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五四現代戲劇中的文化衝突與轉變
作者:馬奎元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a, Kuei-Yua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芳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五四現代戲劇文化現代性May FourthModern DramaCultureModern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8
五四初期現代戲劇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呈現出幾個面向的問題: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作為大眾文化的戲劇實踐及理論本質。在理論本質層面,五四現代戲劇工作者以知識份子為主,而此時的知識份子主要關注焦點在於政治問題──其戲劇理論並不在於戲劇本體,而可以觀察到的政治又反過來影響到幾乎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在此思潮及政治環境轉變下,這些知識份子現代戲劇工作者也一定程度的有所轉變。而大眾文化的戲劇實踐也不是理論得以掌握的,它有其自身的發展軌跡,這種發展軌跡是造成現代戲劇工作者轉變的另一個因素。在這樣的政治環境、思潮、戲劇實踐的發展交相影響之下,知識份子在現代戲劇中的形象也有所轉變。
這些現象則顯示出五四現代戲劇場域中的各種力量折衝,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政治,五四前後這類戲劇與政治互動的例子不勝枚舉,有戲劇工作者將戲劇視為政治工具的,有政治人物想要操控戲劇的。而這些都藉由文化政治學──在戲劇的選擇傳統與忽略中來達成。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文化霸權,這除了更清楚的顯示了文化與政治的互動,也顯示了論述逐步形成文化霸權。這種文化霸權的主要現象出現於五四晚期對於異議的批判,其語境主要源於五四初期論述的特殊化。
西方現代性概念自波德萊爾後從「傳統的決裂」發展到「決裂的傳統」,這也是其未完成的主因。五四現代戲劇的現代性則止於「傳統的決裂」,因為傳統已經在民族革命後成為知識份子認知的中國問題。而在這個情況中出現的現代戲劇與傳統的決裂在於,現代性自我的出現、浪漫與現實的交織、著重於社會作用的寫實主義及與傳統相異的進步、時間與歷史概念。世界、中國及人的自由的持續變動的概念也是與傳統不同的,這是民族主義、世界主義、自由主義的交相作用的結果。在本質、傳播及劇場場域權力重新配置的美學方面也對以傳統戲曲為主的文化產生衝擊,如本質方面的抒情╱敘事、寫意╱寫實、表現╱再現及宇宙觀、人生觀等方面,傳播方面的戲劇與觀眾審美、劇本地位的提昇與轉變、以及劇場空間中的劇場型制、表演、演員、劇作家、導演等方面的轉變。
五四現代戲劇對於傳統戲曲的批判固然有其背景因素,而這個問題的實質認知也常隱藏於這個表面的背景因素中或僅止於指出戲劇文化轉變的現象。戲劇起落與感覺結構有密切關係,這是戲劇轉變的文化內在性。當戲劇呈現的整體結構與群眾感覺結構產生距離時,這個戲劇類型即會趨於沒落,或不再是大眾文化的戲劇類型。
中文部分:

《大公報》(北京:大公報社,1955)。
《大公報》(長沙)(長沙:李抱一,1915-1947)。
《小說月報》(東京:東豐書店,1978影印本)。
《小說世界》(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2)。
《小說時報》(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2)。
《小說海》(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1)。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
《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史料集》(北京:中國戲劇,1991)。
《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文化批判》(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8)。
《文史雜誌》(成都:四川省文史研究館)。
《文學週報》(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5)。
《北京志》(北京:北京,2001)。
《民國畫報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1983影印本)。
《東方小說》(上海:上海女子廣告社,1923)。
《東方雜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持重印東方雜誌全部舊刊50卷,1971)。
《洪水》(上海:光華書局,1925),第1卷合訂。
《紅玫瑰》(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89)。
《國聞週報》(天津:國文週報社)。
《晨報》(上海:上海圖書館,1985)。
《晨報副刊》(北京:人民,1981影印本)。
《晨鐘報》(北京:人民,1916年至1928年,1980影印合訂本)。
《淺草季刊》(上海:上海書局,1984)。
《現代評論》(湖南:岳麓書社,1999)。
《創造》(上海:上海書店,1983影印本)。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新青年》(東京:汲古書院,1970影印本)。
《新婦女》(上海:新婦女雜誌社,1920)。
《新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解放畫報》(上海:鄭鷓鴣發行,1921)。
《廣東話劇運動史料集》(廣州: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廣東話劇研究會,1984)。
《學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
《戲考》(台北:里仁,1970)。
丁西林,《丁西林獨幕劇集》(上海:文化生活,1947)。
-----,《丁西林劇作全集》(北京:中國戲劇,1985)。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上海:上海文藝,1990)。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2005)。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2006)。
于友先總主編,《河南新文學大系(1917-1990)》(開封:河南大學,1996)。
于潤琦總主編,《插圖本百年中國文學史(1872-1986)》(成都:四川人民,20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中央戲劇學院中國話劇史編寫組,上海戲劇學院中國話劇史編寫組編,《中國話劇史史綱》(中央戲劇學院,1962)。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台灣學生,1990)。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現代獨幕話劇選》(北京:人民文學,1991)。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編,《在東西古今的碰撞中:對「五四」新文學的文化反思》(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1989)。
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郭沫若研究編輯部編,《郭沫若研究》(北京:文化藝術,1985)。
中國話劇編輯部編,《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北京:中國戲劇,1985)。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輯,《上海戲曲史料薈萃》(上海: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1986)。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
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編,《話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第1輯。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主編,《中國話劇藝術家傳》(北京:文化藝術,1984)。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編,《中國話劇史料集》(北京:文化藝術,1987),第1輯。
孔慶東,《1921:誰主浮沈》(濟南:山東教育,1998)。
少年中國學會編,《少年中國》(北京:人民,1980影印本)。
方志平,《中國話劇》(武漢:湖北美術,2005)。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1978)。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198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1991)。
王元化,《清園談戲錄》(上海:上海書店,2007)。
王文寶,《中國俗文學發展史》(北京:北京燕山,1997)。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1986)。new window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2003)。new window
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92)。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王治河主編,《後現代主義辭典》(北京:中央編譯,2003)。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1988)。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大學,2005)。
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北平:傑成印書局,1933)。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1編,63。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3)。
王斑,《歷史與記憶 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2004)。
王善忠主編,《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史》(北京:中央編譯,1999)。
王進祥執行編輯,《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漢京,1983)。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著,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2005)。
王衛民編,《中國早期話劇選》(北京:中國戲劇,1989)。
王衛國,宋寶珍,張耀杰,《中國話劇史》(北京:文化藝術,1998)。
王魯湘等編譯,《西方學者眼中的西方現代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87)。
王獨清,《獨清自選集》(上海:樂華圖書公司,1933)。
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四川大學,1996)。
王驥德,《曲律》,見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82),第4集。
冉東平,《20世紀歐美戲劇》(北京:中國戲劇,2005)。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1990)。
包亞明編,何佩群譯,《德里達訪談錄 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上海:上海人民,1997)。
包亞明編,嚴鋒譯,《福柯訪談錄 權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1997)。
北京大學新潮社,《新潮》(北京: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1919)。
古蓨孫,《甲子內亂始末記實》(北京:中華書局,2007)。
史書美,《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南京:江蘇人民,2007)。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2006)。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史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new window
正群社輯纂,《北京官僚罪惡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
田本相,焦尚志,《中國話劇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古籍,1993)。
田本相,董健主編,《中國話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1991),第3期。
-----,《中國話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1992),第4期。
-----,《中國話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1992),第5期。
-----,《中國話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1993),第6期。
-----,《中國話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2004),第10輯。
田本相主編,《中國話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1990),第1期。
-----,《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1993)。
-----,《中國話劇》(北京:文化藝術,1998)。
-----,《中國話劇百年圖史》(太原:山西教育,2007)。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田禽,《中國戲劇運動》,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2),第4編,63。。
‬田漢,《田漢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3)。
-----著,田漢全集編輯委員會編,《田漢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藝,2000)。
白先勇編著,《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台北:遠流,2004)。
地平線出版社輯,《五四文壇點滴》(台北:地平線,1974)。
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北京:高等教育,2002)。
朱立元主編,《20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2000)。
朱光潛,《悲劇心裡學》(台北:駱駝,1993)。
-----,《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9)。
-----,《西方美學史》(台北:頂淵文化,2001)。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6)。
朱建明選編,《《申報》昆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市文化局党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1992)。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1999)。
朱蔭貴,戴鞍鋼編,《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6)。
朱權,《太和正音譜》,見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第3集。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1984)。
-----,《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老舍著,胡潔青編,《老舍寫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藝,1981)。
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學,2007)。
西安易俗社編,《易俗社秦腔劇本選》(北京:中國戲劇,1982)。
何寅泰,李達三,《田漢評傳》(湖南:湖南人民,1984)。
何曉明,《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余上沅編,《國劇運動》(上海:新月書店,1927)。
余上沅著,《余上沅戲劇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1986)。
-----,《戲劇論集》,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3編,60。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1994)。
-----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1999)。
余從,周育德,金水,《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社,1993)。
余蕙靜,《鄭振鐸戲劇論著與活動評述》(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new window
余飄,《成仿吾傳》(北京:當代中國,1997)。
吳立昌,《人性的治療者──沈從文傳》(台北:葉強,1992)。
吳青萍,《西洋戲劇與劇場史》(台北:黃山,1988)。
吳若,賈亦棣,《中國話劇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new window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1編,63。new window
-----,《顧曲麈談》,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1編,63。
宋春舫,《宋春舫戲曲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宋春舫論劇》(上海:中華書局,1923)。
-----,《宋春舫論劇二集》(上海:文學,1936)。
-----著,姜德銘編,《話劇的將來》(北京:中國戲劇,2001)。
宋彬玉,張傲卉,李江等著,《創造社16家評傳》(重慶:重慶,1998)。
宋曉霞主編,《「自覺」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2006)
宋寶珍,《二十世紀中國話劇回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0)。
-----,《殘缺的戲劇翅膀: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批評史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2)。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2007)。new window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文學,1984)。
李大釗傳編寫組,《李大釗傳》(北京:人民,1979)。
李旭東,楊志烈,楊忠主編,《中國戲劇管理體制概要》(北京:中國戲劇,1989)。
李何林編,《中國文藝論戰》(上海:上海書店,1984)。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new window
-----,《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2002)。
李明偉,《清末民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1897-192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李松、金維諾、薛永年、趙力、尚剛、單國強分著或編,《中國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 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2004)。
李富根,劉洪主編,《恩怨錄•魯迅和他的論敵文選》(北京:今日中國,1996)。
李華川,《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2004)。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1995)。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北京:人民文學,2006)。
李萬鈞主編,《中國古今戲劇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1997)。
李漁,《閒情偶記》(台北:長安,1990)。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1995)。
-----,《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2001)。
-----,《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2002)。
-----著,王宏志等譯,《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2005)。
李調元,《雨村曲話》,見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82),第8集。
李輝,《田漢:狂飆中落葉翻飛》(鄭州:大象,2002)。
李曉主編,《上海話劇志》(上海:百家,2002)。
李澤厚,《當代思潮與中國智慧》(台北:風雲時代,1989)。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美的歷程──李澤厚論著集》(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台北:風雲時代,1989)。
李鵬程主編,《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詞典》(長春:吉林人民,2003)。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7)。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台北:聯合文學,1987)。
-----,《記丁玲》(長沙:岳麓書社,1992)。
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開封:河南大學,2005)。
汪仲賢編,《俗語圖說》(昆明:雲南美術,2005)。
沃邱仲子,《民國十年官僚腐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編,《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論文集》(台北:谷風,1986)。
忻平,胡正豪,李學昌主編,《民國社會大觀》(福州:福建人民,1991)。
周玉山主編,《五四論集》(台北:成文,1980)。
周安華,《20世紀中國問題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2000)。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5)。
-----譯,《狂言選》(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1995)。
周良霄,顧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1993)。
周金榜等編,《哲學基本知識手冊》(北京:語文,1987)。
周俊旗主編,《民國天津社會生活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4)。
周恩來著,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南開大學編,《周恩來早期文集:一九一二年十月──一九二四年六月》(北京:中央文獻,1998)。
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台北:聯經,2002)。
周策縱,《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91)。
-----,《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1999)。
-----原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1980)。
周貽白,《周貽白戲劇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1982)。
-----,《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
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台北:時報文化,1980)。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台北:時報文化,1980)。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社會主義》(台北:時報文化,1980)。
周陽山編,徐復觀等著,《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0)。
周傳家,秦華生主編,《北京戲劇通史》(北京:北京燕山,2001)。
周靖波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序跋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
-----,《中國現代戲劇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
周劍雲主編,《鞠部叢刊》,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第2編,69。
周廣秀,《簫劍詩魂:柳亞子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台北:麥田,2004)。
周錦編著,《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書名大辭典》(台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1986)。
季國平,《元雜劇發展史》(台北:文津,1993)。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南京:江蘇教育,2005)。
宗白華,田漢,郭沫若著,《三葉集》(合肥:安徽教育,2006)。
房向東,《魯迅與他的論敵》(上海:上海書店,2007)。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1983)。
河清,《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香港:三聯書局,1994)。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2002)。new window
邱明正,朱立元主編,《美學小辭典:增補本》(上海:上海辭書,2007)。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1991)。
-----,《中國的現代轉向》(香港:牛津,2004)。
門巋,張燕瑾,《中國俗文學史》(台北:文津,1995)。
阿英,《阿英文集》(香港:三聯書店,1979)。
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1957)。
侯杰,秦方,《張伯苓》(石家莊:河北教育,2004)。
侯曜,《影戲劇本作法》(泰東圖書局,1925)。
-----,《山河淚》(上海:商務,1926)。
-----,《復活的玫瑰》(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
俞兆平,《現代性與五四文學思潮》(廈門:廈門大學,2002)。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
姜進編,《都市文化中的現代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姜新立,《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台北:結構群文化,1991)。
姜靜楠,《舞台風雲起百年:中國話劇簡史》(西安:陝西人民教育,2003)。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2004)。new window
施旭升主編,《中國現代戲劇重大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
施叔靑,《西方人看中國戲劇》(台北:聯經,1976)。
洪深,《農村三部曲》(上海:上海雜誌,1936)。
-----,《五奎橋》(鐵流書店,1946)。
-----,《洪深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8)。
-----,《洪深戲劇論文集》,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3編,60。
-----,《洪深戲劇論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
-----著,洪鈴編,《洪深文抄》(北京:人民文學,2005)。
洪鎌德,《馬克思》(台北:東大圖書,1997)。
-----,《馬克思主義》(台北:一橋,2002)。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解構與建構》(台北:書林,2006)。new window
胡也頻著,余仁凱編,《胡也頻選集》(福州:福建人民,1981)。
胡正光,《紀登斯》(台北:生智文化,1998)。
胡春冰編,《中國現代戲劇選》(香港:大公書局,1955)。
胡星亮,《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思潮》(江蘇:江蘇文藝,1995)。
-----,《中國話劇與中國戲曲》(上海:學林,2000)。
-----編,《中國現代文學論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卷,1。
胡風著,梅志,張小風整理輯注,《胡風全集》(武漢:湖北人民,1999)。
胡適,《胡適口述自傳╱胡適英文口述;唐德剛譯註》(台北:傳記文學,1983)。
-----,《胡適演講集》(台北:遠流,1986)。
-----,《胡適文存》(台北:遠流,1992)。
-----著,胡明主編,《胡適精品集》(北京:光明日報,1998)。
-----著,李敖編,《胡適選集》(台北:李敖,2002)。
-----編,《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台北:長歌,1975)。
胡馨丹,《中國現代戲劇的「寫實」與「擬寫實」問題研究──以20至49年間的劇作為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
范方俊,《洪深與二十世紀中外現代戲劇》(北京:中國戲劇,2003)。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北京:北京大學,2007)。
-----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2000)。
-----,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
范泉總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書店,1991)。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
-----,《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84)。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學,2005)。
凌宇,《沈從文傳──生命的火常明》(北京:十月文藝,1988)。
凌濛初,《譚曲雜劄》,見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82),第4集。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唐沅,韓之友,封世輝,舒欣,孫慶升,顧盈豐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天津:天津人民)。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2005)。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2005)。
-----,《新文學的傳統》(北京:新星,2005)。
夏家善,崔國良,李麗中編,《南開話劇運動史料:1909-1922》(天津:南開大學,1984)。
夏庭芝,《青樓集》,見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第2集。
孫中山著,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孫之梅,《南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3)。
孫文光,《中國近代文學大辭典》(安徽:黃山書社,1995)。
孫慶升,《中國現代戲劇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學,1995)。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台北:知書房,2004)。
徐一士,《一士譚薈》(北京:中華書局,2007)。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北:大夏,1995)。
徐扶明編著,《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1987)。
徐建生,《民國時期經濟政策的研習與變革:1912∼1937》(福州:福建人民,2006)。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new window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1編,63。
徐鵬緒,李廣,《《中國新文學大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文星書店,1966)。
袁光大,《清末民初的上海戲曲表演:以新舞臺(1908-1927)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3)。
袁牧之,《演劇漫談》,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3編,60。
袁國興,《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台北:文津,2001)。
郝斌,歐陽哲生主編,《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
馬少波,張力揮,陶雄,曾白融,胡波等主編,《中國京劇發展史》(台北:商鼎文化,1991)。
馬森,《馬森戲劇論集》(台北:爾雅,1985)。
-----,《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1994)。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new window
高宣揚,《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1996)。new window
-----,《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1998)。
-----,《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
-----,《布爾迪厄》(台北:生智文化,2002)。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高瑞泉,《中國現代精神傳統: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上海古籍,2005)。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1999)。
國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主編,《政大文史哲論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1992)。
常靜之,《中國近代戲曲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2000)。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2001)。
-----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六輯,五四運動》(台北:聯經,1981)。
張余編,《余上沅研究專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學,1992)。
張君勱學會編,《歐洲思潮引介》(台北:稻鄉,1989),第1、2卷。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
-----,郭漢城,《中國戲曲通論》(上海:上海文藝,1989)。
-----,蓋叫天等著,《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靑,1986)。
張研,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台北:雲龍,2003)。
張若英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光明書局,1934)。
張展源,《超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涵義》(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89)。
張海鵬主編,王奇生著,《中國近代通史;七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924∼1927》(南京:江蘇人民,2005)。
-----主編,汪朝光著,《中國近代通史;六 民國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蘇人民,2005)。
張健,《三十年代中國喜劇文學論槁》(開封:河南大學,1995)。
張啟群,《新編西方美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大安,1991)。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1991)。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1919-1949)》(瀋陽:瀋陽,1996)。
張資平著,《愛之焦點》(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
張福興,《中國1927:解密80年前中國政局的歷史謎團》(北京:中共黨史,2007)。
曹雪芹,《紅樓夢》(台北:聯經,1991)。
曹聚仁,《文壇五十年》(香港:新文化,1969)。
-----,《聽濤室劇話》(北京:中國戲劇,1985)。
-----,《天一閣人物譚》(上海:上海人民,2000)。
梁濃剛,《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89)。
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續集》(天津:百花文藝,2003)。
-----,《我的父親梅蘭芳》(北京:中華書局,2006)。
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香港:香港戲劇,1978)。
盛京時報影印組輯,《盛京時報》(瀋陽:盛京時報影印組,1985)。
許指嚴,《復闢半月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許道明,《中國新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2005)。
許豪炯,《五卅時期文學史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7)。
許寶強,袁偉選編,《文化╱社會研究譯叢,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2000)。
郭沫若,《女神》(北京:人民文學,1982)。
-----,《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82)。
-----,《郭沫若劇作全集》(北京:中國戲劇,1982)。
-----,《郭沫若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1983)。
-----,成仿吾,郁達夫編輯,《創造》季刊(上海:上海書店,1983)。
-----等編,《創造》周報(上海:上海書店,1983)。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1991)。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明倫,1972)。
-----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2001)。
郭富民,《插圖中國話劇史》(濟南:濟南,2003)。
陳大悲編述,《愛美的戲劇》,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2),第4編,63。
陳方,《熊佛西:現代戲劇教育家》(上海:上海教育)。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1972)。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年-1916年)》(北京:北京大學,1989)。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1990)。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台北:麥田,2000)。
-----,《當年游俠人 現代中國的文人與學者》(台北:二魚文化,2003)。
-----,《觸摸五四與進入歷史》(台北:二魚文化,2003)。
-----,《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2004)。
-----主講,梅家玲編定,《晚清文學教室 從北大到臺大》(台北:麥田,2005)。
-----編,《閑情樂事》(上海:復旦大學,2005)。
-----,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2002)。
陳白塵,董健,《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1989)。
陳光林總主編,《山東新文學大系》(濟南:山東文藝,1999)。
陳西瀅,《西瀅閒話》(上海:新月書店,1931)。
陳季同著,李華川,凌敏譯,《中國人的戲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陳芳,《晚清古典戲劇的歷史意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陳冠中,《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1981)。
陳美英編著,《洪深年譜》(北京:文化藝術,1993)。
陳偉,《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戲劇藝術》(上海:上海教育,2004)。
陳湛綺責任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的誕生》(台北:成文,1980)。
-----,《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台北:成文,1980)。
陳瑋荻,《文化的建制: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群體的興起》(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3)。
陳鉞譯註,《四書集解》(台南:正言,1975)。
陳澤鏞責任編輯,《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19-1949),戲劇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8)。
陳獨秀,《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1987)。
-----著,胡明編選,《陳獨秀選集》(天津:天津人民,1990)。
陳龍,《中國近代通俗戲劇》(台北:東大,2002)。
陸潤棠,《中西比較戲劇研究──從比較文學到後殖民論述》(台北:駱駝,1998)。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
-----主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陶晶孫著,丁景唐編選,《陶晶孫選集》(北京:人民文學,1995)。
陶菊隱,《記者生活三十年──親歷民國重大事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台北:國家,2005)。new window
創造社編輯,《創造月刊》(上海:上海書店,198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1981)。
彭明,《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1984)。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1980)。
-----,《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1992)。
-----,《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2000)。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1989)。
曾亞英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0)。
曾廣燦,吳懷斌編,《老舍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1985)。
湯顯祖,《牡丹亭》(台北:華正書局,1991)。
-----,《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1998)。
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北京:東方,1995)。
程凱華,鄒琦新編著,《中國話劇辭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0)。
程棟等編著,《目擊中國100年》(廣州:廣東旅遊,1999)。
舒蕪,陳邇冬,周紹良,王利器選編,《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1999)。
費正清主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費正清,費維愷編,劉敬坤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費正清主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第十冊,晚清篇(上)1800-1911》(台北:南天,1987)。
-----主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第十一冊,晚清篇(下)1800-1911》(台北:南天,1987)。
-----主編,劉敬坤,潘君拯主譯,《劍橋中國史•第十二冊,民國篇(上)1912-1949》(台北:南天,1999)。
馮乃超著,馮乃超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馮乃超文集》(廣東:中山大學,1986)。
馮沅君,《古劇說彙》,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第2編,69。
黃人影編,《創造社論》(上海:光華書局,1932)。
-----,《當代中國女作家論》(上海:光華書局,1933)。
黃文錫,吳鳳雛,《湯顯祖傳》(北京:中國戲劇,1986)。
黃侯興主編,《創造社叢書──文藝理論卷》(北京:學苑,1992)。
-----,《創造社叢書──理論研究卷》(北京:學苑,1992)。
-----,《創造社叢書──戲劇卷》(北京:學苑,1992)。
黃時鑒,《元朝史話》(台北:木鐸,1988)。
黃愛華,《中國早期話劇与日本:中國戲劇現代化初期借鑑西方戲劇的曲折歷程》(長沙:岳麓書社,2001)。
黃會林,《中國現代話劇文學史略》(安徽:安徽教育,1990)。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2001)。new window
黃應貴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1992)。
黃繼持,《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2003)。
黃飈,《海上新劇潮:中國話劇的絢麗起點》(上海:上海人民,2003)。
新民叢報社編,《新民叢報》(橫濱:新民叢報社,1902)。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1994)。
楊公素,《晚清外交史》(北京:北京大學,1991)。
楊守森主編,《20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社,1998)。
楊晦著,吳泰昌編,《楊晦選集》(上海:上海文藝,1987)。
楊新宇,《復旦劇社與中國現代話劇運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1993)。
-----,中井政喜,張中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誌》(台北:業強,1995)。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2003)。
溫儒敏等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2)。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台北:駱駝,1987)。
-----,《中國戲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2006)。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台北:東大,1994)。
葛一虹主編,《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1997)。
董健,《田漢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1996)。
-----,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4)。
-----主編,《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南京:南京大學,2003)。
-----,榮廣潤主編,《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北京:中華書局,2006)。
董麗敏,《洪深 激流中的吶喊》(上海:上海教育,1999)。
虞和平編,《中國現代化歷程》(南京:江蘇人民,2001)。
解志熙,《現代文學研究論衡》(開封:河南大學,2005)。
賈植芳,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建:福建教育,1993)。
鄒平,《田漢: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上海:上海教育,1999)。
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北京:文化藝術,1989)。
-----,《戲劇:中國與東西方》(台北:學海,1999)。
-----,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2000)。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new window
-----,《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編,《漢學研究》(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
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書局,1987)。
熊日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上海書店,2007)。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1999)。
熊佛西,《青春底悲哀》(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
-----,上海戲劇學院熊佛西研究小組,《現代戲劇家熊佛西》(北京:中國戲劇,1985)。
-----,《熊佛西戲劇文集》(上海:上海文藝,2000)。
趙如琳譯著,《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台北:東大,1977)。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文藝,2003影印本)。
齊如山,《五十年來的國劇》(台北:正中,1966)。
-----,《京劇之變遷》,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第2編,69。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1996)。
劉心皇,《魯迅這個人》(台北:東大圖書,1986)。
劉半農,《半農文選》(台北:正文,1966)。
-----著,瘂弦編,《劉半農文選》(台北:洪範,1978)。
劉紀蕙,《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1997)。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1977)。
-----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1981)。
劉家思,《主流與先鋒:中國現代戲劇得失論》(北京:新星,2006)。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劉康,《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1998)。new window
劉紹唐,沈葦窗主編,《平劇史料叢刊》(台北:傳記文學,1974)。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開明,1971)。
劉增人,《山高水長 葉聖陶傳》(台北:業強,1994)。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0)。
-----,《歐陽予倩戲劇論文集》(上海:上海文藝,1984)。
-----,《自我演戲以來》(台北:龍文,1990)。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通史》(上海:上海文藝,1999)。
蔡秀女,《易卜生主義與現代中國話劇運動(1918-1928)》(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1986,)。
鄭伯奇,《憶創造社及其他》(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鄭家建,《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起源語境》(上海:上海三聯,2002)。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著,鄭爾康編,《鄭振鐸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藝,1998)。
鄭祥福,《李歐塔》(台北:生智,1995)。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1995)。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1995)。
鄭學檬主編,《簡明中國經濟通史》(北京:人民,2005)。
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北京:當代中國,2007)。
魯迅,《魯迅作品全集》(台北:風雲時代,1991)。
魯剛等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北京志•文化藝術卷•戲劇志、曲藝志、電影志》(北京:北京,1999)。
盧冀野編著,《中國戲劇概論》,見《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2),第4編,63。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2007)。
錢理群編,《父父子子》(上海:復旦大學,2005)。
-----編,《世故人情》(上海:復旦大學,2005)。
-----編,《鄉風市聲》(上海:復旦大學,2005)。
-----編,《說東道西》(上海:復旦大學,2005)。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1988)。
閻折梧編,趙銘彝校訂,《中國現代話劇教育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6)。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鍾明德,《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1989)。
-----,《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1995)。
-----,《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書林,1996)。
韓日新編,《陳大悲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戲劇,1985)。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沈》(香港:牛津,2004)。
曠新年,《1928:革命文學》(濟南:山東教育,1998)。
羅貴祥,《德勒茲》(台北:東大圖書,1997)。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羅錦堂,《錦堂論曲》(台北:聯經,1977)。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
譚好哲等著,《現代性與民族性:中國文學理論建設的雙重追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譚帆,《優伶史》(台北:華成圖書,2004)。
-----,《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2000)。
關愛和,《中國近代文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浙江:浙江人民,1992)。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1979)。
蘇關鑫編,《歐陽予倩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戲劇,1989)。
顧一樵,《顧一樵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1)。
顧丞峰主編,商勇編著,《中國藝術史座標系列叢書──藝術中的文人》(長春:吉林美術,2006)。
-----主編,商勇編著,《中國藝術史座標系列叢書──藝術中的傳播》(長春:吉林美術,2006)。
-----主編,商勇編著,《中國藝術史座標系列叢書──藝術中的衝突》(長春:吉林美術,2006)。
顧忠華,《韋伯的〈基督教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台灣書店,1997)。
龔翰熊,《西方文學研究》(福建:福建人民,2005)。
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台北:業強,1992)。
-----,《通俗文學之王 包天笑傳》(台北:業強,1996)。

Adorno, Theodor Wiesengrund(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四川:四川人民,1998)。
Albrow, Martin(阿爾布勞)著,高湘澤,馮玲譯,《全球時代──超越現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Alexander, Jeffery C.(亞歷山大),Steven Seidman(謝德門)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2004)。
Anderson, Benedict(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
Anderson, Perry(安德森)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1999)。
Aristotelēs(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1992)。
Aristotelēs(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著,《詩學》(台北:台灣商務,2001)。
Arnheim, Rodolf(阿恩海姆)等著,周憲譯,《藝術的心理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Artaud, Antonin(阿鐸)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台北:聯經,2003)。
Ashcroft, Bill(阿希克洛夫特),Gareth Griffiths(格里菲斯),Helen Tiffin(蒂芬)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1998)。
Auerbach, Erich(奧爾巴哈)著,張平男譯,《模擬》(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0)。
Bakhtin, Mikhail(巴赫金)著,佟景韓譯,《巴赫金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Barker, Chris(巴克)著,許夢芸譯,《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7)。
Barthes, Roland(巴特)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1997)。
Bauderlaire, Charles-Pierre(波德萊爾)著,懷宇譯,《波德萊爾散文選》(天津:百花文藝,1992)。
-----著,郭宏安譯,《惡之花》(台北:林鬱文化,1994)。
-----著,郭宏安譯,《1846年的沙龍: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
Baudrillard, Jean(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1997)。
-----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1998)。
-----著,吳昌杰譯,《美國》(台北:時報,1999)。
Bauman, Zygmunt(鮑曼)著,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著,邵迎生譯,《現代性與矛盾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著,郭國良,徐建華譯,《全球化──人類的後果》(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Beck, Ulrich(貝克),Anthony Giddens(吉登斯),Scott Lash(拉什)著,趙文書譯,《自反性現代化:現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與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Bell, Cory(貝爾)著,武夫譯,《現代藝術》(香港:三聯書店,2002)。
Benjamin, Walter(本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三聯書店,1989)。
Benjamin, Walter(班雅明)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本雅明)著,張旭東,王斑翻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1998)。
-----(本雅明)著,劉北成譯,《巴黎,19世紀的首都》(上海:上海人民,2006)。
Bentley, Eric(班特萊)著,林國源譯,《現代戲劇批評》(台北:聯鳴文化,1989)。
Berman, Marshall(伯曼)著,徐大建,張輯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Best, Steven(貝斯特),Kellner, Douglas(凱爾納)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圖書,1994)。
Bocock, Robert(波寇克)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台北:遠流,1994)。
Boehmer, Elleke(博埃默)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1998)。
Bourdieu, Pierre(布爾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2001)。
-----(布爾迪約), Jean-Claude Passeron(帊斯隆)著,邢克超譯,《繼承人》(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布爾迪厄)著,劉暉譯,《男性統治》(深圳:海天,2002)。
-----(布迪厄)著,孫智綺譯,《以火攻火》(台北:麥田,2003)。
Brockett, Oscar G.(布羅凱特)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1974)。
Brooker, Peter(布魯克)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Bunnin, Nicholas(布寧),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2001)。
Burger, Peter(布爾格)著,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文化,1998)。
Calinescu, Matei(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Cavallaro, Dani(卡瓦拉羅)著,張衛東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2006)。
Chalumeau, Jean-Luc(夏呂姆)著,林霄瀟,吳啟文譯,《西方現代藝術批評》(北京:文化藝術,2005)。
Compagnon, Antoine(貢巴尼翁)著,許鈞譯,《現代性的五個悖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Culler, Jonathan(卡勒)著,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1)。
Dawson, Raymond(道森)著,常紹民,明毅譯,《中國變色龍:對於歐洲中國文明的分析》(北京:中華書局,2006)。
Deleuze, Gilles(德勒茲)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2000)。
-----著,于奇智,楊潔譯,《傅柯 褶子》(湖南:湖南文藝,2001)。
Derrida, Jacques(德里達)著,杜小真譯,《聲音與現象》(香港:社會理論,1994)。
Derrida, Jacques(德里達)著,馬奎元譯,<殘酷劇場及其終結>(1997)。
Derrida, Jacques(德里達)著,楊恆達、劉北成等譯,《立場》(台北:桂冠,1998)。
Derrida, Jacques(德里達)著,趙興國等譯,《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Dirlik, Arif(德里克)著,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2004)。
Dodd, Nigel(多德)著,陶傳進譯,《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Dreyfus, Hubert L.(德雷福斯),Paul Rabinow(保羅•拉比諾)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1995)。
Durkheim, Emile(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2)。
Eco, Umberto, with Richard Rorty, Jonathan Culler and Christian Brooke-Rose(艾柯等)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1995)。
Esslin, Martin(艾斯林)著,劉國彬譯,《荒誕派戲劇》(北京:中國戲劇,1992)。
Fanon, Frantz(法農)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著,萬冰譯,《黑皮膚,白面具》(南京:譯林,2005)。
Fiske, John(費斯克)著,王曉玨,宋偉傑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2001)。
-----(菲斯克)著,楊全強譯,《解讀大眾文化》(南京:南京大學,2006)。
Fitzgerald, John(費約翰)著,李霞等譯,《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Foster, Hal(福斯特)編,呂健忠譯,《反美學》(台北:立緒文化,2002)。
Foucault, Michel(福柯)著,謝石,沈力譯,《性史》(台北:結構群,1990)。
-----(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傅柯)著,劉絮愷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文化,1994)。
-----(傅柯)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文化,1998)。
-----(福柯)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2002)。
-----(福柯)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2)。
-----(福柯)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福柯)等著,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Friedman, Jonathan(弗里德曼)著,郭建如,高丙中譯,《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Frisby, David(弗里斯比)著,盧暉臨,周怡,李林艶譯,《現代性的碎片──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Furedi, Frank(富里迪)著,戴從容譯,《知識份子都到哪裡去了?》(南京:江蘇人民,2005)。
Gadamar, Hans- Georg(加達默爾)著,洪漢鼎,夏鎮平譯,《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1995)。
Geertz, Clifford(格爾茨)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1999)。
-----(格爾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1999)。
-----(格爾茲)著,韓莉譯,《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上海:人民,1999)。
-----(紀爾茲)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2002)。
Giddens, Anthony(紀登斯)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2000)。
-----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台北:左岸文化,2002)。
-----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2002)。
Girard, René(基拉爾)著,羅芃譯,《浪漫的謊言與小說的真實》。(北京:三聯,1998)。
Goffman, Ervin(高夫曼)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2004)。
Gramsci, Antonio(葛蘭西)著,《獄中札記》(台北:谷風,1988)。
Grieder, J. B.(格里德)著,魯奇譯,《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37)》(江蘇:江蘇人民,2005)。
Habermas, Jürgen(哈柏瑪斯)著,劉北成譯,《合法化危機》(台北:桂林,1994)。
-----(哈伯瑪斯)著,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2)。
-----(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南京:譯林,2004)。
-----(哈貝馬斯)等著,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Hall, Stuart(霍爾),陳光興著,唐維敏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台北:元尊文化,1998)。
Harvey, David(哈維)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Hauser, Arnold(豪斯)著,邱彰譯,《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台北:雄獅,1987)。
Hayek, Friedrich A. Von(海耶克)著,殷海光譯,《到奴役之路》(台北:桂冠,1990)。
-----著,夏道平譯,《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台北:遠流,1993)。new window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精神現象學》(新竹:仰哲,1989)。
-----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上海書店,2001)。
Heller, Agnes(赫勒)著,李瑞華譯,《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Hobsbawm, Eric J.(霍布斯邦)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1914-1991》(台北:麥田,1996)。
-----著,王章輝等校譯,《革命的年代:1789-1848》(台北:麥田,1997)。
-----著,張曉華等譯,《資本的年代:1848-1875》(台北:麥田,1997)。
-----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1875-1914》(台北:麥田,1997)。
Horkheimer, Max(霍克海默),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阿多爾諾)著,洪佩郁,藺月峰譯,《啟蒙辯證法(哲學片段)》(重慶:重慶,1990)。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阿道爾諾)著,渠敬東,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哲學片段)》(上海:人民,2003)。
Huntington, Samuel P.(杭廷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1997)。
-----編,李振昌,林慈淑譯,《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2003)。
Issacs, Harold R.(伊羅生)著,于殿利,陸日宇譯,《美國的中國形象》(北京:中華書局,2006)。
Jameson, Fredric(詹明信)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1998)。
-----(詹姆遜)著,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第1卷,《新馬克思主義》。
-----(詹姆遜)著,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第2卷,《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
-----(詹姆遜)著,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第3卷,《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識》。
-----(詹姆遜)著,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第4卷,《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
Jenks, Chris(簡克斯)著,王淑燕,陳光遠,俞智敏譯,《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
Jimenez, Marc(杰木乃茲)著,欒棟,關寶艶譯,《阿多諾:意識形態與美學理論》(台北:遠流,1990)。
-----(西門尼斯),《當代美學》(北京:文化藝術,2005)。
Karl, Frederick R.(卡爾)著,陳永國,傅景川譯,《現代與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主權 1885-192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Kiernan, Victor G.(柯能)著,陳正國譯,《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台北:城邦,2001)。
Kinkley, Jeffery C.(金介甫)著,符家欽譯,《沈從文史詩》(台北:幼獅,1994)。
Kolb, David(庫爾珀)著,臧佩洪譯,《純粹現代性批判──黑格爾、海德格爾及其以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Kristeva, Julia(克里斯蒂瓦)著,張新木譯,《恐怖的權力:論卑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Kropotkin, Petr Alekseevich Kniaz(克魯泡特金)著,《無政府主義》(台北:帕米爾,1977)。
Laclau, Ernesto(拉克勞),Chantal Mouffe(莫菲)著,陳墇津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1994)。
Levenson, M.(萊文森)著,田智譯,《現代主義》(瀋陽:遼寧教育,2002)。
Levi-Strauss, Claude(列維-斯特勞斯)著,陸曉光,黃錫光等譯,《結構人類學》(北京:文化藝術,2002)。
-----(李維斯陀)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2001)。
Lukacs, Georg(盧卡奇)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1997)。
Lyotard, Jean-Francois(利奧塔)著,島子譯,《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湖南:湖南美術,1996)。
-----(利奧塔爾)著,車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利奧塔)等著,趙一凡等譯,《後現代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
Macgowan, John(麥高溫)著,朱濤,倪靜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北京:中華書局,2006)。
Mannheim, Karl(曼海姆)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台北:桂冠,2005)。
Marcuse, Herbert(馬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 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1990)。
Marx, Karl(馬克思),F. Engels(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1995)。
Merleau-Ponty, Maurice(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符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Miller, J. Hillis(米勒)著,郭英劍等譯,《重申解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Miller, James(米勒)著,高毅譯,《傅柯的生死愛慾》(台北:時報,1995)。
Moore-Gilbert, Bart(摩爾-吉爾伯特)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2004)。
-----(穆爾-吉爾伯特)等編撰,楊乃喬等譯,《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2001)。
Nietzsche, Friedrich(尼采)著,劉崎譯,《上帝之死》(台北:志文,1968)。
-----著,余鴻榮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1983)。
-----著,陳芳郁譯,《道德系譜學》(台北:水牛,1995)。
Osborne, Peter(奧斯本)著,王志宏譯,《時間的政治:現代性與先鋒》(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Paz, Octavio(帕斯)著,趙振江譯,《批評的激情》(雲南:雲南人民,1995)。
-----(帕茲)著,蔣顯璟,真漫亞譯,《雙重火焰;愛情與欲望的幾何學》(台北:邊城,2004)。
Plato(柏拉圖)著,吳錦裳譯,《饗宴》(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