<街頭劇論>,《中國現代戲劇論》,上卷(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2月)。
63.胡春冰,<怎樣實踐抗戰戲劇-《再上前線》代序>,周靖波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序跋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4月)。
64.武漢文化志辦公室編,《武漢文化史料》,第一輯(武漢:武漢文化志辦公室,1983年3月)。
65.俞平伯,<子愷漫畫>跋,豐華瞻、殷琦編,《豐子愷研究資料》(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
66.重慶市文化局史志辦公室編,《重慶文化藝術志.話劇、歌劇篇》(重慶:編者印行,1997年8月)。
67.---,《重慶文化藝術志》,音樂舞蹈篇(重慶:編者印行,1997年6月)。
68.重慶市沙坪壩區地方志辦公室編,《抗戰時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區》(重慶:科技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8月)。
69.畢克官、黃遠林,《中國漫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10月)。
70.郝明工,《陪都文化論》(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71.柳絮,<從音樂年的蜜月說到中國和聲>,音樂年策進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音樂年》(台北:教育部文化局,1969年4月)。
72.麥魁爾Denis McQuail等著、楊志弘等譯,《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9月台初版)。
73.柯靈、楊英梧,<回憶「苦幹」>,《中國話劇運動50年史料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話劇運動50年史料集》,第2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74.夏衍,<我們要在困難中行進>,中共重慶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南方局導下的重慶抗戰文藝運動》(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2月)。
75.孫曉芬,《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的話劇運動》(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76.國立編譯館譯,<抗戰時間的中國戲劇概況(1946年)>,《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2編文化(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77.國立劇專在台師友同學會,《劇專同學在台灣》(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1999年12月)。
78.許世貞,<中國作曲史上第一位導師-黃自>,趙琴等,《近七十年來中國藝術歌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4月)。
79.許常惠,《近代中國音樂史話》(台北:晨鐘出版社,1970年9月)。
80.陳白塵,<奔向現實主義的道路>,周靖波主編,《中國現代戲劇論》,上卷(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2月)。
81.---、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7月)。
82.陳星,《豐子愷新傳》(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8年1月)。
83.Carth S. Jowett and Victoria O’Donnell,陳彥希等譯,《宣傳與說服》(台北:韋伯出版公司,2003年1月)。
84.張曉華譯,《世界劇場史》,下冊(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譯印,1992年6月)。
85.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道藩文藝中心主編,《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86.---主編,趙友培編著,《三民主義文藝創作論》。(重慶:正中書局,1944年)
87.葉淺予,《畫餘論畫》(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88.舒暢編,《現代戲劇圖書目錄》(漢口:現代戲劇圖書館,1938年8月初版)。
89.葛一虹主編,《中國話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4月)。
90.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年6月,初版)。
91.趙琴主編,《李抱忱:餘音嘹亮尚飄空》(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12月初版)。
92.趙廣暉編著,《現代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出版社,1986年)。
93.隗瀛濤,《近代重慶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94.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台北:業強出版公司,1995年)。
95.齊衛平、朱敏彥、何繼良,《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96.薛新力主編,《重慶文化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12月)。
97.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8月)。
98.---,《抗戰時期的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55年5月)。
99劉美燕,《中國音樂家黃自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84年9月)。
100.劉塞雲等,《趙元任紀念專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3月)。
101.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上集(台北:音樂時代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new window
102.---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6年)。
102.劉德義,《合唱曲創作之歷程及其實例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77年6月)。
103.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台北:揚智出版公司,1999年)。
105.豐一吟,《瀟灑風神˙我的父親豐子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104豐子愷,<我的漫畫>,夏宗禹編,《豐子愷遺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11月)。
105.---,<談自己的畫>,亦琪編,《豐子愷人生小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 月)。
106.---,《豐子愷自傳》(缺出版地: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7月)。
107.---,《豐子愷文集˙文學卷˙教師日記》(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08.---繪,豐陳寶、豐一吟著,《爸爸的畫》壹(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10月)。
109.豐陳寶、豐一吟編,《豐子愷漫畫全集》(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110.藍海,《中國抗戰文藝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年3月)。
111.顏一煙,<在救亡演劇二隊的日子裡>,《中國話劇運動50年史料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話劇運動50年史料集》,第3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12月)。
112.顏延階編撰,《中國現代音樂家傳略》(台北:綠與美出版社,1992年5月)。
113.蘇學文,《豐子愷漫畫品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114.關紀新,《老舍評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初版)。
115.蕭乾,<逃難記>,《我的中國.我的歲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初版)。
六、近代期刊
1.丁言昭,<「放下你的鞭子」誕生、流傳和演變>,《上海戲劇》,第101期(上海:上海戲劇社,1986年4月)。
2.王聿均,<抗戰時期之文化戰場>,中華軍史學會主辦,《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收入《中華軍史會會刊》,第3期。new window
3.---,<近代中國音樂之發展-從民初到抗戰,1912~1945>,《中華民國建國80年學術討論會》論文(台北:編者印行,1991年8月)。
4.---,<抗戰時期的文學>,《抗戰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12月)。
5.石曼,<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戲劇出版物>,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史志辦公室主編,《重慶出版史志》,1992年第1期(重慶:《重慶出版史志》編輯部,1992年4月)。
6.呂實強,〈永難遺忘的幾首抗戰歌曲〉,《近代中國》, 第72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89年8月)。
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抗戰歌曲選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9月初版)。
8.宣文杰,<抗日戰爭時期的漫畫宣傳隊>,《美術》,1979年第6期。
9.陳紀瀅,<抗戰時期文藝界慨況>,《幼獅文藝》,第379期(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7月)。
10.---,<抗戰歌曲希望能編印流傳>,《傳記文學》,第38卷第5期(台北:傳記文學社,年月)。
11.---,<抗戰以前及抗戰時期的中國文藝發展述要>,《近代中國》,第41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84年6月)。
12.陳逢申,<抗戰中的漫畫.漫畫中的抗戰>,《近代中國》,第143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1年6月)。
13.---,<抗戰初期街頭劇的興盛及其社會文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年5月)。
14.---,<撼動山河的抗戰大合唱>,《近代中國》,第151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2002年10月)。
15.張克明,<抗戰時期國統區的反查禁鬥爭>,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史志辦公室主編,《重慶出版史志》,1992年第1期(重慶:《重慶出版史志》編輯部,1992年4月)。
16.黃遠林,<全民抗戰的歷史畫卷>,《雄獅美術》,第299期(台北:雄獅美術社)。
17.陽翰笙,<第三廳-國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戰鬥堡壘(四)>,人民文學出版社《新文學史料》編輯組編,《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3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18.劉良模,〈回憶救亡歌詠運動〉,《人民音樂》,第52期(北京:人民音樂社,1957年7月)。
19.劉德義,<從中國音樂教育之發展談學堂樂歌及抗戰歌曲>,《近代中國》,第54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8月)。
20.藍丁,<辦學方針、西化道路、抗日救亡歌曲-關於現代音樂史上的幾個具體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
七、碩博士論文
1.石曉楓,<豐子愷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2.林宸生,<抗戰時期中共的文藝政策>,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3.黃相文,<好萊塢電影與中國-30年代的電影文化想像>,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4.陳逢申,<抗戰時期重慶的社會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5.彭永貞,<冼星海與抗戰時期的歌詠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6.廖咸惠,<抗戰時期的話劇運動>,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7.鄭士榮,<抗戰前後中央文化宣傳方略之研究1928~1945-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功能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8.劉明憲,<戰時重慶地區的紡織工人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2年12月。new window
八、外文專書
1.(日)石子順,《日本の侵略 中國の抵抗-漫畫に見る日中戰爭時代》(東京都:大月書店,1995年7月)。
2. Hung,Chang tai.(1996).War and Popular Culture-Resistance in China,
1937~1945.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3.Welch, David.ed.(1983). Nazi Propaganda:The Power and the Limitations. London:Croom Helm.
4.Attali, Jacques .(1977). Nois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usic. trans. Brian assume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5.Katz, E.& Lazarsfeld,P.F..(1955).Personal Influence.Glencoe:Free Press.
6.Winstock, Lewis .(1970). Songs and Music of the Redcoats: A History of the War Music of the British Army,1642~1902.London: Leo Cooper.
7.G. Brockett, Oscar .(1987). History of The Theatre.Boston:Allyn and Boucon Inc..
8.Slade, Peter .(1995). Child Play.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